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解放前筑塘围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38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解放前筑塘围涂
分类号: K295.53
页数: 6
页码: 173-178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解放前筑塘围涂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原姚北筑塘围涂、原慈北筑塘围涂、原镇北筑塘围涂。
关键词: 慈溪县 解放前 筑塘围涂

内容

解放前,因现境原属慈溪、余姚、镇海3县,以淞浦、洋浦为界,分为镇北、慈北、姚北3片。历代筑塘围涂,均由各县分别进行,故各地海塘的成塘时期、地理位置和海塘命名各不相同,唯大古塘和利济塘贯通3县北境。大古塘建于11~14世纪,东起龙场乡龙头场,西至上虞县沥海所(今上虞县沥海乡),横贯镇海、慈溪、余姚、上虞4县县境,全长80余公里。其现县境内自龙头场至周巷镇马家路村,计长48公里,古为沿海第一条捍海大堤,今为民户集中聚居地区,范市、师桥、观城、浒山、周巷诸镇皆在塘之两侧。利济塘建于18世纪,由当时各县分段建成,东起伏龙山西麓,西至余姚县兰塘乡干墩村与大古塘合,全长65公里。其现县境内自伏龙山至建塘乡板桥路村止,计长50公里。其余各塘均不统一。至解放时止,各县分别筑塘8~11道,计围海涂665平方公里。兹按当时县境的筑塘围涂情况分别记述。
  原姚北筑塘围涂
  原姚北筑塘围涂(不包括现属余姚县的泗门、临山地区),东至洋浦,西至周巷区西界,包括逍林、横河、浒山、长河、周巷、庵东6个区境。境内从有文字记载的大古塘开始,至解放时止,先后共筑海塘11道,全长258公里,计围海涂437平方公里。按其地理位置,自南至北,分述如下:
  大古塘姚北段境内部分(一塘)
  又名莲花塘、谢令塘、后海塘。东起桥头乡洋浦与大古塘观城段相连,沿杭甬公路北侧向西延伸,经樟树乡、白沙镇、浒山镇,至周巷镇马家路村与大古塘余姚段相接。宋庆历七年(1047)始建,初为土塘,屡遭风潮袭击,曾几坍几建。至元至正元年(1341)改为石堤,最后建成,历时近300年。宋《嘉泰会稽志》记述:“余姚海堤绵亘八乡,其袤百四十里。庆历中,县令谢景初治堤事,始筑二万八千尺,王文公(安石)记之..。厥后,受潮之〓,颓圮摧隳,甚则荡析田畴,漂溺室庐。于是岁起役夫六千人,人为役二十日,率于农隙董治修筑,吏或苟且不经意,随筑辄坏堤,盖未尝固也”。庆元二年(1196),县令施宿自上林(今桥头乡)至兰风(今余姚县临山一带)又筑堤四万二千尺,其中石堤五千七百尺。至宋宝庆(1225~1227)及元大德(1297~1307)以来复溃决,海壖内移十又六里。至正元年,州判叶恒乃作石堤二万一千二百十一尺,“下广九十尺,上半之高十有五尺,故土堤及石堤缺败者尽易以石,盖沿海壖之南,东抵慈溪,西接上虞,长一百四十里,初名莲花塘,今俗呼后海塘,..。前人皆观水势底止,因便分部筑之,长短高下异形,至叶恒所筑,则因旧为新,包山限海,绵亘为一,无复部分。明百余年所以无大害者,多叶之功”。
