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部海积平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38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中部海积平原
分类号: K295.53
页数: 1
页码: 168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中部海积平原的基本情况。18世纪中叶后,因钱塘江水流改道,水出萧山北大门,改变了杭州湾潮流动力,杭州湾两岸出现北坍南涨现象,使南岸海涂淤涨速度加快。至19世纪中叶已涨至今西三—庵东北—新浦镇新闸村—附海乡郑家浦村—五洞闸乡高背山村—伏龙山西(即七塘)一线。
关键词: 慈溪县 成陆过程 中部海积

内容

大古塘以北至七塘一片为公元11世纪至19世纪中叶成陆的中部海积平原,计面积521平方公里,占三北平原的67.2%。
  11世纪后,喇叭形的杭州湾渐趋弯曲,涌潮增强,江海泥沙沉积增多,海涂基本处于淤涨状态;同时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益迫切,筑塘围涂活动日趋频繁,逐步形成扇形状陆域突出于杭州湾。经历3个时段:
  自11世纪至14世纪中叶,由于钱塘江水出萧山南大门,经上虞、慈溪岸边,直趋入海,受钱塘江主槽摆动的影响,使海涂冲淤交替,有进有退,海岸线大体徘徊在大古塘以北一线。12世纪曾涨至今庵东一观城一线(庵东地段距大古塘8公里左右)。13世纪发生大面积坍涂,南宋宝庆(1225~1227)至元大德年间(1297~1307),“海壖内移,八乡之地,悉渐于海”,内坍8公里,海岸线又后退至近大古塘以北一带。
  14世纪中叶至18世纪初,海涂一直向北淤涨,但速度较慢。15世纪末涨至现长河—坎墩—观城(即潮塘至二塘)一线。至18世纪初又涨至现建塘乡牛角尖村—新浦镇高桥村—东山乡营房山北—五洞闸乡大岐山—伏龙山西(即四塘)一线。
  18世纪中叶后,因钱塘江水流改道,水出萧山北大门,改变了杭州湾潮流动力,杭州湾两岸出现北坍南涨现象,使南岸海涂淤涨速度加快。至19世纪中叶已涨至今西三—庵东北—新浦镇新闸村—附海乡郑家浦村—五洞闸乡高背山村—伏龙山西(即七塘)一线。
  这片海涂全由江海泥沙沉积而成。泥沙来源有钱塘江和曹娥江来沙、长江和海域来沙及杭州湾本身北坍南涨变形调整供沙3部分。其沉积速度,受潮流动力与地理位置的影响,西部地区泥沙沉积多,淤涨快,在浒山—庵东纵断面,900年来外涨11.7公里,平均每年外涨13米;东部地区泥沙沉积少,淤涨慢,在师桥—高背山纵断面,900年来外涨7.5公里,年涨8.3米,尤在伏龙山东段,淤涨更慢,仅外涨1.3~2.6公里,年涨速度不到3米。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