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456
颗粒名称: 第八编 水利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38
页码: 317-3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慈溪湖少河小,水资源缺乏;地势北高南低,排水较难;海岸线长,台风海潮威胁大,故自古即有治水活动。
关键词: 慈溪县 水利

内容

慈溪湖少河小,水资源缺乏;地势北高南低,排水较难;海岸线长,台风海潮威胁大,故自古即有治水活动。由汉及唐,浚治沿山诸湖;宋后,围筑沿海堤塘;元、明、直至民国,相继兴建和修缮河、湖、塘、闸。但因无根治措施,抗灾能力薄弱,旱、涝、汛灾害频繁。
  解放后,政府发动群众以防旱、防涝、防汛为重点,兴修水利。1949年10月至1956年,采取以工代赈办法,修复加固海塘、湖堤等;依靠合作化的集体力量,“以蓄为主、小型为主、自办为主”修建了一批花工省、投资少、见效快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示范性的国营抽水机站,。1957~1965年,贯彻《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和“农业八字宪法”水利建设掀起高潮,改建和兴建上林湖、梅湖、长溪水库和一批内河节制堰、闸,并,开掘和疏浚主要河道,普及机械灌溉,围筑和加固沿海海塘,外移出海排涝闸。1966~1979年,针对全县易旱易涝的弱点,重点建设里杜湖、邵岙水库,和浒山、长河、周巷3区的海涂水库,整治拓宽一批北排河道,外移和扩建出海排涝闸,并普及电力灌溉。1980年后,主要是加强工程管理,水利工程由为农业单项服务转变为为国民经济全面服务,提高经济效益,进行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建设标准海塘。
  至1987年,全县共投放劳动力8708.8万工,搬动土石方16978万立方米,国家投资4655.73万元,供应钢材2115.5吨,木材5332立方米,水泥32830吨。共新建、扩建和改建大小水库18座,疏浚、拓宽和新掘主要河江70余条。总蓄水量由解放初的4454万立方米增加到11662万立方米,增加1.6倍,外加河、库复蓄水量(4961万立方米)和外地引水(600万立方米),全年可供水量为17223万立方米。外移和新建沿海排涝闸34座,排水流量由解放初的100余立方米/秒增加到614立方米/秒。新筑和加固海塘200余公里,沿海第一线海塘76.65公里已砌石或抛石护坡加固,能抗御8~9级风的大潮汛,其中标准海塘26.3公里,可御10级风的大潮。有30余万亩易旱地和8万余亩易涝地得到初步治理。共安装机电排灌动力30843千瓦,机电排灌面积占总耕地的80%。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计52.16万亩,占总耕地的80%以上;有旱涝保收田46.56万亩,占总耕地的71.4%。发展小水电站11座,装机总容量1134千瓦,年发电量98.89万千瓦/小时(现1座已废)。
  但全县蓄水量仍然不足,年缺水量8200余万立方米;出海浦梢淤积,排水不畅,排水量已比建闸时设计流量1685立方米/秒减少1071立方米/秒;标准海塘仅占一线海塘的1/3,险段较多;1981年后,不少农田水利失修,河渠淤塞,排灌能力衰退。故旱、涝、汛等灾害的威胁仍然较大。河水污染日益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慈溪县水利现状图》见卷首。
  第一章 河区
  随着三北平原的形成,先后由人工挖掘和随流疏浚大小河流,形成平原水网。全县内陆水域面积61.75平方公里(1986年图版量算数,本编有关陆、水域面积数同此),占内陆总面积的6.6%。南境沿山有湖泊、水库、山塘,平原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沿海置出海排涝闸,在内河之间建有节制闸和堰坝。全县按地势高低和河流分布形成4个河区。
  第一节 东河区
  在县境东部,包括龙山、观城两区。南为四明山余脉翠屏山丘陵,北临杭州湾。面积342.5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83.3平方公里)。境内大小河流总长3115公里,河流水面面积13.422平方公里,占平原陆域面积的5.2%,蓄水量1135.02万立方米。南部丘陵山区建有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9座和山塘88处,现有蓄水量3773.68万立方米。河、库总蓄水量为4908.7万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蓄水量为14.33万立方米。北部有出海排涝闸18座,51孔,净孔径165.5米,现有排水流量308立方米/秒。内河设有各类节制闸和堰坝93座。平原地面高程一般为4.0~4.1米(吴淞高程,下同),伏龙山以西地段和新围垦土地地势偏低,地面高程仅3.6米,雨季易涝渍。
  第二节 中河区
  包括逍林区、浒山区、浒山镇、横河区(除石堰乡)和庵东区的东三乡。南为四明山余脉,北邻杭州湾和西北河区。面积343.7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83.5平方公里)。境内大小河流总长1533.2公里,河流水面面积18.093平方公里,占平原陆域面积的6.3%,蓄水量1610.68万立方米。南部丘陵山区建有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6座,山塘47处,沿海有海涂水库1座,现有蓄水量3254.66万立方米。河、库总蓄水量为4865.34万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蓄水量14.16万立方米。横河区有东横河横贯全境,河水经石堰南流姚江,其他地区皆北流入海。沿海有出海排涝闸8座,27孔,净孔径89米,现有排水流量163立方米/秒。内河设有各类节制闸和堰坝76座。平原地面高程一般为4.3~4.6米,南部横河区偏低,北部沿海棉区偏高。
  石堰河网区。是中河区在横河区境内的独立河网区,包括横河船闸以下的石堰乡和横河镇、龙南乡的西片,面积为21.6平方公里(不包括丘陵山地)。境内有南大河、北大河等河流,总长28.8公里,汇注东江入姚江。河流水面面积0.515平方公里,蓄水量59.44万立方米。有山塘19处,蓄水量25.22万立方米。河、库总蓄水量为84.66万立方米。内河设有各类节制闸和堰坝9座。平原地面高程较低,一般为3.6米左右,最低地区仅3.4米,且外来客水多,易涝。
  第三节 西河区
  包括长河、周巷两区四塘以南的9个乡镇,浒山区的宗汉乡和浒山镇的部分土地,南连余姚县境,北邻西北河区。面积91.6平方公里。境内大小河流总长390公里,河流水面面积5.72平方公里,占平原陆域面积的6.2%,总蓄水量491.43万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蓄水量为5.37万立方米。内河设有各类节制闸和堰坝45座。地面高程一般为55.1米。地势北高南低,历史上河水均南排入姚江,近因姚江排水能力衰退,余姚县境沿江两岸多筑围丘,置翻水站,北水南排甚难。80年代拓宽、增掘三八江、建塘江等北排工程,但仍难解决。在灌溉方面,内河蓄水数量甚少。50年代末曾与上虞、余姚县共建曹娥江丁家坝引水工程,收效甚少;70年代初在滨海建造海涂水库2座,又因跨区引水,效益不高。故境内易旱易涝。
  第四节 西北河区
  包括长河、周巷四塘以北的5个乡,庵东区的大部分(除东三乡)和浒山区崇寿乡的一部分。南接中河区和西河区,北临杭州湾。总面积142.8平方公里。境内有农地和盐田。淡水河总长333公里,水面面积5.25平方公里,占平原陆域总面积的4%,蓄水量499.92万立方米。长河、周巷两区建有海涂水库2座,现有蓄水量695万立方米。河、库总蓄水量为1194.92万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河流蓄水量为3.50万立方米(不包括海涂水库蓄水量)。有出海排涝闸8座,17孔,净孔径61米,排水流量143立方米/秒。内河设有各类节制闸和堰坝45座。在沿海建有纳咸水库3座,纳咸闸6座,供制盐生产用水。地面高程一般为54米。境内排涝条件较好,灌溉水源贫乏。
  第二章 河流
  三北平原大小河流,均系围垦过程中由历代劳动人民挖掘和疏浚而成。1987年,大小河流总长5400余公里,水面面积43平方公里,总蓄水量3796万立方米,全年可供水量9221万立方米。其中主要河流(面宽10米以上、长4000米以上的出海河江,和面宽15米以上、长4000米以上的内河,下同)73条,长770公里,内有南北流向的直江53条,长472公里;东西流向的横江20条,长298公里。
  第一节 东河区主要河流
  东河区有主要河流21条,长206公里。其中南北流向的直江15条,长131公里;东西流向的横江6条,长75公里。
  主要直江有:
