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建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320
颗粒名称: 第一编 建置
分类号: K295.4
页数: 46
页码: 1-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慈溪县建置、沿革、境域、行政区划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县 建置

内容

第一章 沿革
  第一节 唐开元以前
  慈溪历史悠久。据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测定,远在公元前约5000年前之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活动。春秋时属越,并吴后置句章城,为句章地。战国时楚灭越,又属楚。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置句章县,属会稽郡,县治在城山渡(今余姚市河姆渡东5里),历两汉、三国不变。东汉并曾为会稽东部都尉治。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孙恩起义军由海道入浃口,句章城为所残破,遂迁治小溪(今鄞县鄞江桥)。隋开皇九年(589)省余姚、鄞、贸3县入句章县。唐武德四年(621)废句章县,析置鄞州、姚州。七,年,废姚州仍为余姚县。八年,废鄞州,复■县,,属越州。自秦始皇二十六年置句章县至唐武德四年废,凡842年,慈溪地域归其属。此后百余年,先后属鄞州和■县。现境姚北部分,自秦汉至唐初,先后属余姚县、姚州、余姚县。
  第二节 唐开元至解放初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经唐初百余年之休养生息,浙东州县户口日繁,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浣奏请分■县为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县4县,并分越州别立明州以辖之,明、越均隶江南东道。此为慈溪设县之始。县治设今宁波市之慈城镇。县名据《延祐四明志》载:“汉句章董黯,母尝婴疾,喜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以便日汲。溪在今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天宝元年(742)改明州为余姚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明州,慈溪县历为所属。同年,江分置浙江东道、浙江西道,慈溪浙江东道。五代梁开平三年(909),明州刺史黄晟卒,钱■奄有其地,置节度使,设明州望海军,慈溪属明州望海军,隶吴越国。
  北宋建隆元年(960)改明州望海军为明州奉国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南东道下,县隶,归宋,国除。太宗平诸国后,,因唐之旧置13道,慈溪县隶属江南东道明州奉国军。淳化五年(994)罢道。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15路。天圣八年(1030)增为18路。元丰中(1078~1085)又析为23路。慈溪县历属明州,隶两浙路。南宋绍兴二年(1132)复分两浙路为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慈溪属明州,隶两浙东路。绍熙五年(1194),,宁宗即位。