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34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层
分类号: P5
页数: 2
页码: 84-85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地质地层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前第四纪地层和第四纪地层。
关键词: 慈溪县 地质 地层

内容

慈溪地层,出露不全。新生界第四纪最发育,中生界上侏罗统火山岩系次之,其余零星分布,古生界与元古界地层缺失。
  前第四纪地层
  上三迭统乌灶组 仅见于浒山镇西北1公里之庙山,厚约110米。岩性为一套轻变质的灰白色块状含砾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灰黄色中细粒砂岩及黑色粉砂质泥岩,与其他地层呈断层接触。
  下侏罗统枫坪组 出露于洪家和凤浦湖以东一带,厚度大于736米。为一套灰色、灰黑色片理化中、细粒石英砂岩、细砂岩与千枚状粉砂岩、板岩,含炭质页岩韵律层,多有不同程度的变质,与上侏罗统火山岩呈不整合接触。
  上侏罗统磨石山群 可划分为2个旋回4个组:大爽组,厚1800~2000米,岩性较杂,广布于境内丘陵区,为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第一旋回早期产物,局部发育酸性集块岩或集块角砾岩,分别见于伏龙山东北部和观城东山一带。该层往往超复不整合于枫坪组及燕山早期的混合岩体之上。高坞组,分布于上林湖一带,厚834.6米。系晚侏罗世火山活动最活跃时期的产物。是一套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晶屑凝灰岩。与下伏大爽组呈整合接触。西山头组,见于西埠头解家一带,厚1631.3米。为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第一旋回晚期产物。是一套岩性复杂、成层性较好、横向变化较大的火山沉积岩。与下伏高坞组呈整合接触。九里坪组,仅出露于东埠头西南山区,厚度大于658.8米。系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第二旋回产物,以较为单一的酸性熔岩为特征。
  下白垩统方岩组 隐伏于第四系松散层之下的范市凹陷中,厚度大于1734米。岩性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由砂砾岩渐变为中细砂岩、粉细砂岩、流质粉砂岩等。与下伏的白垩统朝川组呈整合接触。
  下第三系始新统—渐新统长河群 隐伏于第四系松散层之下的长河凹陷内,厚1421米。主要为一套青灰色、灰绿色、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及棕红色泥质粉砂岩、砂岩和板岩,局部夹膏盐薄层、橄榄玄武岩及凝灰质沉积岩。与下伏上白垩统呈不整合接触。
  上第三系嵊县组 仅分布于胜山,厚20~26米。下部岩性为中粗砂岩夹砾岩,上部为橄榄辉基岩。与侏罗世火山岩呈不整合接触。
  第四纪地层
  分布面积占全县75%。全新统与中更新统发育较全,下更新统缺失。沉积物以冲积、湖积、海积及其过渡类型为主。潭南至坎墩、胜北一线以东厚度小于100米,以西均在100米以上,最厚131米。
  中更新统之江组 深埋于平原的底部,直接覆盖在基岩上,顶板埋深85~124米,厚度一般3~6米。为一套坡洪积或洪积成因的堆积物。岩性为紫红色、棕黄色的粘性土混碎石或碎石混粘性土,结构密实,具灰白网纹构造。
  上更新统东浦组 广泛分布于平原深部,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顶板埋深73~95米,厚20~40米,特征下粗上细。下部系河流相冲积层,岩性以河床相砂砾石为主,两侧为河漫滩相细砂与粉细砂;中部系冲湖积亚粘土;上部为海相亚粘土,暗灰或暗灰绿色,为境内第一海侵层,仅分布于庵东—新浦以北一带。上段,顶板埋深50米左右,厚25~40米。一般有两个沉积旋回组成。第一沉积旋回下部为冲积砂、砂砾石,上部为冲湖积亚粘土。第二沉积旋回下部以冲积含砾砂、中细砂为主,上部为海相亚粘土,是境内第二海侵层。
  上更新统宁波组 本层堆积后多受古河流的侵蚀切割而缺失,仅分布于浒山、白沙一带,顶板埋深20~30米,厚2~10米,系一套河湖相沉积,上部岩性为可塑至硬塑状粘土、亚粘土,含铁锰质结核,下部为亚砂土,偶为粉细砂。除局部顶部为暗绿色,余均为棕黄、褐黄色。
  全新统滨海组 广泛分布于平原地区,厚12~28米,以海相和河口相为特征,系境内第三海侵层。可分3段:滨海组下段,河口相为主,局部为湖相。岩性以灰、灰黄色亚粘土、粉砂或粉细砂为主,局部为深灰色亚粘土。富含植物残骸。滨海组中段,系冰后期海侵最盛时期产物。下部为浅海相,上部滨海相,为灰、深灰色淤泥质粘土、淤泥质亚粘土。分布广,沉积稳定,微体化石丰富。滨海组上段,主要为湖沼相和海相沉积,分布于平原表部。湖沼相堆积物均为湿粘土。上部灰黄、黄褐色,下部灰褐、灰黑色,局部地段有机质含量高,甚至富集成泥炭;海相堆积物由亚砂土、亚粘土组成,自上而下由黄褐色渐变为深灰色,微层理发育。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