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了的也是英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183
颗粒名称: 失败了的也是英雄
分类号: I253.3
页数: 6
页码: 280-2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参加建设的施工单位,几乎都是皆大欢喜,个个满载而归,只有这个单位是严重亏损。对他们的采访是最早的。几乎是刚出场,我们就到了那个整整齐齐、管理严明的驻地。
关键词: 跨海大桥 纪实 杭州湾

内容

在这一节里,我们要向大家介绍一个特殊的团队——中铁十九局。
  以上我们已经提到,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参加建设的施工单位,几乎都是皆大欢喜,个个满载而归,只有这个单位是严重亏损。
  对他们的采访是最早的。几乎是刚出场,我们就到了那个整整齐齐、管理严明的驻地。
  “你认为你们中铁十九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一见面,我们就单刀直入。中铁十九局的项目经理崔玉彬只稍稍愣了一下,立即回答:军人作风,部队化管理。
  这得从中铁十九局的历史说起。这支队伍的老班底是铁道兵的一个师。1984年11月1日,中国实行震撼世界的百万大裁军,铁道兵集体脱军装,由军人改成了工人,名称也从铁九军的九个师改成了铁道部的九个局——当时,从第十一局到第十九局,全都是脱下了军装的铁道兵。
  说起这段历史,人到中年的崔经理还是感慨万分。那一年,他才二十八岁,正是虎虎有生气的年龄,年轻的他在铁道兵作训股当股长,负责工程调度、计划、预算、技术训练等。一个晚上,说声脱就将心爱的军装脱了。他怎么舍得离开部队呢!然而这是命令。军人就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好在手下的人还是这些兵,工作也还是以搞铁路施工为主,只是换了个名称。崔玉彬与他的战友们照样干得热火朝天。
  1993年,珠海宏大的填海工程是他们局接下的任务。730吨的炸药一次性非电起爆,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年仅三十七岁的他担当了指挥长。那可是激动人心的一刻,全世界的传媒都将焦点对准了这位风华正茂的指挥长,他胸有成竹、沉着指挥,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崔玉彬顿时成为新闻人物,那年5月1日的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里也记录了他的英姿。或许正因为此,时隔十年,当中铁十九局摩拳擦掌准备竞争世界最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IX-B段工程时,他们精心选择报上来的项目经理就是这个军人出身的颇具竞争力的崔玉彬。当然,他现在的身份是高级经济师。
  那天,这位风云人物就坐在我们的面前,神采奕奕,腰板挺直,军人风度不减当年,而且豪爽幽默。当我们笑着说,他比他四十七岁的实际年龄要显得老些时,他有点冤枉地摸着自己粗糙的脸叫道:“就是干这个活把我给折腾老了。”
  “折腾”!这个充满张力的动词将他们生活的紧张与劳动的强度描绘得惟妙惟肖!这个崔经理来大桥之前正在少林寺一洛阳的高速公路上忙乎着。10月27日,集团董事长给他打了个电话,就像在部队里接到调防的命令,第二天他就风风火火赶到了宁波,名副其实的军人作风。四个月中他没离开过大桥工地,只到庵东去理过一次发,花了半个小时。要不是考虑形象,他大概连这半小时也舍不得花。
  雷厉风行的结果是,他们只花了一个多月就完成了基地建设,12月9日就开始正式施工,是所有进场的单位中最快的。有人因此说笑话:这速度都赶得上“非典”时期建小汤山医院了。
  这里的一切依然按部队方法管理。
  “我们强调制度管人。”崔玉彬用毫不动摇的口气说,“过去叫一切行动听指挥,现在叫尊重技术、尊重科学,一旦计划制订了,就不折不扣执行。”
  “不这样不行,我们下面有十个公司在运转,七百多号人,相当于两个营了。”这位当年的作训股股长用的还是习惯了的部队用语。
  他说的“管理制度化”是动了真格的。譬如说,规定早上7点15分准时开调度会,任何人不能迟到,迟到的人只能站着听会,站着记录。一开始,谁也没把这规定当真,迟到几分钟算得了什么呢?飞机还晚点呢。第一次开会迟到了三个人,其中有副经理和工程部部长,大家都看着崔经理。没想到他还真的板着个脸毫不留情面,硬让他俩站着开完了会。
  第二天,又有一个人迟到。照站不误。
  第三天,没有人迟到。
  “以后呢?”我们很有兴趣地问。
  以后再也没有人迟到了。
  很突出的还有安全教育制度化。
  在这里,安全被强调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几乎每到一地,我们都听他们重复着总指挥王勇说过的一句话:“事故一旦发生,具有不可逆性。”用崔玉彬的话说,现在人们找个合适的工作很困难,能找到这样一个较长时间段的工作大家都很珍惜,因此劳动积极性要靠经济杠杆来调节,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放在安全教育与质量上。
  在工地上吸烟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这里是海上作业。要防止天然气爆炸,如果在工地上发现一个烟蒂就要罚500元。安全考试更是每天进行。每天7点15分,十个分公司的领导要参加考试,抓阄,然后随机回答有关安全的问题:“三宝”的防护品是什么?“三不伤害”指什么?“三违”是什么?发现有人触电采取什么措施?
