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162
颗粒名称: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分类号: I253.3
页数: 10
页码: 132-1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陈龙海是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他是最早入股的、铁杆的大桥股东。他的企业名列“全国500家最大的食品制造业企业”,也是浙江省第一家上市的农业龙头企业,不仅在慈溪有基地,在余姚、宁海、上海都有着规模大小不等的基地。他投资大桥时,大桥还没有立项,但他的第一笔资金已经打进去了,批不下来,公司就白白丢掉2000万元
关键词: 跨海大桥 纪实 杭州湾

内容

在这场民营资本撤资风暴中,一批真诚的民营企业家朋友却坚定地
  屹立不动。我们首先要介绍的是陈龙海。他是最早入股的、铁杆的大桥股东。
  陈龙海是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有着这种头衔的都是大忙人,我们第一次与他联系时,他正在赶往上海的路上——他的企业名列“全国500家最大的食品制造业企业”,也是浙江省第一家上市的农业龙头企业,不仅在慈溪有基地,在余姚、宁海、上海都有着规模大小不等的基地。因此,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他在上海等地跑。
  陈龙海个子不高,但壮实,有气度,一看就是个稳重可靠、有品位的男子汉。他不属于那种现代CEO模式,相反,显得特朴实,如果他走在大街上,谁也不会留意到这竟是个身价过亿的大老板。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处处有着他的痕迹。宁波人饭桌上最喜欢的许多绿色健康食品都来自他们的品牌“卡依之”,譬如人见人爱的“菜心清汤”,绝对是正宗的宁波口味,味纯、爽口、质鲜,被人称为是“最完美的菜心”。当然,他的产品主要市场并不在宁波,而是在国外,老外也欣赏“卡依之”。
  他又是个很有主见、很有思想的人,总指挥王勇很尊重他,每次开董事会,王勇总要问问他的想法,而他也总是能提出很中肯的意见来。
  那天,我们特意赶到慈溪采访。
  “您为什么选择投资大桥?”
  对这个问题,陈龙海的回答很出乎意料:
  “没有太多的理由。”
  没有太多的理由?那么多的股东在出出进进忙个不停,惹得舆论大哗,这个绿色食品的制造者却用这么淡淡的一句话来概括6亿元的投资?
  他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惑,笑着说:
  “真的,当初我们投资大桥,并没有很认真地论证过,我们只是一种很朴素的想法:造这座大桥,是我们慈溪也是宁波人梦寐以求的事嘛,作为慈溪人当然要出力。”
  仔细一想,他说的是真话。当时他投资时,大桥还没有立项呢,有人估计它能批下来,也有人估计批不下来,成与不成,也就七八分把握,而那时,他的第一笔资金已经打进去了,批不下来,公司就白白丢掉2000万元。
  他紧接着说出的第二句话更是让人刮目相看:
  “按照宁波市政府的实力,没有民营投资也完全有实力造这座大桥,让民营资本进入,这是政府的开明之举,也是一种姿态,我们就互动一下吧。”
  这句话是极具政治头脑的人才能说得出来的。
  当时的投资结构是:雅戈尔占45%,国企占45%,他占10%。属于少数。但他满意,他说:
  “我是关键的少数。”
  ——当两两旗鼓相当时,他这个10%是不是成了关键?我们不禁叹服:这个陈龙海真的很聪明呢,看问题有超人之处。
  但是陈龙海的理解还要更深一层:
  “千万不要小看这10%的意义,这些钱算什么?宁波市那么多的市长手里,哪个不是有5个亿可以批?意义不在于钱,而是在于引入机制。”———这就是这个企业家高明的政治意识了。
  2001年,他最初从傅涌廷那里听到了大桥要吸收民营投资的消息,就想着为家乡出一把力,于是找到王勇。王勇原来是他们慈溪的市委书记,老熟人啦,他说的话,陈龙海一百个相信。
  王勇很热情地接待他,向他详细介绍了大桥的情况。不过,王勇也没有十分的把握——这个世上有什么事是能满打满算的呢?谁能将明天说个七八分就不错了。
  后来,王勇又亲自跑来找他,两人一起磋商。王勇问他:你愿意投资吗?
