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周巷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341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周巷区
分类号: K928.2
页数: 4
页码: 72-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周巷区原属余姚县。清时为孝义、云柯两乡地,清宣统元年(1909)属义三、义四、义五、云城、云和5乡。
关键词: 慈溪县 区乡 周巷区

内容

原属余姚县。清时为孝义、云柯两乡地,清宣统元年(1909)属义三、义四、义五、云城、云和5乡。民国17年(1928)设第五区,19年改称周巷区。1954年划归慈溪县。1956年撤区,1957年1月恢复。1958年10月建公社,政社合一。1961年11月复设周行区,1969年与门区合并称周地区。1971年1月撤周泗地区,恢复周行区。1981年“行”正名为“巷”。至1987年底辖周巷、义四、小安、云城、精忠、建塘6乡镇。区公所驻地周巷镇,在县城西11公里。面积62.3平方公里,人口86918人,耕地64567亩。农业总产值3888万元,工业总产值12139万元,收益分配总计5588万元,人均收入756元。
  周巷镇 镇政府驻地东街,在县城西11公里。面积11.41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1.4平方公里。有6个居民委员会,17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25条街巷。8275户,23244人。
  元至正元年(1341),大古塘底定规模,始有村落,并形成海产市场,因周姓人最早居住,故名周巷。原属余姚县。清时属孝义乡,清宣统元年属义三乡。民国19年置周巷镇,亦称“周行”。1954年划归慈溪县。1958年10月为火箭公社十一、十二、二十三大队,后改周行、新新、新建管理区。1959年底恢复周行镇。1961年11月,辖区农村改建新新、新建两公社。1966年,两公社合并为新新公社。1970年7月,新新公社并入周行镇。1981年7月正名为周巷镇。
  周巷镇原为姚北物资集散地,有“姚北第一镇”之称。店铺林立,贸易兴旺。民国时曾有4家银行、5家钱庄。抗战时期有花纱布业70余家。解放后,商业区域扩大。1985年,旧街河改道,街道拓宽至18米,又新辟长0.5公里、宽12米的沿镇公路直街。镇上有国营商店、供销社门市部36家,合作商店25家,个体商贩400多户,新建小商品市场、农贸市场、百杂货市场各1个。
  有工业企业60余家,1987年产值4150万元。其中村、镇办46家,产品有冷冻机、空调散热器、细纺集合器、半导体收音机、彩电配件、软缎被面、石棉、电子器材等。弹力絮厂生产的“皇后”牌弹力絮,畅销国内外。慈溪酿造厂(前身为恒利酱园,始建于清道光二年)生产的“佳酿酱油”、“香酱”,颇负盛名。干菜笋是传统著名土特产,袋装“精美”干菜,畅销全国。
  属半稻半棉区,有耕地11124亩。1987年农业总产值381万元。收益分配总计1060万元,人均收入742元。
  县属周巷中学原名姚江中学,创办于民国36年,解放后一度停办,后还改称过姚北中学。另有镇办中学1所,小学4所,职业高中1所,1987年被评为省基础教育先进单位。有影剧院、文化站、广播站、工人俱乐部各1个,区、镇医院各1个。祖传医家较多,有劳氏伤科,景氏、吴氏小儿科,孙氏眼科等。镇民讲究卫生,街巷整洁,1958年以来,曾多次被评为县、地(市)、省卫生先进单位。
  周巷名人有曾任民国政府外交部秘书、佥事,后为巴黎和会特别代表的严鹤龄,历史学家陈登原,前苏联东方研究所所长郭肇唐,现任美国特拉华州副州长吴仙标等。
  精忠乡
  面积16.4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西褚巷,在县城西偏北11公里。以境内精忠庙得名。精忠庙原为茶亭庵,民国26年塑岳飞像,遂改名精忠庙。原属余姚县。清时属孝义乡,宣统元年属义四乡。民国29年设精忠乡。1950年4月析置驿亭、精忠两乡属周朝区,其西部属周行区义五乡。1954年划归慈溪县。1956年,驿亭、精忠、义五、新建4乡并成精忠大乡。1958年3月析置精忠、驿亭两乡。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初称大队,后改管理区。1961年为公社。1966年9月合并称永革公社。1981年7月更名为精忠公社。1983年9月改制复名精忠乡。耕地17852亩。19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6527户,19070人。工业总产值2657万元,农业总产值988万元。收益分配总计1403万元,人均收入757元。
