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说:你要走窄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173
颗粒名称: 上帝说:你要走窄门!
分类号: I253.3
页数: 13
页码: 192-2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工程难点有很多,其中自然环境恶劣是其中之一。在跨海大桥建设过程中,南岸滩涂区的10公里路段是其中的难点之一。这个区域潮水一来,全淹了;潮水一退,全是泥涂。对于有经验的造桥人来说,有水不怕,没水也不怕,最怕的就是一会儿有水,一会儿没有。因为这个区域既不能采用现浇施工,也无法运用常规的“浮吊架梁”作业,被称为工程的“卡脖子”节点。
关键词: 跨海大桥 纪实 杭州湾

内容

现在,先让我们将时光的镜头回到2005年《宁波日报》的一则报道:
  7月28日,杭州湾跨海大桥上彩旗飘扬,气球高悬,“创新工艺,登上世界建桥领域的制高点”,“攻坚克难,突破跨海大桥建设的重大难关”等巨大标语引人注目。全场数百名来宾屏气凝神,目不转睛地盯着建设中的大桥。此刻,两台50米高的HM800提梁机像巨人一样横跨大桥,威武雄壮地矗立在大桥南头;有640只轮胎的TE1600运梁车驮负着长50米、重1430吨的整孔箱梁从容不迫地走进架桥机的怀抱;LGB1600步履式架桥机则不失时机地伸出两条110米长的钢铁巨臂,紧紧地抓住浅海滩涂中的桥墩,将一片50米箱梁稳稳地安放在两个桥墩上。
  杭州湾跨海大桥首片50米箱梁架梁成功了!
  千万别小看了它!这一架意义非凡。
  这一架,突破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的关键节点,实现了大桥建设的新跨越。
  这一架,开创了桥梁建设中“梁上运梁架梁”最大重量新的世界纪录,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这一架,向世人展示了杭州湾跨海大桥以科技为先导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表明中国人登上了世界建桥领域的新高度。
  听到50米箱梁稳稳当当架了上去的消息,正在病中的总指挥王勇长长地舒出了一口气。50米箱梁能否架设成功,意味着大桥建设是否能成功!几年来让他寝食难安、横亘在心头的一个难题,终于随着今天箱梁的架设缓缓地落下了。
  在杭州湾跨海大桥36公里中,有10公里在南岸滩涂区,占全桥将近三分之一。这滩涂区,潮水一来,全淹了;潮水一退,全是泥涂。对有经验的造桥人来说,有水不怕,没水也不怕,最怕的就是一会儿有水,一会儿没有,因为它既不能采用现浇施工,也无法运用常规的“浮吊架梁”作业,被称为工程的“卡脖子”节点。
  当时,在专家会议上讨论过三种施工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移动模架法施工。
  这在国内很成熟,半个月可以做一孔。但是进度太慢,你要用六套设备,开三个工点才能如期完成。这就意味着架一座栈桥还不够,还得再架一座栈桥,而再架一座栈桥光投资就得1.7个亿。
  再说,混凝土施工会显得很混乱,配合的难度也很大。经济上不合算,质量也没保证,大家首先将这个方案淘汰了。
  第二个方案是节段拼装法施工。
  也就是说,在岸上做小段,一小块一小块的,麻将牌似的,兜成个麻雀笼,然后拎上去。国外专家极力推荐的是这一种。
  但问题也就来了。它也要六天才做一孔,工期不够,也要开四个工点,也要造栈桥,经济上不合算。最主要的是,这样兜起来的“麻雀笼”放上去后有缝,海水一灌,海风一刮,抗腐能力弱。
  全国桥梁专家李国豪坚决反对。他是业界泰斗呀!最初的设计就是在他领导下做的,在关键性的1995年北京会议上也是他力挺宁波的,他的话一言九鼎。
  第三个方案是个异想天开的方案——能不能干脆预先在陆上做好,然后用汽车整体运上去?