明年,改元庆元,以明州为宁宗潜,遂以年号为名,升明州为庆元府,慈溪县属之,仍隶两浙东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于庆元府置宣慰司。十四年改庆元路总管府。大德六年(1302)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自婺州(今金华)移庆元,慈溪县属江浙行省浙东道宣慰司。,元末,庆元路为方国珍所据。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降方国珍,改庆元路为明州府,隶浙江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四年,避“明”国号讳,改明州府为宁波府。永乐十六年(1418)慈溪失县印,恐为歹徒所得,请于朝,诏更铸,改溪从谷,遂改慈溪为慈谿,仍属,宁波府,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清初,改浙江布政使司为浙江省,省县之间设4道。慈谿县属宁波府,隶浙江省宁绍台道。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李世贤部攻占宁波,曾一度改宁波府为宁波署。
  民国元年(1912)废府,慈谿直属浙江省军政府。3年,于清宁绍台道范围置会稽道,道尹行政公署驻,鄞县,慈县隶属浙江省会稽道。16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废道制,慈谿直属浙江省政府。21年,浙江省设行政督察区,慈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鄞县。24年后,又历属第六行政督察区(24~35年,专员公署驻县)、第三行政督察区(36~37年,专员公署驻余姚)、第二行政督察区(37年4月以后,专员公署驻余姚)。
  1949年5月24日,慈县治孝中镇(今宁波慈城镇)解放。6月5日,浙江省第二区专员公署在宁波成立。10月改称宁波专员公署,慈谿属宁波专员公署。
  第三节 1954年以后
  1954年为建设商品棉基地,对县境作了调整。将以植棉为主的镇海、慈、余姚3县之北部划为慈县,并移治于浒山镇。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复慈谿为慈溪。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慈溪县属宁波地区。1983年,宁波地区撤销,并入宁波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慈溪县属宁波市。
  1979年9月,为完善水利条件,县境再度调整,以泗门区划归余姚县,余姚县以龙南区(今横河区)划入慈溪县,形成现有境域。
  1988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慈溪县建制,改设慈溪市(县级),仍属宁波市,区、乡(镇)行政区划不变。
  第二章 境域
  第一节 旧县境
  唐代无完整资料。北部境域旧志有所提及,开元置县时,北境仅止翠屏山,山之北鸣鹤乡还属余姚县。鸣鹤乡为慈溪境域的记载始见北宋《元丰九域志》,划入当在此之前,但无确切记载。
  宋元明清时期宋至清代历千余年境域基本未变,清雍正《慈溪县志》的疆界记述如下:
  东西相距广100里,南北相距长90里。
  东至镇海县,界60里,以梅林泾及双桥鸬鹚港为界。
  西至余姚县界80里,以桐下湖从浦至大江为界。
  南至鄞县界30里,以钟乳山及潘屿岭孤儿岗为界。
  北至海盐县界60里,以大海中桑屿并黄牛山为界。
  东南至鄞县界15里,以西渡江心为界。
  东北至镇海县界60里,以雁门岭为界。
  西南至余姚县界100里,以杨溪村及高岩并石门山为界。
