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台风过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178
颗粒名称: 与台风过招
分类号: I253.3
页数: 8
页码: 242-2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者们几次与台风过招的故事,是指在杭州湾海域建造跨海大桥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台风。施工队伍进场后,着重督促各单位建立防台预案。当第一场台风来时,由于各项措施到位,没有对施工队造成任何影响。而在第二场台风“蒲公英”来临时,指挥部当机立断,下达了关于启动防台预案、进入防台实施阶段的通知。五十一艘船立即停止作业,紧急起锚,迅速前往避风锚。那十六个锚地分布在舟山各海域上。
关键词: 跨海大桥 纪实 杭州湾

内容

关于安全生产的故事太多了。在这里,我们郑重向大家介绍的是大桥建设者们几次与台风过招的故事。
  众所周知,在杭州湾海域建造跨海大桥,最大的问题就是台风。俗话说,海上无风三尺浪。杭州湾海域一向以风急浪高著称。可想而知,一旦有了台风,这一带的浪会大得如何地铺天盖地了。
  为此,指挥部在招标时专门把防台工作列为安全工作的重点,施工队伍进场后,又着重督促各单位建立防台预案。你的避风锚地在哪里?台风来了怎么行动?撤离需要多少时间?预案报上来,不够明确的,打回去,重新修改,有的施工单位来来去去竟修改了五稿。
  用吕水明的话说,安全这个工作就是这样,总是被人们认为是“找麻烦”,然而,这绝对不是在做文字游戏,而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台风无情,说来就来,在海上打桩的作业船有上百艘,最小的吨位有几百吨,最大的上万吨,这么个庞然大物,没有充分准备,台风来了你往哪里跑?
  由于各项措施到位,第一场台风来时没有对施工队造成任何影响。
  “蒲公英”,它可不是人们熟知的头顶着毛茸茸小帽的可爱的野花,它是一场从福建海面莽莽撞撞闯过来的7号台风。这是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动工建设以来碰到的第一场台风。
  不知为什么气象台给它取了这么个温情脉脉的名字,或许是因为与其他破坏性巨大的台风相比,它比较温和的缘故吧。然而再温和的台风也是台风,就像温和的狼总归具有狼性一样,当它到达杭州湾海面时,小小的“蒲公英”还是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骚动。
  7月1日,“蒲公英”呼啸着逼近杭州湾海域。气象报告与海事管理部门的紧急通知同时被送到大桥安全部经理吕水明的手里,吕水明一下严肃起来了。
  13时50分,指挥部当机立断,下达了关于启动防台预案、进入防台实施阶段的通知。五十一艘船立即停止作业,紧急起锚,迅速前往避风锚。那十六个锚地分布在舟山各海域上。远的达80海里,近的也有60海里,这些工程船是不能自行启动的,得由拖轮一艘艘拖过去,这一来一去,拖一艘船就得花一天一夜,非得预做准备不可。
  与此同时,正在澳门考察的王勇总指挥一个电话追着一个电话打过来,询问防台落实情况。正在长兴开会的副总指挥吕忠达则提早连夜赶回坐镇指挥。
  这一天,正是星期五,按照指挥部规定,是工作人员回家休息的日子,但是安全部的七位同志齐崭崭地留了下来。防台就是打仗呀。七个人轮流值班,吕忠达与吕水明则几乎连轴转值了两个通宵——你让他们睡,他们也睡不着。风越刮越猛,暴雨越下越大,从指挥部往外望,窗外,天是黑的,地是黑的,海面也是黑的,只有噼噼啪啪的暴雨是白色的,白色的精灵在黑色的世界里横冲直撞……
  值班的人个个全神贯注,你得随时掌握台风动态和施工现场、施工船舶的防台动态,你得及时传达上级和海事管理部门的防台命令。
  7月4日9时,台风警报解除。“蒲公英”像个顽皮的孩子,稍稍恶作剧了一下,微笑着从杭州湾海面掠过去了。五十一艘船回航了。各就各位后,大家清点了一下,除了跑掉了几天时间外,居然没有任何损失。
