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35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貌
分类号: P931
页数: 8
页码: 91-98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地貌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岸滩、平原、丘陵。
关键词: 慈溪县 地貌 海洋

内容

慈溪地势由南向北呈丘陵—平原—滩涂—海洋台阶式格局。北部有宽阔的淤泥质滩涂,呈扇形向北凸出于杭州湾;涂内为滨海沉积平原,海拔(黄海标高,下同)5米左右;东南部为翠屏山丘陵,海拔300~400余米。(《慈溪县地势图》见卷首)
  第一节 岸滩
  慈溪海岸为淤涨型岸滩,坡度0.3~0.6滩面宽阔,1986年图版量标以理论基准面零米线计算,达433.5平方公里,按小潮,平均低潮位线计算,则有337.44平方公里。大体呈弧形带状,西宽东狭,庵东地段最宽时达10公里左右,伏龙山附近1~2公里,弧形顶端在东二乡辖地。北凸部分原似舌形,以东经121°15′经线为对称轴。1976年,舌轴指向正北,两侧变宽。1984年后,因流沟影响,滩涂边界呈不规则曲线。
  滩涂沉积物以粉细砂和沙质泥等细颗粒物质为主,东部地区颗粒较粗,由钱塘江、曹娥江、甬江的泥沙输出,长江浊水出海后驾潮输入及舟山群岛冲刷物补给。
  滩坡物质交换随季节变化。庵东滩地从坡折到坡脚年变幅距离为3000米左右,滩面高程年变幅一般为30~50厘米,多年变化在1米以内,上下物质交换约以﹣2米为界,一年之中夏季半年上部堆积下部侵蚀,冬季半年反之。
  海岸带升降有明显的周期性,从海岸剖面观察,可分长年周期、季节性周期和暴风波周期,此外,还有一系列的潮汐周期(半日周期、日周期、月周期、年周期、长年周期等)。各种周期变化的综合作用,产生不同的潮间带宽度、冲刷和淤积程度。一般是大潮淤积,小潮冲刷;夏季淤积,冬季冲刷;台风暴潮期冲刷,过后即淤积。综合结果是淤积大于冲刷,海岸逐渐外移。海滩循环情况有:
  年周期海滩循环。3~8月为淤涨期,滩地表部覆盖一层淤泥,9月至翌年2月,滩面刷低,部分淤泥被带走。1981年9月和1982年5月两次在四灶浦实测:5月淤积期滩面坡度为0.25‰,9月冲刷期为0.2‰坡度略有变化。高潮位附近,年冲淤变幅为20~40厘米;中、低潮位之间,滩面变,幅10厘米左右。
  风暴海滩循环。台风过境多在7~9月间,8月居多。台风与大潮相遇,常酿成异常高潮,滩面严重冲刷,沉积物质粗化。风暴期沉积物,一般不易再次搬运。
  境内各岸段稳定性不一。太平闸以东,因龙山码头旧址及海黄山等丁坝的缓冲作用,近年已出现缓慢淤涨;红旗闸至太平闸岸段从淤涨向稳定状态过渡;长河水库至红旗闸岸段,处于淤涨期,扇形弧度在不断增加;长河水库以西岸段,最不稳定,民国28~30年(1939~1941)连续坍涂,岸线后退近4.5公里,退至今七塘外280米处,以后逐年恢复并进一步外涨。至1975年遇天文大潮,海侵严重,1976年、1978年、1981年、1984年、1986年、1988年都发生坍涂险情,最严重时可坍至离九塘300米,坍后第二年又逐渐外涨,习称“三年两头坍”。1981年坍涂时,遇8月底9月初14号台风,致使海堤冲缺坍方1.2公里,4000余亩盐田被淹,7座水闸损坏。岸段不稳定的主因为海湾潮沟,1976年1月7日卫星照片上可看到5条大潮沟。其中西三近岸1条,东西向,尾部靠岸线延伸并逐渐转宽成低洼面,至浒山水库岸段消失。
  第二节 平原
  县境大部为平原,系宁绍平原之一部。东西长55公里,总面积775.4平方公里(1986年图版量标)。平原上河浦密布,并可见零散分布的孤丘。地势自西向东缓缓倾斜,西部地区北高南低,东部地区南高北低。可以大沽塘(今杭甬公路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