  西北至余姚县界80里,以上林乡为界。
  至清光绪时境域未变,因所选八至不同,按照工部尺重新测量核算(每步5尺,每里360步),与旧述有异:
  东至海边36里180步,西至陆家埠45里。
  南至西渡江心17里,北至洋浦海边68里180步。
  东南至倪家堰25里,西北至杜湖岙护国寺36里。
  西南至堇竹尖56里,东北至雁门岭25里。
  民国时期境域依旧,但改旧志八至定界为多方位定界,记述更为不同。
  正南至正北33公里,极南至极北52公里,正东至正西34公里,极东至极西46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境域同民国时期。
  第二节 新县境
  1954年10月县境调整,析出慈溪之南部,划入镇海、余姚两县之北部。县境四至:南境,观城以东基本上以翠屏山山脊线为界与镇海县、余姚县接壤,观城以西大致以杭甬公路为界与余姚县接壤,北境临海;东至澥浦岭与镇海县相邻;西至横塘与上虞县接壤。
  民国时期多方位定界
  1979年,县境再度调整,析出泗门区归余姚县,划入余姚之龙南区(后改称横河区)。现县境位于宁绍平原北部,陆地部分介于北纬30°02′~30°24′和东经121。02′~121°42′之间。东南与宁波市区毗邻,西面、南面与余姚县接壤。北面呈弧形突出于杭州湾。东西长达54公里,南北最宽处29公里,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占宁波市面积之12.3%,占全省面积之1.13%。
  今县境四至,自县治浒山镇始,南至龙南乡童家岙村7.8公里,西至周巷镇安仁桥村14.3公里,西南至石堰乡陈山村11.8公里,西北至西三乡泥墩潭村20.28公里,均界余姚市。东南至邱王乡大岙闸39公里,界宁波市之镇海区。北面与东面均临杭州湾,海岸线总长77.56公里(1986年图版量标数)。其外为三北浅滩。北面以杭州湾中心线分别与海盐县及平湖县交界,东北至灰鳖洋与岱山县交界。
  附:古句章境域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之句章县境,因年代久远,历史记载太少,殊难详考,只能推测一个大致的界线。
  东境约以甬江界鄞、贸,旧镇海县为句章东境。据《宝庆四明志》载,熙宁十年(1077)分之海晏、灵岩、泰丘3乡(今石湫、紫石、穿山、柴桥,芦山等地)隶镇海县,,其地皆今甬江以东。
  南境约有今鄞县甬江以西之地。今鄞县古属鄞、贸句章3县地,古鄞县县治在今奉化白杜,贸县县治在今鄞县东境(唐以前),二处皆甬江东,则知甬江以西原为句章地。又东晋隆安四年(400),句章移治小溪(今鄞江桥),在今甬江以西之县境内,可作旁证。
  西境《宝庆四明志》言句余山在句章城之西,谭其骧主编之《中国历史地图集》余姚、慈溪以句余山为界。
  北境据近年卫星摄像和实地勘察,大古塘一线之海岸线,约形成干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0世纪,句章适当其时,故可以大古塘一线为北界。又据《浙江分县简志》,舟山群岛全部,皆析自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之句章。
  隋代为句章疆域最大时期,开皇九年(589)鄞、贸、余姚3县并入句章县,其地约相当于今宁波、舟山两地区。
  唐武德四年(621),废句章,分置鄞州,姚州。
  附注:《古句章示意图》中的几个历史地名
  天门水 今甬江、奉化江。
  渠水 今余姚江。
  句余山 今四明山。
  甬句东 今舟山岛。出《国语·越语》。
  城山渡 在今余姚市大隐乡东北。
  小溪 今鄞县鄞江桥镇。
  第三章 行政区划
  第一节 唐至清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置县后,全县为21乡。以4家为邻,4邻为保,100户为里,500户为乡
