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正在创造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167
颗粒名称: “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正在创造历史”
分类号: I253.3
页数: 8
页码: 152-1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关于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中国浙江省境内连接嘉兴市和宁波市的跨海大桥,位于杭州湾海域之上,是沈阳—海口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15)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浙江省东北部的城市快速路重要构成部分。杭州湾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在建的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在茫茫大海中架桥的,在国外,最长的数美国的切萨皮克海湾桥隧工程,它的长度为28公里。
关键词: 跨海大桥 纪实 杭州湾

内容

“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正在创造历史;历史不会忘记我们,我们不留历史的遗憾。”
  这一段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话,是总指挥王勇在大桥指挥部移师大桥南岸时动员报告中的结束语,当时迎来了全场一片掌声。我们再次听到这段话,是在开工三周年的庆祝晚会上,当副总指挥方夏平用慷慨激昂的语调重述这段经典话语时,暴风雨般的掌声淹没了他的声音。
  是呀!只有亲身经历过建造大桥的千难万险的人,才能深深地体会这短短的四句话中包含着多少深刻的内容!
  我们要开始造大桥了!
  其实,当我们写下这句话时,我们早已经与天斗,与地斗,与各种各样的障碍斗,来来回回过了几百着了。如果说,前十年,我们在立项、资金筹集等方面已经投入了太多的精力,那么现在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说,前十年,我们是将造大桥这件事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那么,今天,我们要将它从“可能”变成“现实”了。
  时不我待,全宁波,不,全浙江,全国的老百姓,甚至还有全世界的华人都在翘首盼望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早日建成。
  但是,建设一座世界第一大桥又谈何容易!如果容易,又怎么会几百年没有实现呢?如果容易,又怎能称为“世界第一”呢?
  从它奠基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这五年的建设过程将是艰难的,风波迭起的,但又必然是壮丽的。
  我们要造的是一座什么样的大桥呢?
  其一,长度最长,这是目前世界在建的最长的跨海大桥。
  也许有人质疑:美国的彭恰特伦湖一号桥、彭恰特伦湖二号桥,不是都长达38公里吗?不是都比我们的36公里长吗?
  不错,但他们是在湖上架桥,而我们是在海上架桥,可想而知,海上与湖上大不相同。
  在茫茫大海中架桥的,在国外,最长的数美国的切萨皮克海湾桥隧工程,它的长度为28公里。而在国内,则是刚刚建成的东海大桥,长32.5公里。
  显然,目前确实还没有超过杭州湾跨海大桥的。
  那么,这一长度又意味着什么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被世界各家媒体反复报道过的数字:
  杭州湾跨海大桥将起自乍浦港以西6公里的郑家埭,跨越杭州湾宽阔的海面于南面滩涂,止于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其中桥长35.673公里。
  杭州湾跨海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为100公里/小时,大桥设南北两个航道,其中北航道桥为主跨440米的钻石形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5000吨;南航道桥为主跨318米的A形单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000吨。
  这一大堆看似枯燥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它说明,要完成这样长的跨海大桥,要做628个桥墩,要打8900多根桥桩,需要混凝土245万多立方米,需要各类钢材82万吨……
  真是令人发晕的数字呀!据说,将那8900多根桥桩连接起来,有800公里长。相当于驾车从宁波到南京打个来回。
  天哪!在我们这些外行人看来,光是将这么一大堆的东西从四面八方运过来填进大海,就已经是一项无法想象的精卫填海式的艰巨工程!这是其一。
  其二,大桥设计使用寿命一百年,为全国桥梁建设之最。
  “设计使用寿命为一百年!”——这句话,又是大桥的建设者给自己提出的一个空前未有的“标高”。在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约定俗成,从来也不提设计寿命,寿命是老天爷给的,是天意。过去造桥,谁敢提那么长的年限?一般也就三十年、四十年吧,连赫赫有名的德国西门子公司设计的灵桥,使用寿命也就只提了个保守的五十年!
  一旦写上设计图纸,为了这个“一百年”,设计人员就得动足脑筋,为大桥系上许多条“安全带”。
  其三,漂亮。
  在这个世界上,千百年来,随着人类的进步,我们创造过多少漂亮的桥啊!从一步三摇的独木桥,到坚实稳固的石板桥;从令人心跳的悬索桥,到能让你大摇大摆走过去的混凝土桥、钢桥;从跨越小溪小河的小桥,到飞架天堑的雄伟长虹……聪明的人类在造桥史上已经将幻想与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还能造出什么样独具一格的大桥来呢?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设计是别出心裁的。
  据报载,有一位记者在乘坐“巨鸟”——波音大客机飞越杭州湾上空时,俯首一看,蓦然发现,在浩渺的万顷碧波中遨游着一条“巨龙”!不用说,这条“巨龙”正是粗具雏形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这座大桥不仅气势磅礴,而且英姿飒爽,蜿蜒漂亮,充满了活力。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桥梁建筑无疑是音乐中的极品。杭州湾跨海大桥在世界桥梁中堪称一绝,完全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桥形设计灵感来自杭州西湖的苏堤,整个大桥呈S形,大桥在海面上有四个转折点,上下起伏,尤其是南北两个通航孔桥蔚为壮观,凸现了江南弯曲的线条水乡的灵动秀美。从侧面看,起伏跌宕;从空中看,蜿蜒曲折。真可谓美不胜收。这是一批高智商的文化构想者反复思考、精心设计的结果,它既保持了一种清风朗朗的文化传统,又弥漫着具有现代气息的迷人风情,两者是如此漂亮而妥帖地融合在一起。
  还有独创性的海中平台。
  这个平台原本是个普通的海中交通服务救援站,离南岸14公里,足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它原来的使命是处理桥上的突发事件。然而设计人员灵机一动,让它同时变成了观光台。这真是画龙点睛之笔呀!可以想见,开放之日将会有多少好奇者登塔观望,脚踏浩渺烟波,眼观滔滔浪潮,攀登上去的感觉如何?胆战心惊?险象环生?成就感十足?
