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涵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47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涵闸
分类号: TV697.1
页数: 6
页码: 334-3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慈溪建闸,有文字记载始见于唐,以后历代有增建、修葺,用以蓄、泄、节制河库水量。
关键词: 慈溪县 水利 涵闸

内容

慈溪建闸,有文字记载始见于唐,以后历代有增建、修葺,用以蓄、泄、节制河库水量。解放后,兴建、扩建、修建一批水闸,改善农田排灌条件。至1987年,全县有沿海排涝闸34座,主要水库(库容量100万立方米以上)泄水闸16座,内河小型节制闸230处,盐区尚有纳咸闸6座。
  第一节 沿海排涝闸
  沿海排涝闸随海涂淤涨外移,至今分布在沿海一线海塘的出海排涝闸共34座,95孔,净孔径315.5米,流量614立方米/秒(指现有排水流量,下同)。
  大海闸 位于龙山农垦场大海浦海口。1982年10月建。1孔,净孔径3米,流量5立方米/秒。
  镇龙浦闸 位于龙山乡镇龙浦海口。清乾隆十七年(1752)龙头场盐课司沈昂督建。1957年重建,初为1孔,后扩至3孔。1985年又建镇龙浦,九塘闸,3孔,净孔径12米,流量40立方米/秒。
  灵峰浦闸 位于龙场乡灵峰浦海口。1954年在八塘浦口建民主闸,1孔,净孔径2.2米,1984年扩至3孔,净孔径8.2米。民主丁坝建成后,1983年建灵峰浦九塘闸(未筑九塘,当地称灵峰浦闸),3孔,净孔径9米,流量25立方米/秒。
  淡水泓闸(和平闸、即五号闸) 位于县第二农场淡水泓海口。清乾隆前已在浦上建闸,咸丰四年(1854)移闸于下新塘。1954年在浦口建和平闸,2孔,净孔径5米。1978年1月扩建为5孔,净孔径14米,流量20立方米/秒。
  施山闸(四号闸) 位于沿海乡施山泓海口。1952年建。1孔,净孔径2.5米,流量3立方米/秒。
  甸山闸(三号闸) 位于甸山乡路东泓海口。1952年建。1孔,净孔径2米,流量3立方米/秒。
  沿海闸(二号闸) 位于沿海乡跃进河海口。1952年建。1孔,净孔径2.5米,流量2立方米/秒。
  淞浦闸(红旗闸) 位于淞浦海口。明永乐二年(1404)建有淞浦上闸,3孔,东一孔属镇海县,中西二孔属慈溪县。后因海涂淤涨,淞浦北伸,1962年在淞浦出海口建淞浦闸,3孔,净孔径8.5米。1977年底,淞浦拓宽,1978年扩建为6孔,净孔径17.5米,设计排水流量115立方米/秒,现有排水流量40立方米/秒。
  新安闸 位于掌起镇牛洋河八塘海口。解放前有闸,称永安闸。1978年重建,1孔,净孔径3米,流量5立方米/秒。
  古窑浦八塘闸 位于五洞闸乡古窑浦海口。原在八塘上建有五洞闸,1956年修建,净孔径12.6米。1983年在该闸外新建八塘闸1座,5孔,净孔径15米,流量10立方米/秒。
  裘家浦九塘闸 位于洋山乡裘家浦海口。原八塘上建有胜利下闸,1孔,净孔径3米。1978年建九塘闸(未建九塘),1孔,净孔径3米,流量20立方米/秒。现已淤塞。
  淹浦九塘闸 位于淹浦乡淹浦海口。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旅日华侨吴锦堂捐资在七塘上建五洞闸,在八塘上建六洞闸。1984年将六洞闸中,的2孔拆建拓宽,总孔径增至17.1米。1985年12月建九塘闸,翌年竣工,4孔,净孔径16米,流量30立方米/秒。
