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灾害年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37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灾害年表
分类号: X43
页数: 16
页码: 148-163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灾害年的基本情况。本年表辑录自南宋建炎三年(1129)至1987年858年间与现境有关之灾情记录。
关键词: 慈溪县 自然灾害 种类

内容

本年表辑录自南宋建炎三年(1129)至1987年858年间与现境有关之灾情记录。文献记述受灾地域甚略,恐入录有误,特用代码注明出处,以便后人辨析。代码所指书刊附表后。
  南宋
  △建炎三年(1129),蝗虫害稼。(05)
  △绍兴元年(1131),大饥,疫。(02)
  △绍兴二年(1132),荐饥。(02)
  △绍兴五年(1135),大旱。(02)
  △绍兴六年(1136),饥。(02)
  △绍兴九、十年(1139、1140)荐饥,人食草木。(02)
  △绍兴十八年(1148)八月,水害稼。(02)
  △绍兴十九年(1149),灾重,民不得食。(02)
  △绍兴二十四年(1154),旱。(02)
  △绍兴二十七年(1157),大水。(02)
  △绍兴二十八年(1158),大风,水。(02)
  △绍兴二十九年(1159),螟,荐饥。(02)
  △绍兴三十(1160)秋,旱。(02)
  △隆兴元年(1163)八月,大风水,饥。(02)
  △乾道元年(1165)正月至四月,淫雨,大疫,寒败苗,种蚕麦,大饥。(01,02)
  △乾道二年(1166)夏,旱。(01)
  △乾道三年(1167)九月,淫雨,海溢。(03,05)
  △乾道六年(1170)夏,旱。(02)
  △乾道七年(1171),大旱。(02)
  △乾道八年(1172)五月,大风雨,漂民居,稼尽败。(02)
  △乾道九年(1173),旱。(02)
  △淳熙元年(1174),大旱。(02)
  △淳熙三年(1176)八月,淫雨。(02)
  △淳熙四年(1177)五月乙亥,大风海溢,败堤2560丈。九月丁酉、戊戌,大风雨驾涛,败堤2560丈,溺死40余人。(01,02,03,04)
  △淳熙五年(1178)秋,大水,飓风驾海涛害稼。(01,02,04)
  △淳熙七年(1180)夏,旱,饥。(02)
  △淳熙八年(1181)五月,大水漂没民居,田稼尽腐,大饥。(02)
  △淳熙九年(1182),又饥。(02,04)
  △淳熙十一年(1184)七月壬辰,风雨,山水暴击浸民市。(01,02)
  △熙十四年(1187)七月,大旱,九月始雨。(01,05)
  △绍熙四年(1193),霖雨至五月,坏圩田,害蚕、麦、蔬、〓,大饥。(02)
  △绍熙五年 (1194)七月己亥,大风驾涛,坏堤、伤田稼、漂民庐,人多溺死。大饥,人取草木而食。(02,03,04)
  △庆元元年(1195),无麦。(03,05)
  △庆元二年(1196),大水。(02)
  △庆元四年(1198),霖雨至八月。(02)
  △嘉泰二年(1202),蝗。(05)
  △嘉泰四年(1204),旱。(02)
  △开禧元年(1205),旱。(02)
  △开禧三年 (1207),大蝗飞则蔽天日,集地厚四、五寸,稼禾一空,继食草木亦尽,至冬犹未衰。邑令遣人捕之,且焚且〓,经春才灭。(01)
  △嘉定元年(1208)夏,旱,无麦。(01,03)
  △嘉定二年(1209)夏,大水坏田庐,害稼穑。(02)
  △嘉定三年(1210),螟。(05)
  △嘉定四年(1211)七月辛酉,大水圮田庐,人多溺死。(01)
  △嘉定六年(1213)十二月,风潮坏堤,亘8乡。(02,03)
  △嘉定八年(1215),旱。(01)
  △嘉定九年(1216),大水。(02)
  △嘉定十四年(1221),早,蟊腾为灾。(01,02,04)
  △嘉定十五年(1222)七月,霖雨为灾。(02)
  △宝庆二年(1226)秋,大风海溢,溺民居百十家。(02,04)
  △嘉熙四年(1240),旱,大饥。(01)
  △淳祐二年(1242),大水。(02)
  △淳祐三年(1243)八月,蝗。(05)
  △景定二年(1261),水。(02)
  △咸淳七年(1271)五月,大风海溢堤坏。(03,02)
  △咸淳八年(1272)八月,大水。(02)
  △咸淳十年(1274)四月,大风拔木,饥。(01,02)
  元
  △至元十八年(1281)二月,饥。(01)
  △至元二十二年(1285)秋,大水,伤人、坏庐舍。(01)
  △至元二十八年(1291),大水。(01)
