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08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5
页码: 1618-1622
摘要: 本节记述慈溪市庵东镇生活习俗的具体情况,主要介绍了饮食、菜肴、饮品、服饰、帽、鞋袜、发型、佩饰、居住、出行等。
关键词: 庵东镇 民俗 生活习俗

内容

饮食
  主食 境域素以米饭为主食,一日三餐,居民二干一稀,盐农民三干。多吃籼米(俗称早米)饭,粳米(俗称晚米)舂年糕,糯米酿酒裹粽。民国35年(1946),以工赈筑七塘,每工日发面粉两斤,乡人面食尝新。民国时期盐区粮荒频仍,麸糠果腹,杂粮充饥。麦碎饭、瓜菜饭、高粱糊、玉米糊、番薯干屡成主食。1954年,买粮凭票。1992年,粮食敞开供应。2000年起,多以粳米为主食稻米,早米饭罕见,主食渐减,饭量下降。
  菜肴
  俗称下饭。境内渔丰,海鲜交易兴旺,量多价廉。鱼虾蟹酱家常菜,泥螺蛏子长下饭。菜肴传统制作形式有腌(咸菜、咸泥螺、咸蟹、咸虾籽、咸肉)、霉(干菜、千张、豆腐)、糟(鸡、鸭、肉)、〓(苋菜梗、臭豆腐香干、冬瓜、菜头、毛豆)、酱(蚕豆黄豆面粉发酵制成,亦作佐料:酱瓜、酱茄、酱烧带鱼)。烹饪方法有煎、炒、烤、蒸、煨、烩。汤有干菜汤、虾干汤、紫菜汤等。
  旧时日常下饭简朴,青菜淡饭而已。客临稍丰,朋来加菜。姻亲登门杀鸡杀鸭。逢喜事“办酒”奢俭迥异,方桌四冷八热,一碗扣肉为主菜。“会千”圆台面,多种档次,冷盘热菜点心,水果一应俱全。丧事入殓日多素斋待客,出殡返回开荤,“豆腐羹饭”丰简不一。
  1980年代起,餐桌上日见丰盛。2000年后,菜肴结构变化,大鱼大肉少吃,虾兵蟹将多食,蔬菜水果常备。“吃讲营养,平衡饮食”渐成风气。宴请渐趋奢华,家办酒席必备全鸡全鸭黄蛤蟹,河鳗甲鱼基围虾,桥排牛排梅沙头;饭店菜肴屡见龙虾、鹅肝、鱼翅、海参、扇贝、象鼻蚌等山珍海味,珍馐美食。
  点心 旧俗“日食三餐,点心加凑”。作料以米粉、面粉为主,鲜有荞麦粉。馅料以肉、糖为主,咸甜酸兼具,少见辣味。多为现买,少有自制。人和街点心店常年供应豆浆、粢饭、饺饼、油条、包子、馒头、面条、水饺。时令季节增供粽子、艾青饺、花糕、骆蹄驼、糯米金团、松花麦馃。坊间生活俭朴,点心待客因人而异。亲友造访,面条应酬;女婿登门,“划蛋点心”招待;姻亲过夜,“老酒点心”款待;泥水木匠进门,半下昼(下午3时左右)“点心老酒”犒劳。新中国成立初,冬夜有馄饨担走街串巷,敲竹梆为号,居民闻声破门,热馄饨解馋御寒。1960年代,市上点心凭粮票供应。全民围塘时,每工日发2只油饼充饥。1980年后,点心款式屡有变化,各地名点涌入境内,有天津“狗不理包子”、四川麻辣烫、台湾饭团、安徽葱油煎饼、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等。邮电路夜宵若市,龙虾油炸,啤酒畅饮。
  饮品 境域素缺淡水,乡人多取河水饮用。伏旱河道干涸,挖“旱井潭”取水。民国23年(1934)大旱,运盐海船载苏南浏河水救急。旧时居民用七石缸储水,明矾澄清,铜茶壶烧开水。盐区无河,掘“汪”积水,量少味咸,多喝生水,客至用铁镬烧水,称“燂茶”。农民带陶制水壶下地。1980年后,造水柜蓄水。1983年,始饮自来水。晨喝温开水清肠。泡绿茶品茗,加糖待客,称“鸳鸯茶”。春节泡冻米糖茶待客。1990年代后,陆续饮瓶装水、桶装水,有纯净水、矿泉水、冰红茶等。时兴咖啡待客。喝乌龙茶、红茶、铁观音、碧螺春、大红袍、普洱茶等。茶具杯壶各取,有盖无盖不一。搪瓷杯、玻璃杯、瓷杯、紫砂杯(壶)、不锈钢保暖杯、磁性保健杯各有所爱。自制绿豆汤消暑。宴请喝可乐、雪碧、椰子汁、明珠果、红牛、奶茶、牛奶等饮料。21世纪开始,喝上美国、韩国、日本、英国等进口原装果汁类饮料,超市设专柜销售。
  盐场盐民、船员、搬运工等嗜酒善饮,海量出名。喝之有门,饮之有道。祭祀必供,待客必备,设宴称“办酒”赠长辈送上司,悉为礼仪之需。烤肉烧鱼,醉鱼醉虾,酒酿圆子,为烹饪所需。佐药通,络,活血疗伤,酒浸枣子补身,杨梅烧酒消暑,皆保健养生所需。借酒消愁解闷,喝酒张胆壮志,把酒抒怀释放豪情,为情感所需。开酒会,洽业务,谈合同,猜拳行令罚酒助兴,生意场惯例。
