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机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45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机推广
分类号: S22
页数: 7
页码: 307-3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农机推广、耕作机具、排灌机具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县 农业机具 农机推广

内容

耕作机具
  传统耕作机具,翻耕有犁、铁耙,平整有耙、耖、锄头,中耕除草有刮子、茅刀、推苗,掘沟有铁锹、■铣等。解放后推广新式农具和耕作机械。
  双轮双铧犁、“五一”犁。1954年在五洞闸集体农庄始用双轮双铧犁,至1958年推广226架,后因犁体笨重,整地费工而废弃。1963年推广“五一”犁,拉力轻,省料,价廉,深受群众欢迎,普及全县,沿用至今。
  大中型拖拉机。1956年3月始有大中型拖拉机3台,75千瓦,4月1日在五洞闸集体农庄开耕。年末增至7混合台,184千瓦,耕地3229亩。1960年有拖拉机53台,1484千瓦,机引农具450台(件),机耕6.5万亩。稻区推广“人字形铁轮”耕田和“水田耙”耙田,机耕稻田5.3万亩。同年,县拖拉机站技工余祝耀等3人研制成适合棉区耕作的“畦田犁”,次年,26台35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全部改为拖挂“畦田犁”。1987年,全县共有大中型拖拉机211台,4683千瓦。
  手扶拖拉机。1957年末,浙江省农业厅引入日制3~11马力手扶拖拉机6台,在龙山乡西门外村试用,因不适合大公社体制而搁置。1966年先后引入工农—7型、工农—11型、工农—12型和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至1978年发展到910台。1980年后,数量剧增,机型以12型手扶拖拉机为主。1987年共有3967台(含小四轮拖拉机),3.5万千瓦,成为农村主要的耕作和运输机械。
  1984年,县农机局与樟树乡农机站协作研制手扶拖拉机水田耙成功,推广29台。
  排灌机具
  传统排灌农具,早有戽斗、水桶,继为木制龙骨水车,分手摇、脚踏和牛拉3种。民国18年(1929)大旱,政府在游泾堰(今樟树乡)装抽水机1台,灌溉水稻。36年,省实业厅在东山头棉业改良场安装配套抽水机2台,为棉花抗旱,后因无灌溉渠道而停用。
  解放后,推广排灌机械。1953年,政府在横河镇相士地村旭光农业生产合作社用船机灌水。1954年春,范市镇东村在麻田河边安装了全县第一台民办抽水机;冬,横河镇旭光社自办抽水机埠。同年底,在龙南乡开始建立国营抽水机站,翌年竣工,建造机埠6个,机船1只,配有柴油机组7台,共87.5千瓦,灌田8000余亩。1956年后,排灌机械发展很快,1965年有农用水泵829台,灌溉38.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9.4%。1966年后,由于华东电网延伸,电力灌溉成本低,操作简便,逐步替代柴油机动力灌溉。1976年,农用水泵猛增至3368台,2.12万千瓦,灌溉51.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7.07%。1987年共有民办农用水泵5964台,3.08万千瓦,灌溉52万亩,占总耕地的80%。另有国营排灌站10个,水泵23台,1065千瓦。
  喷灌。1958年,天元铜白铁生产小组试制成第一架人工降雨机(喷灌机)。1973年,县拖拉机修配厂试制成担架式自转人工降雨机。1977年,五洞闸公社在棉地试用喷灌。至1980年,共有移动喷灌机829台,1914千瓦,可灌面积3.3万亩。1982年后,因土地分户经营,喷灌机组移动不便,除柑橘、葡萄等园地继续使用外,棉区停用,至1987年,全县存有喷灌机276台。
  播种机具
  棉花播种历来采用手撒。1955年改撒播为条播后,观城木业社试制条播机,当年推广435架,后逐步普及。1958年,大面积推广营养钵育苗移栽,各地制造推广营养钵制钵器5.2万余只和移苗打孔器一批,沿用至今。1976年,慈溪标准件厂与宁波地区农机研究所共同研制成BY—65型棉苗制钵机,生产38台,因工效提高不多,停止推广。1985年,县农机局研制2DMJ—0.7型人力简易铺膜机,1人操作,同时完成开沟、展膜、塞膜、覆土工序,每小时铺膜1.5~2亩,至1987年推广31台。
  水稻播种插秧向用手撒手插。1958年始用人力木制插秧机,至1960年共推广2507台,后因木结构下水后变形,不符农艺要求而相继搁弃。1975~1977年先后引入上海—1型和浙江—3型机动插秧机28台,又因机械性能不佳,插秧质量差而停用。1987年引进吉林2ZT—7358型连杆式机动插秧机1台,与露地盘育秧配套,在横河镇相士地村机插早稻12.5亩,晚稻3.7亩。
  植保机具
  人力喷雾(粉)器。1949~1950年零星推广219架进行重点示范。1952年全面推广,有2421架。嗣后逐年增多,成为主要植保器械,沿用至今。1987年共有11.996万架。机型有单管式、压缩式、肩负式、背负式4种。
  机动喷雾机。1958年,县第二农场首先试用。1972年引入工农—36型机动喷雾机55台,以后逐步成为稻区主要机型。1979年,东方红—18型弥雾喷粉机在浒山镇试用,每天治虫40亩,工效比人力提高20倍,农药成本降低20%,杀虫效果增加25%,棉区逐年增加。1987年,全县有机动喷雾机1123台,其中东方红—18型1028台。
  收获机具
  传统收获农具,有镰刀、稻桶、连枷、箩、簟、芦帘、风车、畚斗,至今仍为农家常用农具。
  人力打稻机。1955年,鸣鹤镇五星农业社购入双人脚踏打稻机1台,工效提高三、四倍。1958年由双人改为单人脚踏打稻机,轻巧灵便,发展很快,1966年有人力打稻机5140台,已取代稻桶。
  机动打稻机。1966年引入3台。1967年,县农机修造厂用160F型柴油机与双滚筒机动脱粒机配套,在浒山镇东山大队试用,很受欢迎。以后随着农村电力的发展和慈溪小功率柴油机的投产,机(电)动打稻机迅速增加,逐步取代人力打稻机。1980年拥有机(电)动打稻机7441台,机脱56.2万亩次,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9.28%。1982年土地承包到户后,机脱面积稳定在60%左右。
  
