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果蔬特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43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果蔬特产
分类号: S604
页数: 7
页码: 286-2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慈溪果、蔬、瓜、茶、桑、药种植较早。解放后除蚕桑外,均有较大发展。
关键词: 慈溪县 果蔬特产 农业

内容

慈溪果、蔬、瓜、茶、桑、药种植较早。解放后除蚕桑外,均有较大发展,1985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发展更为迅速。1987年产值达9134万元,占农作物种植业总产值的39.3%。杨梅、辣椒、大蒜、麦冬、丝瓜络等还远销国外。
  第一节 水果
  慈溪水果以杨梅为大宗,另有葡萄、柑橘、桃、梨、草莓及枇杷、柿、梅、李和樱桃等。1987年面积6万余亩,总产量超过万吨。
  杨梅
  杨梅是慈溪传统特产,宋代已有人工栽培。明嘉靖《余姚县志》记述:杨梅“产烛湖山(今龙南乡境)者,其种曰荔枝,曰湖南,其味冠绝诸果”。清雍正《浙江通志》记载:“慈溪产之荸荠种,果形大,刺尖密,色赤,核微扁,味极甜美,为我国赤色之优良品种”。乾隆《句章土物志》载:杨梅“出白沙、杜湖、云湖诸山,有紫红白三种,而黑者最佳”。据民国29年(1940)《浙江经济统计》记载:“慈溪杨梅1000亩,产量10000担”。解放后,杨梅生产发展较快。1949年,现境种植面积4000亩,总产750吨;1978年12500亩,总产5000吨;1985年增至40451亩,总产12500吨,创历史最高纪录。1987年,全县种植地区发展到5个区,31个乡、镇,201个村,共49300亩,占水果总面积的69%,比解放初增加10倍多,总产7389吨,比解放初增加8.9倍。产地重点分布在横河、观城、龙山3区,其中龙南乡有13575亩,占全县杨梅面积的27.42%。
  主要品种有:
  荸荠种。色紫黑,因形似荸荠而得名。其核小,又称小种。主产龙南、宓家埭、鸣鹤、彭东等乡镇。果肉离核性好,细软多汁,味甜少酸,品质甚佳。6月下旬成熟、旺采。既可鲜食,又宜加工,为县境主栽品种,面积和产量均占80%以上。因品质优良,1987年外调苗木60多万株。
  早大种。果形大,俗称大种。主产宓家埭、彭东等乡。果肉离核性差,软而多汁,酸味较重,品质中等。6月中旬成熟,采收期短,不耐贮运。种植面积和产量占14%左右。
  凤欢种。早年由奉化传入。产于东安乡桂岙、关头等村。核稍大,离核性好,肉质较粗硬,水分少,品质中等。7月中旬成熟,耐贮运,可延长市场供应。面积和产量占2%左右。
  此外尚有迟大种、粉红种、水晶种、尖刺种、红种、早小种、迟小种、荔枝种和松浆种等。
  杨梅采用切接法嫁接繁殖。2月下旬至4月上旬将嫁接苗栽植于海拔300米以下的山地,亩栽25~30株。栽后加强肥培管理,5年后开始结果,15年后盛产。病虫害主要有褐斑病、袋蛾、毛虫、卷叶蛾、潜叶蛾、金龟子、介壳虫和白蚁等,采用综合防治。
  产品除供应当地外,还运销宁波、杭州、上海、苏州、山东、辽宁、北京等地。1971~1983年,平均年销2500吨。1983年后,荸荠种杨梅空运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颇受欢迎。宁波、奉化、宁海、象山、苏州、上海等地和本县的一些罐头食品厂,每年竞购荸荠种杨梅加工果浆、果汁、果酒、果干、蜜饯和罐头。
  其他水果
  葡萄 明嘉靖时(1522~1566)已有栽种。解放初,少数农户有零星栽培。60年代有成片种植。1985年后发展很快,成为主要水果之一。1987年种3811亩,产量1797吨。产地分布在65个乡镇,470个村,以胜北乡六塘南村(400亩)和淹浦乡洞桥虞家村(300亩)最多。品种:70年代前有金皇后、甲洲三尺和玫瑰香等,1987年发展到90多个,其中鲜食早熟种有康泰、康拜尔早生、早生高墨等,中熟种有巨峰、红富士、龙宝、红伊豆、红瑞宝、井川1014等,迟熟种有金皇后、大宝等,加工品种有北醇、白羽等。葡萄用扦插、嫁接法繁殖,在早春发芽前栽植,后做好搭棚、施肥、整枝工作。病害有黑痘病、炭疽病、霜霉病、锈病等,虫害有透翅蛾、卷叶蛾、金龟子等,分别采用抗菌剂和杀虫剂防治。