  指挥部及施工队的所有人员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第一年施工,台风来了七场。除了“云娜”虚张声势了几天,其他的都是呼啸而过。
  如果说,第一年的台风只是给人们重演了老掉牙的“狼来了”的故事,那么,2005年的几场台风却让大桥建设者们刻骨铭心。
  2005年的第5号强台风“海棠”来了。别看它名字很美,却绝不是讨人喜欢的美人儿。
  指挥部及施工队严阵以待。
  7月17日,宁波市通知进入三级防台。
  18日,海盐县通知船只进入防台区域。
  岸上启动了防台预案,海边的机械、设备、物资迅速向高处转移,车辆撤到了安全区域,所有的房子全部拉上缆绳,栈桥作业区停水停电,施工船只全部到指定区域避台。
  与此同时,各项目部开始组织海上施工人员下撤。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中铁大桥局交通船准备再次接人时,海上风力已达到8级,船体剧烈地晃动着,人员上下非常危险。
  在海上值班的项目部党工委副书记黄光只得改变决定:已经上船的员工马上离开,未上船的员工在箱梁肚子中就地避台。
  四十九个人留下了,黄光也留下了。
  风越来越大,浪越来越高,海水撞击着桥墩轰轰作响,发出一阵阵可怕的巨响,狂风呼啸着穿过箱梁,连人都站不稳当。
  时间就是生命!黄光迅速组织大家用东西将箱梁两头封住,首要的事是不能让海水倒灌进来,发生倒灌将是很危险的。用什么东西封呢?就地取材吧,钢筋、槽钢、竹胶合板,反正,能用上的东西都用上了。然后检查桥上的设备,将它们一一捆绑定当,连电视天线都用铁丝与集装箱牢牢地捆在一起。
  风,还在继续加大,而且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人们突然发现,在台风猖狂的海面上,人变得像根小草一样地力不从心,连上厕所这样的小事也困难得无法做到——厕所离住宿处有30多米,你无法挪步,人出不去,一出去说不定就给吹走了。没办法,顾不上斯文,大小便只好就地解决了。
  最难忍受的是恐惧。谁也无法估计这场台风会刮多久,海上生活物资有限,饮用水与蔬菜储存不多,用完了怎么办?在这里,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呀!
  那几天,满目是滔天巨浪,满耳是呼啸的风声,时间变得无比地漫长,人则显得那么地孤立无助。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一天、两天、三天……台风依然。那些从北方来的民工哪里见过这种情势,有些人情绪开始发生变化,精神紧张,心理出现问题,吃不下饭,大叫大喊地冲向箱梁口,要求立即上岸去。
  黄光是好样的,虽然他也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台风,但他努力使自己镇定,他给大家说笑话,聊家常,带着大家一起打牌,一起看电视。他抱住那几个歇斯底里发作的人,好言好语安慰他们,只要人在里面,就没有危险。箱梁是风吹不倒浪打不倒的,你想想怎么会呢?若是吹得倒打得倒,我们还修什么大桥呀?
  这么一说,人们的心稍稍安定了些。
  此刻,岸上的总指挥王勇比任何人都着急,他深夜冒着风雨赶到了工地,详细了解海上防台的措施及人员情况,亲自坐镇指挥。
  此刻,该公司的党委书记彻夜难眠,从郑州多次打电话到海上,询问风浪情况,再三叮嘱一定要保证人员安全。
  此刻大桥局领导每隔几个小时就来电询问海上风力与机械设备状况。
  7月21日,台风警报终于解除了。项目部在第一时间立即派出补给船到海上。可惜,风浪依然很大,补给船无奈返回。
  7月22日,风浪渐渐平静,补给船再次出动,终于将生活物资运了上去。
  四天四夜啊!这是惊心动魄的九十六小时,这也是生死考验的九十六小时。这是大桥局的人第一次经受台风的洗礼。
  人员和设备都没有损失,只是在桥面上的一条可爱的小狗来不及抱进箱梁,让台风刮到大海里去了,让人们痛惜不已。
  有六位民工紧跟着交通船回到了岸上,他们被台风吓坏了,死也不肯再去海上。
  “不干了,就是每天给肉吃,也不干了,海上施工太可怕了。”
  但是更多的大桥人却勇敢地坚持下来了。
  或许是老天爷还要考验大桥人的硬骨头,仅隔十余天,台风“麦莎”来了。这一次更是来者不善!