  他说:我愿意。
  ——还真是个互动的过程!
  我们笑问:有没有投资要回报的因素呢?
  “有,这不是捐助,是投资嘛。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你如果有能力,就要对家乡建设出些力,要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农民,对得起政府。这是一种姿态。”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投资大桥,是因为他信任王勇。
  “王勇这个人,大小事情,尺寸把握得很好,不会陷入繁琐小事,但又不是只会说说宏观。我认定跟着他不会错。”
  信任很重要,信任是金,信任是凝聚力,信任是合作的保证。
  要投资大桥,他一个人的资金有点难度,于是又找了几家民营企业成立了一个投资公司,都是慈溪的,都知根知底,互相信任,一拍即合。名称很快定下,就叫慈溪建桥公司——这名称主题明确,朴实无华,倒是很能反映参与者的个性。
  谁当董事长呢?其他四家企业当家的都是年轻人,陈龙海德高望重,性格又好,就推他了。大家异口同声说:“你当仁不让。”
  他也爽快,当就当吧,不就是多服务吗?不过,既然是董事长,他就多投一些,于是他占股份28%。
  这个董事长是义务的,不仅自己不拿一分钱做事,连工作人员的工资也是从他公司开销。平时,开董事会了,他请他们吃饭;会议结束,还送些礼品——全是他掏腰包。
  面对着绍兴大桥的建造及宋城的撤资风波,他倒是按兵不动。那些天风风雨雨的,不断有记者找他,或打电话,或找上门来,他都安之若素。
  “我对大桥的前景看好,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现在也没有慢下来,五年以后,十年以后,怎么就会走到低谷了呢?我看至少要等十五年以后,如果那时真的发生什么经济危机,那也不仅仅是大桥了。”
  “车流量?难道你会怀疑车流量不多吗?即使绍兴大桥造好后我看还是不够用,我担心的倒是现在大桥设计的六车道不够,最好是一两年后改成八车道。”
  “要相信政府,政府有很多资源。宁波之所以能发展,慈溪之所以能发展,主要是政府开明。宁波的政府是很开明的,我相信这一点。而且,我们民营企业与政府的利益是一致的,我们回报高,政府得到的更高。”
  “有民营企业要退出,我认为是他们的资金链发生了问题,这与回报无关。凡投资者都清楚这是个稳健的投资,不能认为它是个赢利很高的投资。”
  至于对有些企业出出进进的做法,他虽然有看法,但也宽容地表示能理解。他认为这些企业是投资高手,是在操作。
  “搞企业的,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为了赚钱,什么手段都会使。可以理解。”他笑着说出了这么一句揭业内老底的大实话。
  “你呢?你就不考虑赚钱吗?”
  ——我们这个问题提得很有点咄咄逼人。
  “赚钱当然要考虑,但其他因素也要考虑,比如说,社会效益。”毕竟,他是慈溪的企业家。而大桥,就在慈溪的土地上,这就注定了他处事的风格与众不同。
  风云突变时,作为董事长,他将另外四家股东召集起来开会,将情况说清楚,然后问大家:
  “我们要不要增加股份或者减少股份?”
  “保持不变。”大家同心同德。
  股份保持不变,这句话说出来,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你要多拿出1亿多元来。这是什么概念?等于是你已经挑了250斤的重担,再压上10斤,这10斤很沉重很沉重,或许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但是,他说他相信王勇,相信王勇就是相信政府;他支持王勇,支持王勇就是支持政府。
  同样,王勇也信任他。第一次雅戈尔撤资时,王勇请他托盘,他二话不说,接了盘,那笔利息过了好几年都没能算给他。第一次撤资风波能安全软着陆,有他的一份功劳;现在,在这场更大的风波面前,他依然稳如泰山,毫不动摇!
  这个以稳健派著称的陈龙海,处事总是那样的低调,但又是如此令人感动的崇高!