  也许这浑黄色的海水有点煞风景,但是登塔的本身却一定会其乐无穷。或许我们还会像著名的悉尼大桥一样,不仅开放钢桥拱给大胆的游人们攀爬,攀登上去的游客还可收到纪念照片以及成功攀登大桥的证书,可以让你拿回去向朋友们炫耀一下。
  而当你将塔与大桥连接起来一并欣赏时,你会惊喜地发现,雄伟与婀娜、深色与浅色、高与低、直线与曲线将构成一幅反差强烈又协调一致的美丽图画。
  当然,最美的角度还是坐着直升机从天空往下看,居高临下,大桥美景尽收眼底。如果运气好,你还能看到你乘坐的直升机就降落在平台的中央。
  多年来,宁波的象征性建筑是灵桥,那时,介绍宁波的图片上画的是灵桥独特的大弧形,宁波生产的棒冰叫“灵桥牌棒冰”,连嘲笑宁波人永
  弯曲的线条
  远也说不准的普通话也叫“灵桥牌普通话”,还有“灵桥牌英语”。相信若干年后,这海中平台将取而代之,它将像美国的金门大桥、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上海的东方明珠一样吸引着中外游客。
  说到这里,你一定已经感受到这世界第一大桥的独特魅力了。可以肯定,这座大桥对全世界都将产生美的震撼力。
  但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是:我们要施工的杭州湾海域水文极其复杂,气候极其险恶。
  据资料显示,南美的亚马孙河、中国的杭州湾、印度的恒河,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大的三个涌潮口。三个涌潮口中,现在只有杭州湾在大张旗鼓地造桥。
  杭州湾气候条件很恶劣,夏季台风、冬季西北风是家常便饭。据历史气象资料显示这里台风频繁平均每年有两到三次。平时,陆地上有6级风的话,在杭州湾,海上就是8级,或9级。
  据测算,每年这里符合施工要求的日子最多只有一百八十天,这就意味着一年之中只有半年时间能在海上作业。这也意味着如果完全在海上作业,没有十年八年大桥是造不起来的。
  风大浪更急,杭州,湾水流的平均速度是每秒2.96米,厉害的地方是每秒6米。每秒6米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人从这里掉下去,一分钟后冒出来却是在360米远的地方了,再有经验的水手也没法救你。
  杭州湾海底还会喷火。听慈溪的渔民说,海底会莫名其妙地冒出大火来。有时火焰会从海底燃烧着冲出海面二三十米,让你猝不及防。人们都恐惧地称其为“魔火”。
  这就是奇特的杭州湾海底沼气。2001年,技术人员在滩涂上打钻探桩时,钻到地下约50米的深度,突然,只听到砰的一声巨响,一股高达50米的气流直冲天空,在空中燃烧起来。原来,杭州湾有古河道,千万年来淤积海底的有机物生成了沼气,以蜂窝状分布,遍布于杭州湾。这种沼气没有任何开采价值,但它的存在对于大桥的施工却危害极大。无论是钢管桩还是钻孔桩,一下去,不巧碰上了沼气,沼气就会喷薄而出,若是再碰上点点火星,就会熊熊燃烧,真可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沼气喷发之后还可能产生另一个危险,就是地层塌陷,这就更恐怖了,一不留神就把施工船只一下吸入海底空洞!
  要在这样的地方造桥真是个世界级难题啊!举个例说,作业船到了指定工作点后,照例要先抛锚固定。但同样抛锚就是不一样,你在其他海面作业,一般前后左右抛4个就行了肯定已经将船固定得稳稳当当的,而在这里,你得抛6个,甚至8个,4个锚,根本抓不住。为什么?因为这里的潮流无论是涨潮还是退潮,流向都会莫名其妙地发生变化,最大时甚至会几十度大转弯。好多施工单位进场后,一看这情势,都赶快将原来的锚换成了12吨的大锚。
  当时,大家也曾设想过,既然杭州湾天气这么恶劣,施工难度那么大,风大雾大时又不能通车,干脆,建个海底隧道!