  宋废邻、保,仍设乡、里。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分40乡。元丰元年(1078)以后分5乡,计12里、10村:
  德门乡 在县东,辖清水里、黄山里、鄞水村、雁门村。
  西屿乡 在县东南,辖上午里、石刺里、安仁里、飞凫村、德星村。
  金川乡 在县西,辖云山里、太平里、大川里、求贤里、太平村、招义村、千金村。
  石台乡 在县南,辖望江里、孝顺里、句余村、光德村。
  鸣鹤乡 在县西北,辖小山里、西村。
  元改乡、里为都、社,以50家为社,计30都414社;
  1~6都75社(原德门乡);
  7~13都103社(原西屿乡);
  14~19都98社(原石台乡);
  20~25都88社(原金川乡);
  26~30都50社(原鸣鹤乡)。
  又,附邑(县治)为隅,计28社。
  明、清复用宋时之乡里,并沿用元人之30都,而都下改称图。图随时增减,明定籍110户为1图,天启间(1621~1627)计5乡30都200图。清改以3000亩为1图,光绪间(1875~1908)计5乡30都161图。
  德门乡
  黄山里、雁门村为一、二都,明、清均8图。
  清水里、鄞水村为三都,明6图,清4图。
  戍溪里为四、五、六都,明24图,清20图。
  西屿乡
  上午里、石刺里、飞凫村为七、八、九、十都,明19图,清12图。
  安仁里、安仁村、沈村、戍溪里为十一、十二、十三都,明17图,清15图。
  石台乡
  望江里、句余村为十四、十五都,明12图,清9图。
  孝顺里为十六、十七都, 明17图,清12图。
  太平里为十八、十九都, 明13图,清8图。
  金川乡
  太平里二十、二十一都,明14图,清11图。
  高平里为二十二都, 明、清均6图。
  求贤里为二十三都, 明4图,清5图。
  云山里为二十四、二十五都,明15图,清11图。
  鸣鹤乡
  小山里、西村为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都, 明30图,清26图。
  县治(属西屿乡)
  上午里、石刺里, 明15图,清14图。
  明洪武二十年置观海卫,隶属浙江都司。清初,废卫,与余姚县分辖,余姚辖西北半城,慈溪辖东南半城。
  其中鸣鹤乡(今观城区)所属:
  二十六都一图:关头王、东埠头(西部)、菱池头冯、上水桥冯、庙基冯、东诸、袁赵、竹山桥方。
  二图:袁家、白沙洪、夹路袁。
  三图:乐家畈、黄泥堰童、横经桥戴。
  四图:桐井桥魏、山下乐、横河沿罗戴、白马岙口陈、祖师庵罗、大车头陈。
  二十七都一图:刁港、杨巷、历家、周家团、古窑戎。
  东二图:前柴、黄家河。
  西二图:裘家。
  三图:淞浦闸头、吴家、罗谢、狮子桥叶、掌起桥陈、沈家、施家。
  四图:柳宓孙柴、后柴、大桥蒋、洞桥虞、笆里虞、淹浦虞、施家桥。
  五图:掌起桥陈、邱家、下叶、厉家、大浦沿黄、塘下周、朱家、董家、叶家园。
  二十八都一图:塘角斗、高店跟、昭十三房、庙桥头、唐家桥。
  二图:罗郑、白棠桥、埂田、檀树汇头、东桥头、东楼屋。
  三图:塘下、大桥头、踏破门徐、西河塘。
  四图:东门闸童、宓家埭、三七房宓、典渡桥。
  五图:双庙严、下严、关帝殿王、桥上王、郭家、张潘桥林、西诸、高翁、花门头王。
  二十九都一图:谢师桥、燕子窠柴、湖塘下朱阮、陡塘桥、俞莫张、岙里翁、树桥头、小茗岙、新桥施、坊表桥韩。根据宣统三年《宁波府图》重绘
  二图:后弄王、运河桥、三槐桥、东大桥、瓦窑头王、大茗岙、东杜、港头。
  三图:西埠头张、牌门头解、岭下王、洪家、下窑所。
  四图:鸣鹤场叶、岳庙跟、沙滩桥、盐仓前、旧日闸头章余、峙山后裘。
  三十都上一图:西杜、河斗叶、虹桥张。
  下一图:邓江岸叶、洋浦陈、五里韩。
  二图:河头沈、卫前张蒋、竹家桥韩、赖桥林、塘跟韩。
