第二节 产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50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产量
分类号: F407.1
页数: 2
页码: 364-3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鸣鹤场宋时年产77365石。元延祐间(1314~1320)岁煎28000引(元制,每引400斤)等产量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产量 生产

内容

鸣鹤场宋时年产77365石。元延祐间(1314~1320)岁煎28000引(元制,每引400斤)。清雍正间(1723~1735)年收额7443引(清制,每引280斤)。清末产量锐减,宣统三年(1911)产13754担(每担100斤,下同)。民国8年(1919)废场。盐田改由余姚场管理,次年产盐6740担,14年由东三区拨晒板3840块,产量仅2080担。
  龙头场元延祐间年收额6735引。清雍正四年产3114引。咸丰、同治间遭战乱,煎舍大部坍毁,产量渐减。宣统三年废场,产量计入清泉场。
  庵东盐场唐时,余姚场为越州兰亭盐官场5场之一,5场年总产40.6万石(《嘉泰会稽志》)。宋称石堰买纳场,年产量6.4万石。宋末元初年产量9000引,清初已增至数万引,成为两浙最大盐场。清末板晒兴起,产量骤增,至宣统三年全场产煎盐8176担,晒盐58.54万担,合计59.36万担(折合2.97万吨)。年出售给海宁、许村、仁和等场鲜卤6万担以上。以后产量继续上升,民国9年产5.6万吨,29年上升至16万吨。30年,日军侵占庵东,产量锐减,抗战胜利后渐恢复,36年产12.4万吨。解放初,受自然灾害影响,产量较低。1950年产盐6.81万吨,1955年上升至
  13.42万吨。至1979年,历年产量皆在10万吨以上,其中1967年、1971年、1979年逾20万吨,1967年最高,达22.94万吨。1980年开始,盐田剧减,年产量下降,1987年仅产1.11万吨。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