  镇龙浦 在龙山乡境内。清乾隆十七年(1752)已在浦口建有镇龙浦闸。1978年取直拓宽,1985年延伸新掘1.43公里。源出凤浦湖,流经伏龙山东侧,至龙山乡镇龙浦闸入海。长4.46公里,宽18米。
  灵峰浦 在龙场乡境内。解放后于1955年、1983年、1985年3次疏浚拓宽,并北伸增掘1.65公里。源出凤浦湖,流经伏龙山西侧,至灵峰浦闸入海。长4.66公里,宽18米。
  淡水泓 在田央乡境内。清乾隆前已在浦口置水闸。光绪十六年(1890)疏浚。解放后于1952年、1955年、1977年3次浚修、拓宽。源出窖湖,流经田央乡境、县第二农场,至淡水泓闸(和平闸)入海。长6.08公里,宽19米。
  淞浦 原为慈溪县和镇海县之分界河。宋庆历初(1041),杜湖置东门闸,泄水流经该浦入海。明永乐二年(1404)建淞浦上闸,属两县共有。清光绪十五年疏浚。民国时期重加浚修。解放后,于1955年疏浚拓宽。1977年底,龙山、观城两区发动群众对杭甬公路以北段取直拓宽,共投工35万工,搬动土方48.9万立方米。源出东安乡长溪岭北麓,流经东安、范市、掌起、沿海等乡(镇)境,至五洞闸乡淞浦闸(红旗闸)入海。长11.57公里,宽1535米。
  古窑浦 清雍正《浙江通志》记述:宋庆元间(1195~1200)浦上已置水闸(光绪《慈溪县志》谓宋庆历)。解放后,经1954年、1957年两次截弯,取直、拓宽,1983年增掘0.68公里。南起东安乡上快船江,流经东安、洋山、掌起等乡(镇)境,至五洞闸乡古窑浦八塘闸入海。长12.98公里,宽22米。
  裘家浦上游称东直江。源出宓家埭乡白马岙口,流经洋山、淹浦、五洞闸等乡境,至裘家浦九塘闸入海。长13.57公里,宽15米。
  淹浦清光绪《慈溪县志》载:“宋置闸,元改修”。解放后3次取直拓宽,1986年北延1.4公里。南起快船江,流经宓家埭、师桥、淹浦、五洞闸等乡(镇)境,至淹浦九塘闸入海。长11.36公里,宽27米。
  高背浦 曾称直落浦。清雍正《慈溪县志》已有记述。解放后,于1954年疏浚,1973年延伸新掘2.2公里,1975~1976年又两次拓宽,共投工77万工,搬动土方91.78万立方米。源起杜湖,流经宓家埭、师桥、五洞闸等乡(镇)境,至海黄山闸入海。长14.6公里,宽16~35米。
  翁家浦
  1986年疏浚拓宽杭甬公路至四塘段。南起快船江,流经观城镇境,至九塘河止。长10.45公里,宽15米。
  方家浦
  清光绪《慈溪县志》有浦口建闸的记载。1951~1987年先后分段疏浚,并延伸新掘1.78公里。南起油车江,流经福山乡、观城镇境,至方家浦九塘闸入海。长9.58公里,宽25米。
  徐家浦
  1978年取直拓宽,并延伸新掘1.07公里。南起油车江,流经东山头乡,至徐家浦九塘闸入海。长5.93公里,宽30米。
  龙舌浦
  解放后经过疏浚,1981年延伸新掘1.05公里。南起东山头乡营房山北与油车江相接,流经东山头乡、观城镇境,至龙舌浦九塘闸入海。长4.7公里,宽13米。
  蛟门浦
  明嘉靖《宁波府志》有“海潮自蛟门入”之记述。1955年拓宽。南起油车江,流经观城镇、东山头乡境,至附海乡与郑家浦会合入海。长6.08公里,宽27米。
  郑家浦
  清道光十九年(1839)由里人胡瑞堂创掘疏浚,并建碶闸。解放后,1954年疏浚拓宽,1975年延伸新掘2.03公里,1986年再次疏浚。源出观城镇卫山北麓,流经东海、东山头乡境,至附海乡郑家浦九塘闸入海。长10.2公里,宽25米。
  油车江
  旧称祝家浦。明天启《慈溪县志》已有记述。清乾隆十六年在下宝山侧凿石建闸。南起观城镇快船江,北至东山头乡营房山与龙舌浦相接。长4.8公里,宽17米。
  主要横江有:
  上快船江
  在宓家埭乡称竹山江。东起东安乡上淞浦,流经宓家埭乡境,至鸣鹤镇洋浦止。长10.75公里,宽18米。
  快船江
  龙山区又称上塘河。1964年疏浚。东起龙头场,流经田央、甸山、范市、掌起、洋山、淹浦、师桥、福山、五里乡(镇)境,至鸣鹤镇洋浦止。长22公里,宽13~18米。大搞农田水利建设(1975)
  公路横河
  1958~1959年分两次开掘,1969年疏浚。东起雁门乡邱王与公浦相通,沿杭甬公路北侧向西延伸,流经龙山、龙场、田央、甸山乡境,至范市镇淞浦止。长11.13公里,宽17米。
  四塘横河
  1958年开掘,1980年、1987年两次分段疏浚。东起掌起乡淞浦,沿利济塘西延,流经掌起、洋山、淹浦、师桥、五洞闸、观城、东山头、附海乡(镇)境,至东海乡洋浦止。长18.97公里,宽14米。
  五塘横河
  1960~1961年开掘,1985年疏浚。东起伏龙山西麓,流经龙场、田央、甸山、范市乡(镇)境,至沿海乡淞浦止。长5.76公里,宽13米。
  慈镇航道1986年初动工开凿澥浦岭及两侧的不通航地段9.1公里,以沟通慈溪与镇海区之间的水上交通。其中浦岭至镇龙浦慈溪境域段,长6.87公里,宽27米,1987年底完成开凿工程。同年6月开始建造40吨级船闸1座,共投资272万元,搬动土方34.4万立方米。
  此外,境内南北流向的直江尚有:龙场林家浦(龙场乡境)、直落泓(田央乡境)、施山泓(田央乡境)、庄黄泓(甸山乡境)、路东泓(甸山乡境)、路西泓(甸山乡境)、王家路泓(范市镇、沿海乡境)、生产河(范市镇、沿海乡境)、跃进河(范市镇、沿海乡境)、罗郑甲河(淹浦乡境)、韩家江(五里乡、观城镇、东海乡境)、蒋家江(五里、东海乡境)、东山头林家浦(东山头乡境)。
  第二节 中河区主要河流
  中河区有主要河流25条,全长315公里。其中南北流向的直江16条,长203公里;东西流向的横江9条,长112公里。
  主要直江有:
  洋浦 原为慈溪县与余姚县之分界河。唐景龙元年(707)已置闸蓄泄河水。宋代以后,屡加修浚。解放后经1950年、1954年、1978年3次浚治。源出白洋湖,流经鸣鹤、桥头、五里、三管、东海、附海乡(镇)境,至新浦镇洋浦八塘闸止。长17公里,宽13米。
  半掘浦 旧称义泉路江。原河面狭小,1960年开始由逍林、浒山两区联合治理,至1985年,先后经3次疏浚拓宽,两次延伸新掘2公里,共投工61.7万工,搬动土方92.7万立方米。南起三管乡胜山塘横江,北至新浦镇半掘浦十塘闸入海。长9.83公里,宽35米。
  新浦 新浦镇以南称破山浦。清光绪时(1875~1908)“岑若英因水涝为害,公集丁主决去破山、新浦淤塞一千数百丈”。解放后,经1955,年、1965年、1978年、1980年4次疏浚拓宽,并延伸新开2公里。南起樟树乡东横河,流经逍林、新浦镇境,至新浦九塘闸入海。长16.81公里,宽16米。
  沙滩路江 1977年、1978年、1985年、1987年分段疏浚。南起樟树乡东横河,流经逍林、择浦、胜东、新浦乡(镇)境,至东三乡沙滩浦九塘闸止。长16.9公里,宽15米。
  水云浦 原称水霪浦。清光绪十六年“开掘注海三千余弓”。解放后,于1958年、1970年、1973年3次取直拓宽。南起择浦乡大古塘河,流经胜山、胜东、胜北、新浦、东三乡(镇)境,至水云浦九塘闸入海。长15.7公里,宽20米。
  一灶江 1974年、1977年、1985年分段疏浚。南起白沙镇杨家路大古塘河,流经白沙、胜山、胜北乡(镇)境,至东三乡一灶江九塘闸入海。长15.93公里,宽13~20米。
  二灶江
  1972年、1985年、1987年分段疏浚。南起白沙镇大古塘河,流经白沙、坎东、胜西乡(镇)境,至崇寿乡七塘横江止。长13.17公里,宽13~21米。
  三灶江
  1978年、1985年分段疏浚。南起白沙镇大古塘河,流经白沙、坎东乡(镇)境,至胜西乡胜山塘横江止。长13.4公里,宽15米。
  四灶浦
  罗家路南称四灶江。1953年、1957年两次浚修拓宽,1958年、1977年两次延伸新开3公里,并再次拓宽。南起白沙镇上周塘,流经坎东、胜西、胜北、崇寿、东三乡境,至四灶浦十塘闸入海。长16.16公里,宽22~36米。
  五灶江
  1976年、1986年分段疏浚。南起浒山镇童王塔大古塘河,流经白沙、坎东、胜西乡(镇)境,至崇寿乡六塘横江止。长11.83公里,宽17米。
  六灶江
  1976年、1985年、1987年分段疏浚。南起浒山镇孙家塘头大古塘河,流经浒山、白沙、坎东、胜西乡(镇)境,至崇寿乡六塘横江止。长11.18公里,宽13~16米。
  周家路江 1957年改道开掘潮塘至六塘段。南起浒山镇大古塘河,流经宗汉、坎墩、崇寿乡(镇)境,至六塘横江止。长11.05公里,宽16米。
  浒山江
  1980年后两岸砌磡,并逐年用挖泥船浚深。南起横河镇东横河,北至浒山镇大古塘河。长5.95公里,宽20米。
  赵家路江 1987年疏浚。南起浒山镇小茶亭大古塘河,北至宗汉乡四塘横江北。长8.6公里,宽15.5米。
  房黄路江 1985年疏浚。南起宗汉乡大古塘河,流经坎墩镇境,至崇寿乡七塘横江止。长11.2公里,宽15米。
  鸣山路江 1986年疏浚。南起浒山镇大古塘河,流经宗汉、潮塘、坎墩、寿乡(镇)境,至五塘横江止。长7.81公里,宽17米。
  主要横江有:
  东横河 又称东上河,在横河船闸至石堰乡段称东江。唐景龙元年在河上游建有双河闸。宋嘉泰年间(1201~1204)建匡堰闸、横河闸、石堰闸。明嘉靖十五年(1536)余姚县丞金诏浚深全河。解放后,1959年和1975年两次疏浚。全河横贯横河区全境,,源出横河区南境诸山,东起桥头乡洋塘船闸,流经樟树、彭桥、横河、石堰等乡(镇)境,至石堰乡陈山闸出余姚县流入姚江。全长22.68公里,宽26.5米。