  新塘 在周巷区称省塘。塘分东、西两段。东段:在逍林区境内称横新塘,东起洋浦(三管乡毛家村南),西至择浦乡横新塘。西段:东起教场山西侧新塘村,经宗汉乡弄口庵、云城乡昌字地、周巷镇海漠村,由群乐村入余姚县朗霞乡境(另在潭南乡省塘头村至润房村南有一小塘,长1000米,也称省塘)。塘建于明永乐初(1403)。明万历《余姚县志》记载:“及海塘(大古塘)渐固,潮浸却,沙壖日坟起,可艺。永乐初始于旧海塘之北筑塘,曰新塘,以别于旧塘云”。
  周塘 分东、西两段。东段:自洋浦边三管乡洪家村起,经三管乡、逍林镇、择浦乡街,至白沙镇上周塘止。西段;自宗汉乡东周塘起,往西经西周塘、潮塘乡百两桥、新界乡池头庵、潭南乡火车跟、云城乡悦来市、谢家弄、周塘村、精忠乡义让路,至周巷镇傅家村止。明弘治初(1488)建,比潮塘后建17年,系为解决军民争地之分界塘,非为御潮之用。明万历《余姚县志》载:明弘治初,“绍兴府推官周进隆,察民灶之情,相地深浅,于新塘之下筑塘界之,塘以南与军民共利,其北惟灶户是业,争缘自得息,以其姓周,因称塘曰周塘”。
  夜塘 又名界塘,周巷地区称湖塘。位于周塘以北,系潮塘以南所筑的分界塘。东自天元镇东界塘村,经天元镇街、西界塘村、云城乡界塘村、精忠乡万寿寺、湖塘村,西至周巷镇安仁桥村入余姚县朗霞乡境。
  潮塘 即新御潮塘。东至坎墩镇东潮塘,经西潮塘、福源村(癞头庵跟)、潮塘乡张家、高王乡高王村、长河镇街、精忠乡驿亭、西褚巷、石板弄,西至西缪路村入余姚县曹娥乡境。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明万历《余姚县志》记述:新塘筑成后,“沙壖益起,海水北却十里许,其中俱可耕牧。成化间,水利佥事胡复于海口筑塘以御潮,曰新御潮塘,自是斥地之利岁登”。
  二新潮塘(二塘) 在坎墩又称坎塘。东起坎东乡六灶江,经坎墩镇街、潮塘乡二塘头、县长河农场北、精忠乡东溜场村、指挥庙,由新塘头村西入余姚县曹娥乡境。
  榆柳塘(三塘) 东至洋浦(三管乡毛家村北1.6公里处),经胜山乡拔船塘、坎东乡央水塘、三姓塘,沿三塘江向西延伸,经长河镇三塘村、精忠乡毛家埭村,至建塘乡牛角尖止,与四塘合。清光绪《余姚县志》记载:“清雍正二年(1724)增筑榆柳塘,乾隆二年(1737)复请发公捐钱加筑完固”。
  利济塘姚北段境内部分(四塘) 逍林地区又称泥牛塘。东至洋浦利济塘船闸与利济塘观城段相接,、往西经新浦镇高桥村、胜西乡四灶村、坎东乡四塘头、坎墩镇绍兴舍头、沧田乡四塘头、大云乡垫桥路、义四乡劳家埭、小安乡周家路、建塘乡牛角尖,至板桥路村与利济塘余姚县段相接。自胜西、胜山、胜东、逍林、三管乡(镇)境至洋浦有支塘,谓胜山塘。利济塘建于清雍正至乾隆年间。清光绪《余姚县志》记载:“雍正十二年于榆柳塘外民灶按丁捐筑利济塘,乾隆十二年以工代赈请帑银一万四千余两添筑”。
  晏海塘(五塘) 东至新浦镇洋龙村,经新浦镇街,胜北乡街、五塘南村,入浒山区沿五塘横江西伸,再经坎东乡五塘村、沧田乡老新街、大云乡大牌头、义四乡定海殿村、小安乡周丁村,至建塘乡三江口往西入余姚县曹娥乡境。《余姚六仓志》载:“晏海塘,清嘉庆时(1796~1820)筑,东起洋浦,有塘闸二,溋洞一,迤西各灶点设溋洞,西至梁下干墩(今余姚县兰塘乡境)”。
  永清塘(六塘) 新浦地区又称靖海塘。东至洋浦,沿六塘横江往西延伸,经新浦镇陈家舍、胜北乡黎阳村、崇寿乡相公殿、六塘凉亭、庵东镇南、沧田乡高兴街、小安乡小安街,至建塘乡协同心村入余姚县曹娥乡境。《余姚六仓志》记述:永清塘自清嘉庆二十年开始分段兴筑,至民国8年(1919)竣工。
