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的“躁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160
颗粒名称: 宋城的“躁动”
分类号: I253.3
页数: 8
页码: 120-1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城集团撤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宋城集团作为一家以房地产为主的民营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形势下,银根抽紧,与许多房地产公司一样,宋城的资金周转发生了困难。其次,宋城集团的一条豪华游轮“奥丽安娜”号在大连遭遇台风沉没,迟迟没能理赔,经济损失不小。
关键词: 跨海大桥 纪实 杭州湾

内容

如果说,在那一场风暴中,绍兴大桥建设的再次提起是个导火线,那么,我们可以说,宋城集团的撤资,是当时的风暴眼。
  宋城集团为什么撤资?
  应该说,当年,宋城集团是以欣喜的心情投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当它在参与投资建设大桥的十七家民营企业中,以17.3%的股份夺得“头把交椅”时,董事长兴奋地向媒体坦言,他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宁波市政府让民间资本进入国家重特大型基础建设工程的魄力这么大,二是没想到能让一家外地企业在股权中占了“龙头”地位。
  但是,几乎是与他作出参与投资大桥的决定一样快的速度,他又作出了撤资的决定。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大环境有了变化。宋城集团作为一家以房地产为主的民营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形势下,银根抽紧,与许多房地产公司一样,宋城的资金周转发生了困难。
  其二,就在他们接过雅戈尔撤出的大桥股份后不久,他们的一条豪华游轮“奥丽安娜”号在大连遭遇台风沉没,迟迟没能理赔,经济损失不小。
  其三,杭州市政府主办的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的重头戏压在他们肩上,许多由他们完成的配套工程更是一笔数额巨大的投资。
  应当说宋城集团的实力尚算雄厚,他们囤有不少土地,但是土地不能一下兑现,远水救不了近火。在世界休闲博览会和杭州湾跨海大桥这两个项目中,你只能忍痛放弃一个。宋城集团毕竟是以旅游业起家的,它必然选择保留世界休闲博览会。
  宋城集团负责大桥项目投资的副总裁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曾用“忍痛割爱”四个字表达了放弃杭州湾跨海大桥股权的心情。
  她说:宋城是世界休博会主会场的主要承建单位。为了迎接2006年在杭州举办的世界休闲博览会,总投资高达35个亿。杭州湾跨海大桥和休博会都是好项目,对于企业而言都难以割舍。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两相权衡,舍弃一方就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我们相信她说的是真话。我们曾在董事会议上碰到过她,这是一个能干的女子。宋城撤资后前来接盘的中钢集团也是经她热心牵线搭桥,而且,当时她的第一设想是不让出大桥股权,宋城做二东家,让中钢做宋城的投资人。此举当然被聪明的中钢集团拒绝,没有人愿意出钱买个炮仗让别人放。
  若是大家都说真话,这个世界也许就会少许多是非争端。然而,正如巴金老先生所说,说真话难呀!出于形象需要,几乎没有一个企业愿意承认自己资金紧张,因为这会给企业带来不可设想的后果,甚至灭顶之灾。因此,宋城老总对外依然宣称宋城集团不存在资金欠缺的问题。
  既然资金不成问题,那么,按照媒体顺理成章的解说,或者是你们的合作有问题,或者是你对大桥的投资项目不看好!