  罗郑甲九塘闸 位于淹浦乡罗郑甲河海口。1982年11月兴建。2孔,净孔径6米,流量10立方米/秒。
  海黄山闸 位于师桥镇高背浦海口。原在高背浦八塘建有高背浦闸,1孔,1965年扩为2孔,净孔径5.8米。70年代后,高背浦延伸拓宽,该闸扩至5孔。1974年在九塘浦口兴建海黄山闸(又称高背浦下闸),4孔,净孔径12米,流量50立方米/秒。
  方家浦九塘闸 位于观城镇方家浦海口。解放前有闸,1953年在七塘上重建民建闸,1984年改闸为桥,新建八塘备塘闸。浦面拓宽后,又建九塘闸,4孔,净孔径15米,流量25立方米/秒。
  徐家浦九塘闸 位于东山头乡徐家浦海口。1962年建八塘闸,1孔,1978年扩为4孔,净孔径12米。同年10月在浦口新建九塘闸,3孔,净孔径15米,流量15立方米/秒。
  龙舌浦九塘闸 位于观城镇龙舌浦海口。1963年在八塘上建龙舌浦闸。1983年6月建龙舌浦九塘闸,1孔,净孔径3米,流量5立方米/秒。
  郑家浦九塘闸 位于附海乡郑家浦海口。1955年在郑家浦与蛟门浦会合处建合作闸,3孔,后扩建至5孔,净孔径14米。1975年建郑家浦九塘闸,5孔,净孔径15米,流量20立方米/秒。
  洋浦八塘闸 位于洋浦八塘海口。1964年建。1孔,3米,设计流量10立方米/秒,现已淤塞。
  半掘浦十塘 闸位于新浦镇半掘浦海口。1960年建半掘浦八塘闸,5孔,净孔径13米。1975年外移1000米,建九塘闸,7孔,净孔径21米。1985年11月建十塘闸(未筑十塘),6孔,净孔径24米,设计排水流量106立方米/秒,现有排水流量80立方米/秒。
  新浦九塘闸 位于新浦海口。1966年建八塘闸。1981年建九塘闸,2孔,净孔径8米,流量2立方米/秒。
  沙滩浦九塘闸 位于东三乡沙滩浦海口。1976年建。2孔,净孔径6米,原为盐区纳咸闸,流量2立方米/秒。
  水云浦九塘闸 位于东三乡水云浦海口。1972年建。3孔,净孔径9米,流量10立方米/秒。
  拖落浦九塘闸 位于东三乡拖落浦海口。1972年建。2孔,净孔径6米,原为纳咸闸,流量2立方米/秒。
  一灶江九塘闸(革新闸) 位于东三乡一灶江海口。1971年建。2孔,净孔径6米,原为纳咸闸,流量2立方米/秒。
  四灶浦十塘闸 位于东二、东三乡交界的四灶浦海口。1957年建八塘闸,5孔,净孔径12.5米。1966年1月建九塘闸,11孔,净孔径27.5米。1975年11月在九塘闸外1000米处建十塘闸(未筑十塘),9孔,净孔径27米,设计排水流量100立方米/秒,现有排水流量65立方米/秒。
  二灶湾九塘闸 位于东二乡二灶湾海口。1973年建。2孔,净孔径6米,原为盐区纳咸闸,流量10立方米/秒。
  长征闸 位于东二乡直江海口。1979年建。2孔,净孔径6米。排涝、纳咸两用,流量15立方米/秒。
  高王路江九塘 闸位于西一乡高王路江海口。1983年建。1孔,净孔径3米。排涝、纳咸两用,现已废。
  增产江九塘闸 位于西一乡增产江海口。1978年建。1孔,净孔径3米,排涝、纳咸两用,流量8立方米/秒。
  胜利闸 位于西二乡增产江海口。1975年建。2孔,净孔径6米,原为纳咸闸,流量10立方米/秒。
  三八江九塘闸 位于西二乡三八江海口。1958年建八塘闸当地称丰收闸,3孔,净孔径6.9米,后扩大为6孔,净孔径17.1米。三八江拓宽后,,1985年12月建九塘闸,翌年底竣工,4孔,净孔径16米,设计排水流量102立方米/秒,现有排水流量50立方米/秒。