  澄清塘(七塘) 东至新浦镇下洋浦村,经新闸(过塘行)沿七塘公路向西延伸,经东三、东二、东一车站、庵东镇北、西二、西三车站,至泥墩潭村入余姚县曹娥乡境。清光绪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892~1897)筑新浦镇下洋浦至新闸段,民国6年筑西部义四乡段头湾以西段。35年,余姚县政府与余姚盐场公署商定,兴筑崇寿乡相公殿至义四乡段头湾段(此段民国26年计划兴筑,后因日寇入侵而止),计长15.3公里,贯通七塘全线。1949年7月遭大风潮侵袭,多处冲垮。1950年春,县人民政府发动沿海群众,以工代赈,全线加固,故西部群众又称之为解放塘。
  此外,逍林地区在洋浦至破山浦之间,于民国时期在澄清塘北又筑有新圩塘等。
  原慈北筑塘围涂
  在观城区境内,东至淞浦,西至洋浦。解放前共筑塘8道,长100公里,计围海涂163平方公里。
  大古塘观城段(一塘) 原名捍海塘,又名上塘、老塘、官塘。东至淞浦下三眼桥与大古塘龙山段相连,向西经掌起镇塘上叶家,折入杭甬公路北侧,然后沿公路延伸,经洋山、淹浦乡境、师桥镇塘下村、福山乡泽山北、观城镇卫山,至洋浦与大古塘姚北段相接。明洪武二十年(1387)后建。据清咸丰元年(1851)沈师桥《沈氏家谱·真五公(名沈允明)传》中记载:真五公因建观海卫龙山所有功,“荐授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令,公虑不自保,辞职不受诏,上书极言边海潮患,乞发帑整植捍海塘(大古塘),太祖高皇帝可其奏,命筑边海堤塘,疏通水道,自观城至龙山所”。又据清光绪《慈溪县志》记述:大古塘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5)所建。据此,大古塘建筑时间,当在建观海卫和龙山所城后不久的洪武年间。
  新塘(二塘) 东起淞浦(掌起镇境),经洋山乡新塘跟、师桥镇新塘凉亭、五洞闸上八村(新塘头)、东山头乡下宝山、六坒村,西至东海乡西舍、上横路村南止。
  三塘 东起五洞闸乡长岐山,经三塘头村,至东山头乡龙舌浦止。
  利济塘观城段(四塘) 又称泥牛塘。东至淞浦与利济塘龙山段相连,向西经五洞闸乡利济塘村折北至大岐山西侧,再沿四塘横河向西延伸,由东山头乡营房山北、附海乡大阴洞、三节、东海乡韩家路,至洋浦与利济塘姚北段相接。清光绪《慈溪县志》记载:“乾隆十六年,以工代赈请帑建筑,长与老塘(大古塘)等,底阔五丈,面阔二丈,高一丈五尺,内留运河,便民舟楫,外留界河,防民侵削”。
  五塘 东起五洞闸乡大岐山北的淹浦,往西跨高背浦、徐家浦、蛟门浦,经附海乡海晏庙北,至蒋家丁洋浦边止。
  六塘 分东、西两段。东段:东至淞浦,往西经古窑车站、五洞闸乡五洞闸村、师桥镇六塘头村,至高背浦止。西段;自方家浦起,跨徐家浦、蛟门浦、郑家浦,至洋浦止。
  七塘 东至淞浦老红旗闸,经五洞闸乡高背山村、附海乡郑家浦村南,西至洋浦与逍林区七塘相接。沈师桥《沈氏接涨沙涂报告册》记述:清光绪二十五年,沈师桥沈姓筑七塘围涂垦殖。
  八塘 东至淞浦红旗闸,经五洞闸乡下高背山、附海乡郑家浦村北,西至洋浦与逍林区八塘相接。为解放前观城区沿海御潮主塘。沈师桥以北地段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其余为民国时期逐段增筑,解放后全面加固。
  原镇北筑塘围涂