  ——与当年雅戈尔采取的低调做法不同,宋城采取的是另一种方法。
  当年,大桥指挥部为了大局,虽然对此有所耳闻,但还是采取了场面上大家都过得去的说法,时隔多年,现在可以解密了。
  先让我们来看《上海证券报》2006年2月7日记者徐璎的文章《黄巧灵直面失误:我是个幸存者》,摘录如下:
  ……
  失误三:“躁动”下投资杭州湾跨海大桥
  去年5月,杭州湾跨海大桥民企第一大股东宋城集团撤资的消息有些让人大跌眼镜。
  曾几何时世界第一跨海大桥——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因“民资控股”的资本背,景而备受关注。在大桥118亿总投资额中,由十七家民营企业组成的民间资本占股50.25%,其中杭州的宋城集团持股17.3%,是最大的民企投资方,但宋城集团的撤退终使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民营成分大大削弱。
  “当时我们看中的是跨海大桥上有海中平台可以被保留下来,这种海中观光的景致跟我们的旅游业可以对接。有了海中平台与世界第一的亮点,就有了投资的冲动。加上当时宋城的发展进入了躁动期——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杭州乐园之后的发展方向到底在哪里还不是太清晰。”黄巧灵坦陈当时的躁动情绪。
  作为民营第一大股东,以及习惯了快速决策、快速行动的民营企业,在进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项目之后,才发现作为民营股东,在项目的具体进展中很少有发言权:比如资本金,原定是118亿元,但由于是政府工程,原定的水泥桩变成了不锈钢(作者注:原文错误,正确应为钢管桩),投入增加14亿;又比如收费权,原定更长的年限被改成了三十年;同时,杭州湾跨海大桥从原来的一座变成了后来的好几座,市场风险大大增加;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要投入五六亿元,又不能融资……
  分析了种种得失之后,黄巧灵快速作出了撤退的决断。撤,既可以避免日后由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不同机制引发更多的冲突,还可以避免因跨海大桥增多引发的市场风险,还可以在宏观调控形势下集中资金,用在休博园的刀刃上。
  (失误之悟:“至今我们仍认为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好项目。但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在这里,合作方之间机制与步调的一致性很重要。更何况,一个企业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没有选定自己最钟情的项目之前,要耐得起诱惑。”)
  这篇文章发表于风波过去半年之后。
  这是不是当时他要撤资的真实想法?很难说。许多人面对媒体总是要说一些有利于自己的话,这些话中,也许一部分是真的,一部分是假的。企业家都是大忙人,既然能忙中偷闲与记者相约着在西湖边咖啡吧小坐,当然不会是雅兴所致而是某种舆论需要。
  对宋城集团老总的这一番言谈,最不能接受的是大桥指挥部。
  以他所说,引发冲突例子之一是原定的水泥桩改成了钢管桩使他耿耿于怀。但这是在2001年7月发生的事,还是大桥指挥部当时向全国专家征集到的拯救大桥(保证大桥百年寿命)的金点子,因此而导致投资增加的事,在2003年宋城选择进入时已经明确,怎么竟成了大桥指挥部的独断专行了呢?
  另一件引起他不满的是收费年限只有三十年的事。
  然而,这三十年的收费年限是2002年国家计委在批复大桥“工可”报告中批准的最长收费年限,在全国是最优惠的呀,还是当时金建明与朱国芳一起跑了无数次跑出来的结果,而且,这也是宋城集团决定投资之前就已经明确了的事,怎么一下子又健忘了呢?
  至于杭州湾上的跨海大桥从一座变成几座,更是已经争了十年的事,谁不知道呀!这么长的杭州湾,怎么可能只有一座桥呢?不仅现在要增加,以后还会增加;不仅大桥要增加,而且还会修其他的通道,譬如说,目前杭州与嘉兴就联合着要修“钱江通道”,这通道还是从江底走的呢!变,这是起码的常识,难道他在投资之前竟然不知道?这又怎么成了政府工程的罪过?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话语权的问题,这被他称为“失误之悟”——这是给王勇的极大难堪,你这个总指挥怎么不给民营企业家民主、不给他发言权呢?
  在这场政府、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合作中,民营企业真的没有话语权吗?
  让我们来看看当时大家是怎样讨论宋城集团最感兴趣的海中平台一事的。恰巧,2004年的海中平台论证会我们全程跟踪了,还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正好拿出来作为历史的见证。
  你喜欢什么样的海中平台?
  会议室里坐着齐刷刷的两排,朝南一排是请来的北京、上海、宁波的七位专家,朝北一排是设计单位与大桥指挥部人员,靠墙则摆满了巨型的制作精美的设计图案。
  对杭州湾跨海大桥指挥部来说,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已经数不清开过多少次论证会。然而这一次的评审会显得非同寻常,因为这是海中平台建筑方案专家评审会。几乎从大桥奠基以来,海中平台就成为众多新闻记者报道的热点。大桥是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海中平台则绝对是一个创新、一个亮点,这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一笔点不好,将是百年遗憾。
  最早提出建造海中平台设想的是专家刘谦。那还是在2001年7月。这可是个奇特的设想,跑遍全世界,你见过海中有个观光台吗?刚一提出就引起激烈的争论:海中平台到底要不要造?该怎么造?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互不相让。面对这场争论,总指挥王勇果断地拍板:作为一个创新,不要随便枪毙。
  随着时间的推移,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海中平台越来越被大家看好。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将是海中救助站、观光点,更将是宁波的一个品牌、长三角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
  然而,造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呢?什么样的平台才最有视觉冲击力?这里面可有着许多道道。譬如,你在桥上看它时有个动视力,因为你始终是在运动中看;如果从平台上看大桥,是平视的关系;如果你爬到塔上去观光,则有个高视力的关系。还有,塔与平台的关系如何统一,造型与结构的关系如何协调,环境与造价的关系如何兼顾……这真是个艰难的过程!设计单位前后做了三十多个方案,底盘定得很顺利,最先设计为方形,不够美观,后来改为椭圆形,很快通过了。然而上面的造型最难,你这建筑造型一定要新颖独特,要让人一看就记得住。记得住就是个性化,就是独一无二,就是东方明珠塔,就是自由女神像。这可太不容易了。人们常常容易模仿,但是难以创新。曾将造型设计为东海莲台,觉得与塔难以一致,否定;设计为风帆?太平淡,否定;设计为海螺?与主题思想不吻合,又被否定……否定之否定,无数次的否定。用王勇的话说:这个海中平台投资要3个亿呢。3个亿是什么概念?就是在地面上可以建造一座漂亮的五星级宾馆。能不慎重吗?
