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这一刻,停下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153
颗粒名称: 嗬,这一刻,停下来!
分类号: I253.3
页数: 8
页码: 090-0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3年6月8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杭州湾跨海大桥奠基典礼正式举行的记事。
关键词: 跨海大桥 纪实 杭州湾

内容

2003年6月8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杭州湾跨海大桥奠基典礼正式举行。
  如果说,立项呀、“工可”呀、初步设计的论证呀,全是在务虚,全是纸上谈兵,那么,奠基则意味着大桥建设扎扎实实的启动。
  那一天,注定不平凡,因为那一段日子很不平常。
  那段日子“非典”情势虽然有所好转,全国疫情得到很有效的控制,但是国际舆论对中国并不利,一个接一个的国家宣布禁止本国公民去中国旅游,改革开放蒸蒸日上的中国,一时间似乎落到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境地,一些不怀好意的预言家甚至幸灾乐祸地预言中国的经济建设将从此一蹶不振。
  然而,就在这个时刻,杭州湾跨海大桥奠基了。大桥奠基典礼选在这一天举行是意味深长的。就在一星期之前,刚好是三峡大坝合龙,全国两件大喜事相连,冲破了沉闷的气氛,引起世界媒体的极大关注。
  为大桥的奠基典礼,宁波方面邀请了国家领导人和各部委领导以及有关专家,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还有正部级十人,副部级以上二十人,再加上一百多家媒体的记者。这么多的贵宾怎么来?怎么去?这在平时轻而易举的事,在“非典”时期却成了一个重大问题。
  为了这些贵宾的安全,宁波果断决定:包机。当天上午将他们从北京接过来,当天下午5点再把他们送回去。
  那一天,根据通知,市内被邀请的贵宾中午12点在市政府集中上车,上车前由医务人员测量体温,体温正常者,在贵宾卡的背面盖上一个蓝色的印章——这是“非典”时期的一个举措,证明你可以外出。将要进入奠基现场的公路旁,大家再一次接受医务人员的检查,测量体温,见体温正常才被放行。
  ——其实,这样的检查已经完全不起作用,大家很快发现,自发而来的群众,像潮水般向着奠基典礼的现场拥去,负责检查的医务人员早已被淹没在老百姓的汪洋大海之中。
  开阔的海滩上,海风猎猎,笑声喧哗。
  七百多个民警,从早上8点开始就陆续奔赴现场的十五个路口。这些民警不仅是慈溪市的,也有从宁波市区调过来的。
  但他们还是迟了,从清晨4点多开始,闻风而来的人群已经开始拥向大海边。当民警到达时,他们惊奇地发现海边早已是密密麻麻的人。离会场3公里左右的大桥指挥部管理中心的工地上,停满了前来观看的市民的汽车、摩托车,接近会场的地方则早已被热情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连周边几公里的海塘都挤满了人……
  一路上,扶老携幼前去观看的人还在汹涌而来,那是怎样的情景啊!有开着农用车的,车里坐满了左邻右舍;有骑着摩托车的,胸前拢着个孩子,背后贴着个女人,分明是一家子都来了;更多的则是步行者,人们的脸上带着朝圣般的热忱和坚定。警察怎么也挡不住,你把守着大路,人们就走小路;你把守小路,人们就走塘脚,走滩涂。警察们只有无奈地笑了。
  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让孙子扶着来了;十来岁的孩子骑在爸爸的脖子上来了;一对正在结婚的新郎新娘也匆匆结束仪式,与贺喜的亲友一起来了,他们特意选定这个有意义的日子作为人生的新的开始;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爷爷实在走不动,就让子孙们将他的躺椅抬到马路边,打着顶阳伞在大太阳下看着行进的人群过把瘾……