  三图:沙浦翁、上泽山翁冯、下泽山方唐、东山头、吴林徐王、河东方。
  四图:石孔潭洪、福山阮、前后方、九曲漕叶。
  五图:观海卫西北、义桥韩、花桥头、里闸方。
  六图:观海卫东南、段前方。
  第二节 民国时期
  民国初仍沿清制。开办乡村自治时,划分18区,计城3区、东4区、南4区、西1区、北6区。
  民国18年(1929)成立区公所,并为6区。19年改行村里制,旋即改乡镇制,划分61乡镇。慈北分建鸣鹤、护龙(今掌起、洋山一带)、唐荔(淹浦一带)、永又(观海卫、东山头一带)等乡。
  民国22年,全县分6区、103乡、21镇、2656闾(慈北划为30个左右小乡)。
  民国23年,撤区,废闾邻,编保甲。先曾定10户为甲,10甲为保,后按地理、历史状况划编保、甲。25年复设区。
  民国31年,全县分4区、42乡镇、547保、5950甲:
  庄桥区:庄桥镇、洋墅镇、费市镇、灵汉乡、长石桥镇、骆驼桥镇、洪塘镇、狮山乡、裘墅镇、河头镇、汶溪乡。
  丈亭区:丈亭镇、蜀山镇、渔溪镇、二六市镇、云湖镇、赭浦镇、黄思乡、三七市镇、祝江镇、江中乡。
  陆埠区:陆埠镇、郭姆乡、大隐镇、车厩镇、南山乡、石岩乡。
  观城区:观城镇、洋浦乡、师桥镇、师中乡、鸣鹤乡、昌明乡、东安乡、淞浦乡、古窑乡、淹浦乡、东山乡、福山乡、附海乡。
  城区:孝东镇、孝西镇。
  民国32年,将师桥、师中两乡镇合并为师桥镇, 孝东、孝西两镇合并为孝中镇。
  民国35年9月,撤区,将40乡镇并为25乡镇;
  城区:孝中镇
  东区7乡镇:庄桥镇、费市镇、长骆镇、洪塘乡、裘墅乡、河头乡、汶溪乡。
  西区5乡镇:丈亭镇、江中乡、清虚乡、官桥乡、赭黄乡。民国三十六年慈溪县政区图
  南区4乡镇:陆埠镇、大隐乡、车厩乡、慈南乡。
  北区8乡镇:东明乡(原东安乡及昌明乡东北部)、鸣鹤乡(原鸣鹤乡及昌明乡西南部)、护东乡(原淞浦乡及古窑乡东南部)、护西乡(原淹浦乡及古窑乡西南部)、观城镇(原观城镇及洋浦乡)、福东乡(原福山、东山两乡)、师桥镇、附海乡。
  民国36年2月,复调整区划,更改乡名,仍25乡镇:
  城区:孝中镇
  东区7乡镇:庄桥镇、灵阳乡、洪塘乡、裘墅乡、西河乡、长骆乡、汶溪乡。
  西区7乡:丈亭乡、蜀山乡、江中乡、江屿乡、金川乡、云湖乡、明德乡。
  南区4乡镇:陆埠镇、大隐乡、车厩乡、南山乡。
  北区6乡镇:三浦乡(原护东、护西两乡)、五磊乡(前东安乡与前昌明乡)、鸣鹤乡(前鸣鹤乡与前洋浦乡)、师桥镇、观城镇(前观城镇与前福山乡)、东海乡(原附海乡及前东山乡)。
  民国37年6月,复设置观城区署、陆埠区署。次年春,四明山地区划建四明县,慈溪县南山乡全部、陆埠干溪以南、车厩牌门头以南、大隐旧石岩及三过、岐阳等部分划归四明县。因四明山地区为新四军浙东根据地,又时近解放,故四明县有名无实。
  第三节 解放以后
  解放初
  1949年5月24日,慈溪县解放。建区公所4个,将原丈亭区江中、江屿两乡划入陆埠区,从陆埠镇析置郭姆乡,从南山乡析置东山乡,其余区乡镇建置不变。1950年6月,区公所由4个析置为7个,划分为76个乡镇(见附表)。
  此后,又有个别调整。1951年6月,骆驼镇划归镇海县。1951年7月,孝东、孝西两镇合并为县属慈城镇,观城、河城两镇合并为观城镇,师桥、师中两镇合并为师桥镇。1952年撤销师东乡,分别划入淹浦乡和师桥镇,观城改直属镇。1953年5月,东埠头东部(原属镇海县东湖乡一村)划归慈溪县东安乡。慈溪、镇海县界东埠头以东一线,重定为自通天岭脚通天庵至小埠头沿溪至洞桥交界。
  1954年县境调整
  1954年10月调整县境,由余姚县划入的有姚北的逍林区15乡(镇),浒山区16乡(镇),周朝全区16乡(镇),周巷区6乡(镇),门区8乡(镇),临山区4乡,共65乡(镇)。划归余姚县的有陆埠、丈亭、云山、城关4区,慈城镇和庄桥区的费市、洋墅2乡,共42乡镇(1960年12月,慈城镇又划归宁波市)。由镇海县划1950年慈溪县政区图1950年6月行政区划入的有镇北部分龙山区10乡镇,划归镇海县的有慈东部分庄桥区5乡。原慈溪县境经调整后,仅留下观城、鸣鹤两区。慈溪县形成了原姚北、慈北、镇北连在一起的新县境。乡镇建置无变,周朝区并入周巷区,临山区部分并入泗门区。
