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代 代表土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356
颗粒名称: 第三节代 代表土种
分类号: S15
页数: 4
页码: 105-108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代表土种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黄泥砂土种、直〓黄泥翘、夜阴地、黄泥翘、半夜阴地、流沙板土。
关键词: 慈溪县 土壤 代表土种

内容

黄泥砂土种 为丘陵区主要土种,共13.25万亩,占丘陵区土壤54.13%。横河、观城二区较多,龙山区亦有一定比例。龙南、彭桥、彭东、东安、宓家埭、鸣鹤、桥头、樟树、雁门等乡镇都有分布。母质为钙灰岩、花岗岩的风化体,多为坡积物,分布在海拔400米以下丘陵的缓坡及平缓的丘顶,有较完整的土壤发育剖面,土层厚度不一,一般在50厘米以上,平缓处可达1米以上。土层中有明显的砂砾,较疏松,速效钾含量高,质地以重壤为主,为名产杨梅主栽土种。
  直〓黄泥翘 分布在观城区四塘至六塘、龙山区六塘至包底塘一带,面积7.57万亩,占棉地15.31%。逍林、择浦、三管、沿海、甸山、田央、龙场、东海、附海、观城、东山头、五里、师桥、淹浦、洋山等乡镇都有分布。母质为浅海沉积物,由涂泥土经围塘垦植后逐步脱盐演变形成;部分由咸泥土改良而成。成土年代不一,长者250年,短者20~30年。质地较粘重,粘结力强,湿涨干缩明显,易形成竖直裂缝,群众称“垙”性,石灰性反应强烈,蓄水保肥能力强,肥料释放缓慢,通透性好。雨过天晴后,土壤跑墒快、垙性重、宜耕期短,谚云“一场大雨地变僵、三日天晴地发硬”。养分含量据五洞闸长岐山村典型剖面分析:耕层PH值7.1,有机质1.82%,含氮0.145%,含磷0.175%,含钾2.287%,含盐0.04%,属重壤土。
  夜阴地 分布在周巷、长河、浒山3乡镇三塘至六塘之间和逍林、观城五塘至包底塘之间,共13.47万亩,占棉地27.3%。建塘、义四、小安、大云、沧田、崇寿、坎墩、坎东、胜北、新浦、附海、东山头、师桥、淹浦、五里、洋山、庵东等乡镇均有分布。成土历史50~250年。母质为浅海沉积物,质地粉沙壤土,PH值7.4,含盐量低于0.1%。熟化度高,有夜潮性,土性柔软,耕性优良,雨后不粘不板,久晴不燥不硬,通透性好,水、肥、气、热协调,肥水供蓄能力强,肥效稳长,是理想的高产棉地土壤。养分含量据坎东四灶塘下村典型剖面分析:耕层有机质1.57%,含氮0.12%,含磷0.18%,含钾2.254%,含盐0.08%。
  黄泥翘 分布在西部三塘以南、大沽塘以北,面积11.19万亩,占棉地25.02%,长河、天元、潭南、高王、潮塘、新界、周巷、精忠、云城、宗汉、浒山、白沙及坎墩、坎东等乡镇都有分布。由夜阴地进一步脱盐脱钙发育而成,母质为浅海沉积物,成土约250900年,质地粉沙壤土,PH值7.0,含盐量低于0.05%。颗粒组成与夜阴地基本一致,但土壤淡化,夜潮性已消失,质地比较轻松,土体干燥后结皮“翘”起,耕性轻松,雨后易板结。以栽培棉花为主,部分为稻棉轮作地。养分含量据浒山镇上傅家路村典型剖面分析,耕层PH值7.1,有机质1.47%,含氮0.109%,含磷0.163%,含盐0.05%。
  半夜阴地 分布在逍林、观城、龙山3区四塘以南大沽塘以北,共8.26万亩,占棉地16.74%。胜西、胜山、胜东、新浦、东海、东山头、观城、师桥、淹浦、洋山、掌起、范市、甸山、田央、龙场等乡镇都有分布。母质为浅海沉积物,成土逾250年,特性在直〓黄泥翘和夜阴地之间。质地较直坤黄泥翘轻又比夜阴地重,有湿涨干缩特性,地下水位较高时显夜潮性,但无返盐现象,群众称“小夜阴”。垙性较直坤黄泥翘弱,但土体仍较僵硬,翻耕时成大泥块,宜耕期中等,地下水位高,暗渍严重,耕层浅。养分含量据范市黄家路村剖面分析:耕层PH值7.6,有机质1.12%,含氮0.108%,含磷0.153%,含盐0.03%,属中壤土。
  流沙板土 主要分布在庵东、周巷、长河、浒山4区六塘至七塘之间,共5.44万亩,占棉地11.4%。庵东、大云、沧田、建塘、义四、小安、崇寿等乡镇都有分布,东一、西一、西二、西三乡也有部分分布。由咸沙土逐步脱盐演变而成,母质为浅海沉积物,成土历史约15~50年。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颗粒组成以粗粉砂为主,表土结构差,易被雨水冲刷形成流沙使地面板结,天晴时颗粒分散,不抗风蚀,易发生飞沙,毛细管发达,有夜潮性。土壤含盐量低于0.1%,但分布有零星“咸垯”。养分含量据建塘乡建五村典型剖面分析:耕层PH值7.3,有机质0.73%,含氮0.055%,含磷0.135%,含钾2.065%,含盐0.15%,属轻壤土。
  附:土地利用
  南部丘陵区为林用地。北麓沿山一带,宋以前有大批陶瓷窑,后辟为水田。平原地区土地多经历过由盐田到垦为棉地及水田的历史。新围海涂大都发展棉、盐生产,近年开发一批渔塘。随着人口增长,经济、交通发展,建筑及交通用地大量增加,耕地逐年减少。
  耕地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49年,现境有耕地69.04万亩,至1987年减至65.19万亩,减少3.85万亩。其间,围垦海涂新增耕地6.65万亩,1965~1987年间盐田改农,增加8.26万亩。因此,38年中实际减少耕地18.76万亩。人均占有耕地下降幅度更大,1949年人均1.49亩,1970年人均0.83亩,1987年人均0.7亩。
  全县耕地经不断改良、开发,利用率较高。1950年以后,推广连熟、套种制,复种指数不断增加,50年代为193.3%,60年代213.9%,70年代230.5%,近年更提高至253.9%。
  林地 除海滨有少量防护林外,林用地多集中在南部丘陵区,用材林、竹林、经济林、薪炭林、灌木林、疏林总计占地22.81万亩。经济林中果木林,特别是杨梅林近年发展较快,经济效益高。林间尚有无林地1.71万亩,其中荒地1.69万亩,尚待开发。
  盐田 自唐代以后,盐一直是慈溪的主要物产。盐田是滨海涂地的传统利用方式,现境平原土地,成陆初期大都曾作盐田。1949年有盐田6.96万亩。以后略有增加,1958年最多,达10万亩,70年代稳定在8万亩左右。1980年以后,因浙江省盐场布局东移,面积急剧减少,1987年仅1.29万亩,集中分布在东一、东二、西一3个乡八塘以北。
  建筑、交通用地 1982~1984年调查,居民点、厂矿及交通用地合计13.38万亩。其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工业、交通事业发展,而土地管理措施不力,其比重增加迅速,仅城乡建设征用土地,1986年即达3570亩。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