  大沽塘以北为滨海平原,系900年以来淤涨而成,面积631平方公里,占平原总面积的81.4%。形态类似于单式尖角洲,西北高(海拔2.5~4.6米),东北低(海拔1.1~3.4米)。组成物质为亚粘土、亚砂土和粉砂。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原始微地貌形态已被人为地貌类型所替代。平原上从南往北布有数条东西向横亘的人工土质海塘,废弃后遗迹明显,有的已被改建成公路或塘路。沿塘多挖有人工塘河,大都保留至今,与南北向独流入海的河浦沟通。纵横河浦隔成的地块,又为众多沟渠所切割,形成棋盘格地块,多垦为盐田、棉地。
  大沽塘以南为近山平原,面积144平方公里,占18.6%,成陆于900~2500年前,由全新世晚期的湖海相沉积物淤积而成。组成物质为粘土及亚粘土,局部夹有泥炭。地势西低东高,坡降在0.1%以下;西部地区又低于大沽塘北部平原,成为内陆低洼地。平原伸入县境南缘丘陵谷地,沿山谷布一批湖泊。平原西部有东横河,西流转西南出境,注入姚江,东部地区密布短小河浦,成网状,向北注入杭州湾。平原上留有废湖遗址。龙南乡的烛溪湖,民国初年尚广,面积13208亩,分东、西两湖,西湖于19世纪20年代垦废,1958年在东湖上游山谷新筑梅湖水库,东湖亦垦为农田,平原地貌发生明显变化。
  第三节 丘陵
  特征
  慈溪丘陵成因单一,属侵蚀剥蚀地貌,分南部丘陵区和散布于平原的低丘两部分。
  南部丘陵区 属翠屏山丘陵。东西走向,绵延40余公里。东端雁门乡低丘,海拔100米左右,西经龙场乡、甸山乡、灵湖乡、东安乡、宓家埭乡、鸣鹤镇、桥头乡、彭东乡、龙南乡,海拔多在300~400米之间,抵石堰乡后,地层下陷为东横河,逾河至横河镇、浒山镇,海拔降低至100~200米左右。丘陵区中宽西狭,东部最窄,最宽处9公里。各乡山地面积自东至西为:雁门10763亩,龙山3572亩,龙场9104亩,甸山730亩,田央5894亩,灵湖13998亩,东安34239亩,宓家埭27000亩,鸣鹤1300亩,桥头13467亩,天东1293亩,彭东21372亩,龙南34850亩,石堰12044亩,浒山1886亩。
  丘陵地貌特征:
  山脊平缓。分布于40余公里的众多山丘,相对高差在50~100米之间。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峰,龙场乡2座,田央乡2座,灵湖乡2座,东安乡4座,宓家埭乡5座,鸣鹤镇2座,桥头乡4座,彭东乡5座,龙南乡3座;海拔400米以上山峰,龙场乡1座,田央乡2座,宓家埭乡2座,桥头乡1座,彭东乡1座,比较均衡地分布于全线。最高峰蹋脑岗,海拔446米,在中部彭东乡;次高峰里风洞岗,海拔436米,在东部田央乡。
  沟谷发育。除丘陵腹地保留有较原始的丘顶缓坡地,如灵湖乡的棉床山和东安乡的百亩山等地区以外,丘陵北坡均较境外南坡陡峭,沟谷发育,较大的山谷,镶嵌有由泻湖演变成的湖泊。如宓家埭乡沿山即有山谷17处,即东岙、白马岙、洋浦湾、牛泥潭、朱家大湾、泡水、药园坑、五溪坑、陆岙、柯家岙、翁家岙、菜地湾、黄泥岙、大岙、小岙、虎洞坑、叶家湾等,谷中小溪,大都汇入杜湖。
  散布于平原的低丘 主要由流纹岩、凝灰熔岩及凝灰岩组成,多无明显的山脊线,山顶呈浑圆状。近山平原中的低丘,大都隔狭窄平地与南部丘陵相接,除龙山乡伏龙山、甸山乡老鹰山外,大都既低又小。滨海平原中部,东山头乡、观城镇境内,有两条东西走向的山丘。北面一条长2.2公里,东起营房山,西至下宝山,中有两处陷落,较大处即为蛟门。南面一条长3.7公里,最宽处750米,山脊走向为东偏北向西偏南,东端瓜蒂山,西为银山、卫山,山尾处在小灵峰村附近。滨海平原中的零星孤丘,原系海岛,周围成陆后遂成小丘,海拔不过10米至数十米。