  之后,余姚慈溪之间又有几次小范围的调整:1955年,余姚县乌山乡虞家、金山庵2个自然村划归慈溪县浒山镇;慈溪县新界乡塘北、东头庵跟2个自然村划归余姚县历山乡。1958年,横河乡东山、金山、剑山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明德乡部分辖村划归慈溪县。
  1954年10月行政区划
  撤区并乡及划入庵东区
  1956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置35个乡镇。
  1956年6月,庵东盐区划归慈溪县,撤销特区一级政权,改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辖庵东镇及东一、东二、东三、西一、西二、西三等六乡一镇。
  人民公社区划
  1958年9月11日,合鸣鹤、观城两区的五洞闸人民公社成立。至10月,全县各区均成立人民公社。公社下辖大队、小队、生产队,均以序数命名,实行政社合一。1年前,全县农村已普遍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已代行行政村工作。至是,多重新划分或合并,称小队;乡镇则以1950年之小乡为主重新划分,称大队。情况如下:
  1959年2月,全县各人民公社除五洞闸保留原名外,均改为以原区名命名,并析火箭人民公社为周行、长河两公社;大队改称管理区,改以原乡名为名;下设生产队和生产小队,仍以序数为名。
  是年,重建县属镇4个,公社属镇8个。
  1959年人民公社区划
  1961年11月,废大公社,复置区。管理区作部分调整,改称人民公社,生产队改称生产大队,生产小队改称生产队。
  1962年2月,析龙山公社置龙山、龙场、雁门3公社,析宗汉公社为宗汉、鸣山两公社,析幸福公社(坎墩)为坎西、直塘、2公社。
  1962年2月人民公社区划
  1964年6月,撤销鸣鹤区,所辖东安、明湖两公社与鸣鹤镇并入观城区。12月撤销范市、鸣鹤、师桥、逍林、长河、天元6个镇,改为人民公社单一体制,将观城、浒山、周行、泗门、庵东等5个镇的农户划归人民公社,镇、社分设。
  1966年,浒山区直塘、幸福合并称坎西镇合并为坎墩镇(人民公社),逍林区崇胜并入胜山公社,择浦、逍林镇合并为逍林公社,原水云(从胜北划出)并入新浦公社,周行区建塘、义四并入小安公社,精忠、驿亭合并,改名永革公社。
  1968年,由胜山公社析置胜东公社,宗汉公社改名东方红公社。
  1969年,龙山、观城两区合并称“龙观地区”,浒山、逍林两区合并称“浒逍地区”,周巷、泗门两区合并称“周泗地区”,庵东、长河两区合并称“庵长地区”,各设“地区革命领导小组”。各公社、镇设“革命委员会”。
  1970年5月,雁门、龙场并入龙山公社,灵湖并入范市公社,甸山并入田央公社,新新并入周行镇公社,改称周行镇。
  1971年1月,撤销各“地区”,恢复原8区。
  1972年1月,析龙山公社为雁门、龙山、龙场3公社,析田央公社为田央、甸山2公社,析范市公社为范市、灵湖2公社,析师桥公社为师桥、淹浦2公社,析小安公社为小安、义四、建塘3公社,析海塘公社为临海、兰海、横塘3公社。
  再度调整县境及公社并析
  1979年9,慈溪县泗门区曹娥、朗海、镇海、万圣、夹塘、湖北、临海、兰海、塘后、横塘、泗门镇等11个公社划归余姚县管辖,余姚县龙南区石堰、龙南、彭桥、彭东、樟树、桥头、民主、横河镇等8个公社划归慈溪县管辖。全县区划为8区、4镇、58公社、773个生产大队、22个居民委员会、5025个生产队。
  1979年9月行政区划
  调整区划名称
