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之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187
颗粒名称: 决战之年
分类号: I253.3
页数: 9
页码: 303-3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桥指挥部在2007年的工作总结会议上,吕忠达和王勇的讲话。吕忠达在会议上讲了存在的九大差距,而王勇则讲了当前存在的思想动态。
关键词: 跨海大桥 纪实 杭州湾

内容

时间的脚步飞快地走到了2007年。
  决战的时刻到了。指挥部将它称为“决战之年”。
  与任何一个卓越的领导者一样,大桥指挥部在每年都会提出一个口号,这个口号也就是这一年工作的重点。2004年是“开局之年、基础之年、管理之年”,2005年是“精细管理之年、攻坚之年”,2006年是“关键之年、精细管理之年”,2007年则是“决战之年”。
  每一个口号下都有每一年急需解决的矛盾与重点,“决战之年”最突出的矛盾是什么?很快,我们就得到了答案。
  2007年1月4日刚过元旦上班的第一天,上午9点整。在大桥指挥部的二楼多功能厅召开,了2007年度工作大会,指挥部全体人员济济一堂,除了参加招标工作被“关”起来的那几个人之外,其他的人员一个不落全部出席。
  吕忠达主持会议,方夏平做工作总结。
  然而,我们很快发现今天的总结报告与众不同。一般来说,总结总是皆大欢喜、以讲好为主,他却用了很大篇幅讲了存在的九大差距:工程总体进度不够平衡,安全措施不够到位,细小部位的质量检查还要加强,廉政工作要注意……下面坐着的人屏声静气,连一声咳嗽都没有。我们可是第一次见识了这位一向爱开玩笑的副总指挥犀利的一面。
  紧接着,总指挥王勇的讲话也出人意料。在例行说了2007年的工作目标后,总指挥竟用较长的篇幅讲了当前存在的思想动态。
  原来,按照工程建设的一般规律,临近结束,往往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人情关。管理人员与施工单位由不熟悉到熟悉,大家成了朋友,因此有些该严的地方会放松些,不该通融的地方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去了。二是出路关。指挥部是个临时机构,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来时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现在大桥快造好了,开始考虑自己的后路了,人心涣散。
  这是客观的,是人之常情,但也是最危险的。指挥员如果不是清醒地看到这些问题,迅速扼制它,就会酿成大祸。方夏平提到的当前存在的九大问题中有六个与此有关。
  这就是“决战之年”领导者必须高度重视的新问题!
  如果说,前几年,我们必须全力以赴解决打桩,架梁,攻克技术难关,防台抗台,那么,现在,我们必须将这特殊环境下产生的思想问题先行解决,否则就无法打好决战这一仗。
  因此,总指挥今天的讲话有的放矢。
  “人情关与出路关,这是我们面临的两大考验,谁都无法逃脱。我们是英雄团队就要有英雄团队的样子。在公与私面前,要求大家大公少私,一切要服从建设好大桥,这是对每个人基本素质的考验。你们要相信组织,请大家相信,我们一定负责地关心大家。几年来,大桥锻炼了一批人才,有的同志想到全国的大桥工程去,我们欢送;想到市重点工程去的,我负责推荐介绍;留下的,还要管好大桥。”
  ——这是严格要求与关爱的强力组合,这种强力组合的原动力就是大桥的总目标:“建设一流大桥,创造一流管理,培养一流人才。”这个目标是英勇悲壮的,我们不仅要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还要与自己斗,它需要你克服私心、放弃小我,需要你付出极大的努力甚至牺牲。这是大桥建设的需要,是大局的需要,是我们共产党人使命所在。