  人类生产活动使低丘地貌不断改变。海黄山原系海中岛屿,1971年筑成与大陆相连的丁坝,海涂淤涨加速,现已与大陆连接。浒山镇圮山,元代尚北濒大海,山巅时浮时淹。1981年后,因采石利用,夷为平地,近年更凿挖成深坑。
  分布
  凤浦岭以东一段 属雁门、龙山乡。自东至西沿县境有雁门乡的大岙山(海拔92米,黄海高程,下同)、徐家岙山、朱家山头尖(162米)、老鹰山(139.9米)、兰香山(130米)、东岙山(121米)和龙山乡的活狲洞(317米),与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河头乡交界。山中有低岭、雁门岭、凤浦岭等岭路。此线以北有雁门的下朝山(68米)、石塘山、狮子山(21米)、龙山的伏龙山、海子山(13米)等孤丘。
  石塘山。在雁门乡邱王村北,早名石壇山,南北向横亘于平原,隔村与南部山区相望。北峰海拔98米,距邱王1.4公里,南峰海拔61米,两峰相距1公里。上有苦战岭,一名普济岭。
  低岭。在邱王村东南3公里,海拔140米,昔称朱家山头尖东巅。有石级数里,越岭为镇海区澥浦镇袁家村。
  雁门岭。在邱王村西南1公里,越岭1.5公里出山谷为镇海区河头乡大同公墓,有公路相通。
  伏龙山。以形得名,一名箬山,在龙山乡龙山所村北2.5公里。北临新涨海涂,西南隔沃野遥对大蓬山区。单峰,海拔281.9米。公路可达山巅。
  凤浦岭。在龙场乡龙头场村南3公里,岭脚近凤浦湖,岭西接黄狼山,东接活狲洞。越岭可循镇海区河头乡之斗鸡岙出山谷。
  凤浦岭以西至大蓬山 在龙山乡、龙场乡、田央乡、县林场。南缘有龙场乡的黄狼山(232米)和田央乡的夹破岭及国营林区与镇海区河头乡交界。东临凤浦湖,有龙场乡的石人山(223米)、凤浦岙、格勒岭、凤浦岭。北有田央乡的坝头山(101米)、虎头山(164米),中间筋竹岙。西北角临窖湖、西接黄杨岙、棉床山。区内重山叠翠,中部自东北至西南罗列一群较高山丘,主要有龙场乡的西风山(330米)、外风洞岗(423米)和田央乡的里风洞岗、大蓬山。
  大蓬山。在田央乡田央黄村南2.5公里,海拔422米,一名达蓬山。上有数处垒石、石壁及洞穴。其南有香山,因多香草得名。光绪《慈溪县志》载:“大蓬山、香山,昔人合为一山,自嘉靖府志始分为二”。
  里风洞岗。在田央黄村南2.5公里,大蓬山东北,海拔436米,为大蓬山丘陵区最高峰,岗风猛劲,以名。
  棉床山至东安老鹰山 在甸山乡、灵湖乡、东安乡。东接大蓬山,有黄杨岙,岙口向北。南缘有灵湖乡的棉床山、桃花岭、夹岙岭、庙山岗(314米)和东安乡的后茅山、高山(326米),百亩山、九阔岭、长龙山(250米)、长溪岭、老鹰山(157米),与镇海区河头乡和江北区云湖乡交界。此线以北,自东至西有照山(125米)、笔架山(68米)、石子山(112米)、尖山(209米)、乌子山(145.6米)。其北缘曲折多沟谷,有黄杨岙、兰池、潘岙、任家等山谷,北麓有沈窖湖、灵湖,间有甸山乡的老鹰山(91米)、灵湖乡的蔡家山(64米)等孤丘。
  棉床山。在灵湖乡方家河头村东南1.5公里,海拔322米,东有姚泗殿,南有牛角尖,西接桃花岭。
  桃花岭。在方家河头村南偏东1.7公里,东南通镇海区河头乡,西循金沙岙至江北区云湖乡。夹岙岭。在方家河头村南1.65公里,东连桃花岭,西接庙山岗。岭路北起傅家塘,越岭至云湖乡金沙岙村。
  百亩山。在东安乡东埠头村南3公里,海拔283米,山广百亩,丘顶平缓。北循通天岭过乌子山到东埠头,东越后茅山通金沙岙,南越九阔岭(246米)至云湖,西麓为关头村。
  长溪岭。在东埠头村南4.2公里,岭路南起关头村,过村不远分二支,一越塔岭至相岙,一循山谷越长溪岭顶通云湖乡梨元岙。岭路险要,谓“路由青莽丛中出,人在松杉顶上行”。