  △至元二十九年(1292),大饥。(01)
  △大德二年(1298),饥。(01)
  △大德五年(1301),海溢。后海涂内坍,自宝庆以来岸线渐内移8公里。(02)
  △大德六年(1302),五月不雨至六月,饥。(01,02)
  △大德十一年(1307),大旱,饥,疫,耗户近半。(05,01)
  △至大元年(1308),正月,饿死者甚众;春疫,死者甚多。(01)
  △至大三年(1310)三月,大雨,水害稼。(02)
  △至治二年(1322),蝗。(01)
  △泰定元年(1324)二月,饥。(01,04)
  △天历二年(1329)四月,饥。(01)
  △至顺元年(1330)闰七月,水没民田。(01,04)
  △(后)至元元年(1335)夏,海溢堤坏。自上林至兰风数十里,民叹其鱼。(03,02)
  △(后)至元四年(1338)六月,海溢。(011)
  △至正六年(1346),旱。(01,04)
  △至正十二年(1352)四至七月,旱。(02)
  △至正十三年(1353),大旱。(02)
  △至正十四年(1354)饥。(伯颜察儿《去思碑》)
  △至正十九年(1359),旱。(01)
  △至正二十(1360)夏,旱。(01,02)
  △至正二十二年(1362),饥,食竹实充饥。(05)
  △至正二十三年(1363)夏,旱。(05)
  △至正二十四年(1364),饥,竹息吐实,民竞采取救饥。(06)
  明
  △洪武十一年(1378),海溢堤决,民居漂没无算。(01)
  △洪武十六年(1383),旱。(01)
  △永乐十一年(1413)七月,大疫。(01)
  △永乐十六年(1418),大风。(01)
  △正统三年(1438),亢旱,无收。(12)
  △正统七年(1442),秋,海溢。(02,03)
  △正统八年(1443)七月,海溢。(03)
  △正统九年(1444)八月,海溢。冬,瘟疫大作。(01,03,04)
  △正统十年(1445)三月,旱,民遭疾疫,人绝迹往来。(03,01)
  △正统十三年(1448),饥。(01)
  △景泰五年(1454),大雪,十二月至六年二月霁。(02)
  △景泰六年(1456)夏,旱,饥。(05)
  △天顺元年(1457),大旱,饥。(01,02)
  △天顺二、三年(1458、1459),旱,荐饥。(02)
  △天顺四年(1460)四、五月,阴雨连绵,江河泛滥,麦禾俱伤。(01)
  △天顺五年(1461)夏,旱,蝗。(02)
  △天顺八年(1464)七月,海溢。(02,03)
  △成化七年(1471)九月,海溢,溺男女700余口,穜〓几绝,大饥。(05,07)
  △成化九年(1473)八月,海溢坏田庐。(05)
  △成化十二年(1476),大雨害稼,水陷没石堰场官盐数十万引。(02)
  △成化十三年(1477),水旱相继。(01)
  △成化十七至十九年(1481~1483),大水,饥。(05)
  △成化二十三年(1487)秋,大旱,饥。(05)
  △弘治元年(1488),大饥。(02)
  △弘治二、四年(1489、1491),又饥。(02)
  △弘治七年(1494)九月,海溢。十一、十二月旱。(03,02,07)
  △弘治八年(1495)正月至三月,旱。(03,02)
  △弘治十一年(1498)六月,境内水涌,高三、四尺。(02,03)
  △弘治十二年(1499)春,不雨。(03,02)
  △弘治十三年(1500),三月不雨至五月晦乃雨,大饥。(03,02)
  △弘治十四年(1501)秋,旱,蝗,大饥。(05)
  △弘治十五年(1502),无麦。七月,大雷电,海溢。(02,07)
  △弘治十六年(1503)九月,旱灾,人民艰食。(12)
  △弘治十七年(1504),大饥。(01,04)
  △正德元年(1506)夏,旱,饥。(02)
  △正德三年(1508)六至十二月,不雨,大饥。冬大雪,河冰不解。草木萎死,民毙冻馁者甚众。(01,04,02)
  △正德四年(1509)七月,大水。十一月,大冰害豆、麦、橘、柚。(02)
  △正德五年(1510)十月,大水,饥。(01,02)
  △正德六年(1511),大旱。海溢漂没民居。(01,04)
  △正德七年(1512)七月十九日天将曙,濒海地飓风大作,海溢决堤,民居漂没,大饥。(01,02,03,07)
  △正德十年(1515)三月,雨雹,大者如拳,伤麦杀禽鸟,冬大水,无麦,大饥。(02,03)
  △正德十一年(1516),水,旱。(01)
  △正德十二年(1517),螟虫害麦。十二月至闰十二月,大雪。(02)
  △正德十三年(1518)秋,海溢。(02,03,07)
  △正德十四年(1519)夏,大旱,饥。秋,海溢。(01,02,07)
  △正德十五年(1520)夏,大旱,饥。(05)
  △嘉靖元年(1522)夏,龙卷风坏民居。拔木害稼。秋,又发龙卷风。(03,08)