  “决战的时刻到了。现在,我们要求每个员工,像钉子一样钉在这里,要画好这个历史的句号,要珍惜这人生难得的机会。”
  ……
  “决战”二字,明确、生动,光芒四射,动人心弦,再次激发出惊人的团队精神,成了众志成城的动力。
  这是指挥部在决战之前的思想总动员。不久,冒着凛冽的寒风,在大桥上召开了全体建设单位的誓师大会。
  大决战的序幕哗啦啦地拉开了。
  一块倒计时牌已经赫然矗立在指挥部大楼的左侧。上面标着离大桥合龙的日子。
  项目部经理徐爱敏感到压力大极了。
  此时,四大项目部经理中,冯宗朝已经解脱了,他所管理的工作重点是打桩,此刻,5000多根钢管桩已经平平安安地摁入了海底,每次见到他,他都轻松愉快地又说又笑;此刻的侯凯也轻松多了,他的桥墩与平台都顺利地完成了,工程队们再也不叫他“恶人”、“破坏专家”了,相反,他们对他感激不已,说亏了他这么顶真,现在工程才会如此保质保量。但是徐爱敏管着的是南通航桥和北通航桥,由于猝不及防发生的钢护筒变形事件,两座通航桥的进度明显滞后。那天开动员大会时,他在北岸看视频,真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方夏平提到的九大问题中有不少出在他管辖的范围。
  徐爱敏文文静静的,小个子,戴着副眼镜,好学习,不爱多说话,1992年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后读硕士研究生,读完硕士研究生又考上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从兴趣爱好来说,他更适合管技术,原来在招宝山大桥时也是担任副总工程师。但是王勇看他书生气很重,就说:让你到现场去锻炼锻炼吧。
  ——王勇是从培养他考虑,现场好,能够学全面管理,进度、安全、质量、投资,什么都让你摸一遍。懂了这些,再做技术工作,就如虎添翼。
  没想到千载难逢的难题让他所在的两座通航桥碰上了。好不容易解决了钢护筒变形的难题,又来了个钢箱梁供应告急的问题。供应商是武昌造船厂,他们制作的钢箱梁要从武汉运到杭州湾跨海大桥工地来,线路长,又是海上运输——他们原来只熟悉江上运输,海上运输显然比跑长江困难多了,一下子调动了十二只船还是供不应求。那天董孟亲自赶到北岸坐镇开会解决这个难题。会上,南北通航桥的两位老总眼睛都红了,气急败坏地逼着武船厂的代表拿出办法来。
  徐爱敏急呀,他夜夜睡不好,瘦小的人一脱形变得更干更小了。项目部成立了一个钢构件施工办公室,负责协调组织、提供信息,每星期一晚上开协调会,还开辟了信息平台,每天发布施工情况。他用一个成语形容他当时的心情:如履薄冰。
  南北通航桥成了整个工程的节点!指挥部成立了联合攻坚指挥部。紧要关头,王勇、方夏平、吕忠达三人全部出马,多次到武汉协商。
  武船厂的领导也被感动了,拍着胸说:王市长您放心,我们一定会保证供应。
  很快,武船厂想方设法将运输船从十二只增加至十九只。一切开始走向坦途。一旦供应难题破解,进度突飞猛进,后期箱梁的架设速度竟然达到三天一片,创下了世界纪录。在长江上架梁,历史上最快的速度也要五天一片呢!怪不得吴维忠兴奋地说:干完这里,什么地方都不怕了。
  6月11日下午3时,吴维忠负责的南通航桥最后一片箱梁顺利搁上。
  6月13日晚9时58分,在滂沱大雨中广东长大负责的北通航桥最后一片箱梁顺利搁上。至此,比原定的6月,20日提前了六天。
  那一天,所有在场的人在雨中拥抱着总指挥振臂欢呼。在一片欢呼声中,我们看到了徐爱敏,这个应该是主角的项目经理,将自己小小的身子裹在宽大的雨衣里,静静地立在一旁。
  我们笑着问他:现在你睡得着觉了吧?
