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184
颗粒名称: 人物档案
分类号: I253.3
页数: 10
页码: 285-294
摘要: 本文收录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人物档案,摘自当年的《大桥之声》。《大桥之声》是指挥部办的一份内刊,它是一个忠实的记录员,记下了无数建设者的风采,为历史留下了一大批人物档案。这是一批可爱的“小人物”,说他们“小”,或者是因为年纪很轻,或者是因为他们都是普通的施工人员。但是,在这场热火朝天的建设中,他们是最积极的参与者,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中坚力量。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大桥的辉煌。
关键词: 跨海大桥 人物档案 杭州湾

内容

这一节里的内容,大多摘自当年的《大桥之声》。《大桥之声》是指挥部办的一份内刊,它是一个忠实的记录员,记下了无数建设者的风采,为历史留下了一大批人物档案。这是一批可爱的“小人物”,说他们“小”,或者是因为年纪很轻,或者是因为他们都是普通的施工人员。但是,在这场热火朝天的建设中,他们是最积极的参与者,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中坚力量。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大桥的辉煌。
  之一这个小丫头不简单
  赵曦蒙是中铁大桥局三分部的技术员,说她年轻,是因为她才从大学毕业就分配到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她身材不高,甚至可以说娇小玲珑,说起话来都细声细气的,一副小家碧玉的模样,你很难相信她的工作是与钢筋水泥打交道。但是她的工作竟是对箱梁的梁体钢筋和桥面钢筋按设计规范要求进行结构尺寸的特别质量检查。这个工作是室外作业,因此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高高兴兴买了件新衣服,没想到一场大雨将她淋成了落汤鸡,只好将它挂在架子上作壁上观。真是郁闷呀。但是久而久之,她习惯了穿着工作服满世界跑——这才是真正的大桥建设者呀,这才是真正的酷呀。
  别看她年纪小,对业务却很钻研。仅用三个月时间就熟悉了箱梁所用钢筋的型号、规格、间距、尺寸。有一次监理想有意“为难”她一下,问她:腹板钢筋有多长?底板钢筋有多少?端部预留钢筋直径是多大?没想到她对答如流。
  所有在场的人全服了:这个小丫头可真不简单呀!
  之二自学成才的锚泊专家
  中铁工程总公司夏立高被人们誉为“自学成才的锚泊专家”。
  夏立高是1990年参加工作的。作为水手,他一直与船打交道。这是个有心人,无论在哪条船上工作,他都处处留意,事事在心。因此进步很快,不久就脱颖而出,成为生产骨干。2004年,他被委以取架箱梁时锚泊定位指挥的重任。
  在杭州湾上定位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海上架梁作业受一日两潮的影响很大,每次的抛锚、起锚作业都不相同,抛多少锚?先抛哪只锚?每只锚要抛多长?角度多少?起锚的顺序如何安排?一点都来不得马虎。否则,轻则延误时间,重则发生灾难性事故。他的责任重呀!
  他如履薄冰,生怕有什么闪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哪怕是赶着鸭子上架,也得把这个“架子”上好。为了上好这个“架子”,他不知牺牲了多少业余时间。别人休息,他在揣摩构思作业要素;别人在娱乐,他在总结上次作业的得失。他还实地考察,向渔民,向更多的人了解海域特点。他有一个宝贝小本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每个桥墩的位置、潮向的时间、潮流的角度以及每次抛锚、起锚的顺序。
  孜孜不倦求索的结果是:经他指挥的数千次抛锚、起锚,个个抛得位置精确,次次起得干净利落。
  之三生命的守护神
  在杭州湾工地,你每天都能看到一个中年男子,他整天围绕着工地打转,结构是否坚固?防护是否到位?员工们是否按规范穿戴好
  了防护用品?他就是二航局杭州湾跨海大桥Ⅲ-A标的安全主管、现场专职安全员徐家宝。人们亲昵地称他为“生命的守护神”。
  这个守护神的担子重呀!百日安全竞赛活动开始的时候,正是Ⅲ-A标主塔处于110米高空之时,每天都在不停地向上攀升。眼看着主塔高度不断升高,徐家宝的心事也一天比一天重。这两根单体塔柱,每分每秒都在海中悬臂受风,已经够让人操心的了。再加上每天随塔长高的100多米的塔吊,更让他担惊受怕。他常常吃不好睡不香。干脆,他将铺盖行李搬到主墩上去,就睡到它的旁边。夜静人寂的时候,他会独自爬起来,围着施工平台转几圈,看着一切运转良好,他才再放心睡下。哪一夜不起来几次他就不安心。
  吊塔、载人电梯,几天就会上升一大截。这时,附墙和垂直度成了关键。这个时候的他,仿佛有了分身术,几头盯着。一是盯工长,升塔附墙工作要仔细,标准件一定要装得标准,确保垂直度在规定范围内;二是盯测量工,今天又升顶了,昨夜又起大风了,你们来帮忙测一测,是否产生变化;三是盯操作工,不许他们违章操作。
  爬模在百米高空,四周是安全网,脚下是木板,但最多的作业却是电焊,防火工作是头等大事,一旦失火,那可是叫天无门呀。徐家宝除了反复教育员工谨慎用火外,还挖空心思在百米高的每层爬模上,成功设置了消防水缸。当你仰面朝天,看到那变戏法似的凌空挂着的消防水缸时,你的心情如何?