  陈家路江九塘闸 位于西三乡陈家路江海口。1973年建。2孔,净孔径6米,原为纳咸闸,现已淤塞。
  建塘江九塘闸 位于西三乡建塘江海口。1964年在建塘江八塘上建有西棉闸,2孔,净孔径6米。1980年建九塘闸,3孔,净孔径15米,设计排水流量108立方米/秒,现有排水流量50立方米/秒。
  1984年后,已废的沿海排涝闸有:大岙闸(即慈东闸,龙山农垦场境)、公浦闸(龙山农垦场公浦海口)、跳头闸(龙山农垦场跳头浦海口)、山下闸(龙场乡伏龙山西)、林家浦闸(即七号闸,龙场乡林家浦海口)、直落泓闸(即六号闸,田央乡直落泓海口)、跃进江九塘闸(西二乡跃进江海口,建后未用)。
  第二节 水库泄水闸
  全县大小湖泊水库均建泄水闸,按农田灌溉和排涝需要启闭。其中蓄水量在100万立方米以上的13座湖泊、水库,共有泄水闸16座,18孔,净孔径37.7米,泄水流量267.8立方米/秒。
  凤湖闸 民国《镇海县志》记述:明嘉靖年间(1522~1566)设有凤浦湖东、中、西3闸,“东闸水出邱王东门外,中闸水出司城西门外,西闸水出龙头场”。1971年建凤湖闸,2孔,净孔径4米,流量30立方米/秒。配有螺杆电动启闭机。
  窖湖东闸、西闸 民国《镇海县志》载:明嘉靖时置沈窖湖中闸,清乾隆年间(1736~1795)又置沈窖湖东闸和西闸。解放后重建泄水闸,1953年建东闸,1孔,净孔径2米,流量19立方米/秒;1972年建西闸,1孔,净孔径1.8米,流量17立方米/秒。两闸均有电动或人力螺杆启闭机。
  灵湖闸 民国《镇海县志》记载:乾隆时设灵绪东湫闸和灵绪西湫闸。解放后,于1953年建灵湖东闸和西闸,各1孔。1970年灵湖扩建后,新建泄水闸1座,1孔,净孔径2米,流量20立方米/秒。配有电动螺杆启闭机。原东、西两闸废弃。
  长溪水库闸 1972年在拦水坝上建泄水闸1座,1孔,净孔径2米,流量12立方米/秒。配有电动螺杆启闭机。
  外杜湖东闸、中闸、西闸
  民国《杜白二湖全书》记载:宋庆历初(1041)外塘设东门、张郎、西碶3闸蓄泄湖水。后历代多次修葺。解放后,于1953年修建,西闸,1孔,净孔径2.2米,流量23立方米/秒;1956年修建东闸,1孔,净孔径
  2.5米,流量23立方米/秒;1963年修建中闸,2孔,净孔径4.6米,流量46立方米/秒。
  里杜湖水库输水洞
  明万历十九年(1591)在里杜湖腰塘建白塔嘴闸。清嘉庆十九年(1814)邑人王名扬出资修筑腰塘并建闸坝。1973年里杜湖改建后,大坝上设输水隧洞1处,,洞径1.8米,流量3~5立方米/秒,配有2A—10型电动启闭机1台;有泄洪隧洞1处,断面4.0×4.5米,最大泄水量114立方米/秒,配2台2A—20型电动启闭机。
  白洋湖闸
  宋庆历初置白洋湖闸。历代数经修葺。解放后,于1964年修建。1孔,净孔径2.2米,流量10立方米/秒。
  上林湖水库输水洞
  宋《嘉泰会稽志》载:“上林湖有石陡门一、歇水湫一”。后数经修葺。1960年改建水库,在拦水坝上建输水洞1处,断面2×2.5米,流量16立方米/秒。配3台A—8型电动启闭机。
  邵岙水库闸
  1981年在拦水坝上置闸1座,1孔,净孔径1.6米,流量4.55立方米/秒。并建有供发电的输水洞2处,供自来水的输水洞1处。
  梅湖水库输水洞
  1962年底梅湖水库建成时,在拦水坝上建输水洞1处,断面2.75×2.5米,流量3~5立方米/秒。并建有供自来水输水洞5处。
  浒山海涂水库闸 1974年建。1孔,净孔径2米,流量12.3立方米/秒。