  陆大岗至杜湖岭 在东安乡和宓家埭乡。东为长溪水库、相岙,南缘自东至西有陆大岗、和尚山、牛角尖、树岭岗、万丈岗、杜湖岭等与余姚市二六市、三七市交界。中部以五磊山为隆起中心,四周散布众多峰峦,有东安乡张家山(240米)、茂山、石门里(322米),家埭乡象鼻山(174米)、梅山(161米)、大坟头、石孔山(232米)、前茅山(137米)、猪头山(371米)、大凉帽(338米)、东山(225米)等。北缘有屏风山(58.5米)突出于平原,乌山为近山孤丘。西侧沿杜湖、杜岙,有黄泥岙、峰洞坑、陆岙、俞家岙等沟谷。
  和尚山。在东安乡东埠头村西南.3.3公里,与余姚二六市交界,海拔325米,山顶光秃成圆形。
  五磊山。在宓家埭乡宓家埭村南3.5公里,海拔424米,向指以此为中心的一组山峦,谓“五峰磊磊相比,如聚米所成”有内五峰、外五峰之谓。五磊寺即在今猪头山双峰之南,倒爬岭岭顶。北坡登山道,,2条在梅山东、西两侧,1条在黄泥岙。
  牛角尖。在东埠头村西南3公里,海拔407米,和余姚二六市交界。
  大凉帽。在宓家埭村西南4.2公里,海拔338米。
  万丈岗。在宓家埭村西南8公里,海拔280米,与余姚三七市交界。
  杜岙。在宓家埭村南偏西4公里,岙口为里杜湖,岙内有解家村、上洪村、岭下王家村,上接杜湖岭,越岭为余姚三七市,岙东侧建有公路,过岭下王家村后折向西,通国营林场。
  杜湖、杜岙至游泾江 在宓家埭乡、鸣鹤镇、桥头乡、彭东乡和樟树乡,南北宽9公里,为丘陵最宽段。以东岙、毛羊坪、大岷岙一线为界,分成南、北2组。
  北部一组与杜湖、白洋湖、上岙湖、上林湖交互镶嵌,沟谷密集。有鸣鹤镇象鼻山(94米)、盐仓山、禹皇山、湖西山(134米),桥头乡牛头山、瘦尖山(156米)、大九山(154米)、乌贼山、塘下山(183米)、老鹰基(232米)、铁锚山(87米),樟树乡黄泥岭(114米),彭东乡的光南山(129米)、凉帽顶(155米)、妙山(102米)。近山孤丘,东有鸣鹤上羊山(9米)、下羊山(7米)在杜湖中,北有桥头吴山,樟树司城山(41米)、石人山(48米)、破山(22米),西有彭东涂山(70米)。
  南部一组,东濒杜湖、杜岙,有宓家埭乡龙舌山(119.8米)、虎牛岗、双判山(249米)、柯家岙;南缘有宓家埭大霖山,彭东乡蹋脑岗,与余姚三七市交界;西有彭东乡白石尖、茅家岭、马面山(136米)、乌头山;北有鸣鹤镇大佛山(388米)、棋盘山和桥头乡东栲栳山;中部有宓家埭乡鸡爪山(298米)和彭东乡云雾里、大洋山(313米),山势南北高,中部稍低。
  棋盘山。在鸣鹤镇南偏西4公里,海拔397米,上有棋盘石,广数亩。在棋盘山与东栲栳山之间有一溪谷,两侧高峰峭立,水流湍急,出口处坡度骤降,形成奇观,名大泡水。
  东、西栲栳山。一名仙居山,其状类竹器栲栳,故名。东峰曰东栲栳山,在桥头乡白石堰村南5.25公里,海拔424米。西峰曰西栲栳山,在白石堰村西南5.6公里,海拔356米。山上有数处瀑布。西峰两侧各有一条南北向岭路,名东百念步、西百念步。
  吴山。在白石堰村西北1.35公里,海拔38米。北宋时尚面沧海,巨浪激撞,岩石嵌空。现离海岸已达13公里。云雾里。一名会山,在彭东乡妙山村东南4.6公里,海拔382米。
  蹋脑岗。在妙山村南6公里,南与余姚丈亭乡交界,海拔446米,为县境最高峰。峰高而平,故名蹋脑,风急,又名急风岗。有东西向岭路,东接朝前翁,西连火龙岗。
  石人山。在樟树乡匡堰村东1.15公里,海拔48米。山之南有立石如人,山之北有石人洞,洞口面北,高宽各近2米。
  游泾江以西至东横河 被沟谷分成南、北两部分,仅东端小岙岭一处相联。北部有樟树乡马家山(123.6米),彭东乡九龙山(162米)、撬鳗山(165米),龙南乡牛头山(152.3米)和彭东乡大湾山等。