  柑橘 元至正《四明续志》载:金柑“出慈溪,饱霜者甘”。明嘉靖《宁波府志》载:“慈溪锡贡果品,曰金柑”。但到解放前后已寥寥无几。1958年,全县有橘子104亩。1980年后开始发展,1987年有64个乡、镇,402个村栽植,计6733亩,总产729吨。品种大都是温州蜜柑,以晚熟品系尾张为主;1985年后,早熟品系宫川、兴津也有所发展,坎墩镇还零星栽有不耐寒的雪柑。
  桃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已有栽种桃的记述。清光绪《慈溪县志》载:“产北乡沙地者曰海桃,七月熟,味最佳”。据民国29年《浙江经济统计》记载:“慈溪桃面积230亩,产量3450担”。解放后发展缓慢,80年代始逐步发展,1987年种7294亩,总产1338吨,分布在65个乡、镇,520个村,其中以石堰乡乌玉桥村和五洞闸乡古窑片的桃子著名。有白桃、黄桃两类:白桃供鲜食,品种有春蕾、四月桃、一点红、布目早生、砂子早生、白凤、晚白花、玉露、迎庆等;黄桃加工用,品种有丰黄、连黄、罐五、奉罐2号等。
  梨 明成化年间已有种植,分青梨、沙梨、酥梨。解放前后,民间有零星栽种。1980年后,面积增至1000亩以上,1987年种植1802亩,总产470吨。分布在61个乡、镇,307个村。品种有菊水、新世纪、二十世纪、黄花、铁头、明月、今村秋、晚三吉、大恩梨等。胜北乡六塘南村的大恩梨,9月下旬成熟,单果重400克以上,肉白、质细、水分多、甜酸适度。
  草毒 1983年引入始种,以后逐步扩大。1986年采果面积28亩,总产5.6吨。1987年采果面积148亩,总产44.4吨。主要分布在田央、观城、胜北、坎墩、浒山、彭东等乡、镇的部分村。品种以宝交早生为主。一般于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套种在棉花行间或其他果园中,有的在晚稻收割后栽种,每亩密度5000~7000株,2月下旬覆盖地膜,3月初开孔放苗,4月中旬至5月下旬采摘。产品由农户直接在县内各集镇零售或销往宁波、余姚等地。
  第二节 蔬菜
  慈溪历来盛产蔬菜。1987年种植19.8万亩,总产量59.58万吨,产值5231万元,占农作物种植业总产值的22.5%。种类主要有榨菜、雪里蕻、大头菜、白菜、辣椒、大蒜、洋葱和番茄等。
  榨菜60年代始种,70年代在棉区逐步扩大,1987年种植47346亩,产鲜头13万吨,折成品榨菜5万吨。主产地在东山头、崇寿、建塘、小安、义四、西三等乡。品种有半碎叶种、碎叶种和草腰子等。秋季育苗,初冬定植,春末收获。多数就地腌制加工,1983年有乡、村加工厂146家。近年来生产小包装榨菜,颇受消费者欢迎。1982年始销国外,至1987年累计外销412.7吨。
  雪里蕻清雍正时(1723~1735)已有种植。光绪《慈溪县志》引录《王磐野菜谱》:“四明有菜,名雪里蕻,雪深,诸菜冻损,此独青”。解放前,民间种植甚广。解放后,建塘、小、安、义四、精忠、云城、胜东、胜山、胜西等乡广为种植。冬季在春花行间嵌种,翌年春收获。1987年面积3万亩,总产5万吨。品种有黄叶种、黑叶种和九头芥等。产品加工有腌制和干制两种。“慈溪霉干菜”畅销各地。用雪里蕻腌后加竹笋干制而成“慈溪干菜笋”其味鲜美,驰名全国。
  大头菜在清光绪时(1875~190,8)已有种植。1987年种植1.14万亩,总产1.57万吨。主产地在坎墩、坎东、胜北、新浦等乡镇。9月上旬播种育苗,10月上旬移植,与棉花套种,12月中下旬收获。种类有本大头菜和洋大头菜两类,本大头菜品种分细秆花叶和粗秆板叶,洋大头菜即芜菁,个头大,产量高。大头菜可鲜食,也可加工成酱大头菜、紫香菜、龙须菜、辣片和什锦菜等。
  白菜,结球白菜有黄芽菜和大白菜(胶菜)。黄芽菜于清乾隆时(1736~1795)始种,60年代前种植甚多,是冬季的主要蔬菜。50年代中引入大白菜(胶菜),品种有福山大包头、济南小根、小青口、天津绿、天津白、城阳青、山东4号、山东7号、鲁白1号、青杂4号、55号等,因产量高逐渐取代黄芽菜,1987年种植1.5万亩,总产5.24万吨。主产坎墩、坎东、胜东、三管、新浦等乡、镇。还有不结球白菜,种类有落雪大、油冬儿、二月青、高脚白等。
