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良种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42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良种推广
分类号: F320.1
页数: 3
页码: 256-2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良种推广、品种演变、原种繁育、棉种供应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县 棉花生产 良种推广

内容

品种演变
  解放前,棉花品种以亚洲棉(中棉)为主,有大蔀种(大苞种或大树种)、小蔀种(小树种)和南阳棉(南翔棉)。民国17年(1928)在石堰等地推广改良中棉“百万棉”。22年,慈溪合作棉场(东山头)始种陆地棉品种脱字棉,24年推广6165亩。35年,新浦沿引种“德字棉531”面积620亩,37年,全县种植5.53万亩。
  解放后,进行2次品种更换,3次,原种更新。
  第一次,1952年试种岱字棉15号,高产、优质、适应性广,增产幅度为23.8~45.9%。1955年发展到37.32万亩,占棉田的92.81%,取代亚洲棉和德字棉,成为当家品种。1965年和1968年通过提纯复壮,进行两次原种更新,保持优良种性,使这两年的棉花亩产分别达到75.5公斤和74公斤。
  第二次,1972年后,因遭灾缺种大量调入外地种子,加上棉花枯萎病蔓延,影响原种繁殖,致使品种多、乱、杂、退(退化),时间长达10年。1975年引入抗病品种“86—1”,既抗棉花枯萎病,且优质高产,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83年种植37万亩,占棉田的90%,取代其他感病品种,使全县棉花枯萎病基本得到控制,棉花增产16.2~42.0%。1984年进行原种更新,实现一、二代原种化,获得棉花大丰收。
  此外,60年代和70年代曾先后引种过沪棉204、宁青6号、协作1号、协作2号、钱江9号、徐州142、鄂光棉、鄂岱棉、宁棉12、岱字棉16、岱字棉45A等10多个品种,但因其性能各有缺陷,且不抗病,种植面积均较少。
  60年代初在长河农场、县第二农场、县庵东农场等地小面积种植长绒棉1号、苏农1号、苏农7号等海岛棉和海陆杂交种,1964年种植256亩,后因成熟晚,产量低而终止。
  1986年试种抗枯萎病品种“中棉12号”14.9亩,表现抗病、高产、优质,亩产比“86—1”增加13.12~21.67%,纤维品质除细度外,其余物理指标均优于“86—1”。1987年扩大试种513.6亩。
  主要品种简介:
  南阳棉。是解放前广为种植的传统地方品种,属亚洲棉。早熟型,生育期123天。铃重2.3~2.4克,衣分38.5~40.2%,衣指3.8~4.8克,子指6.9~7.3克,纤维粗短,主体长度18.8毫米。
  百万棉。由金陵大学于民国8年前系统选育而成,属亚洲棉。17年后在姚北棉区推广。早熟型,.生育期93天。铃小,多3室。铃重1.9克,衣分31.4%,衣指3克,子指6.6克,纤维粗短,主体长度19.7毫米,细度3577米/克。
  岱字棉15号。属陆地棉。1950年由美国引入,1952年后在慈溪推广种植。中熟型,生育期130~140天。铃重5.5克,衣分38~41%,衣指7克,子指10~11克,纤维细长,主体长度29.21毫米,细度5917米/克。适应性广。易感枯萎病、黄萎病。
  “86—1”。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河南省新乡县小冀公社王屯大队科技组于1972年系统选育而成,属陆地棉。1975年引入试种后推广。中早熟品种,生育期140天。铃重4.5~5克,衣分38.9~39.8%,纤维细长,主体长度30.3毫米,细度5610米/克。高抗枯萎病,但不抗黄萎病。
  中棉12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育成,属陆地棉。1986年引入试种。中熟型,生育期133天。铃重5克,衣分40%左右,纤维主体长度30.72毫米,细度5593米/克。高抗枯萎病。
  原种繁育
  民国8年,省实业厅在今石堰乡马堰头租田60.8亩,建立省棉种试验场;17年改为省立棉业改良场,并在新浦沿、东山头、周巷增设3个分场,繁殖推广百万棉。23~25年繁殖推广脱字棉。37年在观城、师桥、附海3乡推广德字棉种子321.8吨。
  解放以后,在推广良种的同时,进行良种提纯复壮,繁育原种。
  1957年将县第一农场改建为浙江省慈溪棉花原种场,面积270亩,采用“三年三圃制”(第一年品种内杂交圃,第二年株系比较圃,第三年原种圃)提纯复壮岱字棉15号原种,并配套建立县良棉加工厂,加工原种种子,至1962年共产原种81.05吨。1963年发现棉花枯萎病,翌年停办。
  1964年改县第二农场为县棉花原种场,面积921亩,10年中生产原种858.5吨。其间选育出岱字棉15号优良品系“7012”定名为“慈棉一号”,比岱字棉15号增产5~10%,种植面积28万亩。1974年又因发,现枯萎病而停止。
  1978年复将第一农场改为抗病棉原种场,复壮生产“86—1”原种。1983年开始,将县农垦场的2700亩棉田纳入为“86—1”的原种圃。至1987年共繁育原种515.76吨。
  同时,选择生产基础较好的社、队建立群众性原种繁殖基地。60年代先后选定东山公社半塘大队,坎西公社种子场,崇寿公社种子场,长河公社一、二、三大队,沧田公社三大队第五生产队等地繁殖岱字棉15号原种。1979年后在观城公社第五大队,新浦公社新闸、朝阳、腰塘大队和长河公社、天元公社的部分生产大队建立“86—1”抗病棉原种繁殖基地。1983年,全县“86—1”种子基地达8.12万亩,加速原种繁殖推广。1982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的冯宝良在任崇寿公社种子场场长时,在繁殖推广良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方面成绩卓著。
  棉种供应
  1956年后由县农林水利局种子站负责。1960年建立慈溪县良种公司(后改为种子公司),负责棉种的收购和供应,1960~1987年共收购、供应棉花原(良)种10164吨,其中岱字棉15号原(良)种6041吨,“86—1”原(良)种4123吨。
  1979年国家农业部定慈溪为全国棉花种子“四化一供”的试点县。四化:即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一供:即由县统一组织供种。国家投资53万元,建造良种仓库、机房、晒场、车库等设施5548平方米。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