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再创造一个奇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177
颗粒名称: 安全——再创造一个奇迹!
分类号: I253.3
页数: 7
页码: 236-2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杭州湾跨海大桥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施工队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工人的安全。例如,高处作业需要使用安全带和其他安全设备,以确保工人不会从高处掉下来。此外,施工队伍还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恶劣天气和其他自然灾害。这些措施包括使用防风墙、加强建筑结构等等。
关键词: 跨海大桥 纪实 杭州湾

内容

现在,请你先看两则2006年《浙江日报》上的新闻:
  6月10日上午11时10分左右,绍兴曹娥江闸前大桥工程上虞侧工地突遭12级以上大风袭击,十二名正在桥墩上作业的河南籍工人意外落水,其中五人获救并迅速被送往当地医院救治,七人失踪。
  昨日中午,上虞发生一起施工安全事故:曹娥江三环大桥下正在被拆除的附桥桥墩突然倒下,六名施工民工掉入江中,其中一人不幸被倒下的桥墩压住死亡。
  在任何一个重大工程中,伤亡总是难免的,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在报上看到触目惊心的事故。人们努力做的是如何不出现重大事故。
  这两则新闻刚一发表,立即受到正在施工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者们的高度重视。安全经理吕水明当即将它复印下来传给各施工队,提请大家注意做好防雷暴工作。
  在杭州湾跨海大桥长达五年的建设中,居然没有发生过一件安全事故,有专家称:这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安全”!这是总指挥平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可以说他是逢会必讲。
  “安全具有不可逆性!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你平台没做好,可以打掉重来;桩断了,可以清除后重打,但人的生命安全一旦发生问题,不会让你有改正的机会。”
  王勇如此重视安全是有道理的。
  其一,这是在险恶的杭州湾海面上作业。
  谁不知道杭州湾是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强潮、急流频发,极易发生船舶走锚,甚至造成船舶触碰和作业平台损毁事故;台风、季风等恶劣天气和灾难性天气很多,这种强大的自然力对在建工程、施工船舶、施工设施的破坏力很大;另外有大雾和杭州湾特殊条件形成的小气候,频发程度高,来去毫无规律,不但影响施工进度,而且易引发船机设备和人员安全事故;还有可怕的浅层气,一不小心就会在钻孔桩施工作业中造成井喷、燃烧事故。
  其二,工程技术中存在安全风险。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因特殊条件下的建桥需要,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如上述提到的重达2200吨的70米箱梁的海上运架、1430吨的50米箱梁“梁上运梁架梁”的设备、工艺及南岸10公里的超长栈桥等等世界之最的新设备、新工法。尽管之前做了大量的研究论证工作,但首次的实践和应用,总是包含了许多不可知因素。
  其三,在强潮海湾建设超长大桥,包含了大量的施工作业风险。
  大量的施工船舶、运输船舶、交通船舶、辅助船舶的进入,必然对桥区的通航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施工船与施工船、施工船与过往船、船舶与构筑物之间互成危险源,稍有不慎,就会酿成重大事故。
  还有高处作业。
  高处作业是大桥工程施工中极为普遍的作业方式,但其后果比陆地的高空作业更可怕——一不留神,失足掉下去的可是汹涌的大海啊,神仙也救不了你。
  还有个施工队管理的难题。
  一个30多公里长的海上工地,近二十支建设队伍,六千多名操着各地方言的建设者,这么多的人,这么多单位,来自五湖四海,一个个都很牛,谁也不买谁的账,够你操心的。
  虽然说安全工作是分给吕忠达管的,但你是第一责任人呀,出了事,要坐牢,你第一个去!
  于是王勇动脑筋要设立一个安全资金。
  什么是安全资金?就是拿出3000万元来重奖重罚。其中1500万元直接由指挥部划出,还有1500万元由你投标报价时打到你的标书里去,算是你施工队出的份额。
  这真是个标新立异的资金。拿到省里,有些专家大惑不解,这算什么东西呀?国家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概算!一些老同志也接受不了,说我搞了一辈子标书,从来没见过搞“安全资金”的。
  王勇据理力争:杭州湾的自然条件太恶劣了,风险太大,安全一定要上去。安全能不能上去的关键在于那些项目经理,如果不重奖重罚,他们不会很好重视。
  理由很充分。
  但并不是人人都像你王勇那样胆大包天,没有先例的事人家不敢批。
  不批就不批吧。好在王勇有个硬硬的后台——宁波市政府,关键时刻,他们总是支持他的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的点子。
  “这笔钱由市政府埋单。”王勇开玩笑说,“总不能让我掏腰包吧,我就是将一辈子的工资都拿出来做奖励也不够。
  ”结果是:上面批的时候没有同意,他在正式写标书时依然写了进去。这是潜规则,我可以不同意,你可以这样操作,你这样操作时我眼开眼闭。
  当然,他最后没有向市里要钱,因为他又想出了更好的点子,在全国总工会、省总工会和省交通厅的支持下,将这一块与劳动竞赛结合在一起了。劳动竞赛不是有奖励基金吗?很好,摆进去,就这么操作。