  游泾江 为东横河之支河。解放后,于1985年浚修。源出彭东乡游源诸山,至樟树乡流入东横河。长4.68公里,宽16米。
  大古塘河(中河区段)又称大塘江。宋、元筑大古塘时挖土垒塘而成该河雏形,但未形成东、西相通的塘河。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为防倭害,浚掘全河,贯通东、西。清康熙《余姚县志》引明叶宪祖文谓:“嘉靖乙卯(1555),倭舟泊海涯,北乡首受其■,邑令李伯生(1556年宰县)请于古塘下开新河以备倭,东自观海,西达临山,相距百余里,阔二丈,深一丈许”。后历代数经浚治。解放后,于1985年和1986年分段疏浚。现县境内东起洋浦,流经桥头、樟树、白沙、浒山、宗汉乡(镇)境,至鸣山堰与余姚县历山镇大古塘河相接。长16.32公里,宽14.5米。
  新二江 1961年、1967年、1978年3次拓宽并延伸新掘。东起观城镇西城河,流经五里、三管、逍林、择浦乡(镇)境,至白沙镇华家江止。长9.79公里,宽20米。
  潮塘横江(中河区段) 1959年和1979年两次分段疏浚、拓宽、增掘开通。东起白沙镇华家江,流经坎东、坎墩、宗汉乡(镇)境,至漾山路江止。长8.11公里,宽25米。
  胜山塘横江 1958年、1970年两次疏浚拓宽。东起三管乡洋浦,流经逍林、胜东、胜山、胜西等乡(镇)境,至坎东乡十甲江止。长9.63公里,宽25米。
  五塘横江 1958年疏浚拓宽,1985年、1987年又分段疏浚。东起洋浦,流经新浦、胜北、坎东乡(镇)境,至崇寿乡东黄家村止。长15.2公里,宽13~18米。
  六塘横江 1977年拓宽。东起新浦镇半掘浦东,流经胜北乡至崇寿乡同兴村止。长16.08公里,宽17~20米。
  七塘横江 (中河区段)1959年、1963年两次疏浚。东起新浦镇洋浦,流经胜北、东三乡境,至四灶浦与西北河区七塘横江相接。长9.75公里,宽15米。
  境内南北流向的直江尚有余家江(三管乡境)、毛家江(三管乡境)、杨家路江(三管乡境)、杜家路江(三管乡、新浦镇境)、余家路江(三管乡、新浦镇境)、陈家路江(三管乡、新浦镇境)、王家路江(三管乡、逍林、新浦镇境)、许家路江(樟树乡、逍林、新浦镇境)、择乐路江(择浦、胜东乡境)、黄尖浦(白沙镇、择浦、胜山、胜北乡境)、马路潭江(择浦、胜山、胜北乡境)、拖落浦(东三乡境)、降桥江(天东乡、白沙镇境)等。东西流向的横江尚有:南大河(石堰乡境)。北大河(石堰乡境)、二塘横江(坎墩镇、坎东乡境)等。
  第三节 西河区主要河流
  西河区有主要河流16条,全长138公里。其中有南北流向的直江10条,长86公里;东西流向的横江6条,长52公里。
  主要直江有:
  漾山路江 1986年局部疏浚。南至新界乡仙潭村,流经宗汉、潮塘、坎墩乡(镇)境,至潮塘乡四塘横江止。长8.6公里,宽16米。 七甲江 1979年、1987年两次局部疏浚。南起新界乡仙潭村,流经潮塘、高王乡境,至庵东镇六塘横江止。长10.2公里,宽16米。
  崔陈路江 潮塘北称保塘堰江。1973年、1978年、1987年3次分段疏浚。南起大古塘河,流经新界乡、天元镇境,至高王乡四塘横江止。长8.2公里,宽14米。
  三十弓江 1951年延伸新掘1.56公里,1977~1985年又3次分段疏浚拓宽。南起新界乡界塘河,流经天元、高王、沧田乡(镇)境,至庵东镇六塘横江止。长7.8公里,宽12~22米。
  六甲江 1983年、1986年疏浚拓宽。南起新界乡胡家村,北至天元镇三塘横江止。长5公里,宽18.5米。大路门江1972年、1979年、1983年3次疏浚拓宽。南起天元镇碾子跟村,流经长河镇、沧田乡境,至七塘横江止。长9.12公里,宽16.5米。
  大路头江 南起云城乡大古塘河,流经潭南、云城、长河乡(镇)境,至大云乡六塘横江止。长10.71公里,宽15米。
  垫桥路江 1977年、1978年分段浚修,1984年又拓宽开通四塘以北段。南起大古塘河,流经云城乡、长河镇境,至大云乡七塘横江与西二乡三八江相接。长11.8公里,宽12米。
  劳家埭江 1975年、1986年两次疏浚拓宽。南起周巷镇大古塘河,流经精忠乡境,至义四乡劳家埭村四塘横江止。长7.8公里,宽15米。
  周家路江 1960年全河拓宽,1966年、1979年、1985年又3次疏浚。南起周巷镇埋沟桥大古塘河,流经精忠乡境,至小安乡周家路船闸止。长6.5公里,宽18米。
  主要横江有:
  大古塘河(西河区段)宋庆元二年(1196)县令施宿筑大古塘时始有此河雏形。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与中河区段同时浚掘,,全河贯通。解放后,于1978年、1979年、1986年分段疏浚。东起云城乡横江村与余姚县历山镇大古塘河相接,西至周巷镇马家路村止。长4公里,宽14米。
  湖塘横江 1964年拓宽。东起云城乡悦来市江,西至精忠乡周家路江。长4.13公里,宽14.4米。
  潮塘横江 (西河区段)1963年、1976年、1978年先后3次疏浚拓宽。东起漾山路江,流经潮塘、高王、天元、长河、精忠等乡(镇)境,至万安村垫桥路江止。长12.91公里,宽17米。
  二塘横江 1977年、1978年拓宽。在精忠乡境内,东起万安村楼丁江,西至西缪路村。长4.88公里,宽17.6米。
  三塘横江 1958年由周巷、长河两区群众填小河新开。1964年、1978年、1986年又3次分段疏浚。东起潮塘乡漾山路江,流经高王、天元、长河、精忠、义四、小安等乡(镇)境,至建塘乡板桥路村止。长13.01公里,宽20米。
  四塘横江 1951~1952年新掘。后又经疏浚。东起坎墩镇绍兴舍头村,流经潮塘、庵东、高王、沧田、大云、义四、小安等乡(镇)境,至建塘乡牛角尖村止。长12.88公里,宽14米。
  境内南北流向的直江尚有:沙王江(精忠、义四乡境)、杨巷埭江(周巷镇、精忠乡境)、吴家路江(周巷镇、精忠、小安乡境)、曲路头江(周巷镇、精忠乡境)、板桥路江(周巷镇、精忠乡境)等。
  第四节 西北河区主要河流
  西北河区境内河流有淡水河和咸水河之分,共71条,长212公里。其中15条有咸水河段,长28.26公里。主要河流有15条,长111公里,其中有南北流向的直江12条,长52公里;东西流向的横江3条,长59公里。
  主要直江有:
  二灶湾 在东二乡境内。1985年疏浚拓宽。南起七塘横江,北至二灶湾九塘闸入海。长3.38公里,宽22米。其中八塘以北0.8公里为咸水江。
  五灶湾 在东二乡境内。1983年疏浚。南起七塘横江,北至八塘横江止,水出九塘长征闸入海,长3.3公里,宽17米。其中八塘以北0.95公里为咸水江。
  新湾 在东一乡境内。1985年疏浚。南起七塘横江,北至九塘新生闸入海。长4.52公里,宽17米。其中咸水江1.72公里。
  陆中湾 在东一乡境内。1984年疏浚。南起七塘横江,北至陆中湾九塘闸(即新丰纳咸闸)入海。长4.9公里,宽17米。其中咸水江1.515公里。
  丰产江 在西一乡境内。1983年、1987年疏浚。南起七塘横江,北至九塘丰产江闸入海。长4.6公里,宽16米。其中咸水江1.8公里。
  高王路江 又称跃进江。在西一乡境内。1983年、1987年疏浚。南起六塘横江与主十弓江相接,北至高王路江九塘闸入海。长4.7公里,宽17米。其中咸水江2.12公里。
  西一增产江 在西一乡境内。1984年、1986年分段疏浚。南起七塘横江,北至增产江九塘闸入海。长4.5公里,宽14米。
  西二增产江 在西二乡境内。1985年、1986年分段疏浚。南起七塘横江,北至九塘胜利闸入海。长4.5公里,宽18米。
  三八江 在西二乡境内。于1958年由西二乡发动妇女新掘,故名。1983年、1985年两次拓宽,并延伸增掘。南起七塘横江与垫桥路江相接,北至三八江九塘闸入海。长4.35公里,宽30~40米。
  跃进江 在西二乡境内。1985年疏浚。南起七塘横江,北至跃进江九塘闸。长4.1公里,宽16米。
  陈家路江 在西三乡境内。1984年疏浚。南起七塘横江,北至陈家路江九塘闸入海。长3.5公里,宽15米。
  建塘江 于1952年新掘三叉江至七塘段2.93公里,1955年、1957年、1979年3次疏浚拓宽,并再延伸新掘八塘至九塘段0.67公里。南起建塘乡牛角尖村四塘横江,北至建塘江九塘闸入海。长6.03公里,宽23米。
  主要横江有:
  六塘横江 1957年新掘小安乡小安街以东段8.01公里,1963~1985年分段疏浚。东起庵东镇五爱江,流经沧田、大云、义四乡境,至小安乡小安街止。长10.51公里,宽20米。
  七塘横江(西北河区段) 1957年新掘四灶浦至高王路江段9.18公里,1987年疏浚。东起四灶浦,与中河区七塘横江相接。流经东二、崇寿、东一、庵东、西一、沧田、西二、大云、义四、小安、建塘乡(镇)境,至西三乡泥墩潭村止。全长20公里,宽18米。中有间断。
  八塘横江 解放后随八塘围筑逐步形成,1982~1987年分段疏浚。东起东二乡水云浦,流经东二、东一、西一、西二乡境,至西三乡泥墩潭村止。长28.44公里,宽18米。中多处间断。其中有咸水江8.64公里。
  境内南北流向的直江尚有:协同心江(建塘乡境)、四灶湾(东二乡境)、周家路湾(东二乡境)、掘船湾(东一乡境)、马中湾(东一乡境)、傅中湾(东一乡境)、五爱江(庵东镇境)、五四江(西一乡境)、中场心河、后场心河(县农垦场境)等。
  第三章 水库山塘