  最先说出这话的是时任中铁大桥局的副局长谭国顺。他称得上是业内当今中国造桥造得最多的一个人。据说在他指挥下,大大小小的桥梁少说造起了三十多座。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富有想象力的人,这样的人常常会说出一些异想天开的话来。
  这个点子来得还很有点戏剧性。
  那一天,他与大桥局的另外两位同志一起去拜访总指挥王勇与副总指挥吕忠达,此行目的是想告诉王勇,他们局的工程保证提前半年完成。
  然而总指挥心事重重:老谭呀,现在节点不是在你大桥局,而是50米箱梁如何在滩涂施工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整个工程都上不去。
  谭国顺不愧是个造桥专家,灵光一闪,一个点子浮上脑际:滩涂施工困难,为什么不在陆上做好再整体运上去呢?
  两位总指挥都笑起来:怎么运?都开了十多次专家会议了,还没有个解决办法呢。
  他也笑了,但他充满了信心:我认为这办法是可行的。
  善于思考的吕忠达立即抓住这个苗头,当机立断布置任务:那你们先搞个方案出来,搞得具体一点。
  他是个说干就干的人,回来后立马调集了许多技术力量,前前后后光是专家会议就开了十多次。国内没有这个“梁上运梁架梁”的先例,他又带着一批人到德国、意大利等地跑了一大圈。为了攻克技术难点,还特地从北京请了专家来给大家讲课。
  一个震动世界的、大胆而完美的方案就这样在谭国顺们的努力下诞生了。
  它就是后来采用的50米整体箱梁“梁上运梁架梁”创新技术。
  什么是“梁上运梁架梁”?
  用最简明扼要的话说,按常规,箱梁从灌注到架设,所有的工艺都是在现场完成,现在则改成将箱梁在陆地上做好后一块块地往桥墩上搁。这样做,成本低,风险小,是一大良策。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将做好的箱梁放到桥墩上去呢?那可是1430吨的“大块头”呀!加上运梁车,重量达到3000吨!这可不是玩儿的!世界上按这个方法做的国家也有,然而人家都没有这么重,最重的是韩国的汉城到釜山的高速铁路,一块箱梁重850吨,还有我国台湾地区的高速铁路,重900吨,大陆的高速铁路中最重的只有600吨。
  有人说,可不可以将桥梁的载重量提高呢?
  然而,桥梁造了是用来跑汽车的,若是因为要运这个梁,加大承重量,未免得不偿失。
  又有人说:能不能借助国外技术力量?这样的设备也许他们能造。
  但是马上有人反对:万一——万一国外做不出来呢?
  不可知因素太多了!
  美国造桥专家邓文忠先生也极力反对,太冒险了!
  争论不下。
  王勇将目光投向吕忠达。凡是重大技术问题,他都很尊重这位年轻副总指挥的意见。
  吕忠达一如既往,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发言。这时他发言了,他支持将50米箱梁先做好了再往上搁这个方案。
  这可是个风险决策啊!
  如果一旦决定了这个方案,又做不出这个运梁架梁的机器,你吕忠达马上下台!不仅是吕忠达要下台,总指挥王勇也得下台。
  许多人,包括与他朝夕相处的林国雄都为他暗暗着急:吕总呀,你就不能选择一个保守一点的方案吗?为什么叫“领导决策”?就是要你领导挑担子,所以许多领导的决策都是四平八稳的呀!
  但是吕忠达不动声色!
  事后林国雄遗憾而又钦佩地向我们叹息:他太年轻了。年轻人,初生之犊不怕虎,所以他会做这样的决定。如果是我这个年龄,就不会选择这个方案了。
  是的,也许就是因为他年轻,所以他会作出这样的选择!他那年才三十七岁。年轻,就没有负担,就不怕失去什么,就敢于挑战敢于创新,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
  但是这个决定实在太重大了。滩涂区如何架梁?这在世界架桥史上尚是个空白,险、难,又非常重要。成了,你就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大桥的桥面就一帆风顺往前延伸;失败了,你这桥就甭想造成!