  △嘉靖二年(1523)夏,旱,饥。(05)
  △嘉靖三年(1524),螟,大饥。(05,03)
  △嘉靖四年(1525)夏,旱,疫。(03,05)
  △嘉靖五年(1526),旱。(01,05)
  △嘉靖六年(1527)春夏,大水,无麦苗,大饥。(02)
  △嘉靖八年(1529),螟害麦,蝗害稼。(02,03)
  △嘉靖十年(1531)八月,大水。(02,03)
  △嘉靖十二、十三年(1533、1534),荐饥。(02)
  △嘉靖十八年(1539),旱。(02,03)
  △嘉靖十九年(1540)夏,蝗;秋,大水。(02,03)
  △嘉靖二十三年(1544),旱。(02,03)
  △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旱,大荒,谷价腾涌,道殣相望。(01,03)
  △嘉靖二十五年(1546),海溢。(02,03,07)
  △嘉靖二十九年(1550),疫。(02,03)
  △嘉靖三十一年(1552)秋,旱,穜秣焦槁。(01,02,03)
  △嘉靖三十六年(1557),岁饥。(03)
  △嘉靖三十八、三十九年(1559、1560),旱。(02,03)
  △嘉靖四十年(1561)秋,涝。(02,03)
  △嘉靖四十三年(1564)夏,大旱。(05,03)
  △隆庆二年(1568)夏,大疫。(01)
  △隆庆三年 (1569)闰六月十四日,飓风海啸,崩塌海塘、房屋,万物漂流,漂没人畜无数。(05,01,04,03,07)
  △万历元年(1573),旱。(02,07,03)
  △万历三年(1575)六月戊辰,大风海溢,淹人畜庐舍。(05,01,03,04,07)
  △万历七年(1579),旱。(02,03)
  △万历十年(1582),旱。(02)
  △万历十五年 (1587)秋,淫雨,大风、大水,若排山倒海,巨木石柱无不摧折,室庐倾圮屋瓦翻飞。冬,大风折木。(02,06)
  △万历十六年(1588)春,大饥,流离遍野,瘟疫盛行。夏,旱。(01,02,04)
  △万历十七年 (1589)春,大旱。六月,海沸,〓宇多圮,官民船没,战舸压溺人。(12)
  △万历十八年(1590),荐饥。(02)
  △万历二十一年(1593)秋,旱。(02)
  △万历二十三年(1595)春,雪弥日不霁。(02,03)
  △万历二十四年(1596)秋,大水伤稼,民多淹死。(01)
  △万历二十六年(1598),旱。(02,03)九月,大水。(01)
  △万历三十二年(1604)三月二十日白昼,天忽阴暗,雷电交作,大雨雹相搏如杆,顷刻,房屋、畜舍、豆麦捣毁一空。(01,09)
  △万历三十七年(1609)秋,大水,漂没民舍无数。(01,09)
  △万历三十九年(1611),入夏数旬未雨。六月望,雨甚,水溢,至二十日始退。二十八日复淫注,越月初二乃已,南亩之实尽。(01,04)
  △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三昼惨黯,雪坠空如倾,封垛一至三尺许,山中坎陷平顷七八尺,摧拉竹木无数。时入春10日,岁雷早发声,而阴冻连日不解,屋檐长短垂垂,银栅排户。(01,09)
  △万历四十六年(1618)七月,大水,坏庐舍,溺死者甚众。(01,04)
  △天启元年(1621)六、七月,亢旱。(01)
  △天启二年(1622)十二月,大水。(06)
  △天启七年(1627)七月,大水。(05,03)
  △崇祯元年(1628)七月廿三日,海啸,飓风大作,海溢,漂没庐舍,溺死者以万计。(01,02,07,03)
  △崇祯六年(1633),海啸,暴风,民庐倒塌。(01,04)
  △崇祯七年(1634)八月,大水,岁饥。(01,02,03,04)
  △崇祯九年年(1636),大旱。秋,瘟疫大作。(01)
  △崇祯十(1637)秋,瘟疫大作。(01)
  △崇祯十一年(1638)六月甲寅,大风。(01,09,04)
  △崇祯十三年(1640),大旱。(01,04)
  △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雨雪不止。六月,蝗,大饥。(05,03)
  △崇祯十五年(1642),大旱,饥。(01,04)
  △崇祯十六年(1643),旱,饥。(01,04)
  △崇祯十七年(1644),旱。(05,03)
  清
  △顺治元年(1644),饥。(01)
  △顺治三年(1646)四月至七月,大旱。(01,04)
  △顺治四年(1647),饥。(01,04)
  △顺治五年(1648)四月,雨雹。(01,04,03)
  △顺治八年(1651),大饥。(01,04)
  △顺治十一年 (1654)夏,大旱,河底开裂;十二月,大寒,江水皆冰。(01,04,02,03)
  △顺治十二年(1655)夏,大旱,继以大风雨害稼。(01)
  △顺治十三年(1656),痘疫。(01)