  慈溪湖泊水库少而小,集中分布在南境山麓。有的是成陆初期形成的泻湖,经历代修浚而成;有的是筑坝拦蓄而成。解放前,全县仅9座小型湖泊,蓄水量2388万立方米。解放后,先后扩建和改建了凤湖、窖湖、灵湖、外卜杜湖、里杜湖水库和上林湖水库,新建了长溪水库、邵岙水库和梅湖水库等,浒山、长河和周巷区又在沿海建造海涂水库3座,在南境丘陵山区还兴建一批小型水库和山塘。共有水库、湖泊、山塘172座(处),其中蓄水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上的湖泊、水库18座,10万立方米以下的山塘154处。总集雨面积为127.1平方公里(其中引水面积3.8平方公里),设计兴利库容量为8290万立方米,现有库容量为7749万立方米,全年可供水量7285万立方米,受益农田51.3万亩。并有14座水库为县、区、乡的自来水厂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庵东盐区建有海涂蓄咸水库3座。
  第一节 中型水库
  全县有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中型水库3座,计集雨面积57.1平方公里,总库容量6009万立方米,设计兴利库容量4192万立方米,现有库容量406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3.6万亩。
  里杜湖水库 在宓家埭乡杜岙。原为古代泻湖,系杜湖的里湖。1969年动工改建,1973年竣工。粘土斜墙式土坝,高17.5米,坝顶长500米,宽4米。坝基采用砂井砂垫层处理。建有输水洞、溢洪道和泄洪隧洞等。装2套125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共投资164.4万元。集雨面积20平方公里。总库容量2370万立方米,设计兴利库容量1668万立方米,现有库容量1668万立方米。为全县最大水库。灌溉面积包括外杜湖和白洋湖共16.1万亩。
  上林湖水库 在桥头乡境内。唐代已有此湖。元、明以来,设八柱轮司启闭。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修筑湖塘,加甃以石,并修复陡门及歇水湫。1957年11月动工改建,1960年竣工。拦水主坝高11米,坝顶长300米,宽4米。建有泄洪洞和溢洪道等。置翻水站1座。共投资78.53万元。集雨面积
  12.93平方公里,引水1.14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822万立方米,设计兴利库容量1240万立方米,现有库容量124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包括梅湖水库和邵岙水库共7.5万亩。
  梅湖水库
  在龙南乡境内。1958年废烛溪湖后兴建,部分为梅澳湖址。1962年竣工。拦水坝高21米,坝顶长252米,宽4米。装有水轮发电机组3台,计395千瓦。共投资128.57万元。集雨面积23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817万立方米,设计兴利库容1284万立方米,现有库容量1155万立方米。库水除灌溉外,为县第二自来水厂水源。
  第二节 小型水库
  小(一)型水库
  蓄水量在100~1000万立方米的小(一)型湖泊、水库(包括海涂水库)共10量座,计集雨面积48.7平方公里,设计兴利库容量3913万立方米,现有库容量35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7.2万亩。
  凤湖 义名凤浦湖。在龙场乡境内。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清乾隆时(17361795)湖周围十~八里。同治十三年(1874)县令高桐偕里人杨洪元捐资重修”。解放后于,1970年开始扩建,1979年竣工。湖塘高,4.5米,长1800米。装有40千瓦发电机组1套。置翻水站。投资19万元。集雨面积5.9平方公里。设计兴利库容量393万立方米,现有库容量28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6万亩。
  窖湖 又名沈窖湖。在田央乡境内。为古代泻湖。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述:“嘉靖丙辰(1556)县令宋继祖筑湖塘,东自蒙古石,西至朱家岭,高一丈四尺,脚宽三丈,面宽二丈,,长八百余丈,周围二十八里”。原有腰塘,解放后消失。1970~1972年扩建,投资35万元。湖塘高5米,长2244米。建有翻水站,并装40千瓦发电机组1套。集雨面积6.4平方公里。设计兴利库容量519万立方米,现有库容量51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27万亩。
  灵湖 原称灵绪湖,又名蔡家湖。在灵湖乡境内。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明嘉靖间(1522~1566)湖周围二十里。清咸丰二年(1852),里人范多福、任观澜、王义方捐资重修塘,改筑,四百丈有奇,用钱一千八百贯,阅三年而工始成”。解放后扩建,1970年冬开工,1975年竣工,投资19.52万元。湖塘高6米,长1281米。建有翻水站。集雨面积2.9平方公里,引水2.63平方公里。设计兴利库容量438万立方米,现有库容量41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73万亩。
  长溪水库 在东安乡长溪岭北麓。1956年6月开始兴建,1959年竣工。拦水坝高15米,坝顶长220米。1985年建灌区渠道1460米。共投资38.1万元。集雨面积5平方公里。设计兴利库容量113万立方米,现有库容量11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000亩。
  外杜湖 位于宓家埭乡、鸣鹤镇境内。系古代泻湖,汉代以后逐步浚筑。明《鸣鹤杜白二官湖纪事序》记述:汉时始筑杜湖、白洋湖(清《创建杜白二湖塘志》谓汉光武帝时)。其后湖堙,唐贞元间(785804)刺史任侗大兴浚筑,民颂二天。宋庆历初(1041),湖又堙,邑主簿周常于湖中为石,堤,列东门、张朗、西碶、白洋诸闸,潴水入湖以备旱,淞浦、淹浦、洋浦诸闸泄水入海以防涝。明、清以后,屡加修浚。明隆庆间(1567~1572)知县吴道迩重清二湖。万历乙巳(1605)邑令潘汝祯复修堤卫水。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建里杜湖塘闸。道光年间(18,21~1850)复修。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二年(1905~1910)旅日华侨吴锦堂捐资重修杜、白二湖湖塘和湖闸,并沿外杜湖塘开掘运河一条,以,利保塘灌溉。解放后,复重修湖塘和湖闸。1979年投资6万元建翻水站1座。湖原分.湖和外湖,自1969年至1973年改建里杜湖水库后,外杜湖单列成湖。湖塘高2.5米,长4250米。集雨面积7.34平方公.。设计兴利库容量600万立方米,现有库容量600万立方米。
  白洋湖 位于鸣鹤镇境内。成湖年代和历代浚筑情况同杜湖。唐景龙中(707~709)余姚县令张辟疆修白洋湖(时属余姚县),并与杜湖沟通。清嘉庆间,邑人叶天麟出,资,将旧泥塘尽易以石。清末和解放后进一步加固。1963年前后修建放水闸和湖口堰坝。湖塘高2.3米,长472米。集雨面积6.3平方公里。设计兴利库容量104万立方米,现有库容量104万立方米。
  邵岙水库
  在彭东乡境内,游泾江上游。1970年动工兴建,1974年建成。投资87万元。拦水坝高32米,坝顶长220米。装有1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2套。集雨面积8.31平方公里。设计兴利库容量510万立方米,现有库容量510万立方米。除灌溉农田外,为浒山镇自来水水源。
  70年代在沿海建造海涂水库3座,春季多雨时翻水入库,旱时灌溉农田。
  浒山海涂水库 在东三乡四灶浦东。1974年6月建成。投资30万元。水库外塘(北)高5.1米,内塘(南)高4.8米,周长3900米,面积0.93平方公里。建有翻水站。设计兴利库容量344万立方米,现有库容量259万立方米。受益面积9.4万亩。
  长河海涂水库 在西三乡陈家路江西。1972年5月建成。投资75.2万元。水库外塘高5米,周长5352米,面积1.64平方公里。设计兴利库容量492万立方米,现有库容量361万立方米。受益面积6万亩。
  周巷海涂水库 位于西三乡建塘江东。1972年4月建成。投资40万元。水库外塘高5.5米,周长4825米,面积1.34平方公里。建有翻水站。设计兴利库容量400万立方米,现有库容量334万立方米。受益面积6万亩。
  小(二)型水库
  蓄水量在10~100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5座,计集雨面积4.59平方公里,设计兴利库容量81.8万立方米,现有库容量81.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503亩。见下表:
  第三节 纳咸水库
  解放后,庵东区在新围海涂上兴建3座纳咸水库,总库容量330万立方米,蓄海水制盐。
  东二咸水库 位于东二乡五灶湾至新三湾之间。1978年建。库容量120万立方米。
  东一咸水库 位于东一乡马中湾以西地段。1977年建。库容量60万立方米。
  西一咸水库 位于西一乡高王路江东。1977年建。库容量150万立方米。
  第四节 山塘
  南部丘陵山区建有蓄水量10万立方米以下的山塘154处,净计集雨面积16.7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03.7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782亩。列表如下:
  第四章 涵闸
  慈溪建闸,有文字记载始见于唐,以后历代有增建、修葺,用以蓄、泄、节制河库水量。解放后,兴建、扩建、修建一批水闸,改善农田排灌条件。至1987年,全县有沿海排涝闸34座,主要水库(库容量100万立方米以上)泄水闸16座,内河小型节制闸230处,盐区尚有纳咸闸6座。
  第一节 沿海排涝闸
  沿海排涝闸随海涂淤涨外移,至今分布在沿海一线海塘的出海排涝闸共34座,95孔,净孔径315.5米,流量614立方米/秒(指现有排水流量,下同)。
  大海闸 位于龙山农垦场大海浦海口。1982年10月建。1孔,净孔径3米,流量5立方米/秒。
  镇龙浦闸 位于龙山乡镇龙浦海口。清乾隆十七年(1752)龙头场盐课司沈昂督建。1957年重建,初为1孔,后扩至3孔。1985年又建镇龙浦,九塘闸,3孔,净孔径12米,流量40立方米/秒。
  灵峰浦闸 位于龙场乡灵峰浦海口。1954年在八塘浦口建民主闸,1孔,净孔径2.2米,1984年扩至3孔,净孔径8.2米。民主丁坝建成后,1983年建灵峰浦九塘闸(未筑九塘,当地称灵峰浦闸),3孔,净孔径9米,流量25立方米/秒。
  淡水泓闸(和平闸、即五号闸) 位于县第二农场淡水泓海口。清乾隆前已在浦上建闸,咸丰四年(1854)移闸于下新塘。1954年在浦口建和平闸,2孔,净孔径5米。1978年1月扩建为5孔,净孔径14米,流量20立方米/秒。
  施山闸(四号闸) 位于沿海乡施山泓海口。1952年建。1孔,净孔径2.5米,流量3立方米/秒。
  甸山闸(三号闸) 位于甸山乡路东泓海口。1952年建。1孔,净孔径2米,流量3立方米/秒。
  沿海闸(二号闸) 位于沿海乡跃进河海口。1952年建。1孔,净孔径2.5米,流量2立方米/秒。
  淞浦闸(红旗闸) 位于淞浦海口。明永乐二年(1404)建有淞浦上闸,3孔,东一孔属镇海县,中西二孔属慈溪县。后因海涂淤涨,淞浦北伸,1962年在淞浦出海口建淞浦闸,3孔,净孔径8.5米。1977年底,淞浦拓宽,1978年扩建为6孔,净孔径17.5米,设计排水流量115立方米/秒,现有排水流量40立方米/秒。
  新安闸 位于掌起镇牛洋河八塘海口。解放前有闸,称永安闸。1978年重建,1孔,净孔径3米,流量5立方米/秒。
  古窑浦八塘闸 位于五洞闸乡古窑浦海口。原在八塘上建有五洞闸,1956年修建,净孔径12.6米。1983年在该闸外新建八塘闸1座,5孔,净孔径15米,流量10立方米/秒。
  裘家浦九塘闸 位于洋山乡裘家浦海口。原八塘上建有胜利下闸,1孔,净孔径3米。1978年建九塘闸(未建九塘),1孔,净孔径3米,流量20立方米/秒。现已淤塞。
  淹浦九塘闸 位于淹浦乡淹浦海口。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旅日华侨吴锦堂捐资在七塘上建五洞闸,在八塘上建六洞闸。1984年将六洞闸中,的2孔拆建拓宽,总孔径增至17.1米。1985年12月建九塘闸,翌年竣工,4孔,净孔径16米,流量30立方米/秒。
  罗郑甲九塘闸 位于淹浦乡罗郑甲河海口。1982年11月兴建。2孔,净孔径6米,流量10立方米/秒。
  海黄山闸 位于师桥镇高背浦海口。原在高背浦八塘建有高背浦闸,1孔,1965年扩为2孔,净孔径5.8米。70年代后,高背浦延伸拓宽,该闸扩至5孔。1974年在九塘浦口兴建海黄山闸(又称高背浦下闸),4孔,净孔径12米,流量50立方米/秒。
  方家浦九塘闸 位于观城镇方家浦海口。解放前有闸,1953年在七塘上重建民建闸,1984年改闸为桥,新建八塘备塘闸。浦面拓宽后,又建九塘闸,4孔,净孔径15米,流量25立方米/秒。
  徐家浦九塘闸 位于东山头乡徐家浦海口。1962年建八塘闸,1孔,1978年扩为4孔,净孔径12米。同年10月在浦口新建九塘闸,3孔,净孔径15米,流量15立方米/秒。
  龙舌浦九塘闸 位于观城镇龙舌浦海口。1963年在八塘上建龙舌浦闸。1983年6月建龙舌浦九塘闸,1孔,净孔径3米,流量5立方米/秒。
  郑家浦九塘闸 位于附海乡郑家浦海口。1955年在郑家浦与蛟门浦会合处建合作闸,3孔,后扩建至5孔,净孔径14米。1975年建郑家浦九塘闸,5孔,净孔径15米,流量20立方米/秒。
  洋浦八塘闸 位于洋浦八塘海口。1964年建。1孔,3米,设计流量10立方米/秒,现已淤塞。
  半掘浦十塘 闸位于新浦镇半掘浦海口。1960年建半掘浦八塘闸,5孔,净孔径13米。1975年外移1000米,建九塘闸,7孔,净孔径21米。1985年11月建十塘闸(未筑十塘),6孔,净孔径24米,设计排水流量106立方米/秒,现有排水流量80立方米/秒。
  新浦九塘闸 位于新浦海口。1966年建八塘闸。1981年建九塘闸,2孔,净孔径8米,流量2立方米/秒。
  沙滩浦九塘闸 位于东三乡沙滩浦海口。1976年建。2孔,净孔径6米,原为盐区纳咸闸,流量2立方米/秒。
  水云浦九塘闸 位于东三乡水云浦海口。1972年建。3孔,净孔径9米,流量10立方米/秒。
  拖落浦九塘闸 位于东三乡拖落浦海口。1972年建。2孔,净孔径6米,原为纳咸闸,流量2立方米/秒。
  一灶江九塘闸(革新闸) 位于东三乡一灶江海口。1971年建。2孔,净孔径6米,原为纳咸闸,流量2立方米/秒。
  四灶浦十塘闸 位于东二、东三乡交界的四灶浦海口。1957年建八塘闸,5孔,净孔径12.5米。1966年1月建九塘闸,11孔,净孔径27.5米。1975年11月在九塘闸外1000米处建十塘闸(未筑十塘),9孔,净孔径27米,设计排水流量100立方米/秒,现有排水流量65立方米/秒。
  二灶湾九塘闸 位于东二乡二灶湾海口。1973年建。2孔,净孔径6米,原为盐区纳咸闸,流量10立方米/秒。
  长征闸 位于东二乡直江海口。1979年建。2孔,净孔径6米。排涝、纳咸两用,流量15立方米/秒。
  高王路江九塘 闸位于西一乡高王路江海口。1983年建。1孔,净孔径3米。排涝、纳咸两用,现已废。
  增产江九塘闸 位于西一乡增产江海口。1978年建。1孔,净孔径3米,排涝、纳咸两用,流量8立方米/秒。
  胜利闸 位于西二乡增产江海口。1975年建。2孔,净孔径6米,原为纳咸闸,流量10立方米/秒。
  三八江九塘闸 位于西二乡三八江海口。1958年建八塘闸当地称丰收闸,3孔,净孔径6.9米,后扩大为6孔,净孔径17.1米。三八江拓宽后,,1985年12月建九塘闸,翌年底竣工,4孔,净孔径16米,设计排水流量102立方米/秒,现有排水流量50立方米/秒。
  陈家路江九塘闸 位于西三乡陈家路江海口。1973年建。2孔,净孔径6米,原为纳咸闸,现已淤塞。
  建塘江九塘闸 位于西三乡建塘江海口。1964年在建塘江八塘上建有西棉闸,2孔,净孔径6米。1980年建九塘闸,3孔,净孔径15米,设计排水流量108立方米/秒,现有排水流量50立方米/秒。
  1984年后,已废的沿海排涝闸有:大岙闸(即慈东闸,龙山农垦场境)、公浦闸(龙山农垦场公浦海口)、跳头闸(龙山农垦场跳头浦海口)、山下闸(龙场乡伏龙山西)、林家浦闸(即七号闸,龙场乡林家浦海口)、直落泓闸(即六号闸,田央乡直落泓海口)、跃进江九塘闸(西二乡跃进江海口,建后未用)。
  第二节 水库泄水闸
  全县大小湖泊水库均建泄水闸,按农田灌溉和排涝需要启闭。其中蓄水量在100万立方米以上的13座湖泊、水库,共有泄水闸16座,18孔,净孔径37.7米,泄水流量267.8立方米/秒。
  凤湖闸 民国《镇海县志》记述:明嘉靖年间(1522~1566)设有凤浦湖东、中、西3闸,“东闸水出邱王东门外,中闸水出司城西门外,西闸水出龙头场”。1971年建凤湖闸,2孔,净孔径4米,流量30立方米/秒。配有螺杆电动启闭机。
  窖湖东闸、西闸 民国《镇海县志》载:明嘉靖时置沈窖湖中闸,清乾隆年间(1736~1795)又置沈窖湖东闸和西闸。解放后重建泄水闸,1953年建东闸,1孔,净孔径2米,流量19立方米/秒;1972年建西闸,1孔,净孔径1.8米,流量17立方米/秒。两闸均有电动或人力螺杆启闭机。
  灵湖闸 民国《镇海县志》记载:乾隆时设灵绪东湫闸和灵绪西湫闸。解放后,于1953年建灵湖东闸和西闸,各1孔。1970年灵湖扩建后,新建泄水闸1座,1孔,净孔径2米,流量20立方米/秒。配有电动螺杆启闭机。原东、西两闸废弃。
  长溪水库闸 1972年在拦水坝上建泄水闸1座,1孔,净孔径2米,流量12立方米/秒。配有电动螺杆启闭机。
  外杜湖东闸、中闸、西闸
