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病虫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424
颗粒名称: 第七节 病虫防治
分类号: F320.1
页数: 2
页码: 261-2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病虫防治、主要病虫害、测报、防治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县 棉花生产 病虫防治

内容

主要病虫害
  棉病主要有立枯病、炭疽病、疫病、角斑病、枯萎病、黄萎病、红腐病等,棉虫主要有棉蚜、红蜘蛛、蓟马、红铃虫、棉铃虫、金刚钻、斜纹夜蛾、玉米螟、棉盲蝽、棉叶蝉、蜗牛、地老虎、野蛞蝓等。受病虫危害,常年棉花产量损失一、二成,大发生年份,损失尤重。1956年12号台风后,角斑病严重发病40万亩,损失皮棉5338吨。1963年伏旱,红蜘蛛发生37.5万亩,每亩损失皮棉15公斤。1971年,棉铃虫大暴发,每亩有虫2万条,多的田块有7.8万条,棉花严重减产。1973年,苗期疫病大发生,死苗21万亩。1981年秋雨52天,烂铃率达60~70%。红铃虫每年均有发生,受害严重的1975年和1978年,棉铃被害率分别为82.5%和92%,产量损失2成以上。棉盲蝽1977年后复发,1984年被害面积32万亩,其中中黑盲蝽占70~80%。棉花枯萎病,1963年在县原种场开始发现,以后迅速蔓延,遍及全县,1982年有61个公社,723个大队,7169个生产队的棉花发病,病地面积达34.78万亩,占86.7%,严重田块,棉花无法立苗,有的毁苗改种,自1983年普及抗病品种后得以减轻。棉花黄萎病,1981年开始发现于县第二农场、县农垦场和县棉科所,1982年普查,发病的有53个公社,204个大队,529个生产队,计病地9679亩。
  测报、防治
  预测预报1956年4月建立县棉虫观测站,配备专职技术人员,进行棉花病虫害的预测预报。1963年在代表性棉区建立病虫害中心测报点20个,掌握全县虫情。1972~1975年,县建立病虫害防治指挥部,各区、公社建立治虫领导小组,各生产大队设植保组,生产队设植保员,负责虫情调查和指导防治。1975年开始,采取误工补贴办法,设中心植保员40名,定点定期调查虫情。1977年后,有80余个测报点,用“高斯”性诱剂诱集红铃虫蛾,提高测报准确性。
  综合防治民国24年(1935)在新浦陆地棉推广区使用棉油皂治蚜。37年用DDT、硫磺粉等农药治虫6.58万亩。解放后,对棉花病虫害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1952年始,全面推广喷雾器喷药防治。1955年有人力喷雾器5728架,1966年增至55000架,1987年达119961架。棉花喷药每年8~12次。1980~1987年推广东方红——18型机动喷雾机1028台,工效比人力喷雾器提高20倍。1966年夏,龙山、观城两区使用飞机治虫,防治面积79151亩次。1969年又进行第二次飞机治虫。1978年开始用硫酸脱绒处理棉种,1983年和1984年的使用面积分别为6.2万亩和10.9万亩。化学除草,1980年开始推广,1984~1987年使用除草剂面积在16~25万亩之间。使用农药:杀虫剂先后有石硫合剂、六六六、二二三、八八九、1059、1605、甲(乙)氯杀螟粉、毒杀芬、乐果、敌百虫、敌敌畏、甲胺磷、三氯杀螨砜(退得完)、三氯杀螨醇、拟除虫菊酯、杀虫脒、呋喃丹等;杀菌剂有西力生、赛力散、五氯硝基苯、硫酸铜、稻脚青、多菌灵、托布津等;除草剂有除草醚、敌草隆、拉索、磺草灵、稳得杀等。
  物理防治。1970~1976年采用黑光灯诱蛾治虫。其中1973年装灯25700盏。是年秋,国家农业部、商业部和四机部联合在宁波召开全国黑光灯治虫会议,组织参观五洞闸公社,推广慈溪黑光灯治虫经验。
  生物防治。1964~1979年,每年繁殖放养金小蜂5000万头至1亿头,防治越冬红铃虫。并重视保护和利用龟纹瓢虫、中华草蛉、食蚜蝇、蚜茧蜂、小花椿、蚧蛛、草间小黑珠、球腹蛛等天敌昆虫,控制棉花害虫。
  农业防治。主要措施有冬耕灭蛹、深沟高畦、稻棉轮作、合理施肥、铲除杂草和种植抗病品种等。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