  △顺治十五年 (1658)三月,大雨雹,击死牛羊无算,桑叶尽折,蚕饿死。(01)七月,大风。(02,03)
  △顺治十八年(1661)五月至七月,大旱,饥。(05,01,04,03)
  △康熙元年(1662)夏,大旱。(01,04)
  △康熙二年 (1663)六月,大风潮,漂庐舍,坏禾棉,伤人畜无数。(02,04,03,07)
  △康熙三年(1664)八月,大水。(02,03,04)
  △康熙四年(1665)七月,淫雨飓风大作,螟荐饥。(02,04,03)
  △康熙五年(1666),螟,荐饥。(02,03)
  △康熙六年(1667)四月,大旱,饥。(01)
  △康熙八年(1669)秋,大水,一夕平地水高数尺。(02)
  △康熙九年 (1670)六月,大风害稼。十二月十三日至二十七日,大雪。(05,03,07)
  △康熙十年(1671)正月二十八日,雪中震雷闪电。夏,大旱。(01,02)
  △康熙十一年(1672),久雨,禾将熟倏生虫在根间,穗多枯,岁歉,饥。(01)
  △康熙二十年(1681)四月至五月,淫雨,禾稼尽淹死,农家多更插秧。六月至十月,旱。(01,04)
  △康熙二十二年(1683)夏,大疫。(01)
  △康熙二十四年(1685),饥。(01)
  △康熙二十五年(1686)秋,荒。(01)
  △康熙二十九年(1690)夏,久雨暴热,鸡豚死者过半;七月十三日,大风雨;二十四日,山洪暴击,水高两丈余,漂溺民居无数,禾稼颗粒无收;八月初三复大风雨,明日水再至如前。冬大寒,江水皆冻。(01,02,03,04)
  △康熙三十二年(1693)春夏,亢旱;九月,大水。(01,02,03)
  △康熙三十五年(1696),旱。(01,04)
  △康熙三十八年(1699)夏旱。秋久雨败稼。(02)
  △康熙四十九年(1710)四月至五月,淫雨不止,六月十日始晴,亢旱60日。(01)
  △康熙五十四年(1715),北乡大水。(01)
  △康熙六十年(1721)三月望后,雨雹。(01,04)
  △雍正元年(1723)七月,海啸,飓风作潮坏堤,漂庐舍万家,人民俱淹;秋,大旱,荒。(01,02,03)
  △雍正二年(1724)七月十八日夜,飓风驾潮,堤决,平地水深3丈,屋舍、禾棉、竹木尽毁,浮棺满地,尸横遍野。越四、五日,咸潮始退。潮塘南北居民得生者十之一,界塘南北水深丈余,居民得生者十之五,周塘、新塘、散塘水势稍间,大塘以南室中水深2尺,禾、棉、豆均无收。历20日道路可行,溺死2000余人。(01,02,03,04,07)
  △雍正五年(1727)秋,大雨,水发。(01)
  △乾隆元年(1736)九月,大疫,湖地一族去500丁。(03)
  △乾隆六年(1741)九月,沿海时疫,发丧号哭声不绝。
  △乾隆九年(1744)七月,海啸,海水溢、害棉花。(01,02,03)
  △乾隆十二年(1747)夏秋,海啸,大水。(01,03)
  △乾隆十六年(1751)自闰五月至八月,大旱,大饥。(01,02,03,07)
  △乾隆十九年(1754)七月,大水;八月,大雨,山水暴涨。(03,01)
  △乾隆二十年(1755)七月,大风雨。拔木损稼。(01)
  △乾隆二十三年(1758)八月十六日起,大雨3昼夜,山水暴涨,千溪冲决。(01)
  △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大寒,江水皆冰。(02)
  △乾隆三十五年(1770)七月,大风潮;秋,大水。(01,02)
  △乾隆三十六年(1771)八月,大水,大风潮。(05,01)
  △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二月,大雪,平地四、五尺。
  △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五月,旱;六月十八日,大风雨拔木、飞瓦,并坏浒山城隍牌楼,禾稼尽淹。(01,03)
  △乾隆五十六年(1791)秋,飓风,水发,淹没禾稼,冬饥。(01,02)
  △乾隆五十九年(1794),大风拔木,连旬雨,木棉尽坏,瘟疫,秋荒。(01,02,03,07)
  △嘉庆元年(1796),海溢,利济塘下木棉尽坏。旱。(01,03)
  △嘉庆三年(1798),旱,饥。(01)
  △嘉庆五年(1800)正月十四至十九日,大雪,高五尺。(01,04)
  △嘉庆七年(1802)五月,淫雨。秋,大旱。禾稻尽萎,饥。(01)
  △嘉庆九年(1804)春,雨伤禾稼,米价腾涌。(03)
  △嘉庆十年(1805),大旱,高田燥裂像虎口,低田禾稻似火烧。(01,02)
  △嘉庆十一年(1806)六月至七月二十二日,旱。(01)
  △嘉庆十三年(1808),饥。(01)
  △嘉庆十四年(1809),饥。(02,03)
  △嘉庆十六年(1811),饥。(01,02)