  王勇出来挑担了,他拍板采纳这个异想天开的方案。
  他颇为悲壮地在大会上宣称:
  “采用‘梁上运梁架梁’方案,是‘智取华山一条道,’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华山之巅,以路途遥远险峻为天下闻名,凡是看过著名神话剧《宝莲灯》的人都十分清楚,当年沉香劈山救母,为避开二郎神耳目,艰难攀登的就是华山小道,那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一脚踏空就会粉身碎骨呀!自古华山一条道,只能前进没有退路!
  2004年3月,中铁二局在招投标中胜出。中铁二局的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林原作为项目经理,承担了杭州湾跨海大桥50米整体箱梁预制、运输、架设的第X合同段工程。
  也就是说,专家们争论不休的“梁上运梁架梁”难题,要他用实际行动来做个最后了断。
  那时,林原刚刚完成了中国秦沈客运专线工程。这是个典型的四川汉子,个子不高却浑身上下透着精干,眼睛不大却闪烁着过人的灵气。分明是搞工程的,但身上却又有着诗人的气质,写一手好文章。每年元旦,他就将一年的节点了解得一清二楚,然后写一篇慷慨激昂的大文章布置下去。
  这里我们要插上很有趣的一笔:在投标时,施工单位为了提高中标的概率,往往会将自己的精兵强将搬出来当项目经理,等中了标,可能又会将他撤出去竞另一个标,这已成了各施工单位约定俗成的一个惯例。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王勇想出个绝招,他给中标单位的项目经理们都估了个价,收押金,你项目没完走人我就没收押金。这下你可逃不了了吧?其中林原与谭国顺的身价是最高的,他们的押金各是300万元。可见他俩在大桥指挥部领导的心目中分量很重呢。
  这绝对是个敢于打硬仗又善于打硬仗的汉子。人家都说工程队四海为家,很苦,他不同意,他说:海外战争将全世界打仗的概念改变了,我们的施工理念也要改变,不要老是说“苦”,我不觉得苦,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我们要“享受施工,快乐管理”。
  施工就是快乐,就是享受!可以说,有这样理念、这样心境的人,已经达到了人生的一大新境界。
  还在年轻的时候,他就经常做着“出类拔萃”的梦,他的最高理想是建造一座世界级的大桥,工作了二十多年,现在,这个理想终于可以实现了,他欣喜若狂,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呀!
  但是林原不是个只会打打杀杀的莽汉,他的头脑很清醒,“梁上运梁架梁”的关键是要有一套适合工程需要的专用设备。其运梁、架梁设备都必须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因此,中铁二局第X合同段的当务之急是开发、研制超常规的运架设备。
  中铁二局调集精兵强将,一面联合西南交大、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数十名专家、教授,对大型整孔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架设技术等五大课题、十七个子课题进行技术攻关,一面在国际上寻找研制运架设备的合作伙伴。
  2004年3月25日,中铁二局与意大利一家曾有过良好合作经历的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然而,意外情况发生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家公司的设计深化工作竟然停滞不前,三个月过去了却仍开不出合同总额10%的履约保函。
  与此同时,从网上和其他渠道传来了这家公司财务方面的负面信息。
  敏感的林原马上火速赶到成都。查!反馈的信息果然不妙。原因是这家公司更换了老板,他们的各项工作都停止了。
  但这家公司却与林原玩起了“迷踪拳”,依然信誓旦旦保证按协议供货,并要求尽快支付预付款。
  你支付还是不支付?这可是一笔价值1.7亿元人民币的订单!
  如依旧履约,得承担巨额的资金风险,万一有闪失,如何向国家、企业和世界第一桥交代?如另择伙伴,既要损失已有两年深度研究的科技成果,还要承担对大桥业主没有履约和国际违约的风险!
