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家畜饲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44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家畜饲养
分类号: F326.3
页数: 3
页码: 293-2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家畜饲养、猪、牛、羊、兔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县 畜禽蜂业 家畜饲养

内容

猪 棉区因饲料缺乏,很少养猪,稻区素有户养习惯。民国25年(1936),全县养猪2.3万头,34年3.56万头。解放后,养猪生产几经起伏。1949年,全县饲养生猪3.23万头。1957年贯彻“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生猪生产为重点”方针,饲养量上升到10.71万头,1961年又增至13.23万头。1962年后,饲养量下降,1963年降至5.75万头。1964年贯彻“公、私饲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方针后回升,1966年超过15万头。1968年取消奖励政策,饲养量锐减至6.49万头。1970年提倡集体养猪,办公社、大队、生产队3级牧场,1971年的饲养量又上升到16.54万头。1976~1978年,饲养量又下降。1979年发展养猪专业户,并优惠供应饲料8630吨,饲养量超过20万头,为全县养猪最多年份。1987年生猪存栏8.10万头,饲养量18.34万头,比1949年存栏数增长3.7倍,饲养量增长4.7倍。全县有养猪专业户877户。云城乡横江村张绍森,1979~1987年累计饲养3752头,投售国家2337头,1985年由省授予“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品种。解放前无地方品种,仔猪多数从上虞、余姚、镇海等地输入。60年代后,逐步引入荣昌、枫泾、梅山乌和岔路猪等良种母猪,同时引入大约克、中约、长白、苏白等良种公猪。1970年,长河农场建立生猪良种繁育基地,部分社、队建良种繁育场,繁育推广良种。1976年有东安、洋山、新浦、周巷、范市等18个公社建立生猪人工授精配种站(点)。现全县饲养品种多为荣昌、枫泾、岔路、金华两头乌黑母猪与大约克、长白、苏白公猪交配的杂交种。1983年,国营农场引入杜洛克瘦肉型公猪。1985年建立县畜禽良种推广站,开展良种猪人工授精。
  饲养方法。民间向为圈养,以青、粗饲料为主,饲料投放大多“两头精、中间粗”。1976年后推广“高投入、高产出”的直线育肥法,肉猪生长速度加快。饲料,解放初推广棉地套种蔬菜作饲料,1958年试养水浮莲,1972年推广“三水一绿”(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和绿萍)水生饲料,1974年推广“703”中曲醣化发酵饲料、棉饼、菜饼和“九二〇”、“腐植酸钠”等饲料添加剂,1979年后推广三号混合饲料、二号混合饲料和微量元素饲料添加剂。
  牛
  民国25年,全县有牛3761头。1949年牛存栏7078头,其中黄牛5968头,水牛1110头,分布在稻区和半稻半棉区,供车水、犁田使役。1954年存栏数增至8233头,1955~1966年稳定在7000头左右,1967年又增至8465头。70年代后,手扶拖拉机日增,耕牛逐年减少,1987年存栏仅1413头,比1949年下降80%,其中黄牛237头,水牛1153头,奶牛23头。奶牛于1983年引入,1984年有50头,后因牛奶的销售和加工困难而减少。
  品种。牛无固定品种,黄牛主要从天台、黄岩等地购入,水牛多从南汇、崇明、川沙、嘉定等地购入,并以购入地命名。购入的水牛品种早熟易育,适应性强,体高力大,性温和,易调教。奶牛品种是“西门答尔”、荷兰黑白花奶牛。
  饲养方法。丘陵沿山地区,春、夏、秋放牧,冬季舍养喂干草;平原地区多割草舍饲。
  羊
  解放前,养羊为农村副业,食用而不取毛。据《民国慈溪县新志稿》记载:“民国11年养羊2000头,产值1.2万元”。民国25年养羊20140头,其中山羊5570头,绵羊14570头。解放以后至1957年年存栏数均在2万头以下,1958年后逐步发展,1963年增至4.71万头,其中山羊1.95万头,绵羊2.76万头。嗣后,时兴时衰。1980年后,因经济效益低,饲养量连年下降,1987年存栏数仅8783头,比1949年减少54.7%,其中山羊5484头,绵羊3299头。
  品种。山羊多为本地种,全身被白毛,有角,尾短,体型小。1979年引入奶山羊,进行杂交繁殖。绵羊为杂交羊和湖羊。70年代,县第二农场和周巷地区曾饲养新疆“考力代”细毛羊。
  饲养方法。山羊在春、夏、秋季放牧食草,冬季喂干草、蚕豆壳。绵羊以圈养为主,喂蚕豆壳、棉籽饼和干草等。
  兔
  农村素有零星养兔习惯。民国25年养兔10310只。解放后,受兔毛销路和价格的影响,骤起骤落,变化很大。1949~1955年的年养兔量在2万只左右,肉用为主,毛用约占20%。1956年,国家收购兔毛,毛用兔逐年增加,1962年存栏数增至16.51万只。1964年引入全耳毛等新品种,兔毛畅销,1965年末存栏25万只。“文化大革命”期间锐减,1970年仅3万只。1980年后,养兔生产恢复,1981年回升到17.93万只。1982年,兔毛滞销,毛价下跌,全县宰兔7万只。1983年存栏数降至7.16万只。1985年,免毛收购价提高,并引入联邦德国纯种兔,饲养量又迅速增加,年末存栏达32.36万只,为饲养量最多年。1986年,兔毛出口再次疲软,1987年存栏又降至11.79万只。
  品种。50年代初为本地杂种兔。1965年引入安哥拉英系长毛兔,1979年引入联邦德国长毛兔,并在全县建立育种基地9个,进行纯繁和杂交改良工作。
  饲养方法。解放初,民间散养采用地笼或平地饲养,管理粗放。70年代开始专业养兔,采用笼养(竹笼或砖砌水泥笼),饲养密度高,经济效益好。饲料以草为主,入冬后掺些玉米、小麦或糠麸等。
  畜产品。有肉、皮、毛和肠衣。1987年共产肉5180吨。为1949年的7.45倍。其中猪肉5118吨,牛肉5吨,羊肉57吨。由供销部门收购各种皮张5.52万张,兔毛30.5吨,羊毛1.8吨。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