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38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口变迁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7
页码: 190-1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人口变迁自然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密度的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人口 变迁

内容

第一节 自然增长
  1954年县境调整前人口变化
  宋始有人口记载,主客户通计大小口156380。元代无考。明代以丁纳赋,丁口记载时高时低,或多年相似,颇不正确。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户口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乾隆时,更将大小男女均列入人口统计,记载始较实际。
  民国元年(1912),全县人口242719人。17年72465户,309269人,其中男169650人、女139619人。16年中年均增加4159人,递增率为15.3%‰。以后,时有战争、饥贫、瘟疫,人口逐年减少,至36年为59813户,261493人,其中男136911人、女124582人。比17年下降15.43%,年均减少2512人,递减率为8.1‰‰。解放后,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回升。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有77170户,274375人,比民国36年增加4.91%,递增率为8.0‰。
  现县境人口变化
  1954年,县境调整后,全县人口521706人,1959年590136人,1969年783057人,1979年874714人,1987年936596人。民国25~38年相隔13年,增加5200人,增长1.14%,年均增加400人。1949~1987年,相隔38年,增加473697人,增长102.33%,年均增加12466人。解放后,人口每增长10万的年限段是:第一个10万为8年(1949~1957)第二个10万为6年(1957~1963)第三个10万为5年(1963~1968)第四个10万,为9年(1968~1977),1977年以后,的10年只增加7万人。解放后的3,8年中,前19年增加30万,是慈溪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后19年增加17万,增长速度逐渐减慢。解放后至70年代初,人口由解放前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自然缓慢增长型,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高自然增长型转化。1970年以后,重视计划生育,人口开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类型过渡。1987年,人口的死亡率已由1949的13.6‰下降到5.7‰。出生率从解放到70年代初,除1959~1961年处低谷阶段外,出现过两次高峰:第一次是1952~1958年,生产力迅速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初步改善,死亡率显著下降,年均自然增长率为27.38;第二次是1962~1971年,经过三年调整,国民经济好转,年均自然增长率为23.21‰。1971年以后,实施人口规划,增长率开始下降,1980年仅增长5‰。80年代后期,增长率略有回升,1987年人口出生率19.73‰,自然增长率14.02‰。解放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如下: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7月1日),现县境计119534户,498458人,比1949年末增加35559人,增长7.68%,年递增21.4‰。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全县计155216户,682849人,比第一次普查时增加184391人,增长39.51%,年递增率30.7‰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全县计253741户,888870人,比第二次普查时增加206021人,增长30.17%,年递增率14.8。
  第二节 人口迁移
  有组织的成批迁徙1960年前后,逍林、浒山、庵东等区1100多农民先后移居宁海三门湾北岸,开发海涂,种植棉花。1959年、1960年,先后组织青年1285人、510人支援宁夏,因不适应水土、风俗、生活习惯,1962年后大都陆续返回。1961年,组织退伍军人45人及家属19人,移居海南岛建设橡胶园。1969年,动员待业青年538人“支边”去内蒙古、黑龙江农村插队,1972年又动员400名青年去吉林省插队,1980年前后,多数已陆续迁回。在移入方面,1967年3月,上虞县南汇公社盐民170多户、800人左右迁入庵东区西三公社,从事盐业生产。“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从外地迁入的“插队”知识青年约3500人,以后陆续招工、入学,抽回约1500人。
  伴随海涂开发的人口迁移早期,县人多聚居沿山一带。11世纪以后,随着海塘修筑,山南及沿山居民渐次北迁,沿塘出现大批村落,大古塘及周塘两侧尤其密集。解放前后,有部分西部居民东迁。人口的北移东迁,是慈溪境内移居主流,其中亦有自境外迁入。经常性人口迁移因升学、分配、参军、转业、婚嫁、投亲及工作调动,经常有人口变动。1977~1987年间,年均迁入17380人,迁出17893人,迁入比迁出少513人。
  第三节 人口密度
  民国25年(1936),现县境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91人。
  1987年,每平方公里为812人。其中:浒山镇3360人,周巷区1395人,长河区1682人,浒山区1486人,逍林区1281人,观城区808人,横河区702人,龙山区638人,庵东区621人。农村人口密度高王乡最高,每平方公里1908人;最低东二乡,421人。
  城镇人口:1963年,浒山、观城、周巷、庵东4个镇人口为51481人,占全县人口的7.62%。1987年,建制镇15个,人口33.78万人,占全县人口的36.06%。
  农业、非农业人口:1949年,全县农业人口35.34万人,非农业人口(即居民户口,下同)10.95万人,分别占76.34%、23.66%。1964年,经过前3年的精简职工,压缩非农业人口,使全县非农业人口下降为8.20万人,占总人口的11.84%。1987年有非农业人口10.59万人,占总人口的11.31%。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