  辣椒 素有零星种植,供鲜食或调味。解放后,随蔬菜加工业的发展和外销的需要逐渐发展,1987年种植33428亩,总产5663吨。主产地崇寿、坎墩、建塘、义四、胜北、新浦等乡、镇。鲜食椒品种有大甜椒(灯笼椒)、茄门椒、世界冠军、海花3号、黑壳×茄门,干制品种有羊角椒、二金条等。辣椒干除供县内加工榨菜和作调味品外,还销往江西、湖南等省,1977年开始运销日本、新加坡、斯里兰卡等国,至1987年共外销4510吨。1986年和1987年还出口腌制鲜椒175吨。
  大蒜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已有种植。产品有蒜头、青蒜和苗。1952年后,国家开始收购销售。1987年种植17258亩,产蒜头6687吨。主产于逍林、三管、择浦、新浦、沿海等乡、镇。品种大多是大白皮种,又称余姚“白蒜”,也有少量江苏太仓蒜。蒜头畅销各省市和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1950~1987年共外销5442吨,1982年后出口鲜蒜苗429吨,咸蒜苗19吨,速冻保鲜蒜苗1025吨。
  洋葱 龙山、胜山、宗汉、坎墩等地种植较多。1987年种10853亩,总产12953吨。品种多为红皮洋葱,外表紫红,肉质稍带红色,扁球形。1958年出口291吨。另有少量黄皮洋葱,铜黄色或淡黄色,肉质柔软,组织细密,辣味较浓,可作脱水加工。1985年,逍林区宁波脱水食品厂加工后销往巴基斯坦、伊朗和科威特等国家。
  其他蔬菜尚有四季豆、刀豆、番茄、茄子、茭白、芋艿、韭菜、萝卜、胡萝卜、菠菜、慈姑、荸荠、叶用甜菜、苋菜、莲藕、甘蓝、花椰菜、蒿菜、乌塌菜、芹菜、马铃薯、莴苣、蕹菜(空心菜)、芦笋、菊芋(洋生姜)、蘑菇、平菇、香菇、金针菇、猴头等。
  第三节 瓜类
  瓜类种类较多,西瓜为主,另有冬瓜、黄瓜、南瓜、丝瓜,菜瓜、甜瓜等。
  西瓜明嘉靖《余姚县志》载:“西瓜产眉山(今浒山镇眉山村一带)海壖者隽美”。民国《余姚六仓志》记述:“西瓜产塘北,有红瓤、黄瓤两种,绿皮有皮斑,而瓤白者名雪瓜”。50年代种植面积多在万亩以上,60年代和70年代降至2000亩左右,1984年后面积骤增,1987年种植72119亩,总产10.38万吨,面积和产量均为全省之首。主产于田央、附海、东海、胜山、胜北、坎墩等乡、镇。品种原有乌皮西瓜、雪瓜等,1980年后引入新澄1号、新红宝、金钟冠龙等新品种,以新澄1号最多,占80%。地膜覆盖栽培西瓜,有早熟、高产、省工之效,1986年覆盖面积占28%,1987年增至77%。产品畅销宁波、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
  冬瓜又名白瓜。明成化时已有种植。1987年种3191亩,产量8385吨,多产于胜东、胜北、胜西、新浦等乡、镇。品种分大型和小型两类,以大型瓜中的粉皮冬瓜为主,还有少量的广东青皮冬瓜。产品除菜用外,也加工成糖渍冬瓜条等。
  黄瓜 又名胡瓜。民间素有零星种植习惯。1987年种植1647亩,产量4516吨,主产于小安、建塘等地。品种多为短黄瓜,供菜用和果用,80年代引入扬州乳黄瓜,腌制成酱黄瓜供应市场。
  其他瓜类有南瓜、丝瓜、菜瓜、甜瓜等,各地均有零星种植。1987年共种7916亩,总产9171吨。南瓜以高王乡的黄狼瓜最优,在60年代种植甚多。菜用丝瓜甚少。菜瓜生食的称“花皮梢瓜”,加工用的称“酱瓜”。甜瓜有黄金瓜、梨头瓜、白瓜、香瓜等。
  第四节 茶桑
  茶叶
  元至正《四明续志》载:“茶出慈溪民山,..,精择如雀舌细者入贡”。明成化时(1465~1487)“岁贡茶二百六十斤”。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县人尹元炜《上遗闻》记载:“慈溪贡茶始于元,至明万历二十三年停止”。《民国慈溪新县志稿》记述:民国22年(1933)全县有茶园1270亩,产茶1244担。1954年县境调整后,产茶减少,1957~1965年,面积100亩,且管理不善,亩产25公斤左右。1966年后逐步发展,1978年有茶园5000亩,产量121吨。以后国家采取“确定收购基数,超基减税和让利”政策,进一步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1984年增至5500亩,产量达309吨,面积、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茶园分布在17个乡镇,110个村,龙南乡童家岙村面积最大,313亩,凤浦岙、方家河头、上宅、下宅、关头、桂家岙、洪家、杜岙洪家、解家、西埠头、乾炳、岗墩、伍梅和童家岙等14个村,1984年每村产茶均在5吨以上。1985年后,茶叶滞销,价格下跌,部分茶园荒芜、改种,1987年保存茶园4000亩,年产266吨。