  云城乡
  面积7.54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谢家弄,在县城西8公里。原属余姚县。清时属云柯乡,清宣统元年设云城乡。民国19年属云沙、云田等乡,29年为云城乡。1950年调整设镇东、云城、云塘3乡。1954年划归慈溪县。1956年并入周塘乡。1958年10月析置火箭公社八、九大队,1959年改为云城管理区,1961年11月建云城公社。1983年9月改制云城乡。耕地8228亩。12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3783户,11166人。工业总产值2365万元,农业总产值294万元。收益分配总计753万元,人均收入758元。
  建塘乡
  面积10.22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三江口,在县城西北14公里。原属余姚县。清时属孝义乡,清宣统元年属义五乡。1950年4月始置建塘乡。1954年划归慈溪县。1956年并入小安乡。1958年10月析出,初称大队,后改管理区。1961年为公社。1966年8月并入小安公社。1972年11月重建建塘公社。1983年9月改制建塘乡。耕地10910亩。10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3835户,12001人。工业总产值534万元,农业总产值1126万元。收益分配总计891万元,人均收入812元。该乡多种经营发达,年种榨菜8000亩,尤以养蜂著名,1987年养蜂22168群,年产值698万元,为乡民之一大收入。
  小安乡
  面积6.0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小安街,在县城西北13.5公里。据传早年有蔡家庵,惯称小庵,后庵旁形成街市,名小庵街,1950年4月建乡时将“庵”雅化为“安”。原属余姚县。清时属孝义乡,清宣统元年属义四乡。民国29年属义五乡。1950年建小安乡。1954年划归慈溪县。1956年2月,义四、建塘并入。1958年10月析置火箭公社十六大队,后改称小安管理区、小安公社。1966年8月,义四、建塘两公社并入。1972年,义四、建塘复析出。1983年9月改制,复称小安乡。耕地6773亩。7个行政村,9个自然村,2713户,8242人。工业总产值902万元,农业总产值498万元。收益分配总计591万元,人均收入776元。
  义四乡
  面积9.29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劳家埭,在县城西北11.5公里。原属余姚县庵东地区。清时属孝义乡,清宣统元年为义四乡。解放初沿用旧名。1954年划归慈溪县,1956年与建塘、小安合并为小安乡。1958年10月析出,初称大队,后改管理区。1961年为公社。1966年复并入小安公社。1972年12月析置义四公社。1983年9月改制,复称义四乡。耕地9680亩。13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4493户,13195人。工业总产值1507万元,农业总产值601万元。收益分配总计890万元,人均收入716元。
  第七节 长河区
  原属余姚县。清时称云柯乡,清宣统元年(1909)为云和、云漾、云潭3乡地。民国19年(1930)大部属第五区(即周巷区)东南及北部分别属第六区(浒山区)和庵东区。1950年4,月设周朝区。1954年划归慈溪县,撤销周朝区,并入周行区。1956年撤区,1957年1月复区,仍属周行区。1958年10月辖区属火箭人民公社。1961年11月设长河区。1969年3月与庵东区合并称庵长地区。1971年1月撤庵长地区,恢复长河区。至1987年底,辖长河、天元两镇和大云、沧田、高王、新界、潮塘、潭南6乡。区公所驻地长河镇,距县城8.5公里。面积62.17平方公里,人口104565人,耕地62190亩。农业总产值4242万元,工业总产值23824万元,收益分配总计7031万元,人均收入719元。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