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产捕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45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产捕捞
分类号: F326.4
页数: 2
页码: 303-3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水产捕捞、近海捕捞、淡水捕捞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县 渔业生产 水产捕捞

内容

近海捕捞
  海洋捕捞起源较早,宋代已有下海捕鱼记载,明时已具相当规模。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大至,时观海卫渔民吴宗二十四等,有船10余艘,临山、观海两卫把总张四维发牌,令其出入海岛,刺探敌情。民国时期,近海捕捞以海涂采捕、木帆船下海为主,年捕捞海产品不足200吨。解放后,逐步发展机帆船,开展多种捕捞作业,1957~1959年间,年产超过2000吨,以后略有下降。80年代以来,渔船继续增加,但海洋渔业资源渐少,年产量徘徊在1000吨左右。1987年,全县有从事近海捕捞的专(兼)业渔民2293人,机动渔船398艘,木帆船82艘,捕捞海产品1046吨,比1949年增长4倍。
  主要捕捞作业:
  机帆船捕捞。1956年有10吨以下的木帆船100余艘。1959年发展32吨60马力的海洋机帆船7对,后因渔业体制下放及外海捕捞技术缺乏而停用。1968年后,东山头乡二节村渔业组购入8马力5吨机动渔船1艘,在沿海进行深水涨网作业,捕捞量大增。自后,发展小型机动渔船。方法以涨网为主,兼有溜、拖、钓等作业。
  网具捕捞。有涨网、溜网、串网和跳网。涨网:分苍架式涨网(7枝竹架)、四平苍涨网、反杠涨网(四枝竹架)和虾仔涨网等。全县沿海均有分布,近至海边,远至七姊八妹列岛。1985年全县超过4000个。一般在惊蛰前后下海,秋捞海蜇为主,春、夏、冬捕鱼、虾、蟹。其捕捞量占全县近海总捕捞量的60%以上。溜网:俗称小溜。以龙山、观城地区为主。溜鱼自立夏到夏至,溜蟹在秋、冬两季。捕捞地点在王盘洋、浪岗列岛、花鸟山附近。主要捕捞鲳鱼、马交鱼、〓鱼、鳓鱼、梭子蟹等。串网:是近海涂面作业。分高串、矮串两种。高串平潮时捕鱼,矮串干潮时捕鱼。捕捞量虽不多,但成本低,操作简便,沿海渔(农)民仍乐于使用。跳网:形似高串,沿网顶加盖网袋,鱼随潮水而来,遇网惊跳,误入网袋,渔民架船捞之。主捕鲻鱼、鲈鱼、章跳等。因产量低,仅庵东沿海一带少量使用。
  海涂采捕。方法在海涂干潮时用人工拾、锹挖、刀钩和网拖,采捕栖息在海涂上的蛤类、蟹类、泥螺、箭鳗等。可常年采捕,以夏、秋季最旺,是近海农民的一项副业生产。常年产量占近海捕捞量的10%左右。“泥马”形似雪橇,是海涂采捕中载人带物运行的小木筏,以脚代篙,在海涂上滑行,速度甚快,龙山、观城一带海涂采捕者常用之。
  捕捞鳗苗。是70年代后新兴的近海捕捞作业。每年在2月中旬至4月底在闸口及附近沿海捕捞。主要工具用三角网、涨网、人字网和虾仔网等。
  淡水捕捞
  解放前,淡水捕捞渔民以船为家,产量很低,年产不足50吨。1949年捕捞量为65吨。1987年,全县有专(兼)业淡水捕捞渔民366户,1523个劳力,渔船1351艘,计798吨,共捕淡水鱼400吨,比1949年增长5.2倍。
  捕捞渔具主要有五大类:迁网类(大水迁、小水迁),刺网类(三层刺网、单层刺网),掩网类(打网、鹰爪网),定置网类(涨网、跃进兜、簖网),钓具类(拉钓、弹钓、鳗钓)。此外,还有拖束、鳗头笼等小型网具。
  1959年前,曾有鹭鹚捕鱼作业,因其破坏鱼类资源,1959年后逐步淘汰。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