  酒源少有自酿,多系外买。老(黄)酒为主,烧(白)酒辅之。旧时生活艰辛,过酒“下饭”不计。1斤老酒香干1块足矣,4两烧酒小糖1粒够哉。有日喝三五餐之“酒仙”、亦有餐饮3斤黄酒之“酒翁”也不乏酗酒肇事之“酒糊涂”。凭票时代,时有粮票换酒票者,宁可饭少吃,不可酒断,餐。1980年代后,啤酒流行。1990年代起,红酒(葡萄酒)时兴。2000年代始,酒民分化,奢华之家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常备;节俭者老酒、烧酒依旧。有车一族限酒自律,盟词戒酒,规避酒驾扣分罚款,免遭醉驾吊证入刑。
  服饰
  衣 民国时代,盐农民穿对襟袄、叠拢裤,俗称“短打”。老年人腰系作裙,状似围裙,腰间打褶,呈扇形,长及小腿,春秋冬皆宜。商界、富户、教师着长衫,蓝色为主,套黑马褂为礼服。女子上袄以大襟喇叭袖居多。大家闺秀宽袖,劳动妇女窄袖。中老年妇女系布褴,城镇知识界女士穿旗袍。质料优劣悬殊。富者按季节不同,有绫罗绸缎、呢绒皮裘、洋布麻纱、香云纱。盐农民多粗制土布,且“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小上海”时期,商贾精英、社会绅士仿沪商穿海派西装。
  新中国成立后,穿人民装、列宁装,男女老少相似。1951年初,兴苏联花布,配长裙。1960年代,着青年装,妇女穿翻领两用衫。“文化大革命”期间,男女青年穿绿军装,腰系皮带。中老年着蓝、灰、黑色中山装。1980年代后,单位发工作服,坊间兴喇叭裤。1990年代后,中小学生穿校服。流行西装、夹克衫、牛仔裤、T恤衫、羊毛衫、羊绒衫、束腰风衣、羽绒服、猎装皮衣。青年妇女喜戴胸罩,内衣外穿,曲线性感,服式频出新款,色彩鲜艳夺目。偶有外地草台班献艺,比基尼三点式亮相。21世纪初,一度流行唐装。
  帽 旧时盐农民戴毡帽御寒,草帽遮阳,罗宋帽、猢狲帽防风。绅士名人以铜盆帽为礼帽,西瓜帽为小帽。中青年女子戴绒线帽,老年妇女戴包头,黑绒绸缎缝制,状如两片树叶,中间以珠翠为饰。新中国成立后,流行鸭舌八角帽、人民帽、解放帽、无舌圆顶帽。有布质,亦有呢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军帽流行,男女皆戴。童帽式样各异,绒线、开司米编织。1990年代后,旅游戴太阳帽,骑摩托车戴头盔。夏戴草帽下地,冬戴猢狲帽御寒仍续,春秋少有戴帽。
  鞋袜 乡人素穿布鞋。妇女手工制作,贴鞋面、纳鞋底、上鞋帮,“顶针”借力,费时耗工。式样有深口,小圆口。旧时女子三五岁“缠足”用长布条将脚趾脚板缠绕包裹,历时五六年,其惨其痛,谓“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冬,穿棉鞋,有二脱头、河蚌口、鸭舌头等式样,质料有布、呢绒。贫者穿芦花鞋保暖。夏穿拖鞋,富家皮拖鞋,贫者木拖鞋,一般人家布拖鞋。妇女鞋面绣花。劳作穿草鞋,远行者百纽草鞋。雨天穿钉鞋,布制涂桐油防水,底敲圆头铁钉。居民有元宝套鞋。新中国成立后,半胶低帮解放鞋,高帮球鞋、全胶套鞋流行。渔民穿齐膝雨靴捕捞。1970年后,塑料凉鞋、拖鞋时兴。1980年代后,男穿皮鞋、女套皮靴,穿坡跟鞋、高跟皮鞋。1990年代起,兴旅游鞋。2000年代后,流行网面鞋,轻便透气,老中青适宜。网上购鞋价比实体店便宜。以足力健为代表的老人鞋,比较时尚,新潮颜色,冰爽蓝、雅致红、时尚灰更受青睐。体力劳动者还穿解放鞋。
  民国时期,袜子多由白布缝制,后有线袜,棉纱织成。1940年代,穿翻袜、套袜、长筒丝袜。渔民冬穿发袜,由头发编织,可避水保暖。盐民少有穿袜。新中国成立后,多穿机制线袜,孩童穿自织绒线袜保暖。1960年后,流行尼龙袜、卡普隆袜。1980年起,镇上兴办个体袜厂,小业主雇工车袜,质优价廉,内销之外,镇外个体商户上门批发。1990年始,青睐无跟袜,女士流行连裤长筒袜,钟爱高支纱棉纱袜。部分袜子来自义乌小商品市场。