  长河海涂水库闸 1972年建。1孔,净孔径2米,流量12立方米/秒。
  周巷海涂水库闸 1972年建。1孔,净孔径2米,流量12立方米/秒。
  第三节 内河节制闸
  为节制内河水位,全县建小型节制闸230座,其中常年性节制闸15座,季节性节制闸200座,稻棉水系节制闸14座,咸淡水系节制闸1座,计246孔,净孔径717米。详见下表:
  各河区内河节制闸情况
  60年代初,为节制伏期慈溪棉区河水南流余姚县稻区,在与余姚接壤的中河区和西河区大古塘一线,建造节制闸37座,其中逍林区19座,浒山区9座,长河区4座,周巷区5座,由慈溪、余姚两县成立大古塘闸管理委员会,制订启闭协议经管。1979年,横河区划归慈溪,其作用多消失。
  第四节 盐区纳咸闸
  1979年前,盐区有纳咸闸16座,27孔。1980年以来盐田改农田面积扩大后,多改为出海排涝闸,至1987年仅存6座,9孔,净孔径23米。另有排涝、纳咸两用闸3座(东二乡长征闸、西一乡高王路江九塘闸和增产江九塘闸)。
  县盐科所纳咸闸 在东二乡境。1975年建。1孔,净孔径1米。
  新生纳咸闸 在东一乡新三湾海口。1972年建。3孔,净孔径9米。
  东一咸水库闸 在东一咸水库外塘。1978年建。1孔,净孔径1.5米。
  新丰纳咸闸 在东一乡陆中湾海口。1978年建。1孔,净孔径3米。
  丰产江纳咸闸 在西一乡丰产江海口。1978年建。2孔,净孔径6米。
  西二盐场纳咸闸 在东一乡境。1979年建。1孔,净孔径2.5米。
  第五章 船闸堰坝
  唐、宋时期已建有堰坝,明、清后增多。当时多为泥坝,分拔坝和车坝两种。1954年县境调整后,根据各河区水位高低,废除部分旧堰坝,兴建批新堰坝。60年代后,多改为石坝,主要堰坝改建船闸。至1987年,全县共有船闸堰坝36处。其中船闸14座,电坝1处,石坝18处,泥坝3处。
  第一节 船闸
  1960年,鸣山堰车坝改建船闸,为全省最早的船闸之一。至今共先后改建和新建15座,今废1座。
  洋塘船闸(双河堰)位于鸣鹤镇湖口村之双河上。原为慈溪、余姚两县水系分界堰,今为东河区与中河区的水位节制堰坝。清光绪《慈溪县志》和《余姚县志》记述:唐景龙元年(707)置二闸,南日双河,北曰洋塘,泄上林(今桥头一带)暴水。宋乾道九年(1173)在闸旁置堰。后因两县水利纷争屡起,宋开庆元年(1259)五月,郡制干赵若塞双河闸,改建车坝。元天历间(1328~1329)重修。明正德十一年(1516),里人毛凤、何明、孙浚等禀请御史台批准,复置双河闸,后又废闸为桥。解放后,为便于船只过往,于1958年设临时性车坝,由慈溪、余姚两县共管,但仍岁有纠纷。1979年,横河区划归慈溪,纠纷始解。1980年6月改建为洋塘船闸。净孔径3.6米,建长80米×宽16米船厢1个,通航吨位25吨(指允许最大过船吨位,下同)。
  小六村船闸 位于五里乡小六村新二江上,节制东、中河区水位。1972年建。净孔径3.0米,建62.8米×11米的船厢1个,通航吨位15吨。 利济塘船闸 位于东海乡四塘横江上,节制东、中河区水位。1981年建。净孔径3.4米,建60米×13.6米的船厢1个,通航吨位15吨。
  沙滩路船闸 位于逍林镇沙滩浦上,节制逍林区、横河区水位。1965年建。闸旁并设车坝。净孔径3.2米,建48.5米×16.5米船厢1个,通航吨位20吨。1979年横河区划归慈溪后,常年性节制作用消失,现用于季节性节制。
  横河船闸(横河堰) 位于横河镇人民闸村东横河上,节制中河区、石堰河网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