  民国《杜白二湖全书》记载:宋庆历初(1041)外塘设东门、张郎、西碶3闸蓄泄湖水。后历代多次修葺。解放后,于1953年修建,西闸,1孔,净孔径2.2米,流量23立方米/秒;1956年修建东闸,1孔,净孔径
  2.5米,流量23立方米/秒;1963年修建中闸,2孔,净孔径4.6米,流量46立方米/秒。
  里杜湖水库输水洞
  明万历十九年(1591)在里杜湖腰塘建白塔嘴闸。清嘉庆十九年(1814)邑人王名扬出资修筑腰塘并建闸坝。1973年里杜湖改建后,大坝上设输水隧洞1处,,洞径1.8米,流量3~5立方米/秒,配有2A—10型电动启闭机1台;有泄洪隧洞1处,断面4.0×4.5米,最大泄水量114立方米/秒,配2台2A—20型电动启闭机。
  白洋湖闸
  宋庆历初置白洋湖闸。历代数经修葺。解放后,于1964年修建。1孔,净孔径2.2米,流量10立方米/秒。
  上林湖水库输水洞
  宋《嘉泰会稽志》载:“上林湖有石陡门一、歇水湫一”。后数经修葺。1960年改建水库,在拦水坝上建输水洞1处,断面2×2.5米,流量16立方米/秒。配3台A—8型电动启闭机。
  邵岙水库闸
  1981年在拦水坝上置闸1座,1孔,净孔径1.6米,流量4.55立方米/秒。并建有供发电的输水洞2处,供自来水的输水洞1处。
  梅湖水库输水洞
  1962年底梅湖水库建成时,在拦水坝上建输水洞1处,断面2.75×2.5米,流量3~5立方米/秒。并建有供自来水输水洞5处。
  浒山海涂水库闸 1974年建。1孔,净孔径2米,流量12.3立方米/秒。
  长河海涂水库闸 1972年建。1孔,净孔径2米,流量12立方米/秒。
  周巷海涂水库闸 1972年建。1孔,净孔径2米,流量12立方米/秒。
  第三节 内河节制闸
  为节制内河水位,全县建小型节制闸230座,其中常年性节制闸15座,季节性节制闸200座,稻棉水系节制闸14座,咸淡水系节制闸1座,计246孔,净孔径717米。详见下表:
  各河区内河节制闸情况
  60年代初,为节制伏期慈溪棉区河水南流余姚县稻区,在与余姚接壤的中河区和西河区大古塘一线,建造节制闸37座,其中逍林区19座,浒山区9座,长河区4座,周巷区5座,由慈溪、余姚两县成立大古塘闸管理委员会,制订启闭协议经管。1979年,横河区划归慈溪,其作用多消失。
  第四节 盐区纳咸闸
  1979年前,盐区有纳咸闸16座,27孔。1980年以来盐田改农田面积扩大后,多改为出海排涝闸,至1987年仅存6座,9孔,净孔径23米。另有排涝、纳咸两用闸3座(东二乡长征闸、西一乡高王路江九塘闸和增产江九塘闸)。
  县盐科所纳咸闸 在东二乡境。1975年建。1孔,净孔径1米。
  新生纳咸闸 在东一乡新三湾海口。1972年建。3孔,净孔径9米。
  东一咸水库闸 在东一咸水库外塘。1978年建。1孔,净孔径1.5米。
  新丰纳咸闸 在东一乡陆中湾海口。1978年建。1孔,净孔径3米。
  丰产江纳咸闸 在西一乡丰产江海口。1978年建。2孔,净孔径6米。
  西二盐场纳咸闸 在东一乡境。1979年建。1孔,净孔径2.5米。
  第五章 船闸堰坝
  唐、宋时期已建有堰坝,明、清后增多。当时多为泥坝,分拔坝和车坝两种。1954年县境调整后,根据各河区水位高低,废除部分旧堰坝,兴建批新堰坝。60年代后,多改为石坝,主要堰坝改建船闸。至1987年,全县共有船闸堰坝36处。其中船闸14座,电坝1处,石坝18处,泥坝3处。
  第一节 船闸
  1960年,鸣山堰车坝改建船闸,为全省最早的船闸之一。至今共先后改建和新建15座,今废1座。
  洋塘船闸(双河堰)位于鸣鹤镇湖口村之双河上。原为慈溪、余姚两县水系分界堰,今为东河区与中河区的水位节制堰坝。清光绪《慈溪县志》和《余姚县志》记述:唐景龙元年(707)置二闸,南日双河,北曰洋塘,泄上林(今桥头一带)暴水。宋乾道九年(1173)在闸旁置堰。后因两县水利纷争屡起,宋开庆元年(1259)五月,郡制干赵若塞双河闸,改建车坝。元天历间(1328~1329)重修。明正德十一年(1516),里人毛凤、何明、孙浚等禀请御史台批准,复置双河闸,后又废闸为桥。解放后,为便于船只过往,于1958年设临时性车坝,由慈溪、余姚两县共管,但仍岁有纠纷。1979年,横河区划归慈溪,纠纷始解。1980年6月改建为洋塘船闸。净孔径3.6米,建长80米×宽16米船厢1个,通航吨位25吨(指允许最大过船吨位,下同)。
  小六村船闸 位于五里乡小六村新二江上,节制东、中河区水位。1972年建。净孔径3.0米,建62.8米×11米的船厢1个,通航吨位15吨。 利济塘船闸 位于东海乡四塘横江上,节制东、中河区水位。1981年建。净孔径3.4米,建60米×13.6米的船厢1个,通航吨位15吨。
  沙滩路船闸 位于逍林镇沙滩浦上,节制逍林区、横河区水位。1965年建。闸旁并设车坝。净孔径3.2米,建48.5米×16.5米船厢1个,通航吨位20吨。1979年横河区划归慈溪后,常年性节制作用消失,现用于季节性节制。
  横河船闸(横河堰) 位于横河镇人民闸村东横河上,节制中河区、石堰河网区水位。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由石堰乡马堰村移建于今横河镇上河村,1952年又移建于此。原为车坝,1961年改建船闸。净孔径4.2米(上)、3.8米(下),建有80米×20米船厢1个,通航吨位30吨。
  石堰船闸(石堰) 位于石堰乡石堰村东横河上,节制石堰河网区与姚江水位。清康熙《余姚县志》谓石堰乃“余姚东北方水道之咽喉”。光绪二十年(1894)修建。1979年改建船闸。净孔径4米,建有47米×16米船厢1个通航吨位30吨。
  杨家路船闸(杨家路电坝) 位于白沙镇杨家路江上,节制白沙、天东两乡水位。1962年建车坝,1967年建电坝,并扩建船闸。闸净孔径3.2米,建50米×14米船厢1个,通航吨位15吨。1979年县境调整后,大古塘水流南北相通,该闸仅作季节性节制。
  鸣山船闸(鸣山堰)
  位于浒山镇鸣山村大古塘河上,节制中、西河区水位。清光绪前已设车坝,旁有单孔节制闸。1960年改建船闸。净孔径3.4米,建65米×18米船厢1个,通航吨位25吨。
  潮塘船闸(潮塘拔坝)
  位于宗汉乡史家村潮塘横江上,节制中、西河区水位。50年代建泥坝,1967年改浆砌石坝,1984年改船闸。净孔径3.8米,建60米×18米船厢1个,通航吨位15吨。
  崇寿五塘船闸(五塘车坝)
  位于崇寿乡五塘横江上,节制中、西北河区水位。1962年建车坝,1964年改船闸。净孔径2.8米,建45米×16米船厢1个,通航吨位22吨。为乡办集体单位。
  三十弓船闸(三十弓车坝)
  位于沧田乡三十弓江上,节制西、西北河区水位。1958年建车坝,1961年改船闸。净孔径3.6米,建90米×20米的船厢1个,通航吨位25吨。
  分路爿船闸(分路爿车坝)
  位于潭南乡省塘头村潭河江上,为旱季节制长河区与余姚县河水之用。1963年建车坝,旁有单孔节制闸。1987年在坝北横江上新建船闸。净孔径3.6米,建68米×16米船厢1个,通航吨位20吨。
  垫桥路船闸(垫桥路拔坝)
  位于大云乡垫桥路村垫桥路江上,节制西、西北河区水位。1959年建拔坝,1985年建船闸,次年竣工。净孔径4米,建62米×15米船厢1个,通航吨位15吨。
  周家路船闸(周家路江堰)
  位于小安乡周家路村周家路江上,节制西、西北河区水位。1952年建拔坝,1956年改建车坝,1961年又改船闸。净孔径3.6米,建62米×17.5米船厢1个,通航吨位25吨。
  附:已废船闸
  罗墅桥船闸(罗墅桥车坝)位于浒山镇剑山村浒山江上,节制浒山区与横河区水位。1962年建车坝,1964年建季节性船闸。净孔径3.4米,建60米×20米船厢1个,通航位25吨。1979年横河区划归慈溪县后,浒山江水流南北相通,船闸废。
  第二节 堰坝
  全县现有堰坝22处,其中东河区2处,中河区14处,西河区2处,西北河区4处。另外在庵东区八塘南一线尚有部分临时节制咸淡水的泥坝。列表如下:
  附:解放后已废堰坝
  公路横河车坝。在龙场乡境,1963年建,1969年废。
  八机埠堰。在龙场乡灵峰浦,1963年建,1969年废。
  奉公堰。在田央乡筋竹村快船江,清乾隆时已有记述,1960年废。
  方马堰。在甸山乡老快船江,建时无考,1954年废。
  宣家堰。在甸山乡快船江,清乾隆时已有记述,1959年废。
  鹭鸶堰。在范市镇杨家上淞浦,清乾隆时已有记述,1966年废。
  淞浦新塘堰。在范市镇淞浦,建时无考,1954年废。
  方家浦四塘堰。在观城镇方家浦,建时无考,1954年废。
  庙山西拔坝。在宗汉乡鸣山路江,1954年建,1985年废。
  庙山北拔坝。在宗汉乡鸣山路江,1954年建,1985年废。
  赵家拔坝。在宗汉乡赵家漾山路江,1954年建,1986年废。
  积善庵拔坝。在宗汉乡积善庵村江,1954年建,1985年废。
  马山坝。在石堰乡马堰村北大河,1962年建,1980年废。
  化龙堰。在云城乡大古塘河,建时无考,1954年废。
  双龙堰。在云城乡老宅村界塘河,1960年建,1970年废。
  庙后车坝。在周巷镇周家路江,1960年建,1970年废。
  第六章 机电排灌
  解放前,农田灌溉赖于龙骨水车、畜力水车,以及戽斗、水桶等传统提水工具,庵东盐区还有少量风力水车。解放后,普及机电排灌设施,兴建翻水站和排涝站。至1987年,全县拥有机电排灌动力机5604台,总动力30843千瓦,有农用水泵5964台,喷灌机276台。机电灌溉面积52.01万亩,占总耕地的80%。
