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民间故事与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123
颗粒名称: 五、民间故事与传说
分类号: I276.3
页数: 5
页码: 1971-1975
摘要: 本文收录慈溪市庵东镇民间故事与传说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海盐的发现、盐的传说、钱塘潮水为什么咸、万嵩庵的传说。
关键词: 庵东镇 民间故事 传说

内容

海盐的发现①
  朱子仙搜集整理
  在很久以前,海边住着一位心地善良的渔夫,他的名字叫张郎。有一天,他见一只美丽的小鸟焦躁不安,便抓起几条小鱼喂它,小鸟吃完小鱼便拍拍翅膀飞走了。
  从此以后,张郎每次打鱼归来,那只美丽的小鸟都会来迎接他。不料有一天,小鸟吃完了鱼,突然开口和张郎说起话来:“谢谢张郎好心肠,赠你脚下无价宝。”说完,小鸟展翅飞向了远方。张郎眼望小鸟飞远,心中感到很寂寞,他想起小鸟的话,便在脚下挖起几块海滩涂泥带回家中。张郎把滩涂泥挂在灶头房梁上,便升火煮鱼吃(从前人们都吃淡食)。水开后,蒸汽直冲房梁,待鱼煮好后,张郎一尝,味道说不出的鲜美。正不知何故,忽见梁上涂泥在徐徐滴水,他用手指蘸着一尝,啊!水是咸的。张郎把这意外的发现告诉了邻近的渔民。这时,大家才知道这涂泥可以调味,是无价之宝。于是,人们就把涂泥滤出的水放在锅中加热,发现了银白色的颗粒,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盐,因为是用海水煮出来的,所以又称为“海盐”。
  盐的传说②
  吴开棠搜集整理
  古时候,三北海边有一个叫朱余的渔民。有一天,他正在海涂上拾泥螺,忽然看见天上飞来一只五彩鸟,轻盈地落在身边的海涂上。那鸟拖着长长的尾巴,有公鸡般的头颈,全身长满了五颜六色的羽毛,金光闪闪,异常美丽。他仔细一看,哎呀,这是只凤凰呀?心里欢喜起来。因为俗话讲:凤凰不停无宝之地。哪里出现凤凰,哪里就出宝,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
  一会儿,凤凰鸟飞走了。朱余思忖:我们每日起早摸黑,风里来,浪里去,手脚浸得红肿,还得不到温饱,要是这一大片海涂都成了宝,大伙在岸上安居乐业该有多好!想到这里,他就在凤凰停过的地方,用手挖了两捧烂泥,盛进鱼篓回来了。
  回到村里,他把今天碰到的事和大伙一讲,大家议论纷纷。这时一个见多识广的老爷爷说:“依我看,你就带上这篓海泥,去寻寻那识宝的人,万一有人识得,也是大家的造化。”于是朱余带了这点海涂泥,跋山涉水,问遍了许许多多收宝人。他们一看到他那鱼篓中黑黝黝、湿漉漉的烂泥,都笑笑说:“老兄,你这东西,一不是珍珠玛瑙,二不是象牙翡翠,既不能吃,又不能穿,污烂泥一堆,到处多得是,算什么宝贝呀?”朱余并不泄气,又走了很久,这天来到京城。
  他听人说,皇宫里的皇帝老子,喜欢收藏天下的宝物。于是,朱余与看守城门的人一讲,守门人通报了大臣,大臣又禀告皇帝。皇帝听说有人献宝,十分高兴,马上传见,可他抬头一看跪着的朱余所穿的衣着,心里便有几分不高兴。以前来献宝的人,都是为了拍皇上马屁的富商豪绅,自然个个穿缎着绸,全不像朱余一副衣衫褴褛相。皇帝于是对朱余说:“寡人办事公断,你果有稀世之宝献来,朕重赏与你;如若以鱼目充珠,欺蒙寡人,轻者乱棒打出,重者格杀勿论,你可知晓?”