  林原左右为难,举棋不定。他赶紧回去向局长汇报请示。局长听后沉吟了好一会也委决不下,说:“你组织去办吧。”
  这句话压力大呀!1.7亿元的资金不是开玩笑的!
  关键时刻,他又向王勇汇报。
  王勇的沉着冷静在此充分发挥了作用,他分析了当前局势,觉得那家公司很不可靠,绝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于是果断指示:
  “一定要选好合作伙伴,避免出现颠覆性后果。”
  事后证明,这个抉择无比正确。目前,那家公司业已倒闭。大桥避免了一场特大地震。
  一锤定音!
  假如命运将一个酸柠檬交到你的手中,你怎么办?
  有两种人,一种是立即抛弃,喋喋不休抱怨,怨天尤人;另一种人则是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将它做成一杯爽口的柠檬汁。
  这后一种人是真正的聪明人。
  林原就是这样的聪明人。有了总指挥撑腰,他胆大了,又恢复了他那天不怕地不怕的乐观性格。这个聪明人有信心将手中的酸果变成果汁,变不利为有利。
  于是力排众议,当机立断,他以“合同总金额20%的履约保证金、原合同总额不变、架梁时间不变”三个条件,与“二梯队”意大利迪尔公司进行了一星期的艰难谈判,8月18日与该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然而,此刻,时间已滑过去了整整五个月!许多细部设计被迫推迟了三个月,最主要的液压机还没有订货。
  时间!时间!时间!一切都无法按部就班了。签约后仅八天,中铁二局就派出项目经理部副总工程师刘乃生等技术人员火速赶赴意大利参与设计、沟通信息、协调双方步骤。
  这可是一场硬仗。三十三岁的刘乃生是个书生气十足、连说话都是轻声细语的人,但就是这个小伙子,带着几个年轻人,从踏上意大利的第二天就开始争分夺秒地工作,图纸全是意大利文,语言有障碍,就一手拿着字典,一个个查出来——光是他们这样一手拿着字典一手翻译出来的外文资料,就是几百万字呀!
  那种紧张与压力无法形容。事后刘乃生笑着对我们说,他差一点被压垮了,整整两个星期失眠,闭上眼睛,满脑子的设计、设计、设计……
  意大利人也乱套了,这个公司也是第一次接中国大陆的项目,不能履行合同就得巨额赔款呀!迪尔公司全体员工破天荒放弃了类似中国春节的休假,全力以赴进行方案研究。
  9月28日50米箱梁运架施工方案在宁波通过了专家组评审,并确定了2005年7月,28日架梁的节点工期。
  那一天,正好是中秋节,以迪尔公司总裁诺维拉为首的六个意大利专家全部赶到,在宁波中信大酒店的大堂里,他们加班加点,一直工作到凌晨1点才返回慈溪——还是被大桥指挥部的人生拉硬扯强拖走的。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50米箱梁运架设备及其与之配套的设备的研制、开发危机终于出现了可喜的转机。
  而这时,伙伴们吃惊地发现,年纪轻轻的刘乃生,因思考过度,短短的几十天时间里,一头黑发竟生生变成了白发!
  这时,由于几经折腾,留给设计、制造、运输、报关、拼装、调试等一大堆工作的时间只有十个月了!
  十个月,仅仅只有三百个日夜呀!每一分钟都得计算着用呀!