  品种有鸠坑种、铁观音、福鼎白毫等。多数栽种在土层深厚的山脚、山岙和缓坡地,采用单行条播,播后重视肥培管理。虫害主要有蚜虫、蓑蛾、小绿叶蝉、茶叶瘿螨、茶毛虫、茶尺蠖等,用乐果、敌敌畏和菊酯类农药防治。
  传统制茶用手揉、锅炒、烘焙。1972年始用揉捻机,1976年后普遍使用茶叶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1985年,全县有初制茶厂40个,制茶机146台,其中揉捻机45台,手工制茶淘汰。加工品种,1974年前以加工杭炒青为主,1975年后以珠茶为主,其次为烘青、茉莉花茶和少量浙江龙井。粗制产品大部由供销部门收购,运销绍兴茶厂精制。
  蚕桑
  明嘉靖《宁波府志》载:“慈溪科丝九斤一十三两三钱一分”。民国《余姚六仓志》记述:“桑产塘北,有低桑、高桑两种。低桑叶小而瘠,属本产。高桑俗曰海北桑,叶大而肥,栽植园宅及河堤。自蚕利兴,腴地亦间作桑”。民国18~20年(1929~1931)每年设茧行一个收茧,资本16000元,有茧灶12座。解放初期,桑园只零星分布于各,地河浦两岸、村前屋后、田边地角,农户自采桑、自养蚕、自抽丝,与棉夹混纺纱,织“丝与布”。1957~1960年,桑园发展到2000亩,每年产茧12~21吨。1961年后毁桑种粮棉,面积锐减。1970年,近山地区发展桑园,面积有所回升。1979年后又逐步减少,至1984年,全县已无蚕桑。
  第五节 中药材
  麦冬 又称麦门冬、寸冬,产地原属余姚县,是浙江主产地,又称浙麦冬、姚麦冬,为全国重点产地之一,产量占全国10%左右。质量短壮饱满,色泽黄亮,优于四川、福建的一、二年生麦冬,因而长期盛产不衰。
  明成化时(1465~1487)已有种植。《本草纲目》中对慈溪所生产的麦冬也有“浙中来者甚良”的记述。清末,宁波药行兴盛,姚麦冬已成为宁波三大浙货之一(白术、象贝、麦冬),年产1000箱(约150吨),各帮药商争购,远销香港、日本、台湾及全国各大药店。自1952年开始,实行计划种植,国家统一收购,是年种植2279亩,收购71.9吨。以后因受价格、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种植面积和产量起伏较大,1965年总产量仅3.4吨,1974年高达1130.7吨。1981年后,年产稳定在150吨左右。1987年种植4235亩,总产160吨。主要产区在坎墩、胜北、胜山、新浦、胜东、崇寿、潮塘、天元、高王、沧田、东山头等23个乡、镇。产品外销量占8~10%。
  丝瓜络 新浦农民于民国25年(1936)从上海引入后在新浦和三管乡潭河沿一带种植,素以洁白、个大、挺直、质坚著称。解放初,面积在200亩上下,产量10吨左右。1952年,国家收购出口,产量逐年上升。80年代,发展更快,常年种植2500亩左右,产量150吨上下,最高的1984年种植4500亩,总产441.8吨。1987年总产133.7吨。产量居全国之首。主产地有新浦、胜东、胜西、胜山、东海、附海、胜北、大云、义四、东山头等乡、镇,其中新浦镇产量约占全县总产的2/3。产品有30%供药用,70%外销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地。
  红花 又名草红花、杜红花。清雍正时(1723~1735)已有种植,是传统中药材。解放后零星种植,常年产量3~5吨。分布在三管、洋山、天元、高王等乡、镇。近年来因价格低,采收费工,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濒临绝种。
  垂盆草 原为野生,70年代后开始栽培。常年产量10吨以上,1980年产鲜草250吨。分布在龙南、横河、石堰等乡、镇。1981~1985年曾被上海市卫生局定为垂盆草的生产、加工基地,后因利薄,生产量减少。
  其他中药材,家种和饲养的有白芍、芍药、择兰、地鳖虫,野生的有蒲公英、半夏、黑栀子和旱莲等。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