  朱余俯首称是,从头至尾把事情经过讲了一遍说:“英明的皇上,我并非来领什么赏,我只望陛下和众大臣鉴别一下这泥是否为宝,有什么用处就好了。”说完把鱼篓递了上去。左右大臣一看,是一堆烂污泥,不禁哄堂大笑。那皇帝觉得受了刁民愚弄、侮辱,十分生气,脸色一沉,厉声喝道:“大胆刁民,分明戏弄寡人!来人,拉出去,斩去四肢,赶出京城!”
  朱余的事轰动了全城,也被替皇帝烧菜的御厨听到了,他十分好奇,悄悄收拾起朱余的那篓海涂泥,左看右看也不晓得是什么名堂,就随手挂在灶头的屋梁上。
  八九月间,秋雨绵绵。一天,御厨为皇帝烧好一只名唤“红嘴绿鹦鹉”的小菜,其实是炒菠菜。因为菠菜根是红的,叶子碧绿,炒好后,有点像鹦鹉鸟。正巧,这时从梁上鱼篓里“啪嗒”掉下来一滴东西,不偏不倚,正中菜盆。这时皇帝用膳时辰已到,他不敢耽搁,看看盆中之菜并无异样,便大着胆子把菜送了上去。谁知皇帝吃了,赞不绝口,命御厨再做一盆来。于是御厨又做了一盆,皇帝一尝,淡而无味,与前一盆有天壤之别,便一把掀掉餐桌,命御厨再做一次。可御厨一连做了三次,都被皇帝骂得狗血喷头,还要杀他。由于众大臣保谏,皇帝限他们三天内做出与第一次一样的味道来,否则以欺君之罪论处。御厨闷想了三天,无意间抬头瞥见那篓海涂泥,猛地想起那天落在菠菜里的那一滴水,会不会与菜的味道有关。反正横竖是死,不如一试,于是他又烧了菠菜,拿下那篓海涂泥,抖了几滴水珠在菜里,战战兢兢地送了上去。皇帝一尝,眉开眼笑,急传御厨来见。
  御厨以为大难临头,吓得两腿“嗦嗦”打抖,跪在地上不敢抬头。只听皇上发问:“今日小菜你是如何做法?”御厨豁出去了,把烧菜放海涂泥水的事说了一遍。皇帝一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朱余献来的海烂泥,真的是宝!于是他命人当即做一只金盒子,把海涂泥盛在里面,扎上红绸,在金銮殿供了三天三夜,一边派人四处寻找朱余。不久,消息传来,朱余因手足被砍断,早已死了,皇帝懊悔莫及,于是追封朱余为一品大官,在海边为他建庙树碑。
  消息传开后,到海边取“鲜水”的人,熙来攘往。皇帝想到自己有眼不识宝,又屈杀了朱余,十分内疚,于是命当地渔民,专以刮泥取“鲜水”为业,且不征任何赋税。一时操此业的人甚多,纷纷船装车运这种“鲜水”。因为这“鲜水”运送十分不便,便有人想办法把这水放在铁锅中煎煮,一煎便成了白色颗粒,这就是今天人们吃到的盐。不过当时,大家只知道这是一个叫朱余的人发现的,就称盐为“余”(方言“盐”“余”近音),直到今天,有些盐场的老盐民还这样叫呢!