  那种敬佩,不是用一个字眼能表达的!
  然而最让他担心的还是台风,搅拌机的防风、平台的稳固、塔顶爬模的抗风能力、孤零零的塔吊,还有这一百三十多号人的撤退,哪件事都在他的心头放着搁着,哪件事都是再三检查、再三叮嘱。
  日夜操劳,他明显瘦了,老了,但是他很欣慰,在他负责的工地上,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之四项目部的年轻人
  在一航局Ⅶ合同项目部里,活跃着一批年轻人,他们都刚刚从大学毕业,都生气勃勃,意气风发。
  王辉,天津大学毕业,技术员兼团支部书记,人称“小胖子”。别看他胖,却有“四快”之称:说话快言快语,打电脑噼噼啪啪,走路大步流星,办事干脆利落。一天工作下来,不知什么是累。
  向雄,武汉理工大学毕业,与王辉相反,人长得特瘦,似乎营养不良,戴一副深度眼镜,人称“小博士”。虽然生得单薄,却肩负物资部副部长的重任,主材的采购、点验、出库入库,直至现场供应,里里外外,跑来跑去,浑身是劲。有趣的是不管有多忙,“小博士”风度依然故我。
  沈家海,中南大学测绘专业毕业,他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第一个新郎官。小沈生性厚道,不管别人怎么逗,他只是憨憨一笑。就是他,在工作中却出手不凡。他负责着项目部的整个施工测量,GPS、全站仪、经纬仪等各种仪器样样精通,享有“测量大师”之美誉,是一航局专家人才库中最年轻的成员。
  办公室主任周红涛,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是宣传报道的顶梁柱。不仅文笔好,写一手好文章,而且是篮球队的绝对主力,可谓是“文武双全”。中秋节前,他最爱的姥姥病逝,这时正是项目部工作最忙的时候,面对抉择,他强忍着悲痛,毅然坚守在岗位上。
  在每个合同段的项目部里,都有着这样的年轻人……
  之五为钢筋班的哥们喝彩
  7月的杭州湾,骄阳似火,马路上都看不到人影了,连狗都躲到荫地里呼呼大睡了。但是在杭州湾那些扎钢筋的哥们却还在继续奋斗——在杭州湾,有效的工作日就屈指可数的那些时日,你能休息吗?
  虽然为了照顾员工的身体,项目部的领导们已经将作业时间避开炎热的正午,并准备了大量的凉茶、药物,但是,你是在深度达10米的围堰及墩身模板里作业呀!那里犹如一只受热过的筒子,模板被太阳暴晒后发出可怕的高热量,里面的人还要进行电焊作业,热上加热变成火焰山了。外面已经够热的了,里面的气温比地面竟还要高出10,多度。人在里面,不出三分钟,便大汗淋漓全身湿透。
  因此有人说笑话:里面可以烤番薯吃了。
  领导们过意不去,在墩身两端用压风机使劲往里面送风。但是谁都明白,这举动的安慰作用大于实际意义。
  就是在这样闷热的环境中,他们安全、优质地完成了任务。
  致敬!钢筋班的哥们,你们是好样的,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之六一个没有打出的电话
  2005年的中秋节。
  大桥建设者们是没有节假日概念的。作业一旦启动,你想停也停不下来。
  然而节日还是节日,到了那一天,心里总是怪怪的,会惦念着家乡的亲人。尤其是中秋节这全家团聚的节日。
  那天下午,汪时鼎与他的,战友们在E12承台作业。当他们忙乎完毕从承台上爬下来,跳上交通船时,银白的中秋月已经高高地挂在了半空。远处,沿岸的万家灯火连成一线,有人在放着烟火,此起彼落的,增添了许多节日气氛。然而工人们没有休息,南航道主桥墩的平台上灯火通明,弧光闪烁,正在火热的施工中。
  这时,手机响起,是家里的“她”打来的:“我已经吃过月饼了。”
  言下之意,你吃了吗?今天是中秋节啊。
  当然没有,连饭都还没吃呢。
  但是他没有这样说。这样说她会记挂的。
  他只说:我知道啦,你早些睡吧。
  老夫老妻啦,你只要说半句,对方就明白了你的下半句,她知道他还在海上呢。
  他挂上机,极目远眺,月亮更圆更亮了。他当然也想回家,也想与亲人团团圆圆地过节。但是能参加杭州湾跨海大桥这举世瞩目的大工程,是工作了近三十年的他的盼望!