  还要介绍的另一位是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董事长茅理翔。
  方太厨具,谁不知道呢?宁波人家里厨房装着的大多都是这个品牌。它性能好,又漂亮,因此虽然价格昂贵,许多人还是认准它。不过,如果你因此认为它的市场在宁波,那又大错特错了,它是个著名的全国品牌。
  巧合的是,这也是位慈溪的企业家——也许是因为大桥就建在慈溪吧,发生在那里的动人故事总是特别多。
  这是一位百炼成钢的老企业家,他的创业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第一次创业,他凭着“地摊精神”,赤手空拳打下“世界点火枪大王”的天下;第二次创业,冒着倾家荡产的危险,在强手如林的情况下,父子联手,创造出了方太厨具这个响亮的品牌。
  如果说,陈龙海的成功是在于他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不断地延伸,做长产业链,以至于天下无敌,那么,方太则是在充满竞争中走出品牌之路,而且路子越走越宽。我们在陈龙海那里参观的是最土的农产品,在方太那里看到的则是最新的电子产品。不断的科技创新是他们不断发展的保证。那天我们参观他们的企业,走到某一个楼层时自觉停步,因为那里是他们的科技研究重地,对外绝对保密,门口高挂“谢绝参观”的牌子。
  方太是在雅戈尔退出后进入的。也就是说,要比陈龙海后步入大桥。这是因为2001年方太集团还不具备进入的实力,两年之后当它一旦有了可能,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进入并决不动摇。
  与陈龙海的低调相反,茅理翔是个理论色彩很浓、出镜很多的公众人物,宁波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他不仅喜欢办企业,还喜欢写书,喜欢从事经济理论研究:企业如何选对产品、找准市场?成熟企业又如何开拓自己的天地,获得稳健的投资回报?如何跨越家族企业峡谷?如何破解企业成长的瓶颈?如何提高组织智商?如何建设好企业的软环境?
  有人笑称他创立了“方太理念”。你可别小看了这一理念,它还受到了《人民日报》的高度评价呢,认为“不仅将对方太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将对国内厨电市场的格局变动带来冲击”。“在家电巨头们纷纷进入厨电领域、国外厨电大鳄登陆中国的纷乱局面下,方太的变革为市场埋下了新的变数,也给企业带来新的生机。”
  他的著作与经院派教授写的又不一样,与他多年打拼的实践紧密结合着,生动而又有深度,因此大受欢迎,也由此戏剧性地派生出他人生的又一个角色:大学教授。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他居然做了五所大学的教授,走遍全国各地到处讲学。其热闹程度虽然无法与当红的易中天、于丹们相比,但也拥有不少“粉丝”,每到一地讲学,他都大受学生们欢迎,许多地方的高层领导也纷纷出场,坐在一边洗耳恭听,做他的好学生。
  讲课的名气越来越大了,他干脆将第一个企业交给了女儿管理,将第二个企业交给了儿子管理,自己开始第三次创业:传播现代家族企业管理新模式。他因此成了个大忙人,三分之一时间接待客人,三分之一时间看书写书,三分之一时间在各大学上课。我们找到他时,他风尘仆仆刚从外地讲学回来。
  我们问他:你为什么要投资大桥?
  “当知道宁波要建跨海大桥时,整个宁波都欢呼起来,这是我们几代人的梦想,我们宁波人、慈溪人,很多人家的亲属都在上海,光是我们茅氏家族在上海的就有一百七十多人。慈溪工业的发达也由于上海长期对我们的支持,这种地缘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我们到上海去真是很不容易。刚办厂时,我们到上海要七个小时,站在大海边,就盼望着有一座桥。上海是世界的向往,也是我们的向往。作为浙江省党代表、慈溪市人大代表,一连五届,我都在为此提案。所以,当2003年方太初见成效时,我就选择了进入。宁波市政府开明,向民营资本开放,这是一个好的信息。”
  听说茅理翔要投资,王勇特地赶到方太集团,郑重其事地对他说:
  “茅总,你要想清楚,这是有风险的。”
  茅理翔也郑重其事地回答他——他按着习惯喊着王勇的老称呼:
  “王书记,我们已经开过家庭会议了,我是一个先富起来的农民,我有责任报效社会,即使有风险,也愿意。”
  ——他的确开过家庭会议讨论这个项目,儿女们都赞成老爸的建议,要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
  他很朴素地对我们说:
  “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进入这么大的项目,我也认真考虑过,我相信政府,这么大的工程,这么大的投资,政府一定会支持。“
  还有一个原因,我相信王书记,这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说话算数,有能力,有魄力,他做总指挥,我放心。”
  ——这想法与陈龙海竟然一模一样。这就是我们朴实的人民!热爱自己的家乡,愿意为它赴汤蹈火!相信政府,相信党的干部!这种信任毫无保留!