  第一节 机电灌溉
  民国18年(1929)夏大旱,政府在游泾江今樟树乡与彭东乡交界处装抽水机1台,为民灌溉。36年,浙江省实业厅在东山头棉业改良场装红牌(“哈力脱”6马力)、蓝牌(“帕墨尔”10马力)配套抽水机各1台,为棉田抗旱,因无配套渠道,次年调走。
  解放后,注重发展机电排灌。1953年,县人民政府用船机(装有8马力柴油机和8×8英寸水泵)为乌山乡(今横河镇)相士地村旭光农业生产合作社灌溉稻田105亩,棉田50亩。1954年春,范市镇东村在麻田河边建立民办抽水机埠1个,配用10马力柴油机和8×8英寸水泵,灌溉稻田130余亩,水稻每亩增产25公斤,每亩成本1.85元,比人工灌溉降低4元。同年冬,横河镇旭光农业生产合作社也自办了抽水机埠。1955年4月,余姚县龙南乡国营抽水机站建成,建有固定抽水机埠6个,船机1只,安装水泵和配套柴油机7台,计87.5千瓦,建干、支渠道24条,全长14.5公里,当年灌溉农田8000余亩。同时,昌明乡(今宓家埭乡)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南港乡(今五里乡)群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东安乡建国农业生产合作社、福山乡王叶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各安装了1台抽水机。是年下半年,全县在福山乡王叶村召开机械化抽水灌溉现场会议,推广机械灌溉。至1958年,全县有农用水泵157台,计动力1557千瓦,灌溉面积11.66万亩。1960年有水泵295台,动力2660千瓦,灌溉面积26.6万亩。1965年有水泵829台,动力5520千瓦,灌溉面积38.9万亩,占总耕地的59.4%。
  电力灌溉,始于1964年。当时由浒山发电厂和庵东发电厂供电,安装4台电灌设施,计34千瓦。1966年由新安江发电厂供电,安装排灌电动机275台,计3249千瓦。1971年增至1135台,计6635千瓦,超过机械灌溉动力。1980年上升至4009台,计19818千瓦。
  至1987年,全县共有机电排灌动力机5604台,总动力为30843千瓦。其中电动机4124台,计21900千瓦,占总动力的71%;内燃机1480台,计8943千瓦,占总动力的29%。有农用水泵5964台。机电灌溉面积达52.01万亩,占总耕地的80%,其中水稻灌溉面积17.77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99.2%。
  1987年各区机电排灌设施与机电灌溉面积
  第二节 电力翻水站
  慈溪缺水,60年代后期开始,陆续建立17座电力翻水站(包括3座纳咸翻水站),装有电动机和水泵各39台,计动力1316千瓦,主要用于将雨季的余水注入水库。
  凤湖翻水站 位于凤湖东闸旁。1980年建。置30千瓦电动机和水泵各1台。
  窖湖翻水站 位于窖湖坝后。1970年建。置55千瓦电动机和水泵各1台。
  灵湖翻水站 位于灵湖坝后。1974年建。置30千瓦电动机和水泵各2台。
  外杜湖翻水 站位于外杜湖中门闸西。1980年建。置30千瓦电动机和水泵各3台。
  上林湖水库翻水站 位于上林湖水库西坝头。1979年建。置55千瓦电动机和水泵各3台。
  浒山海涂水库翻水 站位于浒山海涂水库坝后。1974年建。置30千瓦电动机和水泵各2台。
  长河海涂水库翻水站 位于长河海涂水库坝后。1972年建。置55千瓦电动机和水泵各2台。
  周巷海涂水库翻水站 位于周巷海涂水库坝后。1972年建。置55千瓦电动机和水泵各2台。
  潮塘翻水站 位于潮塘乡潮塘船闸旁。1985年建。置55千瓦电动机和水泵各1台。用于将中河区河水翻入西河区。
  双龙殿翻水站 位于云城乡老宅村。1984年建,置18千瓦电动机和水泵各3台。用于抗旱时翻水。
  马中湾翻水站 位于东一乡。1983年建。置30千瓦电动机和水泵各2台。用于抗旱时翻水。
  罗北翻水站 位于东二乡罗北村。1986年建。置电动机和水泵各3台,计动力39千瓦。用于抗旱时翻水。
  庵东镇翻水站 位于庵东镇大会堂旁。1966年建。置电动机和水泵各4台,计动力75千瓦。用于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
  西一翻水站 位于西一乡七塘横江和高王路江交叉处。1983年建。置电动机和水泵各2台,计动力43千瓦。用于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
  此外,在东一咸水库和东二咸水库上还建有纳咸翻水站3座,1978~1983年建。共装有电动机和水泵各8台,计动力310千瓦。用于蓄咸制盐。
  第三节 电力排涝站
  全县各易涝地段,建有9座30千瓦以上的小型排涝站,安装电动机和水泵各16台,计动力700千瓦,排涝面积85470亩。
  六洞闸西排涝站 位于淹浦六洞闸旁。1981年建。装30千瓦电动机和水泵各1台,排涝面积3000亩。现已废。
  古四排涝站 位于五洞闸乡古窑四村古窑浦西侧。1976年建。装30千瓦电动机和水泵各1台。排涝面积750亩。
  海黄山排涝站 位于五洞闸乡八塘下高背浦西侧。1975年建。装30千瓦电动机和水泵各1台,排涝面积800亩。
  郑家浦排涝站 位于郑家浦九塘闸旁。1975年建。装30千瓦电动机和水泵各1台,排涝面积920亩。
  新浦排涝站 位于新浦镇新闸村。1976年建。装55千瓦电动机和水泵各1台,排涝面积2000亩。
  水云浦排涝站 位于水云浦东八塘北。1976年建。装55千瓦电动机和水泵各1台,排涝面积1500亩。
  垫桥路排涝站 位于大云乡垫桥路村。1987年建。装电动机和水泵各6台,计动力330千瓦,排涝面积68000亩。
  西一排涝站 位于西一乡跃进江村。1986年建。装30千瓦电动机和水泵各1台,排涝面积1500亩。
  县农垦场排涝站 位于县农垦场境。1977年建。装30千瓦电动机和水泵各3台,排涝面积7000亩。
  第四节 喷灌
  喷灌具有省工、节水等优点。1958年,天元铜白铁生产小组试制成人工降雨机(喷灌机),每天可喷灌棉田10~15亩。1973年,县拖拉机修配厂试制成担架式自转人工降雨机,1977年,五洞闸公社开始在棉地上试用。1978年,浙江省水利厅定慈溪县为棉花喷灌试点,年补助资金5万元,全县移动喷灌机增至275台,410千瓦。至1980年,全县共有喷灌机829台,1930千瓦,喷灌面积33450亩。1982年后,因土地分户承包经营,喷灌机组移动不便,除用于柑橘、葡萄外,多数机组废弃,动力移作他用,1987年存276台。
  1979~1980年,在雁门乡金夹岙村和石堰乡王梁村建半固定式喷灌机两组,灌溉柑橘113亩。
  县水利、财税两局为支持山区经济发展,于1981年开始在宓家埭乡西埠头村试建管道式固定喷灌站,1983年建成,投资7.35万元。装有5DA—8×6型多级泵1台,75千瓦电动机1台,干、支管道18条,共长2510米,有喷点37个,可灌面积155亩,其中茶叶67亩,柑橘48亩,杨梅40亩。并可兼装自来水。后因山地分户承包而停用。
  第七章 农田治理
  受历史上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影响,部分农田地块大小不一,地面高低不平,河渠紊乱,旱时灌溉困难,雨季明涝暗渍;而近年来由盐田新改的农田,则更缺排灌设施,影响农业生产。解放后,政府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以整治排灌系统为重点的农田综合治理工作。至1987年,全县整治了30余万亩高低不平的易旱地和8.09万亩低洼易涝田,在8.3万亩由盐田新改的农田中增设排灌设施,为改良咸地创造了条件。
  第一节 整治易旱地
  易旱地主要分布在棉区,因高低不平,旱时无水灌溉或有水难灌。1956~1957年,为适应农业机耕机灌的需要,统一平整五洞闸、师桥、淹浦、洋山等乡六塘至七塘之间的1800亩土地。1958年公社化后,普遍平整了一批高低不平的农田和坟滩杂地。70年代,全面整治高低不平、河道紊乱、灌溉困难的易旱地。东部地区采取“岚山式”即以当时的镇海县湾塘公社岚山大队平整土地的方法为模式:平作、阔板、配以排灌沟渠;西部地区采取“沧田式”即以沧田乡“二五畈”平整土地的方法为模式:畦作、园田化、配以排灌河道沟渠。至1980年,全县初步整治了30余万亩高低不平的易旱地,其中沧田乡的“二五畈”、长河区的“万亩畈”、庵东镇的“三五畈”和高王乡的“园塘畈”等地贩,整治后增产效果明显。
  长河“万亩畈”,位在长河区的三塘至四塘之间,总面积1.08万亩,涉及到长河区的6个公社。原因地块大小不匀,高低不平,沟渠凌乱,灌溉困难,棉产量较低。1977年冬,长河区建立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组织2万余劳动力,新开河道13条,修浚~老河8条,共长26.4公里,开掘配套沟渠204条,共长235.2公里。然后全面平整土地、改畦、深翻、整地,并设置配套设施:安装变压器20台,计820KVA,架设电力线路7.8公里,建造机耕路7公里和桥梁30座。共投工50余万工,国家投资10.55万元,搬动土方165万立方米。至翌年上半年告一段落。使畈内土地达到“三个一致”、“四个配套”,即畦向一致(南北向),畦幅大小一致(畦长28米,宽2.4米),工程标准一致(中心沟宽4米,排水沟宽2米,机耕路宽4米,人行道宽2米),和河、沟、渠、路布局配套,每隔300米有一条直河,50米有一条排水沟,28米有一条横沟,形成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流的排灌水利网。基本上实现了“土地园田化,灌溉水利化”。