  南部又被外岙隔成两段,东段南缘有彭东乡老鸦山(371米),龙南乡大肚山(365.5米)、九龙湾(196米)、十里长湾、大山脑(288米)与余姚市丈亭、梅溪两乡交界。此线以北,散布有彭东乡后山顶(159.5米)、大头山(333米),龙南乡大小星(294米)、黄毛尖(165米)、大石山(187米)、泗岭山(300米)、四面山(125米)、沙帽山(290米)、高楼山(310米)等。西段南缘有石堰乡桃花顶(216米)、陈山等与余姚双河乡交界,其北有孙家尖(197米)、黄蛇山、龙会山(85.6米)、凉帽山顶(99米)和近山孤丘伍梅山等,平原上的孤丘还有彭桥彭山(4.7米)、彭东黄山(44米)和龙南老鹰山(53米)等。
  老鸦山。又名白石尖头,在彭东乡妙山村南5.2公里,海拔371米。白石形似老鸦头。
  大肚山。在龙南乡牛头山脚村东南5.8公里,海拔366米,山腰外凸,故名。南与余姚丈亭、梅溪两乡交界。
  九龙湾。在牛头山脚村南4.7公里,与余姚市梅溪乡交界,南越通天岭达梅溪南岙。
  大石山。在牛头山脚村东南2.7公里,海拔187米,西、北、东3面临沟谷,顶有大石突出。北面形似凤凰钻天。
  高楼山。在牛头山脚村南3.5公里,海拔310米,处丛丘之中,高出四周诸峰20米,有楼上楼之感。东侧有岭路百念步。
  大湾山。在彭桥乡彭桥村南3.2公里,海拔201米。相传谷口成陆前为一海湾,鱼船泊此避风,故又名渔山。
  桃花顶。在石堰乡下街头村南3.3公里,与余姚双河乡交界,海拔216米。据传,昔为海盗聚会处,故又称盗伙顶。
  陈山。在下街头村南偏西3.2公里,海拔159米,与余姚双河乡交界。山下严陵坞为严光故里,故又据客星犯帝座的故事别称客星山。
  东横河西北诸山 近东西走向,四周被平地包围。西北有石堰乡牛头山(88米)、大大山(155米)、笔架山、朝驾山,横河镇雷古山和浒山镇施家山、眉山、龙头山(42米)、凉帽山等与余姚历山乡交界。近山孤丘有石堰乡虞山、凤凰山,横河镇竹山、大洋山(30米)、小洋山(20米)、乌山(75米),浒山镇金山、剑山(12米)、寺山、教场山、虎屿山、担山和宗汉乡庙山(28米)等。
  雷古山。曾名垒鼓山。在横河镇西北2.8公里,海拔150米,与余姚历山乡交界。
  虞山。一名庙山,在石堰乡下街头村西北0.5公里,海拔43米。《余姚六仓志》引《太康志》云:“舜避丹朱于此”。故名。
  教场山。在浒山镇北1公里,海拔45米,占地80亩,俗呼晒网山,又称浒山。
  金山。在浒山镇南门外1公里,海拔15米。
  寺山。在浒山镇南1.7公里,海拔70米。
  凉帽山。古名点兵山,在浒山镇西南2.9公里,海拔153米,占地400亩。
  散布于平原上的孤丘 有五洞闸乡大岐山、长岐山、海黄山、高背山(18米),师桥镇乌龟山(14米),观城镇卫山、泽山(39米)、下泽山,福山乡福山(21米)、黄山(22米),东山头乡瓜蒂山、上战地山、下战地山、银山、都神山、营房山、林庵山、隐架山、下武山、下宝山,胜山乡胜山等。
  大岐山。在五洞闸乡大岐山村西,海拔71米,其西偏南0.8公里有长岐山,海拔40米。昔名大忌山、小忌山,谓“两山对峙,下有水可行舟,但中有暗石,舟人忌之”。
  海黄山。在五洞闸乡大岐山村东北3.8公里,海拔10米,古称黄牛山。原孤悬海中与陆上高背山相望,现与陆地相连。
  瓜蒂山。在东山头乡东山头村东0.4公里,海拔49米,古称瓜誓山,亦名东山头。其支陇有都神山(即蛤蜊山)、上战地山(即上积岐山)、下战地山(即下积岐山)等。
  营房山。在东山头村北1.7公里,海拔90米。明戚继光平倭扎营于此,故名。下宝山。在东山头村西北2公里,海拔50米。因东望伏龙山,又名向头山,或西龙尾。
  银山。在东山头村西北0.2公里,海拔85米,明时曾开采银矿。
  卫山。在观城镇北1.2公里,海拔120米。南侧有它山岭,原名浪港山。
  胜山。在胜山乡胜山头村北0.5公里,海拔54米。昔名悬泥山,戚继光击倭屡胜,百姓纪念,改称胜山。现离海岸已7公里。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