  倒是没有人被关在海上,大家接到台风警报立即都撤退了,生活区的员工也都撤到了附近比较安全的一所学校。不过,一向生活在长江边的大桥局人还是犯了估计不足的错误,谁也没料到风浪竟然会那么大。
  虽然大桥指挥部严令撤退,然而他们走的时候,有的人只拿了一条毛巾,有的人只挟了双凉鞋。
  8月6日上午11点半,急风暴雨拉开了“麦莎”在杭州湾北岸登陆的序幕。时逢大潮初起,最大潮高为6.6米,凭借着12级台风掀起滔天大浪,浪头竟远远高过7米高的路灯杆,防护堤上的护网瞬间被浑黄的海水撕开了,浪头打过来,扑过高高的海堤,直扑营地。
  房子被冲倒了,彩板被掏空了,薄薄的铁皮被撕成了一条条,各种各样的物件成了女巫手中的利器,在风浪中发出可怕的响声,有的则像雪片似的飞舞着。
  冲倒房子时正是半夜。
  当时吕忠达在北岸指挥部值班。这几乎是老规矩了,如果他在宁波,只要碰到台风,他总会赶到第一线去。他也只有在那里才能心安。
  得到消息,他心急火燎立即要赶往现场。驾驶员是小单,他太知道这位副总指挥的脾气了,虽然心里直嘀咕,明知危险也不敢劝阻,只得瞪大眼睛往前冲。
  哪里还有路呀?全是白茫茫的一片,全淹了,只好换条路,还是不行,路被倒下来的大树堵死了,再另找出路。那一夜,是小单开车生涯中最危险的一夜,车子活像个喝醉了酒的人,步态不稳,跌跌撞撞,从一个水坑跌向另一个水坑,还得时时注意有没有被风刮下来的电线……
  幸亏小单技艺高强,总算在风急浪高的黑夜杀出一条生路。
  “麦莎”带来的损失还真不小,许多工人回来时全都傻眼了:大餐厅的屋顶被掀掉了;员工宿舍里,挂在屋子里的新西装被冲得无影无踪,崭新的皮鞋只剩下了一只,一些心爱的电器也不见了。工地上的损失更惨重:钢筋车间的屋顶被风吹走,钢绞线、钢筋被海水浸蚀得锈迹斑斑,成袋的水泥因篷布被狂风卷起而一片狼藉,二十多台电机进水。
  有人一屁股坐倒,哭了。
  大桥指挥部立即组织人员前去慰问,方夏平、金建明亲自带队,给失去衣物的员工送去了必需的物资。
  首先将人们的生活安排好。仅用两天时间,就快速恢复了五百多人的衣食住行。
  与此同时组织大家投入了抢险战斗。项目部带领大家连续奋战三昼夜,将所有进水的电机拆开、烘干,确保移梁到位,确保第四天就恢复了架梁。
  台风过后仅九天,工地又恢复到了台风前的紧张有序。
  人们与台风又过了一招。
  据统计,在长达五年的大桥建设期中,共防御台风十七次,动用船舶八百四十次,由于防台工作准备充分,从海事管理部门到指挥部,再到各监理办、各项目经理部及船舶、作业队,各级领导亲临指挥,整个防台过程信息传递畅通,紧张有序,有条不紊。无人员、设备损失。
  过招的次数多了,摸熟了台风也就那么“程咬金三斧头”,虚张声势而已施工队的胆子越练越大了,接招拆招的本领也越来越高了。
  2006年夏季,台风“桑美”过境。大桥局的人事先已经从气象局打探到消息,这次“桑美”主要是借道去福建,这里只是路过,时间很短。
  虽说仅仅是路过,但是按指挥部规定,也要将所有在平台上作业的人员撤回陆地。他们觉得太冤了,要知道,交通船每次只能装有限的人,这一来一去的,运输费用大增不算,少说得耽搁五天工期。
  于是,几个头头脑脑开始瞒着指挥部做小动作。他们趁着台风还未到,悄悄地先将许多粮食蔬菜饮用水运上作业台,藏在箱梁里——这70米箱梁的肚子就好像是一个小规模的电影院呢,让他们做临时仓库,来得正好。
  到了台风过境那天,大桥指挥部下了命令:撤!
  他们也装模作样赶紧行动,但只象征性地撤了几船,就跑到项目经理冯宗朝那里叫苦:“风来得太快,我们来不及了,有没有船?借我们用用?”
  冯宗朝哪来的船?
  他们趁势要求:“那么,这些人就别撤了,让他们进箱梁避风吧。现在风浪越来越大,在海面上危险,还是在箱梁里安全。吃的东西里面都有。”冯宗朝这才知道他们早有预谋。
  于是,四百十七个工人统统有条不紊地钻进了70米箱梁里面。里面大着呢,你唱歌跳舞打滚都行。
  这次滞留海上可不比上次,上次是被迫的,大家没有思想准备,所以显得胆战心惊;这次有着充分组织、充分准备,大家在里面简直跟度假一样自在。
  吕忠达闻讯赶到现场,一看就明白了——你那么一点小把戏骗不了他,他是什么人呀?
  他只是很生气,说:“你们有想法,也得向指挥部报告一下,怎么能先斩后奏?”
  最后,当然是有惊无险啰。严格点说,对大桥局的人来说,连“惊”都没有,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呢。
  虽然一切都做得很漂亮,但这些“调皮学生”还是被指挥部狠狠训了一顿:下次不许!
  这是大桥建设者与台风的一次特别的过招。
  这些“调皮学生”是不是很可爱呀?

知识出处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出版者: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经过,分为:十年论剑、艰难的破冰之旅、谁能动大桥的奶酪等章节,这部作品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史志性——“世界第一桥”是令人惊叹的,我们不能断定它“后无来者”但可以骄傲地说它“前无古人”。前无古人的奇迹的创造过程,是何等的珍贵。其珍,贵之所在,更在于这是两位作家书写的史志,它留下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思考、一个时代观念冲突的活化石。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