  一场世界总动员的战斗打响了。
  为了抢时间,迪尔公司将他们的合作伙伴——德国索埃乐公司、中国陕西建设机械公司、上海宝冶公司、贵州轮胎厂,以及深圳一家公司都动员起来了。中铁二局先后派出四批专家到意大利、西安、上海的厂家驻厂督促;王勇、吕忠达亲自出马专程赴意考察迪尔公司实力,核实设备制造进度;张宝胜副总指挥和副总工朱瑶宏、林国雄等则多次到施工现场研究、推敲、完善“梁上运梁架梁”的技术方案……
  在那些日子里,从意大利、德国再到西安、上海、贵阳、苏州、深圳、宁波等地的生产、加工、运输信息源源不断汇集到杭州湾。2月下旬,首批国内、国外构件带着春节的喜气到达工地。
  然而,忙中生乱,加工、配套的厂家太多了,也由于遥远的海上运输、复杂的报关程序等,本来急用的后到,本来后用的倒先运到了工地,种类繁多的配件,参差不齐的到达时间,连意大利人自己也搞不清楚哪些构件到了,哪些没到,何时到达。
  一头雾水!
  可想而知,这场意外的忙乱使原本十分紧张的组装、调试时间更显得捉襟见肘。
  关键时刻,中国人显示出惊人的大智大勇。
  按照迪尔公司在台湾组装900吨架桥机的经验,架桥机组装时间至少要一百五十天,而且要有工厂化的作业条件,必须有4台70吨吊车配合才能完成。可是,中国技术人员打破常规,超常组织,想出了平常想不出来的办法。图纸全是英文,看不懂,工人们就强化记忆,每个人发个小册子,来一个中英文对照。
  只用了三个月就将它拿下。
  原来说“不可能”的老外佩服得连连说“OK”。
  中国人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老外。5月26日,迪尔公司总裁诺维拉、总经理拉扎里也从意大利赶到杭州湾工地现场办公,他们同时从世界各地的公司分部抽调了十九名电气、液压、结构方面的专家前来助战;意大利专家迈克尔连时差也来不及调整,下了飞机就投入工作,这个体重100多公斤的老外,干起活来毫不含糊,像小伙子们一样爬高钻低,令人佩服。
  按说意大利人没有八小时以外加班的习惯,可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工地上,他们与中国工人一样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一样在40℃的高温下光着个膀子,一样坐在大排档里吃夜宵。你从后面看过去,与我们的工人一模一样。
  一切如期完成了。看着昂首雄踞在待架位上的架桥机,意大利专家卡瓦奇满意地拍着刘乃生的肩膀说:
  “杭州湾创造了世界速度和奇迹!”
  发出惊叹的又何止这一个洋专家呢!要惊叹的又何止这几个故事呢!
  先说测量。
  按照国内施工规范,50米砼箱梁须测量的数据约300个,误差值允许10毫米。而按照欧洲标准设计的LGB1600架桥机的一条机臂的应测数据都在600个以上,而且每个截头的平面、水平和垂直度必须控制在1毫米以内。
  这一连串的数字是什么概念?它意味着工作量增多一倍,难度放大10倍。
  而且,这是在什么地方测量呀?杭州湾海面风大天下闻名,每天几乎都是五六级风。在五层楼房高的桥面上风更大,要保证测量精度无异于在狂风中做高难度动作,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测量工程师李学仕和他的同事们运用先进的测量仪器,设计最优化的测量方案,选择最佳的测量角度、距离和最默契的配合,硬是达到了欧洲设计要求。
  ——这个欧洲设计要求可是有硬杠子的。每天下班后,意大利派驻工地的专家都要将李学仕测量的数据输入电脑进行模拟演示,经确认无误后再传回欧洲公司总部进行最终认可,然后再下达下一道工序的指令。就这样,几十万、上百万个测量数据一次次通过了欧洲设计标准的严格“考试”。
  再说安装。
  800吨重的运梁车有640只“脚”(轮胎),得一只一只地往上装,这些轮胎装起来难度大,劳动强度也大,得拿着个大锤使劲敲,没几下就累得你气喘吁吁。按照迪尔公司设定的这种组装办法,装一只轮胎要一个半小时,装好全部轮胎需要十五天时间。
  然而中国工人有中国工人的智慧,他们动手做了一个简易的拼装架,用液压油缸把轮箍顶进轮胎,既不用大锤砸,也不用撬棍撬,十分钟就将轮箍装进了轮胎。然后又对“洋气孔”进行了改造,一个注水,一个排气,得,原定十五天的工作量,四天搞定。
  派来现场指导的意大利技术人员蒙帕里心悦诚服,伸出了大拇指:“中国工人了不起!了不起!”
