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40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经济发展
分类号: F124
页数: 10
页码: 229-2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建设投资等经济发展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经济 发展

内容

慈溪现境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7874万元,国民收入5479万元、人均119元,国内生产总值5917万元,社会总产值8149万元,基础很差。其后,特别是1980年以来,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创业,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增长率、经济技术指标达到较高水平,已成为浙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第一节 经济增长
  1949~1987年,全县各项经济指标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以下数据,除工农业总产值为1980年不变价外,均按当年价计算)。198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26.45亿元,为1949年(现境折合数,下同)的33.59倍,平均每年增加85.7%;国民收入13.87亿元,为1949年的25.3倍,每年平均增加64%,人均1491元;国内生产总值15.6亿元,为1949年的26.36倍,每年平均增加66.7%,社会总产值34.15亿元,为1949年的41.9倍,平均每年增加107%。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5.8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8.94%。
  慈溪国民经济的发展,大致可分如下5个时期:
  1949~1952年。个体经济仍是城乡经济主体,但国营经济发展迅速,合作经济开始建立,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开始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消极一面受到限止,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到12449万元,增长58%,年均增长19.3%,国民收入增长到8609万元,增长57%。
  1953~1957年,通过对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胜利完成了第一个经济建设五年计划。1956年,在全县社会总产值中,不同所有制所占的比重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国民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加到23227万元,比1952年增加86.6%,年均增长17.3%;国民收入增加到15677万元,比1952年增长82.1%,年均增长16.4%。是全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欣欣向荣的时期。
  1958~1965年。1958年6月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同时,在过急要求的思想支配下,出现了一些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错误做法,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冲击了经济建设,同时又遇到严重自然灾害,造成1959~1961年连续3年的严重困难。在经济困难刚出现时,县委即于1959年3月贯彻中央指示,开始纠正“左”的错误,并以农业为重点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至1962年,经济开始复苏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其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962年为22133万元,比1957年下降4.8%;1965年为32851万元,比1957年增加41.4%,8年平均年增长5.1%。国民收入1962年为15557万元,比1957年下降0.8%;1965年为22894万元,比1957年增加46%,8年平均年增长5.7%。
  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经济建设严重受挫。10年中,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有8年低于1965年,其中1966年和1971年下降幅度最大,分别比1965年下降27.4%和27.7%。1968年稍有回升。1973年后逐渐回升,并重新增长。197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5740万元,比1965年增加8.79%,年均增长0.8%,全县国民收入22694万元,仍比1965年低200万元,10年增长率为负数。
  1976~1987年。前3年在恢复基础上重新发展,后8年全面拨乱反正,实现经济战略的转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对外开放,国民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8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264493万元,比1975年增加640%,年均增长53.3%;全县国民收入138699万元,比1975年增加511%,年均增长42.5%,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时期。