  在龙山区境内,东至澥浦岭与宁波市镇海区交界,西至淞浦。解放前共筑塘8道,长66公里,计围海涂65平方公里。以伏龙山为界,分东、西两片。
  大古塘龙山段(一塘) 又称官路。东起龙头场,经田央黄、施公山、甸山乡戎家村、范市镇王家路村、范市棉花加工厂南,西至淞浦下三眼桥与大古塘观城段相接。于明洪武二十年后与观城区大古塘同时建筑。民国《镇海县志》记载:“大古塘为北乡(今龙山区)最旧之塘,昔时所以御海潮,今则为交通之要道”。
  老塘(二塘) 分东、西两段。伏龙山东段称龙山塘,东起石塘山,经龙山所城北,西至伏龙山止,为明洪武年间所筑,清乾隆十七年修建。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明洪武间,节妇黄谊昭妻孙氏赴京奏准创筑,计长七百八十丈。此塘地当冲险,岁需修补,近因外涂坍削,潮流紧迫,西至伏龙山一带,已多残缺,东至石檀山一带,塘基尽没,..县令王梦弼勘分夷险,东段宜加木石,余仍全筑土堤,内修金墩、镇龙二闸,以御咸蓄淡,乾隆十七年五月奉文发帑行场督建”。伏龙山以西段,起自伏龙山西侧,经龙场、田央、甸山乡境,至沿海乡上老塘淞浦边止。
  新塘(三塘) 又名利济塘,为利济塘龙山段。东起伏龙山西麓的龙场乡龙西村(地舍),经田央乡地舍村,西至沿海乡新塘头村与利济塘观城段相接。于清雍正十三年围筑,乾隆十七年修筑加固。民国《镇海县志》记述:“伏龙山西因避潮,塘外海涂日涨,堪以耕凿。雍正十三年,协理青龙场盐司赵湘督劝筑塘,自慈邑鸣鹤场(当时鸣鹤盐场辖境至淞浦止)接至淡水泓止,长十余里。继得龙头场司沈昂复董加筑至龙山竣工。因塘身单薄,连被风潮倾圮,场司沈昂申上,经邑令王梦弼随宪副同公德,按验应筑土塘一千八百四十四丈七尺,并建淡水泓下闸,均援以工代赈修,乾隆十七年五月奉文发帑檄场督造”。
  小塘(四塘) 在新塘北。东自伏龙山西麓,经田央、甸山、范市乡(镇)境,西迄淞浦(沿海乡新塘头村北600米处)。
  五塘 在小塘北。东起伏龙山,沿五塘横河西延,经沿海乡太平闸村南,至淞浦止。
  六塘 分东、西两段。伏龙山以西段称老草畈塘,起自伏龙山西麓,经县第二农场南、沿海乡小施山村,沿公路向西延,至太平闸村北淞浦边止,建于民国初期。伏龙山以东段称炮台塘,东起石塘山,西至伏龙山东麓,建于民国20年左右。
  七塘(备塘) 分东、西两段。伏龙山以西段称新草畈塘,由伏龙山西麓起,经县第二农场。至淞浦老红旗闸止,建于民国10年左右。伏龙山以东段称老海塘,东起乌龟山,西至镇龙浦,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筑。
  八塘(包底塘) 东起伏龙山西麓山下闸,西至淞浦红旗闸,建于民国36~37年。1949年遭大风潮侵袭而损毁。1950年春季修筑,以后逐步加固而成为龙山区的主要沿海堤塘。
  解放前各地所筑的上述诸塘,除七塘、八塘外,均已废圮,仅留残迹,或仅留下以塘命名的畈名、路名、河名和村名,很多已成为民户聚居的集镇。所围的土地,始因土壤含盐量高,主要用于制盐。及老盐田土质日益淡化,加之人工改良,遂由“盐”改“农”种植棉粮等农作物,盐田也随海涂新围而北移,久而成为现今的百里沃野,大古塘以,南主产水稻,大古塘以北主栽棉花,为全县人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主要地区。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