  钱塘潮水为什么咸①
  施国良搜集整理
  本来钱塘潮水是没有咸分的,涨潮时也没有潮声。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所有的海洋都是淡水的,犹如我们现在的河水一般。那时,人们由于得不到人体所必需的咸分供给,纷纷生病,有的甚至死亡。这样,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民间缺盐这件事,很快让玉皇大帝知道了,于是他派遣大力神送盐到民间。大力神接受了这一差遣,就用铁棍作扁担,挑了满满的两大筐盐,一路腾云驾雾降落地面。这地方不是别处,正是杭州湾畔。大力神感到有点累了,于是他把担子往前一放,自己则坐在海滩边休息起来,不觉竟睡着了。其时,不是涨潮的时候,海滩上根本没有潮水。
  等他醒来,吓了一跳。原来潮水已经涨到大力神的身边。大力神赶紧从海滩上跳起来,抓起铁棍去担盐,可是已经晚了,那盐被海水溶化了。
  大力神想到自己送盐任务没有完成,悔恨之余,就狠狠地举起手中的铁棍,猛烈地拍打着迎面而来的潮水,边打边骂道:
  “该死的潮水,你涨时为何没有一点声响,害得我丢了盐巴,又差点连人也被淹了。”大力神打着骂着,直打得海水震荡,连龙王居住的龙宫也为之动荡起来了。
  这下可惊动了龙玉,立刻起驾而来。
  龙王看到大力神在击打潮水,弄得海水震荡,龙宫不宁,就质问大力神为何如此。大力神就把事情的始末向龙王讲了一遍,最后要求龙王答应:以后每次涨潮,都要发出如雷的涛声,使海滩上的人们能够顺利地躲避潮水,不至于再受到什么损失。
  龙王听大力神说得有理,便答应了他的要求,马上下令给海潮神:以后涨潮,必须有如雷的涛声。所以现在涨潮时,人们在很远处就能听到它的咆哮声了。
  更由于大力神的那担盐被溶解在潮水里的缘故,钱塘潮以至地球上的四大洋和各处海水也变成咸水了。
  这虽是民间传说,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祖先渴望征服自然,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万嵩庵的传说
  陈其桐①
  大自然的灾害自古就一直困扰着庵东的渔民和盐民。永清塘庵东段筑成后,虽然给庵东带来较大的好处,但出海的渔民仍屡遭风潮灾害的侵袭,渔民和盐民生命、生活都不能得到保障。
  建塘后不久的一天,天气晴好,但因海风仍很大,渔民出不了海,大家聚集在塘上,望着风浪大作的海面,忧心忡忡。过了良久,有一人喃喃地说“也许是我们心不够虔诚,海神爷老是跟我们过不去,我想要是在这塘上建个庵什么的,也许菩萨会保佑我们……”旁边有人听见了,也响应说“我也是这么想。哎,我说,我们建个庵吧!”大家都齐声同意,并立时有人拿出钱来。
  要在塘上盖庵的消息传开以后,捐钱捐物的人很多,不久就募集到了一笔相当的资金。于是大家择了个黄道吉日,在塘上搭建起一座简易的草舍庵,敬请了“海神菩萨”入殿,有位乡绅自告奋勇给庵起了名——“万嵩”,为海神菩萨的神力如山高之意。
  万嵩庵建成后,每天去烧香求佛的人络绎不断。人们把万嵩庵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祈求菩萨保佑自己的亲人平安。日子一长,四邻八乡的人们纷纷慕名而来,于是人群来往,熙熙攘攘,万嵩庵的香火日趋旺盛。
  然而海风还是无情的,过了没几年,一次大风把万嵩庵草舍掀翻了。但庵东人并没丧失信心,又有人出面牵头,再次募集重建万嵩庵的款子,于1900年在原址地重新建起了砖木结构的万嵩庵。
  重建的万嵩庵位于现庵东镇的“人和街”上,横向呈长方形,跨度七间,坐北朝南,朝南开庵门。分前后两进,走进庵门,前进是二层楼房,左右两边是泥塑菩萨,中央是一戏台,台后是一片天井,每逢传统节日或庙会,庵内戏文不断,人们就簇拥在天井看戏;后进是高平屋,“大雄宝殿”横匾横挂檐下,正殿是观世音菩萨,左右是海神、关公、包公……殿前端摆一张雕刻石佛桌,佛桌前摆放一只齐腰高的石质香炉。庵的东南角还立着一根高三丈多的灯杆,杆顶悬挂天灯一盏。这天灯具有航标作用,夜间灯光十余里外可见。庵外东、西两侧还盖有厢房,西厢房为庵内人食宿之用,也设有佛堂。乡绅姜子光曾在此办“安澜学校”(私塾性质)。东厢房原为香客宿营,后开了小店铺,解放初一度成为庵东俱乐部。
  万嵩庵于1975年因建庵东供销社百货大楼时拆毁,现百货大楼便是当年万嵩庵的原址。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庵东镇志 下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