  发型 清时男子留辫。未婚女子梳单辫,前挑刘海(俗称“扣翻”);已婚女子挽发髻,横插银簪,外掩网罩。16岁前男童不蓄发。民国时期,男剪辫子、剃光头、平头、圆顶头,后流行三七开“西发”。未婚女梳辫,老年妇女扎绕绕头,中青年妇女留短发,前挑“刘海”。孩童剃瓦片头、挑形头。新中国成立后,男子光头鲜见,剃平顶,理西发,俗称“一间一披”。女多短发,亦有单辫垂腰,双辫扎蝶。1980年后,中青年女子兴烫发,个别青年男子蓄长发。1990年后,盛染发、焗油。中老年白发染黑,年轻人黑发染红染黄,发式多样,随影视剧发型而变。个别男士留长发束马尾。2000年起,温州理发师入境,理发店档次提升,称“发型工作室”“形象设计室”,功能齐全,剪、吹、洗、烫、染、焗一应俱全。
  佩饰 旧时妇女儿童多有佩饰。女士戴簪钗、珠花、耳环、手镯、戒指,亦有男士戴金戒指、玉手镯。富户多金质,一般人家镀金、银质,贫寒之家奢谈金银首饰。男童佩长命项圈、带铃镯子,女童穿耳戴环。绅士名流胸佩挂表(怀表),女子腋下佩手绢。新中国成立后,首饰一度绝迹。男子佩钢笔、插中山装左表袋,一支两支不等。派克钢笔名贵。1960年代后,戴机械手表,凭票供应。双日历手表稀罕。“文化大革命”时期,造反派抄家,凡有金戒指银手镯一律收缴。时流行佩毛主席像章,缀红五角星于军帽。1980年代后,金银首饰重现。戒指、项链、耳环、手镯时尚,老太太戴银质戒指、手镯避邪。镇上金银首饰店先后开业,现货加工兼具。1985年起,盛戴电子手表,流行墨镜,有人赴深圳沙头角中英街淘金银首饰。1990年代后,兴铂金、钻石、翡翠,流行头饰、胸饰。
  居住
  清至民国时期,境域民居奢简悬殊,优劣云壤。盐农民75%住草舍。“火筒舍”以毛竹支撑,稻草盖顶泥涂墙,独门无窗,形似“吹火筒”。面积十余平方米。七塘以北草舍散栖,四塘至七塘聚族而居,地名带“舍”者,如方家舍头、梅家舍头、邵家舍头等多达19个,少数富户深宅大院,台门、仪门、天井、左右厢房,环河护院。大篷长住洋房,玻璃窗法国进口。商界住宅临街,店堂排门开间,前店后宅。人和街仅3座楼房,余悉低矮平屋,举手可及屋檐。多砖木结构,惟晋康布店步阶为水泥地坪。
  1960年起,草舍渐次匿迹,先造矮平房,毛竹椽子洋瓦片,单堵壁,后建高平屋,木头椽子本瓦片,空斗墙。一度由水泥铸件横条(横梁)代替木头横条。1980年代,始盖楼房,水泥钢筋结构,多为二层,亦有三四层,造型多元,有欧式、美式、古典式、中西合璧式。1990年代,风行公寓式套房,装饰考究,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有人到县城及沪杭甬等城市购置房产,余房出租。2000年代起,七塘以北先后建别墅小区,单体联排,新村集聚,世袭散居格局改变。建成区陆续建商品房小区,振东、宏兴、元祥3村相继建别墅小区、农民公寓。
  出行
  旧时外出多步行,戏谚“11号车”。盐民担盐进仓,农民扛粮入库,渔民挑“串网下菜”赶市,有脚健手轻之誉。远途乘航快船。富豪人家坐轿、骑马、乘脚划船。盐署公职人员踏自行车。民国24年(1935),余庵公路通车,乡人乘汽车进余姚县城。1960年代,自行车凭票供应,一车难求。“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路设卡,桥有岗,行人先背“老三篇”语录,否则暂缓过往。1980年代,自行车普及,上班、下地、出工、求学多以车代步。男士28英寸自行车,女士少年26英寸自行车;盐农民重磅车,干部职工轻便车。1980年代初起,陆续出现“嘉陵本田”轻骑摩托车。1995年后,私家小轿车逐渐增多。2000年始,电动车应市,老年人以三轮车代步,建成区出租车泊车候客,招手即来。2005年后,邮电路车流鱼贯,幼儿园门前频频堵车。国内国外探亲旅游,坐汽车、乘动车、乘飞机便捷安全。2011年1月1日宁波杭州湾新区开通免费公交车,通达境域23个行政村。2012年,邮电路与七二三,大街交叉口设红绿灯,规范交通秩序、行人车辆过往井然有序。
  现外出少见步行,机动车代步上下班,上班族日感足衰腿软。坊间倡导有氧运动,纷入晨练队伍,跳舞打拳,伸腰踢腿慢跑快走,重新实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古训。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庵东镇志 下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