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整治易旱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48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整治易旱地
分类号: S275.1
页数: 2
页码: 348-3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易旱地主要分布在棉区,因高低不平,旱时无水灌溉或有水难灌。
关键词: 慈溪县 机电排灌 整治易旱地

内容

易旱地主要分布在棉区,因高低不平,旱时无水灌溉或有水难灌。1956~1957年,为适应农业机耕机灌的需要,统一平整五洞闸、师桥、淹浦、洋山等乡六塘至七塘之间的1800亩土地。1958年公社化后,普遍平整了一批高低不平的农田和坟滩杂地。70年代,全面整治高低不平、河道紊乱、灌溉困难的易旱地。东部地区采取“岚山式”即以当时的镇海县湾塘公社岚山大队平整土地的方法为模式:平作、阔板、配以排灌沟渠;西部地区采取“沧田式”即以沧田乡“二五畈”平整土地的方法为模式:畦作、园田化、配以排灌河道沟渠。至1980年,全县初步整治了30余万亩高低不平的易旱地,其中沧田乡的“二五畈”、长河区的“万亩畈”、庵东镇的“三五畈”和高王乡的“园塘畈”等地贩,整治后增产效果明显。
  长河“万亩畈”,位在长河区的三塘至四塘之间,总面积1.08万亩,涉及到长河区的6个公社。原因地块大小不匀,高低不平,沟渠凌乱,灌溉困难,棉产量较低。1977年冬,长河区建立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组织2万余劳动力,新开河道13条,修浚~老河8条,共长26.4公里,开掘配套沟渠204条,共长235.2公里。然后全面平整土地、改畦、深翻、整地,并设置配套设施:安装变压器20台,计820KVA,架设电力线路7.8公里,建造机耕路7公里和桥梁30座。共投工50余万工,国家投资10.55万元,搬动土方165万立方米。至翌年上半年告一段落。使畈内土地达到“三个一致”、“四个配套”,即畦向一致(南北向),畦幅大小一致(畦长28米,宽2.4米),工程标准一致(中心沟宽4米,排水沟宽2米,机耕路宽4米,人行道宽2米),和河、沟、渠、路布局配套,每隔300米有一条直河,50米有一条排水沟,28米有一条横沟,形成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流的排灌水利网。基本上实现了“土地园田化,灌溉水利化”。
  东部部分地区在平整土地中,出现“填河塞沟”(小“墙河”)和河渠不配套现象,致地面高程降低,河间蓄水量减少,影响农田排灌。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