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药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44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中药材
分类号: S567
页数: 2
页码: 291--2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麦冬 又称麦门冬、寸冬,产地原属余姚县,是浙江主产地,又称浙麦冬、姚麦冬,为全国重点产地之一。
关键词: 慈溪县 果蔬特产 中药材

内容

麦冬 又称麦门冬、寸冬,产地原属余姚县,是浙江主产地,又称浙麦冬、姚麦冬,为全国重点产地之一,产量占全国10%左右。质量短壮饱满,色泽黄亮,优于四川、福建的一、二年生麦冬,因而长期盛产不衰。
  明成化时(1465~1487)已有种植。《本草纲目》中对慈溪所生产的麦冬也有“浙中来者甚良”的记述。清末,宁波药行兴盛,姚麦冬已成为宁波三大浙货之一(白术、象贝、麦冬),年产1000箱(约150吨),各帮药商争购,远销香港、日本、台湾及全国各大药店。自1952年开始,实行计划种植,国家统一收购,是年种植2279亩,收购71.9吨。以后因受价格、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种植面积和产量起伏较大,1965年总产量仅3.4吨,1974年高达1130.7吨。1981年后,年产稳定在150吨左右。1987年种植4235亩,总产160吨。主要产区在坎墩、胜北、胜山、新浦、胜东、崇寿、潮塘、天元、高王、沧田、东山头等23个乡、镇。产品外销量占8~10%。
  丝瓜络 新浦农民于民国25年(1936)从上海引入后在新浦和三管乡潭河沿一带种植,素以洁白、个大、挺直、质坚著称。解放初,面积在200亩上下,产量10吨左右。1952年,国家收购出口,产量逐年上升。80年代,发展更快,常年种植2500亩左右,产量150吨上下,最高的1984年种植4500亩,总产441.8吨。1987年总产133.7吨。产量居全国之首。主产地有新浦、胜东、胜西、胜山、东海、附海、胜北、大云、义四、东山头等乡、镇,其中新浦镇产量约占全县总产的2/3。产品有30%供药用,70%外销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地。
  红花 又名草红花、杜红花。清雍正时(1723~1735)已有种植,是传统中药材。解放后零星种植,常年产量3~5吨。分布在三管、洋山、天元、高王等乡、镇。近年来因价格低,采收费工,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濒临绝种。
  垂盆草 原为野生,70年代后开始栽培。常年产量10吨以上,1980年产鲜草250吨。分布在龙南、横河、石堰等乡、镇。1981~1985年曾被上海市卫生局定为垂盆草的生产、加工基地,后因利薄,生产量减少。
  其他中药材,家种和饲养的有白芍、芍药、择兰、地鳖虫,野生的有蒲公英、半夏、黑栀子和旱莲等。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