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横河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34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横河区
分类号: K928.2
页数: 4
页码: 69-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横河区原属余姚县。清时为梅川、烛溪、上林、龙泉4乡地,清宣统二年(1910)属冶山、林西、林东、彭桥、龙泉、浒山等乡。
关键词: 慈溪县 区乡 横河区

内容

原属余姚县。清时为梅川、烛溪、上林、龙泉4乡地,清宣统二年(1910)属冶山、林西、林东、彭桥、龙泉、浒山等乡。民国19年(1930)属第六、第七两区(即逍林、浒山区)。1950年4月始设横河区。1956年撤区。1958年10月建人民公社,政社合一。1961年11月恢复横河区。1963年撤销横河区,并入低塘区。1966年复设横河区,1972年改称龙南区,1979年9月划归慈溪县。1981年7月复称横河区。至1987年底,辖横河镇和天东、石堰、龙南、桥头、樟树、彭东、彭桥7乡。区公所驻地横河镇,在县城南5公里。面积157.35平方公里。人口110524人。耕地77316亩,山地113668亩。农业总产值4608万元,工业总产值23181万元。收益分配8582万元,人均收入815元。
  横河镇
  镇政府驻地上河头,在县城南5公里。面积11.3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0.8平方公里。有15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2个居民委员会,5595户,16427人。
  以境内东横河得名。原属余姚县。清时属龙泉乡。民国19年为余姚第六区之横河、秦堰、三朗、金山乡。29年为余姚浒山区乌山、龙北乡。1950年,龙北乡分横河、秦堰、石堰3乡。1956年,该3乡和乌山乡合并为横河乡。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析置大队,后改管理区。1961年11月建横河公社。1970年并入龙南公社,1972年复析出。1979年9月划归慈溪县。1983年9月改制横河乡,1984年6月建横河镇。有耕地10172亩,山地6478亩,以种植水稻为主,轮种棉花,山地产毛竹、茶叶、杨梅、桃子、李子等。1987年农业总产值482万元。收益分配总计1217万元,人均收入847元。
  横河镇是县南部的最大集镇,贸易兴旺。每年杨梅上市季节,省内外客商云集,运输杨梅的机动车日均12000辆左右。镇北新建一条街道和农贸市场,成为新的商业区。乡镇企业有镇办15家,村办27家,联户及个体98家,从业人员4157人。主要产品有棉纺、电器、五金配件、微型轴承等,产值4506万元。相士地村电子器件厂年产值1106万元,微型轴承总厂创办两年,年产值433万元,产品远销美国、南朝鲜等国。县属印染厂、轧钢厂、热电厂和油库、煤场等亦建在横河镇内。建材业比较发达。1987年产红砖1500万块,建筑石料30万吨,五孔板1.5万块,多数供县城建设,有“建材镇”之称。
  横穿境内的东横河八级航道是西接姚江、东接观城区、北通中部各乡的主航道。境内又有余浒公路通过,是县内农副产品和工业产品吞吐的咽喉。
  有中学2所,小学1所,1360平方米的镇中教学大楼正在建造中。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站13个,影剧院、广播站、图书室、文化站各1个。
  桥头乡
  面积20.48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白石堰,在县城东偏南12公里。以地处里仁桥头而得名。原属余姚县。清时属上林乡,清宣统元年属林东乡。民国19年建桥头、双河、孙毛等乡,29年属双桥乡。1950年4月分设双桥、双湖、桥头3乡。1954年9月划归横河区。1956年,3乡合并建桥头乡。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析置大队,后改称桥头、双桥管理区。1962年合并为桥头公社。1979年9月划归慈溪县。1983年9月改制,复称桥头乡。耕地10873亩,山地13467亩。16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5130户,14619人。工业总产值2840万元,农业总产值423万元。收益分配总计985万元,人均收入712元。境内上林湖越窑遗址,在周代已烧制陶器,战国时有瓷出现,东汉末能烧制各类青瓷制品。历三国、魏晋、南朝,烧造不辍。至唐末、五代,烧造技术成熟,烧制贡品,越窑声名大著。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东乡
  面积22.58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妙山村,在县城东南8.5公里。原属余姚县。清时属上林乡,清宣统元年属林西乡。民国19年为游乡,29年属彭泾乡。1950年4月始建彭东乡。1956年2月并入匡堰乡。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称大队,后改称彭东管理区。1961年成立彭东公社。1979年9月划归慈溪县。1983年9月改制复称彭东乡。耕地5214亩,山地21372亩。9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2515户,7661人。工业总产值1027万元,农业总产值235万元。收益分配总计464万元,人均收入612元。