  这次展示的三个方案真可谓是精心制作,一个强调柔美,一个强调力度,一个强调整体协调,各有千秋,可以看出设计者们用心良苦,但也各有缺憾。
  原本安排上午看录像,下午才讨论。然而中途匆匆赶来的宋城集团老总急不可耐,上午就率先发言了:投资不能太大,投资必须是有效的,我们更注重功能,因此不赞成做一个塔。美国开个麦当劳连锁店,也要做个调查呢,如果一小时内,门口的客流量达不到八千人,就不会开。同样,我们这个海中平台如果一个小时的人流量不能达到塔的养护成本,这个塔就不能上。
  不能说老总的话没有道理,他是大桥的股东,人家搞企业的,首要考虑的是效益。一石激起千层浪,讨论立即自行展开,人人提早进场——饭桌上成了沸沸扬扬讨论的最好场所,一个多小时的中午休息也成了相互交流的机会。有人认为:古今中外那么多著名的塔,当初造的时候也没考虑过赚钱,但现在都成了名胜;有人认为:塔是亮点,塔与桥互为因果,互相衬托,它有吸流作用,从经济效益考虑更应该上;有人认为:不用上,应该搞个休闲中心,设个豪华的主题酒店,设置儿童公园、热带森林,让人们有独特的体验;有人则笑着提议:干脆,让全市市民也来投票吧,主题就叫“你喜欢什么样的海中平台”。
  这是一场真正开放式的大民主的讨论,你有什么想法就说吧,充分调动你的想象力与判断力。集思广益,是大桥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因为我们在做的毕竟是史无前例的大事。当然,最后有决定权的是七位专家。他们都是国家级权威。
  下午5时,一场大讨论结束了,专家投票也结束了。自始至终认真地倾听着的总指挥王勇最后说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个海中平台的定位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我们不是为有钱人,而是为司机、游客、普通老百姓建造它,50元一张票,要让大家都能看得起。
  一席话说得全场哗哗哗地鼓掌,对啦,这个海中平台是我们老百姓的,设计师已经在考虑了:游客在平台上下车了,要照个相,该站在哪里?
  要说明的是,当时宋城老总的关于在平台上造个“带有热带森林的豪华酒店”的设想遭到许多人的反对。那一天,他没有等到会议结束就匆匆离开了。
  宋城老总是个喜欢豪华的人,凡去过宋城的人都会感受到那种王者之气,他自己办公的地方就完全是仿着美国白宫造的,而且名字也就叫白宫。在这样的环境中待久了,自然会对心灵产生一种潜移默化。因此,大家都不奇怪他当时的举动。
  大家奇怪的是,怎么能因为自己的意见被否决就说是民营企业家没有话语权呢?持另一种意见的不也是民营企业家吗?
  其实,平心而论,宋城在投资大桥时并不躁动,倒是在处理退出投资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躁动”。
  客观地说,无论投资、无论撤资都是企业的自由,每个人、每个企业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及对方方面面的利益作出权衡之后再作出决定。无论作出哪个决定都是允许的,谁都不应该说三道四。关键是,宋城老总的这一番话中有着太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国家大型基础性工程向民营企业敞开大门,是史无前例的,这既是改革开放的一大举措,又是改革开放的一大探索。它就像是一场婚姻,对双方都是一大挑战:如何处理大家和小家的关系?如何处理今天利益和明天规划的关系?如何处理“婆媳妯娌”之间的关系?
  没有矛盾、没有冲撞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坦诚相处,相互包容,让双方不断磨合到最佳状态。

知识出处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出版者: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经过,分为:十年论剑、艰难的破冰之旅、谁能动大桥的奶酪等章节,这部作品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史志性——“世界第一桥”是令人惊叹的,我们不能断定它“后无来者”但可以骄傲地说它“前无古人”。前无古人的奇迹的创造过程,是何等的珍贵。其珍,贵之所在,更在于这是两位作家书写的史志,它留下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思考、一个时代观念冲突的活化石。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