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长河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342
颗粒名称: 第七节 长河区
分类号: K928.2
页数: 4
页码: 75-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长河区原属余姚县。清时称云柯乡,清宣统元年(1909)为云和、云漾、云潭3乡地。
关键词: 慈溪县 区乡 长河区

内容

原属余姚县。清时称云柯乡,清宣统元年(1909)为云和、云漾、云潭3乡地。民国19年(1930)大部属第五区(即周巷区)东南及北部分别属第六区(浒山区)和庵东区。1950年4,月设周朝区。1954年划归慈溪县,撤销周朝区,并入周行区。1956年撤区,1957年1月复区,仍属周行区。1958年10月辖区属火箭人民公社。1961年11月设长河区。1969年3月与庵东区合并称庵长地区。1971年1月撤庵长地区,恢复长河区。至1987年底,辖长河、天元两镇和大云、沧田、高王、新界、潮塘、潭南6乡。区公所驻地长河镇,距县城8.5公里。面积62.17平方公里,人口104565人,耕地62190亩。农业总产值4242万元,工业总产值23824万元,收益分配总计7031万元,人均收入719元。
  长河镇
  镇政府驻地长河市,在县城西北8.5公里。面积10.4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65平方公里。
  明成化七年(1471)筑潮塘,村民由南北移,在塘上建成集镇。因镇里第一个“中人”名“长和”,故取名“长和市”(当时“长和”与“长河”并用,后统称“长河”)。原属余姚县。清时为云柯乡之一部分,清宣统元年属云和乡。民国19年为第五区长河、垫桥乡,29年为周巷区周朝镇。解放后析长河镇、垫桥乡。1954年划归慈溪县。1956年,镇、乡合并,称长河乡。1958年10月为火箭公社二十一、二十二大队。1959年2月改称长河公社长河、垫桥管理区。1961年11月合并建长河公社。1983年9月改制长河乡,1984年6月复置长河镇。
  耕地11032亩。14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2个居民委员会,6713户,19364人。
  主产棉花,也是大白蚕豆、麦冬重要产地。1983年亩产皮棉87.5公斤,获“全国农村科普先进集体”称号。种植麦冬历史悠久,清末,当地人民为祈求麦冬兴旺,集资建“药王殿”。近年来,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产量迅速增加,1987年运销宁波4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250万元。收益分配总计1205万元,人均收入724元。
  长河是“草帽之乡”。清代,民间就编织席草帽,20年代,金丝草帽崛起,“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编帽人”。经营草帽的行、庄多时达130余家,形成了以长河为中心的金丝草帽商业网。草帽业的繁荣促进了教育事业,由民众集资,建立了著名的草帽业小学。抗日战争时期,因海运阻塞草帽业衰落。解放后,政府扶植草帽业,先后于1952年、1954年在长河建立县草编工业改进所、县草编工业品厂。原料由金丝草、席草两种发展到咸草、黄草、麦秆、龙须草、纸浆草等8种。草编品种由单一的草帽增加到篮、扇、盒、盘、包、鞋、玩具、坐垫、地毯、门帘等18类。1987年,全镇草编产值1222.6万元,创外汇235万美元,产品远销美、英、法、日等59个国家和地区,并多次在省、全国获奖。
  乡镇企业起步于70年代,年产值300万元左右。1979年后,发展较快。到1987年,有镇办26家,村办38家,联户及个体170家,从业人员5420人,年产值7197.16万元。产品有阀门、拎包、塑料、五金、服装、电子器材等。镇办慈溪阀门厂自1985年起,连续3年产值超千万元,平均年利润达120万元。YSF—1型角阀先后于1986年、1987年评上省优、部优产品,产品销售22个省、市、自治区。
  长河镇系革命活动较早地区之一。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家杨贤江几次来家乡宣传马列主义,组织革命活动。民国27年长河建立共产党支部,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同年10月,中共余姚县工委第一次会议在长河塘头路召开。34年8月,周朝镇民主抗日政府在长河建立,开展反霸、减租等活动,时称“小解放”。
  有中学1所,农村职业技术中学1所,小学5所,幼儿班17所,影剧院、图书馆、文化站、广播站、卫生院各1所,村、厂级图书室23个,村医疗站12个。旧街已铺设水泥路面,新的南大街正在开辟,宽20米,长3公里。
  天元镇
  镇政府驻地天元市,在县城西偏北6公里。面积9.7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25平方公里。有耕地10074.91亩。17个行政村,60个自然村,2个居民委员会,6803户,19372人。
  明弘治年间(1488~1505),界塘围成,渐成村落,初有个“中人”叫王天元,后集市渐旺,遂名天元市。
  原属余姚县。清宣统元年属云潭乡。民国19年称天元镇,29年属浒山区天潭乡。1950年4月,集镇部分建天元镇,改属周朝区。1954年划归慈溪县。1956年2月并入周东乡。1958年3月,又析置天元、潭北乡。1958年10月为火箭公社四、五两大队,1959年2月、改称天元、潭北管理区。1961年11月合并建天元公社。1983年9月改制天元乡,1984年6月复置天元镇。
  农业以种植棉花、春粮、油菜为主。拉毛果为著名特产,1981年收购970万只,1987年收购300余万只,数量之多、质量之优,为全省第一。麦冬、红花品质优良,闻名省内外。农业总产值599万元。收益分配总计1143万元,人均收入672元。