  公路沿线到处都是一簇簇的人,车子越往前开,人群越密集,再往前几乎就是夹道欢迎的阵容了。原来人们知道今天有中央级和省、市级的领导要来,于是就在路边等候。有站着的,更多的是坐着的,为了占据一个好位置,许多人一早就在那里放了椅子或者板凳,有人甚至搬来了桌子或者茶几,泡了茶,一边喝茶,一边耐心地等待着这穷乡僻壤从未见识过的高官的到来。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婆婆和老爷爷,为了挡住烈日的烤晒,驱除酷暑,头顶撑着伞,还不停地摇着扇子。
  主会场是不能进的,机灵的人们就从堤上过去,远远地站着,站成了一片万人大海洋。
  有机灵的年轻人恨别人挡住了视线,干脆爬到路边的电线杆上,远远看上去像是一个个哨兵。民警来了,让他们快下来,然而,一眨眼工夫,另两个人又猴子似的挂在了上面。
  庵东八十一岁的应张海老人那满是皱纹的老脸笑得成了菊花。那时,他每天挑着货郎担在海涂上走来走去卖东西,说起对岸的上海来总是头头是道,还煞有介事地开玩笑说要造一座大桥连接上海,因此大家都叫他“小上海市长”。想不到,一句玩笑话成了真,这一天真的来到了。4点多钟,他就让家人陪着他来到海滩找了个好位置,他要亲眼看到这大桥奠基的第一铲土。
  五十六岁的陈元远也是个土生土长的慈溪人,二十岁就跑出来做生意,做了几十年的生意,常常在上海与慈溪之间来来往往,早上5点起床,绕道杭州,晚上8点才到上海,这其中的辛苦他体会最深。听说造大桥,他兴奋得一夜没睡觉,一大早就骑着摩托车赶来了。他感慨地对记者说,大桥造好了,生意更好做了,我还要再投资2个亿呢。
  九十岁的李老太是让孙子用小车推着来的,她的耳朵已经聋了,但是她一定要亲眼看看这壮观的一幕。她大声地告诉记者,她等这一天,等了一辈子啦,能不来吗?
  十万人呀!足足有十万人!那一天的秩序意外地好,人们耐耐心心地等待着,不在乎头顶的烈日,不在乎一阵阵大风,不在乎四处飞扬的沙尘,从上午等到了中午,从中午等到了下午,饿了啃一口干粮,渴了喝一口矿泉水或者可乐。真是“千年等一回”啊!为了这一刻,人们等待了整整一百年,还怕这一点辛苦?
  许多人都随身带着矿泉水瓶,他们虔诚地从奠基石周围堆着的黄沙中掬一大把,郑重其事装进去。他们要带回家去,在自家造房子的时候,这些沙子将作奠基之用,这样他们的家业就能得到这些神圣之物的保佑,像这座大桥一样百年平安。
  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这是一种美好的信念,杭州湾跨海大桥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这般神圣!
  这一天,市委书记黄兴国总是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是在做梦。昨天,当他检查大会准备工作时,他一个人梦游似的在大海边走来走去,一边喃喃自语: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真的要造大桥了吗?
  当时,陪同他的大桥副总指挥方夏平就站在不远处感慨万分地看着他,方夏平没有去惊动这位神游的市委书记,他只是悄没声儿地等着,长时间地等着,等了好久好久……
  这一天,柴松岳省长落泪了。他已经调任了,在2002年9月那次省政府常务会后不久他就调离了浙江。但是大桥没有忘记他,老百姓没有忘记他,宁波市一定要请他来参加奠基仪式。让他没想到的是,当他坐着的面包车经过通道时,老百姓认出他来了,人们欢欢喜喜地高呼着:“柴省长!柴省长!”柴松岳的眼睛湿润了,他没想到老百姓还记着他。他朝着他们挥手致意,更多的人发现他了,更多的人追着车子向他挥手:“柴省长!柴省长!柴省长!”
