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三北浅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38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三北浅滩
分类号: K295.53
页数: 4
页码: 170-173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三北浅滩成陆的基本情况。三北浅滩的形成是慈溪淤涨型岸滩不断外涨的结果。在本世纪30年代已成雏形,以后随着江海泥沙的沉积而逐步发育,民国19年(1930)以来平均每年外涨39米。
关键词: 慈溪县 成陆过程 三北浅滩

内容

在沿海第一线海塘(九塘或八塘)外,尚有一片滩涂—三北浅滩。东起大岙闸,西至曹娥九塘闸,东西海岸线长77.56公里,呈扇形状分布在沿海一线海塘之外。计面积:理论基准面(吴淞高程零米)以上为433.0466平方公里,小潮低潮位时出露海面面积为337.4309平方公里。其中庵东—逍林段滩涂面宽,最宽处有10公里左右,理论基准面以上面积371.2759平方公里,小潮低潮位出露面积292.474平方公里;观城—龙山段滩涂面狭,一般宽度2~4公里,理论基准面以上面积61.7707平方公里,小潮低潮位出露面积44.4669平方公里。这片滩涂为全省最大滩涂,目前尚在继续淤涨中。
  三北浅滩的形成是慈溪淤涨型岸滩不断外涨的结果。在本世纪30年代已成雏形,以后随着江海泥沙的沉积而逐步发育,民国19年(1930)以来平均每年外涨39米。据1965~1986年在龙山码头、海黄山、四灶浦、高王路江九塘闸和长河水库等地定点观察,各地滩涂均有外涨,年涨速度为43~357米。但在长河水库以西段,受杭州湾潮流沟冲刷,岸滩不稳定,80年代以来,发生几次坍涂。1987年在长河水库至周巷水库外侧300~2000米处,被冲刷内坍滩涂的深度在零米线以下0.8~2.8米。
  三北浅滩属粉砂型滩涂,西部为中粉砂,泥砂粒径多为0.01~0.05毫米;东部为细粉砂,泥砂粒径多数小于0.01毫米。滩势平缓,最宽潮间带达10公里,平均坡降为0.3~0.6‰。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