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观城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33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观城区
分类号: K928.2
页数: 8
页码: 56-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观城区以境内重镇观海卫得名。清时称鸣鹤乡。民国初分设鸣鹤、护龙、唐荔、永又乡。
关键词: 慈溪县 区乡 观城区

内容

以境内重镇观海卫得名。清时称鸣鹤乡。民国初分设鸣鹤、护龙、唐荔、永又乡。民国21年(1932)设区,称第5区;29年改称观城区。1950年5月分设观城、鸣鹤两区。1956年2月撤销鸣鹤区,并入观城区。1957年1月复析鸣鹤区。1958年10月,两区合并建五洞闸人民公社,政社合一。1961年11月复设区。1969年3月与龙山区合并称龙观地区。1971年撤销龙观地区,恢复观城区。至1987年底,辖观城、师桥、掌起、鸣鹤4镇和五里、五洞闸、东山头、东安、宓家埭、洋山、淹浦、福山、东海、附海10个乡。区公所驻地师桥镇,在县城东17.5公里。面积233.74平方公里,人口188830人。耕地169950亩,山地74675亩。农业总产值7692万元,工业总产值31377万元。收益分配13393万元,人均收入791元。
  观城镇 县境东部最大集镇。镇政府驻地第二弄,在县城东16公里。面积25.9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4.1平方公里。有7个居民委员会,23个行政村。城区有东、南、西、北4条主要街道,57条巷、弄。9753户,28694人。
  观城镇原名观海卫,有“卫名观海,海之大观在卫”之说。明洪武十九年(1386)奏定建卫,翌年筑城凿池,为沼海军事重镇,曾调福建福宁卫军士戍守,至今民间还留传福建地方话“燕话”。民国初改名为永又乡,民国21年更名观城镇。解放初,以中街为界,分观城和河城两镇。1951年复并为观城镇。1987年,泽山乡并入。
  观城原为海防要地。宋代设寨驻军。明代建卫御倭,东有龙山所,西有浒山所,卫所间置淞浦、向头、三山、眉山等巡检司,戍军8000余人。明嘉靖间,抗倭名将戚继光遣先锋营驻防,俞大猷、卢镗等亲临指挥。清时太平军与清军激烈巷战。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派驻重兵,中共地下党组织军民与之斗争。
  解放前,鱼鲜业、棉花加工购销兴旺。民国25年,镇上有花行70余家。抗战时期,宁波航线被阻,绍兴、舟山、宁波均改航观城,成为浙东地区物资和鱼鲜的集散地之一,商业畸形发展。解放后,商业稳步发展,新建菜场、小商品市场、塑料专业市场、生猪和农贸交易市场。到1987年底有国营、集体商店62家,个体商店、摊贩360户。
  全镇有耕地22103亩,种植水稻、棉花、大小麦、油菜籽等多种作物。农业总产值842万元。收益分配总计1574万元,人均收入695元。
  乡镇企业起步于70年代,到1987年底有镇办企业24家,村办32家,联户及个体189家,从业人员1412人,年产值3225万元。观城螺帽厂出口3mm~16mm螺帽,1987年创汇82.7万元。
  有中学2所,小学4所,幼儿班22个,电影院、广播站、综合文化楼各1座,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站11所,私人诊所5处。有灯光球场、娱乐场等设施,文体活动经常,内容丰富多采,1987年在全国体育运动会上被评为群众体育先进集体。
  鸣鹤镇 镇政府驻地鸣鹤场,在县城东南14公里。面积19.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0.81平方公里。唐元和间,乡人虞九皋(字鸣鹤)第进士而殁于京,乡人哀之,称其故里鸣鹤。该地自宋代至元、明、清、民国期间,一直归鸣鹤乡,为鸣鹤场盐课司驻地。1950年6月置鸣鹤镇。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初称大队,后改管理区。1961年11月建鸣鹤公社,1983年9月改制鸣鹤乡,1984年6月复置鸣鹤镇。辖2个居民委员会,15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4625户,13706人。
  全镇有耕地9508亩,水田8439亩,主产水稻,特产荸荠种杨梅,远销沪、杭、甬,近年开始空运日本。农业总产值521万元。收益分配总计667万元,人均收入586元。