  工业自7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1987年有镇、村集体50家,联户、个体226家,从业人员4678人,年产值4865万元,产品有塑料、五金、机械、针织、工具、染织等。外贸产品有浴巾、餐巾、毛巾、角夹、木工夹、螺钉等。1987年出口创汇162.87万元,占长河全区的81.65%。造纸厂生产的模型纸质地优良,供京、津、沪等报社、出版社,年产47吨。自行车刹车件上下接头,产量占全国70%,1987年产值524万元。
  草编业遍及全镇,年产各类草帽200多万顶,为乡民之一大收入。
  商业兴旺,清中叶已为姚北名镇。每年农历十月下旬之“兰街”名闻宁、绍两地。解放后,常组织物资交流会,余缺调剂。商店营业额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供销分社营业额常年占全区45%,1987年经销牛皮14555张,为全省基层供销社之首。
  光绪末年,即创办开智学堂。现有中学1所,小学6所,幼儿班10班。有文化宫(包括影剧院、文化站、图书室、老年活动室)、广播站、卫生院各1所,图书室藏书1万册。
  大云乡
  面积8.55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大牌头,在县城西北11公里。原属余姚县。清宣统元年属云和乡。民国19年属大牌、云海乡;29年两乡合并,取大牌、云海首字,称大云乡。1950年4月析置大云、沧田、高兴3乡。1954年,大云、沧田两乡划归慈溪县。1956年,高兴乡随庵东区亦划归慈溪县,其时3乡复并为大云乡。1958年10月置火箭公社十八、十九、二十大队。1959年2月改称大云、沧田、高兴管理区。1961年11月,大云、高兴两管理区西部合并建大云公社。1983年改制称大云乡。耕地8444亩。8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4135户,12584人。工业总产值868万元,农业总产值630万元。收益分配总计863万元,人均收入706元。
  沧田乡
  面积8.34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老新街,在县城西北11公里。相传,清咸丰间钟姓秀才以“沧海桑田”之义,取名沧田。原属余姚县。清时属云和乡。民国19年属大牌、云海乡,29年属大云乡。1950年4月始建沧田乡。1954年划归慈溪县。1956年并入大云乡。1958年10月析置火箭公社二十大队。1959年2月改沧田管理区。1961年11月建沧田公社,1983年9月改制,复称沧田乡。耕地8349亩。10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4008户,12407人。工业总产值2261万元,农业总产值484万元。收益分配总计932万元,人均收入751元。
  高王乡
  面积7.69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尚家市,在县城西北6公里。相传,清乾隆间乡民为防海潮侵袭,引东岳泰山之威,建“高王东大帝殿”乡以殿名。原属余姚县。清时属云漾乡。民国19年属崔陈乡,29年属浒山区潮界乡。,1950年始建高王乡。1954年划归慈溪县。1956年并入周东乡。1958年10月复析出,初称大队,后改管理区。1961年为公社。1983年9月改制,复称高王乡。耕地8171亩。9个行政村,49个自然村,5004户,14678人。工业总产值2752万元,农业总产值336万元。收益分配总计1058万元,人均收入742元。
  新界乡
  面积4.08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池头庵,在县城西偏北4.5公里。因地处新塘与界塘之间,故名新界乡。原属余姚县。清末属云漾乡。民国29年属浒山区潮界乡。1950年4月始建新界乡。1954年9月划归慈溪县。1956年并入周塘乡。1958年3月析置潭南乡。是年10月后,为火箭公社六大队,后称新界管理区。1961年置新界公社。1983年9月改制复称新界乡。耕地4116亩。7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2338户,7215人。工业总产值1737万元,农业总产值295万元。收益分配总计491万元,人均收入729元。
  潮塘乡
  面积6.71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拆落市,在县城西北6公里。明成化七年(1471)筑御潮塘,乡以塘名。原属余姚县。清末属云漾乡。民国29年属浒山区潮界乡。1950年4月建潮塘、百两两乡。1954年划归慈溪县。1956年并入周东乡。1958年10月析置火箭公社一、三大队。1959年2月改称长河公社潮塘、百两管理区。1961年11月,潮塘、百两合并建潮塘公社。1983年9月改制复称潮塘乡。耕地7039亩。8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3610户,10771人。工业总产值2218万元。农业总产值446万元。收益分配总计764万元。人均收入732元。
  潭南乡
  面积4.88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黄家弄,在县城西6公里。因地处潭河桥南得名。原属余姚县。清时属云柯乡,清宣统元年属云潭乡。民国19年属潭中乡,29年属天潭乡,1950年4月始建潭南乡。1954年划归慈溪县,1956并入周塘乡。1958年3月复置潭南乡。是年10月为火箭公社七大队,后称潭南管理区。1961年为潭南公社。1983年9月改制复称潭南乡。耕地4963亩。10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2769户,8174人。工业总产值1400万元,农业总产值204万元。收益分配总计575万元,人均收入725元。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