  他笑笑,很老实地回答:现在睡得着了。
  他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
  与徐爱敏一样承受着很大压力的还有项目二部经理王毅。
  我们叫他“小王毅”,因为他与本书作者之一王毅的名字一模一样,稀奇的是连个子、长相都有相似之处,而且也剃着个平顶头。于是一见之下,两个王毅格外亲热。指挥部的人为了区别就叫他“小王毅”了。小王毅很年轻,1966年生。他是四川人,1989年从重庆交通学院毕业分配到了宁波鄞县,在东钱湖修公路,那是他打基础的十年,他跑遍鄞县的角角落落,设计、施工、监理全都学了一遍,还学会了宁波话,同时还幸运地找到了他的另一半——当时她就在他的指挥部旁边的卫生院里工作,似乎专门在那里等着他的到来。
  与徐爱敏一样,他也是从招宝山大桥工地过来的。能参加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是他梦寐以求的,他说这是人生难得的机遇,不管去做什么,只要能去大桥就是一大幸事。
  当初竞聘岗位时,大家都以为他会选择他熟悉的斜拉桥——项目一部,出乎意料的是他却选择了项目二部。项目二部包括第8标段和第1标段。第8标段是他从来没搞过的70米箱梁的预制和安装。问他为什么,他说:“最重、最长、最大的都在这里了,70米箱梁要安装18公里,大桥的一半由我管理,有劲!而第1标段是大桥的北大门,有陆地有滩涂,有钻孔桩有打入桩,有支架法现浇有挂篮式悬浇,总之,涉及桥梁建设的方方面面,正好都学一遍。”
  原来,他是想多学一手呢。他喜欢学习新东西,喜欢有挑战性。
  2005年底,他在项目二部干得正欢,一个命令将他调来搞大桥的交通工程。离开时他有点依依不舍,因此,在70米箱梁最后一片梁架上去时,他特地赶去参加仪式。
  在他工作调动的时候,我们曾私下里问过总指挥王勇,调动王毅的工作,是不是他干得不好呀?王勇笑着说:不是不是,恰恰是因为他在那里干得出色才把他调过来的,大桥的交通工程很重要,其中的桥面铺装工作是个世界级的难题,所以专门成立了一个项目部,让他来干。
  交通工程真的很重要。
  什么是交通工程?有人说,交通工程是房子的毛坯造好后的装修,是大桥的形象工程;有人说,大桥是一条巨龙,交通工程是给巨龙披上一件战袍。都对,但是王毅认为这只说明了一个方面,他另有一层理解:
  “交通工程是给大桥注入灵魂。大桥合龙只是有了躯干,重要的是还得给它注入灵魂。你看,必须安装机电系统、监控系统、通信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这样,你运行中有什么问题才能及时发现,还有收费系统——这可不能出什么差错,股东们眼巴巴等着收钱哪!一通一亮,这才让大桥真正活起来,你说这是不是灵魂呀?”
  当然还有很多,钢护栏和风障的制作安装、交通安全设施的安装、伸缩缝的处理——现在车子过去,我们常常会感到咯的一声,这就是没处理过的伸缩缝在作祟,以后要一条条割掉,然后再铺平。
  钢箱梁桥面铺装是世界级难题,铺装工作的技术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温度高,还要求所有工人作业时戴手套、穿长袖,脖子上缠毛巾,不能让一滴汗水滴下去,只要有一滴滴下去,铺上去的沥青就会冒泡,泡会由小到大,蔓延开来,就会毁了整个路面。
  因此,2006年4月,当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前来视察时,还特地考王勇:你怎样保证大桥铺装工作成功?
  王勇特佩服曾副总理这个专家式的提问,同时也感到心里沉甸甸的。
  他将这个题目交给了王毅。
  王毅明白这个题目的分量,里面的道道很多很多——铺装单位的选择,铺装材料的选择,施工控制,最佳配合比研究,温度、平整度、厚度、压实度……最大的问题是7至8月份高温季节正是铺装的好时机,但也正好是台风的多发季节,如不能抢占这一关,2008年通车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2005年年底,他转到铺装工程,足足为此准备了一年时间,为了桥上不返工,桥下试验了不知多少次。
  决战开始后,其他工程队都喜气洋洋捷报频传,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王毅了。现在,铺装成了全桥的节点,2008年能不能提早通车,就看你王毅的能耐了。
  王勇问他:如果大桥6月30日贯通,王毅你怎么说?