  有工厂58家,其中国营1家,镇、村办27家,家庭联办30家,从业人员1471人,乡镇工业产值1733万元。境内有杜、白两湖,水质清澈,为县酿酒基地,慈溪酒厂生产的“宁波大曲”多次获省、市优质奖,远销17个省、市。宁波包装瓷厂生产的六神丸瓶、珍珠粉瓶,继承古青瓷的工艺优点,精美、玲珑,供应上海、天津、西安等地药厂。鸣鹤年糕久负盛名,年加工大米60余万斤。农闲季节,每年有1000余农民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加工年糕,加工费收入100余万元,为一大劳务收入。早在明代,每逢一、三、五、八日集市,历五、六百年常盛不衰。镇内街巷纵横,古楼房、古桥颇多,尚存的有陡塘桥、运河桥、沙滩桥及叶氏五房、六房楼宇,多为清代建筑。近年又新建街道,古镇增添新姿。镇南杜、白两湖,风景秀丽。白洋湖西山麓建有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费德昭、郑侠虎、沈邦其、沈一飞等104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湖畔还有著名爱国华侨吴锦堂先生墓园。
  鸣鹤地区素有革命斗争传统,小眠岙村是抗日活动据点,金仙寺为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处。
  全镇有中、小学各1所,幼儿园3所。港胞姚云龙捐资兴建的“云龙中学”正在建造中。有影剧院、广播站、卫生院各1个。镇中心小学的珠算、心算、笔算结合的快速“三算”法,驰名省内外。近两年,该校学生在国内各种三算比赛中获130个优胜名次;曾在“中日三算友谊赛”中战胜日本大学生。
  师桥镇
  南宋乾道年间,沈恒办塾,自任塾师,在河上架桥,以利往来,学生感恩,取名沈师桥,镇以桥得名。面积17.7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0.768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沈师桥,在县城东17.5公里。有14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4个居民委员会。5416户,16393人。
  清时属鸣鹤乡。民国29年建师桥镇;31年分师桥镇、师中乡,翌年又合并。1950年5月析置师桥镇、师中乡、师东乡。1951年,师中乡并入。1952年,师东乡部分并入。1956年,淹浦乡及洋山乡柴家以西部分并入。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初称大队,后改管理区。1961年建公社。1983年9月改制师桥乡1985年1月复置师桥镇。为观城区公所驻地。耕地14566亩,素种棉花、水稻和春粮,。近年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1987年占42%,仅西瓜3222亩,运销上海、杭州、宁波等地950万斤。1987年农业总产值488万元。收益分配总计1211万元,人均收入869元。
  乡镇企业有镇办18家,村办41家,联户及个体102家,从业人员3451人,产值2318万元。产品以塑料、五金为主,电器、针织、建材、服装等次之。
  清时有“十里行人休问沈,万家烟火路交通”之说。清雍正年间,沈永丰南货店产“三北藕丝糖”,后曾列为贡品,民国时运销日本、港澳地区。新建的菜市场文明经营,交易兴旺,连续4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农村集贸市场。现正着手建设“太极图”综合区,开辟太极大街,宽13米,长250米。
  现有中学1所,小学4所,幼儿园7所,电影院、图书室、文化站各1个,区、镇卫生院各1所,村级医疗站14个。由港胞沈文棋捐资建造的“文棋教学楼”于1986年竣工,面积1180平方米。
  掌起镇 镇政府驻地陈家,在县城东21.5公里。面积14.8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0.52平方公里。19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5691户,15477人。
  以掌起桥得名。掌起桥古称孔敬桥,因两旁侧石如掌,改名掌起桥。明代为抗击倭寇,曾设淞浦巡检司。清时属鸣鹤乡。民国初属护龙乡。民国29年属淞浦乡,36年改属三浦乡。1950年属淞浦乡、浦中乡、洋山乡。1956年,3乡合并,始名掌起乡。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初称大队,后改管理区。1961年建公社。1983年改制为乡。1987年9月改掌起镇。
  系半稻半棉区,有耕地16143亩,种植水稻、棉花及春粮、油菜籽等。1987年农业总产值497万元。收益分配总计127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82元。
  乡镇企业自6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迅速。到1987年,有镇办企业13家,联办企业2家,村办企业31家,联户个体企业112家,从业人员5268人,总产值6803万元。设备技术先进,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32名,固定资产1769万元。全自动洗衣机定时器生产线1条,收录机生产线3条。掌起仪表厂1987年生产的计度器、定时器,占全国市场销售总量的30%,创利润居全县之首。6家企业分别与航天工业部508所等单位联营,研制生产的D×D系列洗衣机定时器、JD86—2计数器,填补国内空白。