  △嘉庆十九年(1814),旱,大饥。(01,07)
  △嘉庆二十年(1815),岁饥。(03)
  △嘉庆二十四年(1819)夏,大旱54日。(01)
  △嘉庆二十五年(1820),大疫,霍乱吐泻,脚筋顿缩,吊脚痧,死者无数。六月,旱。(01)
  △道光元年(1821)夏,大疫。(01,02,03,04)
  △道光三年(1823)七月初二,大风海溢,坏堤;初八,大雨,平地水高数尺,害禾稼木棉。八月初四、五日复大雨,海溢,木棉尽坏。慈溪北乡田禾淹腐。(01,03)
  △道光五年(1825)七月初十,大风拔木,坏庐舍,损木棉。(02,03,07)
  △道光七年(1827)七月二十四日,大风海溢。(02,03,07)
  △道光八年(1828)四月,潮一日三至。秋大旱。(02,01)
  △道光十一年(1831)夏,淫雨害稼;秋,大水,饥。(02,01)
  △道光十二年(1832),饥。(01,04)
  △道光十三年(1833),大饥,民食草根树皮。(01,02,03)
  △道光十四年(1834)秋,海潮入利济塘,阖境受灾。(02,03)
  △道光十五年(1835)四月至八月,大旱。六月十四日、七月二日,风海啸,永清塘、晏海塘决,屋舍、木棉尽毁,死数千人。(01,02,03)
  △道光十六年(1836),大疫。(02,03)
  △道光十七年(1837)夏,旱,禾尽枯;七月二十四日,大风雨,江河皆溢。(01,04)
  △道光十九年(1839)春,大雪,厚5尺。(01,04)
  △道光二十年(1840)十一月,大雪,厚3尺余。(02,03)
  △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初一至六日,大雪,平地积雪五、六尺。(01,03)
  △道光二十二年(1842)春,旱。(04)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月八日,大风海啸;八月八日,狂风暴雨,平地水高六、七尺,牲畜溺死,庐舍崩坏,棺木漂流不计其数。(01,02,03)
  △道光二十四年(1844)夏,大旱。(02,03)
  △道光二十六年(1846)七月,大旱。(02,03)
  △道光二十七年(1847)正月至四月,旱,秋又旱。(01,02,03)
  △道光二十八年(1848)正月丙戌日,大雷雨;丁亥日,大风;己丑日,大雨雪。(01,04)
  △道光二十九年(1849)芒种后,大雨积旬,平地水高三尺,饥民泛舟乞食往来如织。灾后赤地百里,民种番薯以自救。(01,02,03)
  △道光三十年 (1850)八月十二日夕至十六日,雨,后塘圮,平地水涨三尺。(01,02,04,03)
  △咸丰四年(1854)十一月初五未时,河水骤涨三、四尺。(01)
  △咸丰六年(1856)正月,大雪;七、八月蝗。(01,02,03)
  △咸丰七年(1857),棉花歉收。(03)
  △咸丰八年(1858)夏,淫雨损禾。(02,03)
  △咸丰十年(1860)三月二十八日夜,龙飓风大作,雨倾雷击。闰三月立夏后,大雪。夏、旱。七月,北乡蝗。(01)
  △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二十六日,大雪,平地积雪四、五尺。(01,02,03,04)
  △同治三年(1864)五月,旱;秋冬,旱。(01)
  △同治四年(1865)闰五月上旬,大水。(03)
  △同治六年(1867)夏,旱。(01)
  △同治九年(1870)九月三十日,雨雹损禾。(02,03)
  △同治十年(1871)七月,旱,虫食禾稻。(01,04)
  △同治十一年(1872)夏,大旱。(01,04)
  △同治十二年(1873)夏秋,旱。(02,03)
  △同治十三年(1874)八、九月,疫;秋冬,旱。(02,03)
  △光绪元年(1875),北乡蝗为灾;十二月,大寒,雨雪连旬。(01)
  △光绪三年(1877)五月二十三日,大风拔木,屋瓦皆飞;六月十六日夜,伏龙山见雪,四境多蝗食草禾稼。(02,03,04)
  △光绪五年(1879)六、七月,旱。(01,04)
  △光绪七年(1881)闰七月初四日,飓风大作,拔木害稼,民庐多圮,滨海木棉摧折过半。(01)
  △光绪八年(1882)二月十六日,大雷雨;十七日,雪,十八日清明,积雪浩然。(03,04)
  △光绪九年(1883)夏,疫病流行。七月初一日,飓风暴雨大作,海溢,卤潮冲至利济塘下,自东至西七八十里房屋俱被淹没,棉花遭卤立枯。八月二十日,飓风又大作,潮水又冲利济塘,棉花无收,民大饥,竟取海粟为食。(01,02,03)
  △光绪十年(1884)八月,大水。(02,03)
  △光绪十三年(1887)秋七月,大疫。(01)
  △光绪十四年(1888)八月二十三日,大雨,山洪暴发,地裂山崩,平地水骤高数尺。余姚东北乡流洪,禾苗皆损。(01,02,03)