  第二节 技术进步
  全县各经济部门机械化、电气化、现代化水平有显著进步。
  农用机电、化肥1953年始购置农业机械。1987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25万千瓦,为1978年的1.8倍,1975年的3.1倍,1966年的12.7倍。化肥施用总量,按折标计算,1987年达84032吨,为1978年的2.6倍,1975年的4.28倍,1957年的11.6倍。
  全民重点企业主要技术指标产品质量。1987年,铁铸件废品率为12.44%,明显低于1977~1981年(平均18.8%),又高于1963~1971年(平均6.8%)。机械加工废品率,50年代、70年代较高,60年代最低,1987年为1.86%,稍低于70年代,棉布入库一等品率,1979年以后较高,1980年达99.9%,1985年后略有下降,1986年为86.9%,1987年为94.24%。棉纱一等一级品率,1972年后均在99%以上,1979年达100%,1987年为99.09%。
  设备利用率。机床利用率逐年下降,1977年以前均高于50%,最高的1971年达86.5%,以后均低于50%,最低的1981年为43.84%;1987年为48.32%。棉纺设备利用率逐年升高,1970年为25.5%,以后大幅度增加,1973年、1980年、1987年均达101%,最高的1983年为102.77%。细纱千锭时平均产量有明显提高,1986年为54.61公斤,但1987年降为38.43公斤。能耗。每万元产值耗电量明显下降,最高的1972年为34.01千瓦时,1987年降为11.75千瓦时,其中合成氨及碳■行业下降幅度最大,棉纺行业则上升。水泥行业耗煤量,每吨由1972年的289公斤降至1987年的152公斤,最低的1983年和1985年为132公斤。
  经济效益如下表:部分年份人均国民收入、农村经济分配和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第三节 建设投资
  投资额1979年以前,固定资产投资以全民所有制为主。1949年1万元。1953~1979年,投资额高低不等,最高1960年,452万元;1958年423万元,1975年402万元;最低1953年、1954年,分别为11万元、21万元。1979年以后,除全民所有制投资不断增长外,城乡集体投资增加迅速,并成倍以至数十倍于全民投资。
  1979年以后,全民所有制更新改造投资增加。其投资额,1979~1981年间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其后则反之。其中:1982年1300万元,为固定资产投资336万元的3.8倍;1986年1572万元,为固定资产投资818万元的1.92倍;1987年2872万元,为固定资产投资1454万元的1.97倍。
  慈溪县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发展情况示意图
  投资方向解放以来39年中,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前期主要用于生产性投资。1959~1979年,生产性投资累计3545万元,非生产性投资累计598万元,比例5.9:1。1980年以后,非生产性投资大幅度增加。1981年起,除1983年外,余均超过生产性投资额。其中1986年生产性投资仅占13.33%。后重新调整投资方向,1987年生产性投资701万元,非生产性投资753万元,接近持平。次年,生产性投资比重又上升到62.3%。
  1979~1987年间的全民所有制更新改造投资方向,始终以生产性投资为主,9年中共计生产性投资7730万元,非生产性投资1510万元,比例为5.1:1.1979~1987年,城镇集体生产性投资累计7339万元,非生产性投资1066万元,比例为6.9:1。
  投资的部门比例1949~1987年,各部门投资绝对值均不断上升,但投资比例则明显改变:农业、财金商贸投入明显下降,运输邮电、文教卫生、城市公用等投入则大幅度上升,具体比额见表。
  上述固定资产的投资方向,决定了全县生产能力增加的情况。39年中,1968年前,机电灌溉面积有较大增加;1968~1978年间投资建成的主要项目有:年产3000吨(折合量)合成氨设备,年产1260吨化学农药设备,年产4000台柴油机生产线,年产0.4万吨水泥生产设备,1万锭棉纺车间,新建成公路22公里,总库容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购置农机9台,开垦荒地6.64万亩,铺设输电线130公里,机电灌溉面积10.75万亩,日供水600吨自来水装备,库容3788万公斤粮仓等;以后至1987年,除棉纺3万锭,日供水万吨自来水装备,面积2715平方米商业用房等较大建设项目外,所增不多。而更新改造投资新增能力,则集中在1980年以后,主要项目有:库容34618平方米粮仓,年产6339吨制酒装备,面积8334平方米商业用房,
  0.29万立方米石油库,18.7公里输电线,年产万吨水泥生产设备等。投资建房全县解放后,全民所有制投资建房发展迅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49~1951年),建房0.4万平方米,年均0。13万平方米,其中办公室用房和住宅405平方米,占9.9%:此后至1965年的14年间,建房21.5万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及住宅3.6万平方米,占1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建房12.1万平方米,年均0.12万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及住宅1.8万平方米,占15%;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至改革开放以来(1977~1987年),建房61.77万平方米(包括全民所有制的固定资产建房和更新改造建房),为前3个时期建房总数的1.82倍,年均5.6万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及住宅31.1万平方米,占50.4%。
  1979年后,城乡集体建房和农村私人建房大幅度发展。1979~1987年间,城镇集体建房24.26万平方米;1982~1987年间,农村私人建房数,高达518万平方米。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