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济增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41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经济增长
分类号: F124.1
页数: 4
页码: 229-2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1949~1987年,全县各项经济指标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以下数据,除工农业总产值为1980年不变价外,均按当年价计算)。198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26.45亿元,为1949年(现境折合数,下同)的33.59倍,平均每年增加85.7%等经济增长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经济 增长

内容

1949~1987年,全县各项经济指标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以下数据,除工农业总产值为1980年不变价外,均按当年价计算)。198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26.45亿元,为1949年(现境折合数,下同)的33.59倍,平均每年增加85.7%;国民收入13.87亿元,为1949年的25.3倍,每年平均增加64%,人均1491元;国内生产总值15.6亿元,为1949年的26.36倍,每年平均增加66.7%,社会总产值34.15亿元,为1949年的41.9倍,平均每年增加107%。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5.8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8.94%。
  慈溪国民经济的发展,大致可分如下5个时期:
  1949~1952年。个体经济仍是城乡经济主体,但国营经济发展迅速,合作经济开始建立,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开始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消极一面受到限止,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到12449万元,增长58%,年均增长19.3%,国民收入增长到8609万元,增长57%。
  1953~1957年,通过对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胜利完成了第一个经济建设五年计划。1956年,在全县社会总产值中,不同所有制所占的比重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国民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加到23227万元,比1952年增加86.6%,年均增长17.3%;国民收入增加到15677万元,比1952年增长82.1%,年均增长16.4%。是全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欣欣向荣的时期。
  1958~1965年。1958年6月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同时,在过急要求的思想支配下,出现了一些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错误做法,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冲击了经济建设,同时又遇到严重自然灾害,造成1959~1961年连续3年的严重困难。在经济困难刚出现时,县委即于1959年3月贯彻中央指示,开始纠正“左”的错误,并以农业为重点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至1962年,经济开始复苏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其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962年为22133万元,比1957年下降4.8%;1965年为32851万元,比1957年增加41.4%,8年平均年增长5.1%。国民收入1962年为15557万元,比1957年下降0.8%;1965年为22894万元,比1957年增加46%,8年平均年增长5.7%。
  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经济建设严重受挫。10年中,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有8年低于1965年,其中1966年和1971年下降幅度最大,分别比1965年下降27.4%和27.7%。1968年稍有回升。1973年后逐渐回升,并重新增长。197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5740万元,比1965年增加8.79%,年均增长0.8%,全县国民收入22694万元,仍比1965年低200万元,10年增长率为负数。
  1976~1987年。前3年在恢复基础上重新发展,后8年全面拨乱反正,实现经济战略的转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对外开放,国民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8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264493万元,比1975年增加640%,年均增长53.3%;全县国民收入138699万元,比1975年增加511%,年均增长42.5%,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时期。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