  掌起为县内富裕地区之一,该镇下叶村有80%以上农户建起楼房,60岁以上社员享受退休金。陈家一村年收入超万元的社员近百户,占全村户的1/4。
  有镇中学1所,小学4所,影剧院、文化站、图书室、卫生院、卫星电视转播地面接收站和电视差转台各1个。
  五里乡
  面积6.93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罗棣庙,在县城东14公里。境内有桥,距观城、桥头、鸣鹤3集镇各5里,名五里桥,乡遂以桥名。清时属鸣鹤乡。民国31年属洋浦乡,35年并入观城镇,翌年改入鸣鹤乡。1950年5月析属洋浦乡。1954年10月改五里乡。1956年与福山、泽山、东山3乡合并,称卫前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称大队。1959年9月与福山、泽山合并,称卫前管理区。1961年11月属卫前公社。1983年9月属卫前乡。1984年5月析置五里乡。有耕地8686亩,山地338亩。8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2751户,8770人。工业总产值910万元,农业总产值484万元。收益分配总计589万元,人均收入691元。
  五洞闸乡
  面积12.68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大岐山,在县城东北22公里。境内有五洞闸,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旅日华侨吴锦堂出资兴建,后以闸名乡。辖区原为海涂荒滩,民国3年,虞庆裕、宝贤父子逃荒落户,以捕鱼打柴为生,后逃荒者落户日增,渐成村落。民国时先后属古窑乡、护东乡、护西乡、三浦乡。1950年建为古窑、岐山两乡。1952年由14户农户办起高级农业合作社,取名五洞闸农庄。1955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该社批示:“这个浙江省慈溪县五洞闸合作社的了不起的事例,应当使之传遍全国”。1956年,古窑、岐山两乡合并,定名岐山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初称大队,后改管理区。1961年为五洞闸公社。1983年9月改制五洞闸乡。耕地10560亩。15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3695户,11058人。该乡自50年代始,以棉花持续高产而闻名,多次获中央、省、县奖励。1987年,农业总产值484万元,工业总产值2080万元。收益分配总计832万元,人均收入773元。
  东山头乡
  面积20.13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东山头,在县城东北17.5公里,以驻地东山头得名。清时属鸣鹤乡。民国初属永又乡。民国29年设东山乡。35年与福山乡合并称福东乡。36年改并东海乡。1950年6月建东山乡。1956年并入卫前乡,西部划归山海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称大队。1959年改东山管理区。1961年11月划入山前片4个村,建立东山公社。1981年7月改名东山头公社,1983年9月改置东山头乡。耕地16110亩,山地1635亩。12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5129户,16306人。工业总产值1502万元,农业总产值951万元。收益分配总计1315万元,人均收入849元。该乡系旅日爱国华侨吴锦堂的故里。境内锦堂师范学堂由吴于光绪三十一年捐资创建。
  东安乡
  面积30.66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东埠头,在县城东南21.5公里。东埠头本是滨海一埠头,宋时已成集市,曾称东埠市,又名东墟埠。后因“墟”不吉而改“安”。遂称东安。清时以街河为界,分属慈溪、镇海两县,河西属慈溪鸣鹤乡,河东属镇海灵绪乡。民国24年,河东改属灵湖乡,35年,河东仍改属灵绪乡;河西改属东明乡,翌年改属五磊乡。1950年6月,河西设东安乡,河东改属东湖乡。1953年6月,河东划归慈溪县,并入东安乡。1958年10月称五洞闸公社十五大队,1959年改称东安管理区,1961年11月建东安公社,1983年9月复称东安乡。有耕地10586亩,山地34239亩。15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4563户,13868人。工业总产值1205万元,农业总产值422万元。收益分配总计754万元,人均收入659元。境内有国营慈溪第一棉纺织厂,建于1969年,现拥有2.2万纱锭。
  东海乡