  正因了这种信任,尽管有人说投资时间长,有人说投资环境差……但凭着这三条,他投了,而且义无反顾。
  当宋城撤资时,有很多记者上门采访他,有些还带着摄像机来。提的问题都很尖锐。
  以下是我们从当时媒体中摘录下来的对话。为了保证真实,我们不做一字改动。
  记者:宋城撤,你为什么不撤?
  茅:既然我已经决定投资了,我就要有共冒风险的勇气,作为一个企业家,更要讲信誉,既然承诺了,就要做到。即使有困难,我们也要坚持。
  记者:管事的人都是官员,会不会腐败?
  茅:我就相信王书记,王书记在慈溪期间深得民心,也非常廉洁,有这样的总指挥,我们放心。说实话,在这样艰苦的地方造大桥,海风、海浪,他们长住在那里,凭这一点,我就很感谢他们。毕竟我们在干的是前人没有干过的事。
  记者:你认为绍兴大桥会分流吗?
  茅:在投资时我们就分析过了,应该会赚钱的,即使绍兴大桥分流也不怕,宁波的车辆不是在不断增加吗?还有海中平台是世界独创。这也是能赢利的项目。
  记者:你认为股权变更会影响大桥建设吗?
  茅: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第一跨海大桥,也是民间投资的全国性特大型战略基础设施项目,还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级重点工程,因此,其股权结构不可能出现混乱,个别股东的进退并不会影响到该项目进展。政府也不会允许它出现混乱。
  回答得很冷静,也很理智,充分体现了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的雄才大略及赤子之心。
  患难见真情呀!他的讲话被许多媒体辗转报道。这无疑是对大桥极大的支持!
  除了机智地回应记者,他也主动帮大桥指挥部做其他企业家的稳定工作。有慈溪的企业家举棋不定,打电话来问他:
  “茅总,你决定怎么办?”
  他乐观地笑呵呵地回答:
  “这个风波很快就会过去的,大桥尽管回报慢一点,但一定是比较好的。”
  这无疑是给对方一个信誉保证。
  与这两位企业家一样,许多投资大桥的民营企业家也很坚定。
  股东之一的卓力电器董事长张建杰回答记者:
  “我投资大桥项目主要是看重品牌效应,暂时不考虑退股。”
  同时在各媒体表态不会退股的还有合盛集团、耐吉集团、环驰集团等是这些企业不怕风险吗?是这些企业比撤退了的企业更有实力,不在乎亏损吗?当然不是。只是,他们的内心深处更想用钱来贯彻一生的豪情壮志,用钱来发挥此生的大慈大爱。因此,他们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坚持!他们相信风会过去,雨会过去,一切都会过去。
  是的,一切都会过去,一切也都已经过去,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朋友永远是朋友,无论多大风浪,他们永远都与王勇站在一起!

知识出处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出版者: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经过,分为:十年论剑、艰难的破冰之旅、谁能动大桥的奶酪等章节,这部作品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史志性——“世界第一桥”是令人惊叹的,我们不能断定它“后无来者”但可以骄傲地说它“前无古人”。前无古人的奇迹的创造过程,是何等的珍贵。其珍,贵之所在,更在于这是两位作家书写的史志,它留下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思考、一个时代观念冲突的活化石。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龙海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