  制度化管理的结果是带出了一支铁军。中铁十九局的各项工作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很快,崔玉彬碰到了一个非他能逆转的严峻考验,亏损!施工几乎进行不下去了。
  说起来,十九局的亏损也是意料之中的。2003年开标时,他们的报价与第二名的中铁四局竟然相差了9600万元人民币。
  负责招投标工作的方夏平当时就意识到这件事情不对头,根据他的经验,一般来说,第一名与第二名报价数字相差不会太大。再仔细一检查,发现他们对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情况不熟悉,报价里明显有漏项。
  于是方夏平本着负责的精神,将他们的副局长请来,做他的工作:
  “你不要中这个标了,你放弃吧。否则你会亏损的。”
  当时如果他们选择放弃,也就只是损失80万元的保证金。
  但是那位副局长舍不得放弃,他们一心想参与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
  他慷慨激昂地说:“亏损我也要做,我在青藏铁路刚赚了1亿多元,准备贴到这个项目里去。我在这里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做牌子。”
  是呀,能参与这世界第一大桥的建设是许多单位梦寐以求的。方夏平说服不了他。
  按说,我已经提醒过你了,你自己愿意亏损是你自己的事了。但是大桥指挥部一向与人为善,毕竟,人家做这么大的工程总要让他赚钱才好,游戏规则一旦启动,谁都无能为力的呀。于是方夏平将此特殊情况向总指挥汇报。
  王勇十分重视,亲自找十九局谈,再三说清利弊得失,希望对方明智选择,及早抽身退出。
  同样无效。
  这个项目就这样带着不可克服的“胎里毛病”,在大桥指挥部忧虑的目光下上马了。
  果然不出所料,做了不到两年,这个项目做不下去了,亏损竟达到500万元之巨。
  更糟糕的是,当时参与谈判的局领导换了,新上任的思路与原来的大相径庭,一下接手了个亏损项目,要多恼火有多恼火。
  施工单位的资金链一下子断了。
  崔玉彬你怎么办?
  当时有人担心:当你资金充足时,你自然可以做得漂亮;当你捉襟见肘时,你还能这么潇洒吗?
  令人感动的,恰恰是他在那段最困难的时间里表现出来的出色的军人风范。他以近乎悲壮的姿态坚守在这块几乎弹尽粮绝的“上甘岭高地”。他说:“我们做这个项目不光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建造世界第一跨海大桥。上级命令我坚守在这个岗位,我就是拼了命也要完成任务。”
  他依然毫不含糊,将手下的兵管得一是一,二是二。即使是不得已最后将他们的工程切出了一部分给中铁四局,他还是不气馁,将属于他的工作完成得漂漂亮亮。
  他的基地建设是出色的,车子一进去,你就看到一个整齐漂亮的占地6万平方米的基地,它的底层足足高出地面半米。你无法相信,在他们进驻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海滩,仅仅为了填高底层,他们就投入了120万元——将塘渣运进来,先填大石头,再盖小石渣,一平方米就是37元钱呀,投入时,他们却连眼睛也不眨一眨——这可是一个只运转几年的临时建筑单位呀,有必要这样扔大钱吗?
  “这是企业形象!”说这句话时崔玉彬用了着重号。
  形象,是一个物体的外在表现,它同时可以看做是一个物体内在表现的外延。
  形象,对内则会产生一种凝聚力。那一天,我们走遍了这个基地,发现生活区的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而又充满人性化:新建的浴室能容一百一十人同时洗澡,而且根据施工特点一天开放两次;海边风大,各个房间里叠得方方正正像豆腐干似的被子都显得很厚实;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食堂墙上挂着一幅内蒙古大草原的画,蓝天白云下是一群悠闲自得的牛羊——这是为了慰他们的思乡之情,这个公司的人大多来自大草原,当兵在那里,现在的大机关也还在那里;西边一排房屋与东边的相比略大些,那是驻地有名的鸳鸯楼,有几个家属模样的女子笑容满面地在忙里忙外;路边装了六个电话亭,有几个小伙子正嘻嘻哈哈地簇拥在那里打电话;走进招待所,靠墙放着一长溜的土坛子,打开一看,是四川泡菜,原来,这是为建筑队里的一部分来自四川的辣妹子小伙子准备的……
  军人毕竟是军人,真正的军人在任何困难面前不会退缩,真正的军人在任何艰难的环境中都会保持自己的尊严与形象。
  大桥指挥部的人都被他的精神感动了。大桥指挥部的人甚至为他的艰难处境感到心疼了。
  2004年,这一年,崔玉彬以他顽强的拼搏精神,严谨的管理方法,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这是一枚来之不易的奖章呀!
  当他以一个军人标准的步伐,坚定挺拔地走上领奖台时,所有的人、所有知道这一切的人都为他长时间地鼓掌。
  崔玉彬是一个英雄。如果说,对一个企业来说,亏损是失败的话,那么,失败了的也可以是英雄!

知识出处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出版者: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经过,分为:十年论剑、艰难的破冰之旅、谁能动大桥的奶酪等章节,这部作品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史志性——“世界第一桥”是令人惊叹的,我们不能断定它“后无来者”但可以骄傲地说它“前无古人”。前无古人的奇迹的创造过程,是何等的珍贵。其珍,贵之所在,更在于这是两位作家书写的史志,它留下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思考、一个时代观念冲突的活化石。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