  船跳了一下,到码头了。他拿出手机,想告诉她一下:我上岸了。但是一看时间,已经很晚了,她一定睡着了。
  这个节日的电话终于还是没有打。
  之七花甲寿诞在工地
  2005年12月27日,Ⅱ标的陈其汉老师傅在大桥工地上度过了他难忘的六十岁生日。
  陈其汉是项目部涂装专业队的技术负责人。前些日子,老伴与女儿就打电话来催他回家,准备给他做六十大寿。六十岁,可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分界线,中国人的习惯是要好好庆祝一番的。
  但是,陈师傅无法脱身。眼下套箱正在加快速度加工,工期要求很紧,涂装工作量大幅度增加。而由于受到天气寒冷的影响,涂装的速度反而慢了下来。在这样的节骨眼,他能走吗?
  他带领着大家依旧奔走在工地上,连续加班加点,累得双眼充满血丝。尽管工期紧,但他对质量依然一丝不苟,稍有一点不合格,他就板着脸要求:重来!
  每道工序完工后没有得到他的许可,你甭想进入下一道工序。
  生日那天,他依然奔波在现场。
  然而,一只硕大的蛋糕送到了他的面前,上面插满了五彩的蜡烛。项目部的领导与员工为他祝寿来了。
  当他在“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中一口气吹熄了蛋糕上点燃的蜡烛时,他的眼眶湿润了。
  他说:我过了那么多的生日,今天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过的六十岁生日让我终生难忘
  之八一位网民的忧伤
  2003年春末,寒冷还没有退去,料峭的海风扑在脸上刺骨地疼。杭州湾跨海大桥桥址所在的九塘以北,除了还没有发芽的老苇根在风中摇曳外,一望无际的海涂上看不到还有什么会动的东西。我把脖子缩进衣领里,带着几名测量员和辅助工人走出了九塘大堤,在九塘外亲手插下了施工临时驻地的定位牌。记得那一天是4月2日。从那一天开始,九塘外就有了人来人往,就有了车水马龙,有了机械轰鸣。
  用荒无人烟来描述九塘外一点都不过分。我们用几根毛竹架起来,盖上一块油布,就算是临时住房。垒起几块石头,架上一个锅就算做饭的灶。没有淡水,我们就在下雨时接点雨水用于洗涤,从离工地10多公里的镇上拉水生活。没有通电,晚上为节约柴油就不用发电机,点上几根蜡烛用于照明。夜深人静时,阵阵海风吹打着油布,发出呼呼的尖叫。活泼的小沙蟹在我们的床头边爬来爬去,打扰我们的睡眠。
  那时,正赶上“非典”,由于人员流动受到控制,招用劳动力成了一大困难,建筑材料的采购和运输也受到影响。劳动力不足,就号召技术员白天参加体力劳动,晚上加班看图纸做记录。既要抓生产,又要防“非典”。生活条件是如此艰苦,生产环境是如此艰难。但我们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办公用房及生活用房的建设,接通了水电,搭起了360米施工,栈桥,使大桥的开工典礼顺利地如期举行。
  一位经理用如此诗意般的语言开始了他伤感的叙述。令他终生遗憾的是,在完成试验段64根桥桩及基础后,他因身体原因,不得不提早退出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
  但是他的心还留在大桥上,每每看到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消息,在欣喜之余总会黯然神伤。参加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是他的理想呀!
  于是他将这篇《情殇杭州湾跨海大桥》发到网上。当我们发现这篇文章时,点击的人数已达到4352名。
  我们为他对杭州湾跨海大桥深深的感情而感动。但是,你为什么悲伤呢?历史不会忘记任何一个为它作出贡献的将士,你也是我们大桥英勇的建设者之一呀!
  真诚地祝愿这位先生身体健康。
  他的网名是:逐云出岫。
  在大海边,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工地上,在立功竞赛的热浪中,动人的故事几乎每日每时都在发生。
  有为了工作几天跑破一双鞋的好书记。
  有在抗台中为保护设备奋不顾身的好同志。
  有因无暇照顾孩子而写信致歉的年轻父母。
  有在情人节给妻子寄上一朵纸玫瑰的多情丈夫。
  甚至有为了向世界宣传杭州湾跨海大桥而不辞辛苦远洋跋涉、赶到杭州湾建设工地认真进行拍摄的“洋记者”!
  ……
  海边总动员呀!正是这一大群无名英雄的无私奉献才搭成了今天这恢弘的大桥,正是这无数颗热情的心才创造了这“世界第一”。

知识出处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出版者: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经过,分为:十年论剑、艰难的破冰之旅、谁能动大桥的奶酪等章节,这部作品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史志性——“世界第一桥”是令人惊叹的,我们不能断定它“后无来者”但可以骄傲地说它“前无古人”。前无古人的奇迹的创造过程,是何等的珍贵。其珍,贵之所在,更在于这是两位作家书写的史志,它留下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思考、一个时代观念冲突的活化石。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