  
  
  收割机。1975~1977年先后引入嘉兴产100—3型割晒机32台,1981年又购入湖州产100—12型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1台,俱因适应性差而搁弃。1987年,浒山镇城西村购入湖州—120型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1台,横河镇相士地村和淹浦乡洞桥虞家村各购入龙江—140型双圆盘割晒机1台,当年收割早晚稻130余亩。
  扬谷扇。1983年,慈溪电扇厂和慈溪农机修造厂制成“山雨牌”、“三北牌”扬谷扇,采用单相电源,具有扬场、排风、降温等多用功能,各地广为采用。
  运输机具
  历史上农村运输主要靠船运、肩挑。1958年开始推广胶轮手拉车,是年有422辆。1969年有1933辆,1979年增至8075辆,1987年达27367辆,是农村短途运输的主要工具。
  机械运输始自1956年。县拖拉机站用Z—25型拖拉机挂拖车运送农具和农用物资,为县内第一台农用运输机械。70年代,手扶拖拉机大量增加,农忙耕田,农闲运输,改变了农村靠人力运输的局面。80年代,户营拖拉机运输作业大幅度增加,占总作业量的90.8%,成为农村运输的主要工具。
  农用载重汽车(村与个体经营),1977年有3辆,1987年增至155辆,10046千瓦。农用运输车(由拖拉机改型),1986年开始出现,1987年有380辆,3454千瓦。
  水上运输,解放初以木船为主。1970年,天元船厂开始生产水泥船,逐步取代木船。1966年始用机动船。70年代初,3马力船用挂机出现,因其结构简单,不占舱位,适于农村狭小河道行驶,推广很快,1978年有524艘,1987年发展到2194艘,15740吨,6958千瓦。
  渔业机具
  传统渔具,近海捕捞有木帆船,用各类网具进行涨、串、拖、围、跳、溜;海涂采,用手拾、锹挖、刀钩、网拖;淡水捕鱼用木船、网、钓捕之,或用笼、箩、箔、笆拦鱼。
  1959年,各大公社渔业大队配备60马力、32吨的机帆船7对,进行海洋捕捞,因投资大,技术力量不足,1962年下马。1966年,东山头乡二节村购置5吨8马力机动渔船1艘,航速快,产量高,推广全县,1987年拥有398艘,2786吨,4390千瓦,为海洋捕捞主要机具。
  淡水养殖机械,1982年有机动船15艘。1983年出现第一台泥浆泵,用于鱼塘排、灌、增氧。同时引进“鱼乐牌”膨化颗粒饲料机1套,试办渔用饲料厂,生产膨化颗粒饲料。1986年推广增氧机、水质改良机、活鱼运输车、挂桨机船等渔业机械。
  1987年,全县拥有泥浆泵630台.潜水泵950台,增氧机75台,水质改良机2台,活鱼运输车1辆,颗粒饲料加工机械3套,挂桨机船141艘,计动力3045千瓦。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见工业编。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