  建海底隧道有两种方法:沉管法与盾构法。但是,杭州湾强涌潮、多风浪、海水挟沙量大,在这样恶劣的海床条件下,沉管法根本无法实施
  。
  那么,盾构法呢?当时世界上还没有那么大的盾构机械,就是有的话,不仅建设的工期很长,资金需求量也大得惊人,是造大桥的几倍。不行。
  也有过“桥隧结合”的设想。但是,这样就要在杭州湾海床中建造规模巨大的人工岛,花费的资金将更加巨大,建设工期将更长。另外,要在海中央建排风井,不但造价高,而且会变成海中的一个暗礁,会对来往船只造成致命的威胁。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隧道的抗恐怖能力远比不上大桥。大桥如果被炸或者遭遇攻击,往往是局部性的,可以快速修复;而隧道只要一个部位被炸开,就全毁了,高压水冲进缺口,里面的人都难逃活命,那真是牵一发而毁全身!
  排除法的结果是:不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还是千方百计造大桥。
  如此困难重重的大桥谁来造呢?我们中国人自己能造吗?我们宁波人能造吗?
  其实,当时也曾希望干脆委托国内国际有实力的公司总承包,但是这“一脚踢”的办法也问题多多,首先是承包商无法协调两岸政府层面的事情。其次,万一桥造到一半发生什么问题,或者造价上去了,怎么办?
  ——这不是杞人忧天,类似的悲喜剧在全国不少工程中都上演过多次。
  更重要的还是质量!你能不操心吗?这就像现在人们装修新房,你虽然已经花大钱包给了装修公司,但你还是得时时操心,进料、督工、检查,不断根据情况更改计划……稍有不慎,后患无穷呀。
  最后,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杭州湾跨海大桥由我们自己造。
  消息传开,舆论大哗,甚至有人当面嘲笑王勇:“宁波人怎么会造跨海大桥?造了个甬江隧道,‘八年抗战’才完成;造了个招宝山大桥,合都合不拢。”
  老百姓这么说,相当级别的领导也这样说。说的人一半是轻视一半是好意,不想让这千辛万苦要来的项目泡汤。
  “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造?”
  王勇喜欢用反问句。只有自信的人才喜欢用反问句,王勇是个自信的人,所以困难临头时他总喜欢用反问句。问人家,但更是问他自己。
  “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正在创造历史;历史不会忘记我们,我们不留历史的遗憾。”这句必将写进历史的名言,就是在这时候说出来的。
  创造历史,就意味着不仅是造起一座桥来,更是为中国21世纪建造跨海大桥提供经验。
  我们揣想,也许,人们在心底深处相信天意,这座桥为什么是在宁波而不是在其他什么地方呢?难道它不是时代赐给宁波人千载难逢的机会?
  不管怎么说,什么事都有第一次。既然历史选择了你,你就义不容辞。
  充满勇气和信心的总指挥王勇和他的建设团队率先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指挥部搬到前沿去!
  于是,指挥部的七十余人加上各路工程队,浩浩荡荡地开向了慈溪大海边。
  11月的中旬,在一个蒙蒙细雨的寒冷日子,一辆车号为17072的小车率先风驰电掣般地驶向新的指挥部。
  这正是总指挥的车号!说起这个车号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170是宁波市领导们规定的共用车号,不能动,后面选号却由自己爱好而定。临去选号前,王勇特地郑重其事嘱咐办公室的小邬:我们建造的大桥是36公里长,就选36号。
  可惜,迟了一步,这个号子已经被人选走了,无计可施的小邬从交警队打来电话请示。
  王勇灵机一动,问:“72号呢?”
  72号还在。
  “那就72号。36公里不就是72华里吗?”
  17072!从此,这个号码成了大桥指挥部所有人心目中最亲切的一个号码,它不仅代表着总指挥,更代表着铭记在每个人心里的神圣目标。
  新的指挥部是一个船形的大楼,很普通,孤零零地矗立在茫茫的大海边,如果不是杭州湾跨海大桥指挥部红色指示牌醒目地立在路边,来来往往的人们的视线大概不会在它上面多停留一分钟。
  正是深秋,海风吹在脸上已经开始阵阵生疼,来不及绿化的指挥部大院里一片荒凉,褐黄色的土地上长着的几棵小草在冷风中摇摇晃晃,四周则是一大片望不到头的寂静无声的芦苇。
  那天我们看见一只小小的螃蟹窸窸窣窣地爬进了指挥部的大厅,当我们惊喜地围住它时,这个小生命威武雄壮地向我们举起了一对小小的蟹钳——它大概弄不清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一下子这里来了那么多的人?这里明明是它的家呀!
  面对这样的艰苦,王勇却还一派阳光地不忘来一句幽默:“你们没找对象的女孩子赶快找,要不,海风一吹,黑了脸,没人要啰!”

知识出处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出版者: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经过,分为:十年论剑、艰难的破冰之旅、谁能动大桥的奶酪等章节,这部作品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史志性——“世界第一桥”是令人惊叹的,我们不能断定它“后无来者”但可以骄傲地说它“前无古人”。前无古人的奇迹的创造过程,是何等的珍贵。其珍,贵之所在,更在于这是两位作家书写的史志,它留下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思考、一个时代观念冲突的活化石。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