  面积10.41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韩家路,在县城东北15公里。辖区清时属鸣鹤乡。民国29年属附海乡。36年,附海、东山两乡合并,择两乡名中各一字称东海乡。1950年析置东山、山前、附海、东海4乡。1956年又与山前、附海、东海合为山海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初分设大队,后称管理区。1961年为公社。1983年复称东海乡。耕地9663亩。8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3610户,11326人。工业总产值1450万元,农业总产值514万元。收益分配总计842万元,人均收入754元。
  附海乡
  面积10.51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海晏庙跟,在县城东北17公里。清时属鸣鹤乡。人民为祈求出海平安,在晏海塘脚建海晏庙,后移民定居,渐成附场地及海晏庙跟村落。民国24年建附海乡。36年与东山乡合并称东海乡。1950年又析置附海乡。1956年与山前、东海两乡合并为山海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分设大队,后称管理区。1961年为公社。1983年9月复称附海乡。耕地9338亩。8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3540户,11379人。工业总产值2776万元,农业总产值573万元。收益分配总计913万元,人均收入821元。
  宓家埭乡
  面积27.68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宓家埭,在县城东南17公里。宓家埭早为海涂,后移民筑埭御潮。埭内初以宓姓为主,故名。清时属鸣鹤乡。民国35年属东明乡,翌年改属五磊乡。1950年分昌明、五中、杜湖3乡,1956年,3乡合并为明湖乡。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初称大队,后改管理区。1961年为明湖公社。1981年7月更名宓家埭公社。1983年9月改制宓家埭乡。耕地10051亩,山地27000亩。20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4406户,12613人。工业总产值970万元,农业总产值482万元。收益分配总计813万元,人均收入700元。该乡南部丘陵连绵,有大凉帽、万丈岗、五磊山、牛角尖、大黄山等岗峦。境内有里、外杜湖,水源充足。浙东名刹五磊寺建于五磊山上,风景优美。境内解家为唐代名宦虞世南故里。
  洋山乡
  面积15.21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正阳桥,在县城东20.5公里。境内有洋山殿,乡因殿得名。清时属鸣鹤乡。民国11年属护龙乡。35年,东南部划归护东乡,西北部划归护西乡。36年又全部并入三浦乡。1950年6月析置洋山乡。1956年与浦中、淞浦两乡合并建掌起乡。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先后分设大队、管理区。1961年11月建洋山公社。1983年9月改制洋山乡。耕地16245亩,山地565亩。17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5685户,14540人。工业总产值2607万元,农业总产值684万元。收益分配总计1433万元,人均收入1055元。
  淹浦乡
  面积11.51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东罗,在县城东18.5公里。清时属鸣鹤乡。民国初属唐荔乡,民国29年建淹浦乡,35年属护西乡,后属三浦乡。1950年复称淹浦乡。1956年并入师桥镇。1958年10月为五洞闸公社九大队,1959年2月改淹浦管理区,1961年11月建淹浦公社。1966年并入师桥公社。1972年2月析置淹浦公社。1983年9月改制淹浦乡。耕地面积11214亩,9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3291户,10169人。工业总产值2921万元,农业总产值483万元。收益分配总计877万元,人均收入911元。
  福山乡
  面积4.13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福山。在县城东16公里。清时属鸣鹤乡。民国29年建福山乡。35年,东山、福山两乡合并称福东乡。36年并入观城镇。1950年6月重建福山乡。1956年2月并入卫前乡。1958年10月为五洞闸公社十四大队。1959年改福山管理区。同年9月并入卫前管理区。1961年11月属卫前公社。1984年5月析置福山乡。耕地5177亩,渔塘735亩,山地100余亩。8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1505户,4531人。工业总产值493万元,农业总产值266万元。收益分配总计296万元,人均收入681元。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