  现在,这些项目经理每人都有10万元押在指挥部,你安全抓得好,你赢了,这10万还给你,我再奖你20万,你可以拿到30万;你安全抓得不好,你输了,对不起,20万不奖,你这10万也没收了。这叫一赔二,等于三。
  很刺激呀!
  效果很好。
  这么大的工程,至今为止,一个人也不死,是奇迹呀!按王勇的话说,这是比造大桥还要大的奇迹!这是王勇最为自豪的。
  那么,为了拉紧安全的闸门,他们具体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以下内容摘录自大桥指挥部的一个安全工作报告。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人是第一要素,因为人既是安全保护的重点,更是安全管理的主体。必须让所有的人都重视起来,必须提高全体参建人员的安全意识。
  因此,在大桥工程开工前,指挥部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安全教育,从讲政治、讲稳定的高度树立了两个理念:一是“对大桥工程和大桥建设环境的认识程度决定大桥建设成败”的理念,二是“安全出了问题是不可逆的”理念。
  效果很好,这五年,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采访,总能听到人们对我们重复总指挥的这句“名言“——”不可逆”。
  大桥指挥部建立并落实了对参建单位动工前的“四必做到”制度:一是动工前必须先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二是动工前必须先进行一次安全交底,三是动工前必须先审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措施、预案,四是动工前必须先进行一次安全检查。以此提高参建单位的安全意识。
  总工办在编制计划时就承担着这一重要任务。我们将在下一节讲到,他们站在源头把关,拉紧了安全的闸门。
  健全组织,落实责任,建立并落实规章制度。
  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在签订工程施工合同、工程监理合同的同时,大桥指挥部与各施工、监理单位分别签订了《安全生产合同》,并督促各施工、监理单位层层落实安全责任。
  这措施好!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人人挑担了。你每个施工队都得为安全动动脑筋。
  在素有“魔火”之称的杭州湾南岸施工的是中铁四局和中铁十九局项目部,对于各有数百名工人、要在该滩涂区灌注1726根混凝桩的他们来说,这里无疑是个一触即发的“地雷阵”。
  于是,在开工建设之前,两个项目部就自觉地相继下达了禁烟令:“施工期间工地禁止吸烟,违者罚款500元。如有违反,不但追究吸烟者的责任,还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连带责任。”
  “重典”之下,多年烟龄的“烟民”无奈了。从2003年3月杭州湾跨海大桥336米栈桥和4个钻孔平台试验段工程开始,一直到2005年12月20日完成钻孔灌注桩,从来没有一个人敢在施工工地抽过一口烟。
  安全与考核、竞赛、奖惩紧密挂钩。
  在此,王勇设立的“安全资金”凭借劳动竞赛的东风发挥了巨大作用。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各参建单位积极性大大提高,安全制度严了,长期遵守下来就成了习惯。用中港三航局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部钢筋施工员乔永明的话说:“我们已经习惯了五个要求:有边(台)必有栏,有洞必有盖,有高必有绳,有轮必有罩,有轴必有套。”
  名副其实的全体总动员呀!
  指挥部、监理、施工项目部建立三级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安全管理网络。
  这就像一张张安全网,结结实实地从组织上保证了安全生产管理的落实。
  有了这张安全网,至此为止,没有发生安全事故——你敢拿自己的生命“忽悠”一把吗?
  安全预警机制。
  指挥部在招标文件中针对主要危险源提出了明确的预警性要求,特别是对灾害性天气极具敏感性的施工船舶,明确提出了“非机动船”的拖轮配备和“限制200总吨以下的船只进场”等有关要求,制定并下发了《“三防”应急反应预案》、《险情及紧急情况处理程序》等应急处理程序,并与气象部门签订了气象服务协议,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重点、实时预报。
  还有很多措施。
  安全管理工作做得很有成效。许多理念都是对现行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一种挑战。这些创新引起省里高度重视,于是,2006年底,大桥指挥部应邀在省交通系统会议上做了关于安全工作的汇报。
  稿子是吕水明写的,洋洋万言呀!金建明很满意,带着它到会议上去宣读,赢得一片称赞声。
  难怪大家啧啧称奇,如此大的工程,如此险恶的环境,居然做到“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简直“不可思议”。
  是的,不可思议,但是它却确确实实在大桥建设中存在。

知识出处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出版者: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经过,分为:十年论剑、艰难的破冰之旅、谁能动大桥的奶酪等章节,这部作品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史志性——“世界第一桥”是令人惊叹的,我们不能断定它“后无来者”但可以骄傲地说它“前无古人”。前无古人的奇迹的创造过程,是何等的珍贵。其珍,贵之所在,更在于这是两位作家书写的史志,它留下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思考、一个时代观念冲突的活化石。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