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解放后筑塘围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38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解放后筑塘围涂
分类号: K295.53
页数: 11
页码: 178-188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解放后筑塘围涂的基本情况。解放以来,由于海涂自然淤涨和人工促淤,新增了大片可围海涂。自1952年开始,各地发动群众筑塘围涂,至1987年先后围筑八塘、九塘,共长140余公里,新围海涂110平方公里。
关键词: 慈溪县 解放后 筑塘围涂

内容

解放以来,由于海涂自然淤涨和人工促淤,新增了大片可围海涂。自1952年开始,各地发动群众筑塘围涂,至1987年先后围筑八塘、九塘,共长140余公里,新围海涂110平方公里。
  筑塘
  解放后,在全县统一修筑加固七塘(八塘)之后,增筑八塘和九塘,使海塘东西贯通,为沿海主要捍海御潮工程,系浙东海塘的组成部分。
  八塘 东至雁门乡乌龟山以东650米与宁波市镇海区海塘相连,西至西三乡泥墩潭村与余姚县泗门区海塘相接,全长70公里。分3段围筑:
  庵东区段。东至新浦八塘闸东200米处,西至西三乡泥墩潭村,长38公里。于1955年3月开始兴筑,至1965年12月竣工。共投工256.3万工,投资549.25万元,计土石方263.45万立方米。
  逍林区、观城区和龙山区伏龙山以西段。东自伏龙山西麓山下闸,西至新浦八塘闸东200米,长25公里,系民国时期所筑,解放后逐步修筑加固。龙山区伏龙山以东段。东至乌龟山东650米,西至龙山乡镇龙闸,长7公里(中有间断),于1964年前后由龙山、雁门两公社各大队分段围筑,当地称“六四塘”。
  现今八塘除自龙山区镇龙闸至观城区裘家浦段为沿海第一线海塘外,余作备塘。塘上建有43座备塘闸和出海排涝闸。
  九塘 60年代末开始分段兴筑。东至龙山区大岙闸东30米与宁波市镇海区海塘相连,西至西三乡建塘江九塘闸西750米与余姚县泗门区海涂水库外塘相接。至1987年已筑76.6公里,其中横塘62.5公里,直塘14.1公里。其间自观城区裘家浦至龙山区镇龙浦一段,因海涂淤涨慢,未筑。
  各区九塘长度和塘身结构(包括龙山、观城两区未筑九塘地段的八塘):
  庵东区长21.044公里,长河区长3.14公里,周巷区长1.877公里,浒山区长4.859公里。塘身结构:土塘,迎浪面大部砌石,少量抛石护坡。塘顶高程9~9.5米(吴淞高程,下同),面宽3.5~4米,内坡坡比1.5~3,外坡坡比1.8~2.5。各海涂水库外塘,塘顶高程9~10.5米,面宽8~15米,内坡坡比3~3.5,外坡坡比2~3。
  逍林区长10.958公里,土塘,迎浪面大部分砌石,少量抛石护坡。塘顶高程8.0~8.5米,面宽3~4米,内坡坡比1.5,外坡坡比1.5~2。观城区长18.248公里,土塘,迎浪面大部砌石。塘顶高程6.8~8米,面宽2.5~4米,内坡坡比1~2,外坡坡比1.5~2。
  龙山区长16.629公里,土塘,迎浪面大部砌石,部分抛石,少量土塘。伏龙山以西段(八塘),塘顶高程7~8米,面宽3.5米,内坡坡比1.2~2,外坡坡比1.5~2,塘上增筑砌石防浪墙高1米。伏龙山以东段(即龙山农垦场外塘),为陡墙式迎浪面海塘,塘顶高程7.5米,面宽4米,内坡坡比2,外坡坡比0.3~0.5,塘上增筑高1米的砌石防浪墙。
  全塘均为沿海第一线海塘。塘上建有出海排涝闸和纳咸闸35座。
  建设标准塘 1982~1987年,按浙江省水利厅《1982年海塘工程技术规定》设计标准,先后将沿海第一线海塘(九塘或八塘)加高加固,建设标准化海塘(简称标准塘)
  26.306公里。其中:龙山区9.751公里,逍林区3.905公里,浒山区2.995公里,庵东区8.275公里,长河区1.38公里(观城区新围海涂的11.352公里标准塘正在建设中),占沿海第一线海塘的34.32%。共完成土方62.68万立方米,石方30.66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68.42万元。其标准:迎浪面砌石,内衬石渣垫层,塘身加高至设计标高,上加1米高防浪墙。型式:除镇龙闸至大岙闸7.162公里为陡墙式外,其余均为斜坡式。
  抢险护塘 70年代初开始,因杭州湾南股潮流变化,在西部与余姚县交界的周巷水库、长河水库和西三乡九塘外的海涂时涨时坍,有的地段出现不定期内坍。1976年至1979年春,在与余姚县泗门区交界的周巷水库西塘角至长河水库东塘角以北海涂内坍,严重地段有时日内坍6.5米,最深处达10米左右,威胁九塘安全。县成立海塘抢险指挥部,发动周巷、长河、庵东区群众,抢险护塘,共建护滩丁坝14条,长1528米,抛石加固险塘8870米,计投工45万余工,完成石方16.5万立方米。1979年7月至1980年11月在上述地段复发生海涂内坍,有的坍至九塘边,危及水库,县又成立海塘抢险指挥部,投工50余万工,投资122.59万元,抛石7.8万立方米,加固海塘5000余米,使海塘转险为夷。1983年冬至1985年又在上述地段发生小范围的海涂内坍,俱用抛石护塘措施,又投资31.6万元,抛石2.2万立方米。至今这段海塘和海涂仍处不稳定状态。
  围涂
  解放后围涂分3个时期,50年代在标高(吴淞高程)4.5米左右的高滩上围涂;60年代一般在中滩上围涂,滩涂标高3.5~4米之间;70年代开始,在低滩上进行围涂,一般先建丁(顺)坝促淤,然后筑塘围涂。
  为加强对围涂工作的领导,1966年成立县围垦海涂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围涂日常工作。1976年重建县围涂指挥部,对围涂工程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将全县划分为7个围垦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龙山围垦区从解浦岭至红旗闸,长17公里;观城围垦区从红旗闸至郑家浦丁坝,长16公里;逍林围垦区从郑家浦丁坝至水云浦闸,长8公里;浒山围垦区从水云浦至浒山盐场西直塘,长10公里;庵东围垦区从浒山盐场西直塘至西二丰收闸,长14.5公里;长河围垦区从西二丰收闸至长河水库西直塘,长6公里;周巷围垦区从长河水库西直塘至西三乡与余姚泗门地区交界,长5公里。各区采取群众围涂与专业队施工相结合的措施,成立开山采石专业队、运输专业队和施工专业队,加快围涂进程。至1987年,全县共围海涂162454亩。其中:龙山区8355亩,观城区27154亩,逍林区7604亩,浒山区4651亩,长河区4213亩,周巷区2330亩,庵东区108147亩。
  新围海涂,各地因地制宜边围边开发利用,为新开发农区。除河流、道路、塘坝等基本建设用地外,可利用面积为111929亩,占新围海涂总面积的68.9%。至1987年已利用的有106346亩,占可利用面积的95.2%,主要用于农业、渔业、盐业和建造海涂水库,尚有未利用的荒涂5583亩,占4.8%。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