  樟树乡
  面积15.83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匡堰,在县城东偏南6.5公里。以境内曾有一棵800多年树龄的大樟树而得名。原属余姚县。清时属上林乡,清宣统元年属林西乡。民国19年属石人、岑王、破山等乡,29年属逍林、彭泾等乡镇。1950年建樟树乡、匡堰乡。1956年,樟树、匡堰、彭东3乡合并为匡堰乡。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初析大队,后称樟树、匡堰管理区。1959年2月合并为樟树管理区。1961年建樟树公社。1979年9月划归慈溪县。1983年9月改制樟树乡。耕地8447亩,山地9723亩。15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4370户,12922人。工业总产值3863万元,农业总产值547万元。收益分配总计1087万元,人均收入885元。
  境内匡堰村于1972年建烈士陵园1座。
  天东乡
  面积11.54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八字桥,在县城东2.5公里。乡名以天香、东海两乡首字组成。原属余姚县。清时属梅川乡,清宣统元年属彭桥乡。民国19年属天香、东海乡,29年设天东乡。1950年分天东、匡堰两乡,部分划归白沙、担山、乌山乡。1954年9月,天东、匡堰两乡划出北部与白沙乡南部合建民主乡,余仍为天东、匡堰乡。1956年2月,彭西、民主、天东3乡合并称彭桥乡。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初称大队,后改管理区。1961年建民主公社。1979年9月划归慈溪县。1981年7月更名天东公社。1983年9月改制天东乡。耕地10331亩,山地1293亩。13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5107户,14642人。工业总产值2369万元,农业总产值981万元。收益分配总计1193万元,人均收入829元。
  彭桥乡
  面积10.64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桥上村,在县城东南5公里。以境内彭桥得名。原属余姚县。清时属梅川、上林乡,清宣统元年设彭桥乡。民国29年归彭泾乡。1950年4月建彭西乡。1956年2月,天东、民主、彭西3乡合并称彭桥乡。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析置大队,后改称彭桥管理区。1961年改制彭桥公社。1979年9月划归慈溪县。1983年9月改制彭桥乡。耕地6971亩。9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3767户,10260人。工业总产值1801万元,农业总产值478万元。收益分配总计751万元,人均收入783元。
  龙南乡
  面积38.99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牛头山脚,在县城南7公里。当地人民素有在东横河划龙船习俗,乡境处东横河南,故名。原属余姚县。清时属烛溪乡,清宣统元年属龙泉乡。民国19年属孙境、横泾等乡,29年设龙南乡。1950年分置龙南、梅溪两乡。1956年2月,两乡与横河乡四、七村合并,仍称龙南乡。1958年10月析置3个大队,后分别改称龙南、胜利、梅湖管理区。1959年2月,龙南、梅湖合并为龙南管理区。1961年建龙南公社。1970年,横河公社并入,1972年复析出。1979年9月划归慈溪县。1983年9月改制龙南乡。耕地11237亩,山地34850亩。17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5794户,17622人。工业总产值4205万元,农业总产值806万元。收益分配总计1555万元,人均收入899元。主要特产杨梅,年产342万公斤,为浙江省主要杨梅产区。
  该乡合作化时期的合作网办得较好。为了向全国推广,1955年10月23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写了按语。
  石堰乡
  面积22.69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石堰村,在县城西南7.5公里。以境内石堰得名,为旧石堰盐场场署驻地。原属余姚县龙泉乡、冶山乡。民国19年属秦堰、石堰、马堰等乡,29年属龙北乡。1950年4月分置石堰、秦堰两乡。1956年2月并入横河乡。1958年10月析置大队,后分别改称秦堰、石堰管理区。1959年4月合并为石堰管理区。1961年建石堰公社。1979年9月划归慈溪县。1983年9月改制石堰乡。耕地14071亩,山地12044亩。13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5507户,16371人。工业总产值2174万元,农业总产值656万元,收益分配总计1330万元,人均收入829元。境内陈山(客星山)是东汉隐士严子陵归葬处。墓道两旁原有方形石柱两条,镌有“何处是汉家高士,此间有天子故人”楷书联。汉“三老讳字忌日碑”亦出土于陈山严陵坞,距今1900余年,是浙江现存最早碑刻,今藏杭州西泠印社。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