  1981年7月30日,周行区复名周巷区,周行镇复名周巷镇,东方红公社复名宗汉公社,永革公社复名精忠公社,东山公社改名东山头公社,明湖公社改名宓家埭公社。
  1981年2月建立县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进行地名普查等工作。
  同年8月,经慈溪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将以新名词命名或序数命名的大队及居民委员会改为以传统地名为主命名,1983年、1985年又改名一批。1986年5月,《慈溪县地名志》定稿付印。
  现行政区划
  1983年9月,政、社分设。以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为基础,分别设乡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1984年5月,析卫前乡为福山、五里、泽山3乡。6月改鸣鹤乡、范市乡、逍林乡、横河乡、坎墩乡、长河乡、天元乡为建制镇。1985年1月,改白沙乡、师桥乡为建制镇。1987年2月,撤销泽山乡,并入观城镇。1987年底,全县为8区,1个县属镇,14个区属镇,50个乡,796个行政村,58个居民区。
  第四节 新划入地区之政区沿革
  在解放后历次县境调整中,新划入慈溪的有镇北、姚北两大块。其划入前的行政区划,分述如下:
  镇海北部
  1954年划入镇海县龙山区10个乡镇(澥浦岭以西):
  宋时属定海县灵绪乡,包括伏龙村、筋竹村、东墟埠村。
  元时属定海县灵绪乡三都、四都、五都。
  明时属定海县灵绪乡三都、四都、五都,辖伏龙村、梅林村、湖上村、筋竹村、东墟埠村、上庄村、下庄村。洪武二十年(1387)筑龙山所城,龙山所隶观海卫。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9)定海县改名镇海县,划入部分属镇海县灵绪乡达礼里三、四、五都。宣统三年(191,1),灵绪乡析为前绪、东绪、西绪3乡,划入部分属东绪、西绪两乡:
  东绪乡三都一图:徐家岙、大岙、金家岙、凤浦岙、东岙、岙底徐;三都二
  民国三十五年镇北行政区域图
  图:田央陈、下洪、中陈上、中陈下、龙头场、伏龙山、龙山镇、后陈;三都三图:西门外、李家、龙山所、龙山所中、龙山所下、东门外;三都四图:邱洋、邱王。
  西绪乡四都一图:沈家岙、筋竹岙、沙滩头、阴洞口、后堰头、黄草路、官庄、田央黄、湖湾、山沿黄、铺基;四都二图;路西、路东、河头周、庄黄、施公山下、石碶头;四都三图:王家路、马家路、方马、宣家堰内、傅家山前、黄杨岙、方家河头、傅家塘;五都一图:任家溪;五都二图:东蔡、西蔡、高巷、董家畈、大埠头、小埠头、湖墩、潘岙、通天岭下;五都三图:前河沿东、前河沿西、市心、大汇河斗、范村、后漕、双眼井跟、后宅、海屋、上杨、下杨。
  民国35年合并为龙山镇(原龙城镇、龙山镇、雁门乡)、窖湖乡(原田央乡、甸山乡)、灵绪乡(原范市镇、灵湖乡),直至解放无变更。
  1950年6月,3乡镇划为龙山乡、龙场镇、雁门乡、施山乡、田央乡、甸山乡、东湖乡、灵湖乡、范市镇、沿海乡等2镇8乡,属龙山区,区公所由澥浦(今属宁波市镇海区)迁至龙山。1954年,以上10乡镇及龙山区公所归属慈溪县。
  民国21年(1932)设24乡,24年并为7乡镇,如下表:
  余姚北部
  1954年划入部分(今逍林、浒山、长河、周巷、泗门各区,其中泗门部分1979年复析归余姚):
  宋时,姚北地区已设7乡,以后海涂沉积北移,新开发区域至清代仍未设新乡,分属南部7乡:
  上林乡(北部),今逍林区一带;
  梅川乡(北部),今浒山区一带及逍林区胜山等地;
  云柯乡(北部),今长河区、周巷区云城、浒山区宗汉及庵东等地;
  孝义乡(北部),今周巷区一带;
  开元乡(北部),今泗门、朗霞以北一带;
  东山乡(北部),今临山以北一带;