  东部部分地区在平整土地中,出现“填河塞沟”(小“墙河”)和河渠不配套现象,致地面高程降低,河间蓄水量减少,影响农田排灌。
  第二节 治理易涝地
  解放初,全县约有低洼易涝地19万亩,日降雨50毫米即受涝。50年代后,疏浚河道,增设排涝设施,改造畈心田,使涝害有所减轻。80年代开展重点治理。至平整后农田1987年,全县初步治理易涝地8.09万亩。主要工程有:
  治理长河区易涝低产贩。总面积6.8万亩,包括长河区的8个乡(镇)和周巷区的云城乡及浒山区的宗汉乡一部分土地。畈内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河水历来向南排入姚江,无北排入海河道,明涝、暗渍严重,为全县棉花低产地区。1983年起进行综合治理:拓宽北排主江,将庵东区境内3.63公里三八江河面从15米拓宽至30米,将长河区境内四塘至七塘的垫桥路江3.1公里河面从19米拓宽至25米,并与三八江相接;增置排灌配套设施,在三八江上建出海排涝闸1座,流量102立方米/秒,建垫桥路排涝站1座,并在主要河江上设内河节制闸10座;浚治三塘横江、四塘横江、六塘横江、三十弓江、六甲江、崔陈路江,全长26.67公里;同时发动8个乡、81个村的群众,整修小型农田水利,疏浚河道57条,长36.1公里,疏通沟渠1340条,长700.7公里。至1987年基本结束,历时4年,累计投工47万工,投资354.1万元,完成土石方133.27万立方米,使畈内土地和水利条件大为改善。
  治理伏龙山西易涝低产畈。包括龙山、龙场、田央3乡的1.2万亩土地。畈内地面高程仅3.5~3.6米,而内河正常水位却控制在3.3~3.7米,地下水位偏高,大部分土地明涝暗渍,土壤通透性差,棉花产量低。1982年3月,成立龙山区改造低产畈领导小组,组织3个乡24个村的群众,采取以治涝为主,“节(自成水系)、排(改善排涝条件)、整(疏浚内河)”三结合的措施:拓宽主排河道灵峰浦,并外伸1520米,扩建民主闸,新建九塘闸,新开和拓宽八塘横河,增加畈内河水外排能力;同时全面整治畈内河道36条,长21.9公里,新掘中心沟454条,长113公里。至1984年5月基本结束,合计投工23.8万工,投资85.35万元,完成土石方42万立方米,使畈内地下水位明显降低,内涝威胁减轻。
  治理石堰低洼易涝田。面积900亩。位于石堰乡与余姚县城北乡接壤处。地面高程仅3.26米,常因内涝减产。1982年初开始治理:建堤塘1条,长2207米,高1米,外坡砌石,以阻外来客水;添置排水泵4台,流量0.586立方米/秒,以排雨季积水;改建内河节制闸和出水涵洞各1处。共投资9.5万元。
  第三节 改造咸碱地
  解放后至1987年,全县有8.3万亩盐田逐步改建为农田。为脱盐改土,在新改的农田中新建了一批水利设施。
  1958~1987年,庵东区(包括县农垦场)盐田改农田7.9万亩,其中植棉4.26万亩,养鱼7650亩。先后开掘和整治大小河道215条,总长328.1公里,蓄水量432.17万立方米;建出海排涝闸13座,35孔,净孔径115米,流量355立方米/秒;建内河节制闸12座,堰坝2条;安装机电排灌动力319台,计2023.5千瓦。
  1982年,改1970年围建之龙山盐场为农垦场。改建中将7162米的海塘建成标准海塘;建立排灌系统,新掘河道10公里,新建大海浦排涝闸1座,出水涵洞1个,新架和更新电力线路3.8公里,建立排灌两用机埠节制闸4座。合计投资53.86万元。至1987年,已垦殖4987亩,其中植棉840亩,种橘子147亩,开辟鱼塘4000亩。
  第八章 水利管理
  唐代已设官管理水利,宋代由县丞或主簿主修水土,明代设置水利机构。明天启《慈溪县志》载:“县置河泊所,县治西南一里,洪武一十六年(1383)开设,今废”。清代,各地有民间水利组织。据民国7年(1918)重印《杜白二湖全书》记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至民国5年10月,慈北五都设有北乡水利事务代表、或水利自治会、或水利事务局,专司湖、浦、塘、闸岁修及巡察启闭事。民国36年,各乡建水利协会。同年10月,成立慈北水利协会,管理慈北地区水利之兴修和养护等事宜。
  解放初,全县水利工作先后由县实业科、建设科、农林科管理。1952年建立县水利委员会。1956年建县水利局,后几经撤、并,1973年又置县水利局。并逐步建立基层水利组织,1952年,各区配专职水利干部1人;1959年起,各区增配机电排灌人员1人;1980年10月,各乡(镇)聘用水利员1名,全县计62人;1984年3月,各区建水利管理站,全县共配全民或集体干部职工34名。
  第一节 工程管理
  海养护管理 解放前,海塘均由民间自管,解放初因之。1953年根据海塘及出海排涝闸受益范围,划段由各乡(镇)确定专人管理。1956年开始,改为以区为单位统一管理,配海塘、海闸专管人员22名。1963年10月,建立慈溪县海塘公务所,负责全县塘、闸的检查、加固、抢险、维修和养护管理等,配备专职干部、职工32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瘫痪。1981年12月恢复,并在各区增设海塘养护管理组,共有干部职工44人。
  水库养护管理 历代较重视湖泊管理,主要湖泊上大都额设闸夫专管。杜白二湖、烛溪湖和上林湖等并勒石永禁。解放后,湖泊水库原由受益地区分散管理,1980年后按省水利厅规定,实行分级管理:
  县管。里杜湖、上林湖、梅湖3座中型水库和小(一)型邵岙水库共4座,各设水库管理处(所),配管理人员42人。
  区管。小(一)型水库3座,各设水库管理所,配管理人员23人。
  乡管或几乡共管。小(一)型水库5座,各设水库管理所,配管理人员21人。
  乡或村管。小(二)型以下的小水库和山塘,设管理组3个(龙山、观城、横河区各1个),配兼职管理人员126人。
  堰坝船闸管理 民国时期,各地堰坝由民间自管。民国17年,慈溪、余姚两县召开堰坝代表会,订定改革方法,划一车船价目,并派熟悉者为堰坝长。28年,余姚县成立堰闸管理处,专司堰闸启闭与船只车拔及漏泄之修理事宜。解放后,相继兴建一批常年性和季节性的堰坝和船闸,开始未建专管组织,“文化大革命”期间,堰坝系统职工建立革命领导小组,1973年8月更名为慈溪县堰坝管理站,1979年10月又更名为慈溪县堰坝管理处,1986年12月再次更名为慈溪县船闸管理处,管理石堰、横河、洋塘、小六村、利济塘、鸣山堰、三十弓江、潮塘、垫桥路等10座船闸,每船闸各设管理小组,共有管理人员123人。其他堰坝各由所在乡、村自行管理。
  第二节 管理法规
  民国以前,历代政府无统一水利管理法规。主要湖泊、海塘,或订有管理条文,或立有禁碑,加以保护。清光绪《余姚县志》记载:宋庆历八年(1048)县令谢景初具状奏请获准,对三十一所湖规定了管理办法。嘉泰年间(1201120,4)知县常褚次将管理办法编成书,名《古规湖经》。明成化年间(1465~1487),绍兴知,府彭谊复于旧经之后,增述诸湖四至之未备者。据《杜白二湖全书》记述:明天启六年(1626)奉旨立有“杜白二湖蓄水灌田,不许侵占,著勒石永禁”的禁碑。对海塘,宋庆元二年(1196),县令施宿厘定守护大古塘规则:“县之官分季临视,庙山、三山两寨官,月遣十兵巡之,乡豪仍伺察焉,稍损缺,即白诸邑补治之”。元至正七年(1347)知州汪文璟修治大古塘后,将护塘措施“立石州门之左,以示来者,庶几久而不坏者”。清光绪《慈溪县志》记述,咸丰十一年(1861)慈北地区对洋浦旁御西水的界塘,立有禁碑,予以保护。民国时期,各地民间水利组,织,对主要水利设施,各有其简单的乡规民约。
  解放后,为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先后制订、颁发保护水利工程的布告、通知和管理条例等水利法规。1955年8月,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保护各项水利设施”的布告,对保护海塘、涵闸等水利设施作7条具体规定。1958年5月,县人民委员会发布布告,根据兴修水利和管理养护并重的方针,对海(湖)塘、涵闸、水库、河流等水利工程规定5条养护管理措施。1961年6月,县人民委员会又颁发《关于加强海塘、湖堤养护管理工作布告》。1982年10月,县人民政府讨论通过《慈溪县水利工程管理细则》,下发至各区、乡(镇)贯彻执行,管理范围包括湖泊、水库、海塘、河道、涵闸、堰坝、渠道、机电排灌、小水电站和水土保持等,凡12章、48条。1986年6月,县人民政府批转县水利、公安、交通、城建局等4单位《关于保护水利设施的联合报告》,重申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保护水利设施的重要性和有关具体管理措施。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