  △光绪十五年(1889)七月二十七日,洪水,冲决堤塘,坏庐舍无数。八至十月,淫雨47日,晚禾、木棉歉收,饥民四起。(02,01,03)
  △光绪十六年(1890)六月,大水。(01)
  △光绪十八年(1892)十一、十二月,大寒多雪,雪深3尺,江水皆冰。(01,02,03)
  △光绪二十四年(1898),大旱,民为争水格斗。(03)
  △宣统元年(1909),水灾,烂秧;七、八月,暴雨成灾。(10)
  △宣统二年(1910)闰六月十六日,台风夹雨,大水,房屋有被风卷去者,人畜也有淹死。七月,海溢。八月,淫雨,棉花歉收。(11,03)
  △宣统三年(1911)七月,台风两次袭境,海水侵入四塘,棉花严重减产。(11)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大水害稼。6月中旬,飓风,早稻稍损,棉花无收。
  △民国2年(1913)闰6月中旬,飓风侵袭,早稻稍损,棉花无收。
  △民国3年(1914)秋,杭州湾风潮骤起,现境西北海堤塌数里,水抵利济塘下。
  △民国4年(1915)7月16日,海溢,潮入利济塘南,水高5、6尺,淹棉花,冲没庐舍、人畜及盐板,尸棺横塘脚淫洞口不计其数。
  △民国5年(1916)4月,雨雹,大如豆。
  △民国6年(1917)11月,大寒,河水皆冻,鸣鹤,观城一带盛行霍乱,一月中死百余人,东山头林家死70余人。
  △民国7年(1918)7~9月,3个月不雨,晚稻晒死,各种秋收杂粮亦遭旱灾减产歉收。
  △民国10年(1921)8月中旬,狂风骤雨,山洪暴发,决堤漂庐。
  △民国11年(1922)7月,狂风大雨,晚禾淹死,棉铃脱落,漂庐溺民无数。8月31日至9月2日,台风大潮,连毁3条海塘,利济塘外田舍尽毁,破家无算。
  △民国15年(1926),从黄梅季节到白露间,海晏庙太阳地一带连发4次大水,淹禾棉、居舍。
  △民国16年(1927)7月初至9月底,3个月不雨,晚稻无收,其他什粮植物亦多被晒白杀,有饿死者,灾情极其严重。
  △民国17年(1928)7月,旱,蝗,中稻颗粒无收,担谷由2元涨至8元。后又水、风,棉田300余亩被淹。
  △民国18年(1929)3~5月,3个月无雨,河水干枯,早稻及各种春播杂粮皆难下种,米价大涨,贫农终日劳动不得一食,饿腹求乞。4月,早稻生负泥虫。
  △民国20年(1931),水灾。
  △民国21年(1932)5、6月,不雨,禾稻枯萎歉收;7月,疫病流行,患者44就死。大风成灾。
  △民国22年(1933)9月间,飓风,漂没盐板,摧毁仓。
  △民国23年(1934)3~7月,大旱。6月,强台风袭境,棉稻严重减产。
  △民国25年(1936)7月下旬,大风侵袭,飞瓦倒屋拔树。
  △民国28年(1939),庵东、西三沿海开始坍涂。以后3年间,岸线内移4.5公里,坍至离现七塘外280米处。疫病流行,仅盐区即死2000人,水稻螟害,损失30%。
  △民国29年(1940)夏,大旱,河底可行人。5月20日才种下禾稻。
  △民国30年(1941)小麦黄锈病,损失3成以上,亩收38公斤。
  △民国31年(1942)8月12日,12级台风侵袭。水旱虫灾。
  △民国32年(1943),大风,受灾67694亩。夏秋,干旱。7月,霍乱流行,广及姚北地区40里方圆,中共领导之抗日政府曾组织防疫救灾。
  △民国34年(1945),旱,受灾面积达70%。狂风暴雨,拔树倒屋,淹没田庄。
  △民国35年(1946)9月13日、21日、25日,暴雨。姚北粘虫害麦2万亩,损失3~7成。
  △民国36年(1947)秋,旱、虫,受灾面积50~80%不等。
  △民国37年(1948)7月7~10日,暴雨成灾,山洪暴发,彭泾乡一片汪洋。初秋,旱,井水干涸,稻田龟裂。
  △1949年7月24日,6号台风在舟山登陆,县境最大风力10级,24、25日两天降水108.4毫米,倒塘11公里,冲损20。7公里,淹农田10.71万亩,坍房312间,死17人,损失原盐938吨、棉花5500吨,粮食4000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1年5月,少雨,出苗困难。螟,20%早稻、24%湖白、30%晚稻受螟害。7、8月,连旱40天,部分稻田断水受灾。8月18日,台风袭境,连下暴雨4、5天,21.6万亩农田受淹,损失稻谷3500吨、皮棉255吨。
  △1952年5月18、19日,两天降雨109.3毫米,6.5万亩农田受淹,部分夏作无收。7月17~22日,暴雨,淹农田3.52万亩,损失稻谷100吨。
  △1953年6月30日起,连旱59天,29.5万亩农田受旱,损失粮食8450吨。螟,14万亩湖白稻15%受害。
  △1954年7月29、30日,两天降水125.2毫米,4.5万亩农田受淹。
  △1955年1月4~20日,连续低温,平均气温﹣3℃,17日至﹣7℃,冻死牛、羊、毛竹。