  兰风乡(北部),今横塘、兰海等地。
  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浒山所城,浒山所隶观海卫。另有眉山、三山两巡检司,分别隶临山卫、观海卫。
  民国初分属林东、林西、胜山(以上3乡今逍林区一带)、白沙、浒山、保德、沐仁、柯东(以上5乡今浒山区一带)、云漾、云潭、云和(以上3乡今长河区一带及庵东镇)、云城、义三、义四、义五(以上4乡今周巷区一带)、天华、泗门、湖堤、临山、兰塘(以上5乡今属余姚县)等共20乡。
  民国19年(1930),划区分乡,分属4区74乡镇。
  民国29年并乡,分属5区32乡镇,直至解放无变更。
  浒山区:浒山镇、坎墩镇、白沙乡、永凝乡、宗汉乡、潮界乡、天潭乡。
  逍林区:逍林镇、三管乡、新浦乡、胜山乡、择浦乡。
  周巷区:周巷镇、周朝镇、精忠乡、义五乡、云城乡、云塘乡、朗霞乡。
  临山区:临山镇、泗门镇、上塘乡、兰塘乡、湖堤乡、明风乡、泗海乡。
  庵东区:庵东镇、崇三乡、福寿乡、大云乡、义四乡、曹娥乡。
  1950年4月调整区乡,分属逍林、浒山、周朝、周巷、泗门、临山六区65乡镇。1954年划县时,乡镇建置无变。周巷、周朝两区并为周巷区,临山区部分乡并入泗门区。
  1956年划入部分(今庵东区):
  庵东盐区清时分属余姚县云柯、梅川、上林、孝义等乡,中心集镇为人和镇。咸丰二年(1852)因其位于万嵩庵(建于1848年)之东,改名庵东市。民国5年,余姚盐场场署自石,堰迁至庵东。8年,两浙盐务局在庵东设盐务分局,下辖7个盐业区,以庵东为中区,其东西两侧按由近及远的序列,分别为东一、东二、东三、西一、西二、西三6区共计7个场务所。境域分属余姚县之云漾、云和、云潭、柯东、保德、胜山、林西、义四、义五等乡。17年,分属庵东镇及柯中、漾东、崔陈、仁寿、福缘、孝女、东三等乡。29年,分属崇三、福寿、大云、义四、曹娥等5乡及庵东镇。
  1949年5月解放后,建庵东区人民政府。
  1950年4月,划为丁级县盐特区,辖庵东镇及东一、东二、东三、西一、西二、西三、崇寿、高兴等8乡,其棉区部分(约占全区面积2/5)分别划归余姚县逍林、浒山、周朝3区。
  1953年7月18日,庵东盐区改为区级特区,划归余姚县管辖,并将崇寿乡划入浒山区,高兴乡划入周朝区,原周朝区的庵东乡并入庵东镇。
  1954年10月,庵东盐区宁波专区直属,1956年6月划归慈溪县。
  1979年划入部分(今横河区):
  横河区曾称龙南区,宋至清分属龙泉、上林、梅川、烛溪、冶山等乡。
  民国初分属龙泉、彭桥、林东、林西、浒山、冶山等乡。民国29年后,分属逍林、浒山两区,逍林区为双桥乡、逍林乡之南半部、择浦乡之南部1/3、天东乡、彭泾乡。属浒山区的为乌山乡、龙北乡、龙南乡和云山乡一部分。
  1950年,余姚建横河区,辖横河、梅溪、彭东、彭西、天东、乌山、匡堰、秦堰、龙南、石堰等10乡。
  1954年10月调整县界时,将留余姚县境之原逍林区双桥乡、双湖乡、桥头乡、樟树乡4乡,原浒山区的担山乡、白沙乡一部分与天东乡一部分建民主乡,并入横河区,时有乡镇15个。
  1956年撤区并乡,合成5个大乡:横河乡(原横河、石堰、秦堰、乌山4乡)、桥头乡(原双桥、双湖、桥头3乡)、匡堰乡(原匡堰、樟树、彭东3乡)、彭桥乡(原彭西、民主2乡)、龙南乡(原龙南、梅溪2乡)。
  1958年10月,5乡组成横河公社,辖9个管理区:横河、石堰、樟树、彭东、桥头、双桥、彭桥、民主、龙南。
  1961年恢复横河区,9个管理区改建为9个公社。1962年,双桥与桥头合并,建桥头公社。
  1963年,撤横河区,并入低塘区。1966年复设横河区。
  1970年,横河公社并入龙南公社。
  1972年,改称龙南区,又从龙南公社析置横河公社,直至1979年划入慈溪,8公社体制不变。1981年7月复称横河区。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