  王毅回答:我争取年底完成。
  方夏平不满意了,说:不能是争取,是保证。
  王毅一咬牙,豁出去了:我保证。
  话是这么说,铺装工作一开始,压力大呀。
  这压力有许多是他自己给自己加的。他听到总指挥对朱瑶宏下死命令:你以后每天给我上两次桥,都要戴上白手套。桥面铺装前都要摸一摸,看有没有灰尘。人家副总指挥都被要求上桥两次,你上几次呀?这一想,他几乎天天泡在桥上了。我们看到他时,只见人晒得黑黝黝的,不过看上去更帅气、更精神。
  我们曾去过铺装现场,当时正在试铺装,有工人先在清扫桥面,一遍一遍地清扫,就像家里搞卫生一样仔细,可说是一尘不染,还将桥面摊铺的两旁用尼龙纸仔仔细细地覆盖粘贴妥当,不让沥青沾上影响美观。然后摊铺机在前,碾压机在后,两台两台地并排前进。碾压还有初压、复压之分,有两道工艺。一个胖胖的指挥一手拿着对讲机,一手拿着个喇叭喊着“快快快”,于是有四个工人拿着绑着彩旗的标志往前跑去,两个工人则拿着拖把飞快地跑来把废机油擦在碾压机的轮子上,这也是为了起隔离作用,不要让沙粒子带上来。
  还有专业人员在仔细测量温度,测量出料情况。铺装上去的沥青要保持160℃至170℃的高温,热气腾腾的,整个工地气氛紧张而又有条不紊。
  担负铺装施工的是中国交通集团公路三局,现场指挥在隆隆的机器声中大着嗓门向我们介绍说,他们清晨3点30分就起床,要准备沥青熟料,5点钟一切准备就绪,7点钟就开始施工了!
  铺装工作与温度有关,与气候有关,下雨不能工作,沥青温度必须保持在170℃以上,冷却了就压不成型,越热,越能保证进度与质量。因此王毅天天最关心气象预报,一看梅雨来了就心烦;一看气温高上去了,就兴高采烈。有几天,气温噌噌噌往上蹿,,气象预报每天都是38℃至39℃,大家都喊“热死了热死了”,他却笑嘻嘻的:热好热好,我开心死了。大家都笑了,笑着骂他:王毅你有病呀?王毅的责任重大呀!他已经连续三个星期没有休息了,连续值班——不在现场,他心不安,干脆,还是泡在大桥上了。
  “决战之年,”所有压力的汇聚点是坐镇大桥的副总指挥方夏平。
  五一节前,我们给他打电话,说要去大桥采访,他沉吟了半晌,说,4号来吧。
  那天我们赶到指挥部,只见他一脸疲惫地靠在转椅上。
  “累死了。”他说,“真的累死了。”
  这么壮实的汉子也喊累了?这么多年来,我们可是第一次听他说累。
  今年工程的两个关键点像两块大石头日日夜夜压在他的心头,上半年通航桥合龙,下半年桥面铺装,6月份无法合龙,下半年就不能铺装,下半年不铺装,2008年就不能通车!环环相扣,不能有任何懈怠。
  这简直就像是写武打小说,险象环生,层出不穷,千头万绪的事,稍有疏忽大意,小李飞刀就过来了,你不重视都不行。
  因此这个“当家和尚”每天都得考虑:哪个环节没有扣住?哪个环节会出问题?每天都在计算:钢箱梁拼装还剩八节,五天一节,一共四十天,可以在6月20日前完成;大桥的附属设施招标完成,现在进入了制造阶段;钢箱梁桥面铺装的沥青技术要求高,已经到货280吨,还差400来吨……
  还有安全——这可是重中之重。按一般规律,工程安全事故往往发生在后期,眼看着快胜利了,一松劲一疏忽,得,大问题往往就猝不及防地出来了。大江大海都过来了,可不能在小水沟里翻了船。
  五一节要到了,细心的他又在估计:这几年参观大桥的人越来越多,听说大桥今年合龙,来的人一定不是少数,一定要保证安全。于是早早做了安排,几个副总指挥分工,金建明赶到北岸坐镇,他与吕忠达在南岸指挥。
  果然不出所料,五一长假那几天,参观大桥的车流蜂拥而来,人山人海,少说也有二十万之多,道路上被挤得水泄不通,人太多了,连施工的沥青车都开不上去了,全被堵住了。
  危险呀!稍有不慎就是特大事故。
  他赶到现场。在大太阳下,他就盯在那里,一盯就是大半天。非要看着处理停当了他才放心。这时我们才明白为什么他约的是4号——前几天,他都在大桥“站岗放哨”呢!

知识出处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出版者: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经过,分为:十年论剑、艰难的破冰之旅、谁能动大桥的奶酪等章节,这部作品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史志性——“世界第一桥”是令人惊叹的,我们不能断定它“后无来者”但可以骄傲地说它“前无古人”。前无古人的奇迹的创造过程,是何等的珍贵。其珍,贵之所在,更在于这是两位作家书写的史志,它留下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思考、一个时代观念冲突的活化石。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