  △1956年7月8、11、14日,3次龙卷风袭击庵东盐区、死2人,重伤13人,毁损房屋1319间、盐板8659块,损失原盐235吨。7月下旬,旱,0.2万亩水稻、47.19万亩棉花受旱。8月1日,12号台风在象山登陆,县境最大风力11级,阵风12级,潮位异常,计死7人,重伤31人,轻伤230人,海塘8处出险,11.8公里受冲刷,坍房3130间、舍8497间,伤耕牛14头。棉地旺发角斑病。干旱、台风、病害致损失粮食3250吨,棉花19600吨。9月19~21日,连续降水129.9毫米,4.95万亩农田淹2日。
  △1958年6月24日起,干旱53天,60万亩农田受旱,河流干涸,损失粮食6500吨,20万亩棉花发生红叶茎枯病。
  △1959年1月16日下午,大风袭庵东,毁屋243间,损房18000间,伤29人,9月4~5日,两天降水119.2毫米,3000亩农田淹1日。
  △1960年9月10日,天文大潮兼台风边缘影响,暴雨淹棉地100亩,冲损庵东、五洞闸、龙山海塘8公里。
  △1961年6月15日起,干旱70天,34.72万亩农田受旱,损失粮食3670吨。10月3~4日,26号台风袭境,县境阵风10级,两天降水100毫米,坍房222间,损房8837间,棉花被淋6835吨。
  △1962年4月8~11日,倒春寒,降温6℃,烂稻秧,部分稻田迟至5月10日始插秧。9月4~6日,受14号台风影响,暴雨3天,降水300毫米,局部381毫米,河道湖库水位猛涨,街巷积水及膝,7昼夜始退尽,致68个公社受灾,大部工厂停产,淹棉地20.5万亩,损失皮棉7000吨,淹水稻9万亩,损失粮食7000吨,盐场损失折合原盐6万吨,国家库存棉粮物资损失折合现金8.8万元。另毁山塘9座,山地146亩,涵闸3处,坍湖塘24处,海塘冲蚀3处,开缺7处,倒房309间,损房1502间,死1人,伤3人。11月27日至次年,干旱142天,5万亩农田受灾。
  △1963年5月8日下午,降雹,自小安乡向东至岐山,历时1小时,大如拳,小似豆,损农作物9.5万亩,减产2成,坏屋627间,损原盐24吨,伤2人。5月19~24日,高温,最高气温36.5℃,田间田螺、泥鳅烫死。7月4日,长溪水库一带2小时降水160.3毫米,山洪冲泻,坏山塘1处,毁山地50亩,淹水稻千余亩,死1人。7月5日起,干旱62天,河流干涸可行人,38.25万亩农田受旱,其中水稻3.75万亩。夏,林场、白洋、西埠头3601亩马尾松林大发松毛虫,重灾区松针枯焦若炙,白洋大队死树计5万公斤。9月11~14日,12号台风袭境,县境最大风力9级,4天降水252毫米。3.4万亩农田受淹,坏屋467间,毁山塘2处,损原盐166吨,损桥141座,冲没农船12只。
  △1964年7月2~18日,异常高温,37~38.5℃~,少雨,19.5万亩农田受旱。8月初又旱,7.3万亩农田受害。
  △1966年7月6~10日,降水137.4毫米,1.15万亩农田淹1日。
  △1967年7月11日起,112天基本无雨,61.8万亩农田受旱(不含横河区,含泗门区),其中15万亩晚稻大部无收,损失粮食2万吨。居民饮水困难,庵东一担水价高至3.2元。
  △1970年9月17日,连阴雨,诱发晚稻颈瘟病,55%棉花烂铃。
  △1971年4月10日起,干旱44天,14万亩棉花迟至立夏齐苗。6月24日起,干旱72天,害58.7万亩农田,其中水稻13.8万亩,损失粮食1.5万吨。棉铃虫危害40余万亩棉田,亩有虫2万条,致亩产减至25公斤。松毛虫危害3万亩马尾松林,千亩松林枯死,赖飞机治虫得控制。
  △1972年4月19日,异常高温,31℃;后又倒春寒,22日降至8.5℃,全县稻秧青枯。8月16~19日,9号台风袭境,县境风力10级,死1人,坏屋2839间,损失原盐31吨。8月下旬,棉铃虫暴发,全县30万人下地捉虫。
  △1973年5月14日起,淫雨,21万亩棉花发病死苗。6月18、19日,降水186.5毫米,11万亩棉田受淹,致10万亩棉花早衰,12.5万亩发生红叶茎枯病。6月27日17时,龙卷风袭击东一、东二,经逍林、樟树、五洞闸各乡,至沿海乡入海,风力10~11级,沿途棉花尽倒伏,并坏房3438间,损失原盐137吨。
  △1974年8月19日,13号台风在象山登陆,境内最大风力9级,适逢天文大潮,出现异常高潮,冲坍海塘7.5公里,缺蚀2.57公里,坏涵闸12座,坏房419间,损坏高压输电线9.6公里,伤3人。3.78万亩农田灌入咸潮,损失粮食450吨,9月9日后,2次连阴雨,诱发晚稻颈瘟病,43.5%棉花烂铃。
  △1975年6月,3.6万余亩棉花感染枯萎病。12月12日起至次年,51天低温,其中0℃以下28天,全县新引种之青皮竹全部冻死。
  △1977年4月24日、6月30日、7月12日,3次龙卷风袭击庵东盐区,伴下雹,坏盐板5825块,房600余间、风车水车92架,伤7人,8月21~22日,24小时降水250毫米,26.3万亩农田淹3~4日,冲失土地500亩,坏房530间、桥40座、山塘21个、涵闸4座,冲刷海塘4.65公里,损失原盐1050吨。