  即使是看似简单的电焊工作也精彩连连。
  50吨、800吨搬运机各有4个编码器,是控制设备转向、同步和安全保险的重要部件,每个编码器上有24根很细的导线要分别焊接,工艺要求极高。
  开始时,意大利专家马可不信中国人能焊接好,他要亲自操刀电焊。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浑身是汗的大个子马可连一个接头也没焊好,面子上过不去了,就一个劲地埋怨电焊锡有杂质,电烙铁有问题。最后,他无奈地让身边的中国工人田师傅来“试试”。
  只见田师傅拿起电烙铁不慌不忙地擦了擦焊口,粘上焊锡,轻轻地往线头上一点,线头魔术般地被牢牢地接上了。
  马可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用万能表一次又一次地测试,高兴得连声“OK”!
  计划五天的工作量,被田师傅们一天就完成了。
  问题解决得就像将烤熟的面包从微波炉中拿出来那样自然。
  还有,你在大桥工地上会惊讶地发现,偌大的工地怎么只有九个人在晃荡?指挥这1600吨的架桥机,可是需要三十个人的呀。再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操作员的腰里挂着个香烟盒子般大小的玩具似的玩意儿——这是遥控机,够先进的!嗬嗬!这又是他们的创造。
  这一切的一切,在今天说起来,就像是变魔术似的,其实像所有的魔术一样,说穿了都非常简单。它的秘诀在于:不浪费时间去忧虑,立足于自主创新!
  拼装工作如期完成!
  完成后的运梁车就像一辆巨型坦克有640个轮胎有人又笑称它像条百足蜈蚣。就是这640个轮胎将3000多,吨的重量平均,到了最小值,足以让它在桥梁上稳稳通过,而且轮胎行走的线路是在桥梁最吃重的“脊梁”上,所以它走在桥梁上稳稳当当,让桥梁毫发无损,与跑过一辆普通卡车没有任何区别。
  “梁上运梁架梁”的难题终于胜利解决了!“世界第一架”一举成功!世界总是会给你一个回报的,无论是荣誉还是财富,只要你是一个勇于行动的人。
  交通部部长李盛霖实地视察后感慨万分:
  “这真是一个世界瞩目的宏伟工程呀!我们中国人在公路建设技术,特别是浅海滩涂区域大型整孔箱梁的架设技术方面,已经站在世界的前列!这就是大桥建设者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对世界工程建设方面的贡献!”
  是的这是我们对世界工程建设的贡献!
  当晚7,点,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在第一时间里报道了这一消息,然后,中央台足足有四个新闻频道连续滚动播放了这一特大喜讯。
  中国为之震动,这是中国人的胜利!
  世界为之震动,这是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
  上帝说:你要走窄门。有人说这是宗教。错了,这是哲学!
  如果吕忠达们当时选择了走稳妥的道路,就没有今天辉煌的“梁上运梁架梁”世界第一的纪录,就没有今天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提前通车。事情往往是这样,你看似康庄大道,看似行人如织,走到后来却可能是走进了死胡同;你看似危险,看似窄门,勇敢地走过去,却可能是前途光明!
  关键就在于你选择了什么。

知识出处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出版者: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经过,分为:十年论剑、艰难的破冰之旅、谁能动大桥的奶酪等章节,这部作品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史志性——“世界第一桥”是令人惊叹的,我们不能断定它“后无来者”但可以骄傲地说它“前无古人”。前无古人的奇迹的创造过程,是何等的珍贵。其珍,贵之所在,更在于这是两位作家书写的史志,它留下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思考、一个时代观念冲突的活化石。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