  这时,柴松岳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
  这一天,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香港、台湾地区,中央、上海、浙江省、杭州、嘉兴及宁波等地二百余名记者来到了这里。将成为世界桥梁史册上辉煌一页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就要在这块滩涂上正式奠基了。这么一块全世界瞩目的地方,人们关注的热土,记者们能不来吗?
  戏剧性的是,大桥指挥部考虑到实际接待能力,一开始只发出了八十张请柬,没想到记者们热情高涨,不请自来,负责宣传的副总指挥金建明一下子被没有采访证的记者团团围住,直忙得他满头大汗,使尽浑身解数,终于让到场记者个个如愿以偿,进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现场。
  那一天,闪光灯、摄影机闪个不停,不少记者以倚马可待之势,在现场用随身携带的电脑写稿。不过最牛的还数网站记者,齐刷刷的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将现场的所有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送到网上,而且图文并茂,现场直播。
  奠基典礼的现场,离大桥南桥墩不足100米,这里原来是气垫船停靠的码头,此刻,码头上用钢构件搭建了一个巨大的主席台,为了预防下雨,主席台上搭建了巨大的雨篷。主席台后面竖立着一幅印有蓝色跨海大桥的巨大图片,桥的一头连着宁波一头连着上海,标志着嘉兴的红船显眼地屹立在海岸边。
  面对主席台的场地前沿,早已挖好了一个坑,坑里矗立着一块象征着喜庆祥瑞的青铜奠基碑。
  ——许多敏感的记者注意到了这块非同寻常的奠基碑。自古以来,国内外重大建筑项目的奠基仪式上多设有奠基碑,因为它既有勒石传世的史迹功能,又有稳固永恒的象征意义。然而与众不同的是,这次奠基仪式一改古今中外传统的石质碑石材料,第一次采用了青铜奠基碑石。随着时间的推移,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奠基碑将成为极有收藏价值的文物珍品。
  此刻,这座泛着青紫铜色的、重500公斤的奠基碑被红绸包裹着,旁边放着二十九把扎着彩带的铁锨。
  在奠基碑的后面排列着一排排椅子,分别标着贵宾席和记者席。在椅子的后面就是一个个建设者的方阵了。建设者们一个个精神饱满,喜气洋洋,戴着一式的头盔,统一着装,从不同的颜色上可以明明白白地区分每一个方阵代表着不同的建设单位。
  现场上空彩球飘扬,一派喜庆景象。
  14时30分,这一难忘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浙江省省长吕祖善等喜气洋洋就座主席台。主席台上共有中央、省、市领导一百五十余位。在场的还有两千多位嘉宾。
  14时40分,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黄兴国激动地宣布:大桥奠基仪式正式开始。十排礼炮升空,千余只信鸽放飞,全场一片欢腾。
  首先是大桥总指挥王勇致辞。
  站在主席台上,王勇心潮澎湃,手中拿着的薄薄一张纸怎么表达得了他此刻的心情!十年磨一剑啊,多少人,为了这一天,闯过了无数关口!经过了无数磨合!其间仅仅是可行性论证,就进行了一百二十次之多,若是将工程之前的准备资料、勘察报告所用的A4纸接起来的话,就
  是大桥长度的三倍——100多公里!
  15时10分,国家和省、市领导人来到奠基碑前,拿起了铁锨,李铁映郑重地走上前去为奠基碑揭幕。
  众多记者蜂拥上前,将他们团团围住,争相捕捉这历史性的一刹那。
  嗬!这一刻,停下来!
  一个重要的新的大桥时期从此到来了!

知识出处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跨越 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

出版者: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经过,分为:十年论剑、艰难的破冰之旅、谁能动大桥的奶酪等章节,这部作品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史志性——“世界第一桥”是令人惊叹的,我们不能断定它“后无来者”但可以骄傲地说它“前无古人”。前无古人的奇迹的创造过程,是何等的珍贵。其珍,贵之所在,更在于这是两位作家书写的史志,它留下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思考、一个时代观念冲突的活化石。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