  △1978年4月,倒春寒,21日气温8℃,早稻青枯死苗。6月25日起,干旱80天,且高温,有16天气温逾35℃,棉田20万亩因旱未封行,15.9万亩早衰。
  △1979年1月30~31日,8级以上西北大风、6米以上高潮冲击海塘,2处决口,坏135米,剥蚀12公里,破坏丁坝5条。5日大雪,压断电线,交通中断。5月16日起,干旱35天,江河断流,18万亩农田缺水烤苗。7月9日晚9时,龙卷风袭击庵东、长河,阵风10级,坍仓房1174间,民房762间,坏盐板2851块,风车水车49架,断电杆300根,伤16人,损失原盐513吨。8月23日,10号台风在普陀登陆,县境最大风力10级,降水60毫米,潮水淹新围地2930亩、盐田1.46万亩,44.6万亩棉花倒伏,毁海塘9段9.6公里、丁坝5.4公里、涵闸9座、咸水库2座,47公里海塘受冲刷,坏屋5878间,断电杆941根,损失原盐250吨。抗灾中4人牺牲。
  △1980年4月24日后,倒春寒,气温在8℃以下,早稻普遍青枯死苗,至5月1日,死苗面积达35%,补播稻谷340吨,直到5月15日,插秧面积仅2.95万亩。6月27日12时30分,龙卷风袭击庵东、逍林、横河、观城、龙山等区部分地段,最大风力12级,降水30毫米,死3人,伤60余人,倒房103间,损坏950间,损失原盐200担,所经之处,作物尽倒伏。
  △1981年5月10日下午3时10~36分,东安、灵湖公社下雹,大如桂圆,6%油菜荚被击落。7月上旬,龙卷风袭击建塘等18个公社,毁房45间,损坏423间。8月31日至9月2日,14号台风袭境,过境风力9~11级,阵风12级,并遇天文大潮,高潮位逾6米,致冲决海塘12.2公里,30.2公里海塘受冲刷,受淹农、盐田1.13万亩,毁损丁坝顺坝11.5公里,涵闸7座,倒房557间、舍364间,损屋5181间,死2人,伤33人,断电杆5000余根,沉农船20只,坏桥5座,吹折树、竹25万株,39.9万亩棉花倒伏,损失棉花每亩15公斤,原盐522吨。9月,连阴雨28天,降水260毫米,65.5%棉花烂铃,并诱发26.5万亩棉花枯萎病。是年,棉花亩产仅34公斤。
  △1983年5月27日至7月8日,53天中,44天下雨,降水671.7毫米,其中有3次暴雨,6月29日一天降水近100毫米,累计淹农田12万亩。7月12日,中西部局部暴雨,淹农田6.99万亩,梅湖水库侧堰过水,航渡大队淹房116间。9月16日15时30分、50分,先后形成两次龙卷风,一由杭州湾经余姚入境,过精忠、云城各乡,至潭南与历山交界处消失;一由杭州湾进入新浦,经附海、五洞闸至沿海乡入海,移动路径各20公里,气旋直径200~300米,风力11级以上,伴下雹。所经之处,棉花仆地,电杆摧折,并倒房470间,损坏5125间及13个公社,精忠、云城、潭南公社18个大队灾情惨重,死9人,重伤76人,轻伤189人,房屋家具损失100万元,棉花损失50万元。9月26日,10号台风袭境,最大风力11级,决海塘2处,1.28公里,冲刷海塘1.87公里、丁坝顺坝3.75公里,咸潮灌入农田。
  △1984年春,灵湖西蔡、高巷村油菜发生缺钾症,花而不实。6月13~14日,雨,其中暴雨1日,降水120~160毫米,13.4万亩农田受淹,坍房29间,毁山塘1座。
  △1985年9月19日,彭东暴雨,日降水100米,坍东岙、大竹园两山塘,坏桥3座,淹地100亩。
  △1986年4月10日下午5时20分,龙山、观城两区15乡(镇)下雹,大的如鸭蛋,砸坏秧田、春花。6月22日下午6时20分,龙卷风袭击小安、义四、建塘、西二、西三、大云及庵东农场,伴下雹,倒房324间,损坏1050间,死4人,重伤41人,轻伤137人,摧损作物2.2万亩,折电杆997根,损失合计300万元。7月9日起,干旱50天,887亩山田改旱作,9502亩稻田晒白。8月26~27日,12号台风袭境,阵风9级,倒旧民房20间,34.4万亩棉花受损。
  △1987年7月27日,7号台风影响,过境风力9级,降水50~80毫米,38万亩作物倒伏,水稻每亩减产15公斤,皮棉损失700吨。8月15日下午5时,龙卷风袭击小安、建塘、西三乡,伴下雹,损民房144户,伤1人,8700余亩棉花倒伏。9月9~13日,12号台风影响,暴雨4天,降水150200毫米,6.16万亩农田受淹,损失粮食1500吨、棉花1400吨。

附注

注:清以前灾情资料来源:(01)光绪《慈溪县志》,(02)光绪《余姚县志》,(03)民国《余姚六仓志》,(04)民国《镇海县志》,(05)康熙《余姚县志》(06)雍正《慈溪县志》,(07)《浒山志》,(08)《绍兴府志》,(09)雍正《宁波府志》,(10)《浙江百年大事记》,(11)《浙江解放前五十年间自然灾害情况》,(12)《明实录》。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