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08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民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18
页码: 1617-1634
摘要: 本章记述慈溪市庵东镇境域原为海涂盐场,劳动人民生产劳作和生活环境甚为艰苦,养成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性格民风。蕴藉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结交往来等民俗风情之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境域内民风民情、观念习惯与各地一样发生悄悄变化,以往只在节庆假日或亲朋聚会时会对饮食稍有讲究的做法和观念已明显改变,荤腥成为家常,更讲究水果蔬菜健康餐饮;对住房家宅、卫生起居、服饰仪容、工具器物的要求,虽然仍未失俭约也从以往拼拼凑凑到追求功能齐全、新颖美观;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使得原除夕、拜年、元宵、清明、中秋等传统节俗形式上趋简布新,除夕守岁观看央视春节晚会及春节团拜等已沉积为新的民俗。
关键词: 慈溪市 庵东镇 民俗

内容

境域原为海涂盐场,劳动人民生产劳作和生活环境甚为艰苦,养成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性格民风。民国时《余姚六仓志》载称:“勤俭质朴,禀诸于民”,蕴藉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结交往来等民俗风情之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境域内民风民情、观念习惯与各地一样发生悄悄变化,以往只在节庆假日或亲朋聚会时会对饮食稍有讲究的做法和观念已明显改变,荤腥成为家常,更讲究水果蔬菜健康餐饮;对住房家宅、卫生起居、服饰仪容、工具器物的要求,虽然仍未失俭约也从以往拼拼凑凑到追求功能齐全、新颖美观;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使得原除夕、拜年、元宵、清明、中秋等传统节俗形式上趋简布新,除夕守岁观看央视春节晚会及春节团拜等已沉积为新的民俗。
  第一节 生活习俗
  饮食
  主食 境域素以米饭为主食,一日三餐,居民二干一稀,盐农民三干。多吃籼米(俗称早米)饭,粳米(俗称晚米)舂年糕,糯米酿酒裹粽。民国35年(1946),以工赈筑七塘,每工日发面粉两斤,乡人面食尝新。民国时期盐区粮荒频仍,麸糠果腹,杂粮充饥。麦碎饭、瓜菜饭、高粱糊、玉米糊、番薯干屡成主食。1954年,买粮凭票。1992年,粮食敞开供应。2000年起,多以粳米为主食稻米,早米饭罕见,主食渐减,饭量下降。
  菜肴
  俗称下饭。境内渔丰,海鲜交易兴旺,量多价廉。鱼虾蟹酱家常菜,泥螺蛏子长下饭。菜肴传统制作形式有腌(咸菜、咸泥螺、咸蟹、咸虾籽、咸肉)、霉(干菜、千张、豆腐)、糟(鸡、鸭、肉)、〓(苋菜梗、臭豆腐香干、冬瓜、菜头、毛豆)、酱(蚕豆黄豆面粉发酵制成,亦作佐料:酱瓜、酱茄、酱烧带鱼)。烹饪方法有煎、炒、烤、蒸、煨、烩。汤有干菜汤、虾干汤、紫菜汤等。
  旧时日常下饭简朴,青菜淡饭而已。客临稍丰,朋来加菜。姻亲登门杀鸡杀鸭。逢喜事“办酒”奢俭迥异,方桌四冷八热,一碗扣肉为主菜。“会千”圆台面,多种档次,冷盘热菜点心,水果一应俱全。丧事入殓日多素斋待客,出殡返回开荤,“豆腐羹饭”丰简不一。
  1980年代起,餐桌上日见丰盛。2000年后,菜肴结构变化,大鱼大肉少吃,虾兵蟹将多食,蔬菜水果常备。“吃讲营养,平衡饮食”渐成风气。宴请渐趋奢华,家办酒席必备全鸡全鸭黄蛤蟹,河鳗甲鱼基围虾,桥排牛排梅沙头;饭店菜肴屡见龙虾、鹅肝、鱼翅、海参、扇贝、象鼻蚌等山珍海味,珍馐美食。
  点心 旧俗“日食三餐,点心加凑”。作料以米粉、面粉为主,鲜有荞麦粉。馅料以肉、糖为主,咸甜酸兼具,少见辣味。多为现买,少有自制。人和街点心店常年供应豆浆、粢饭、饺饼、油条、包子、馒头、面条、水饺。时令季节增供粽子、艾青饺、花糕、骆蹄驼、糯米金团、松花麦馃。坊间生活俭朴,点心待客因人而异。亲友造访,面条应酬;女婿登门,“划蛋点心”招待;姻亲过夜,“老酒点心”款待;泥水木匠进门,半下昼(下午3时左右)“点心老酒”犒劳。新中国成立初,冬夜有馄饨担走街串巷,敲竹梆为号,居民闻声破门,热馄饨解馋御寒。1960年代,市上点心凭粮票供应。全民围塘时,每工日发2只油饼充饥。1980年后,点心款式屡有变化,各地名点涌入境内,有天津“狗不理包子”、四川麻辣烫、台湾饭团、安徽葱油煎饼、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等。邮电路夜宵若市,龙虾油炸,啤酒畅饮。
  饮品 境域素缺淡水,乡人多取河水饮用。伏旱河道干涸,挖“旱井潭”取水。民国23年(1934)大旱,运盐海船载苏南浏河水救急。旧时居民用七石缸储水,明矾澄清,铜茶壶烧开水。盐区无河,掘“汪”积水,量少味咸,多喝生水,客至用铁镬烧水,称“燂茶”。农民带陶制水壶下地。1980年后,造水柜蓄水。1983年,始饮自来水。晨喝温开水清肠。泡绿茶品茗,加糖待客,称“鸳鸯茶”。春节泡冻米糖茶待客。1990年代后,陆续饮瓶装水、桶装水,有纯净水、矿泉水、冰红茶等。时兴咖啡待客。喝乌龙茶、红茶、铁观音、碧螺春、大红袍、普洱茶等。茶具杯壶各取,有盖无盖不一。搪瓷杯、玻璃杯、瓷杯、紫砂杯(壶)、不锈钢保暖杯、磁性保健杯各有所爱。自制绿豆汤消暑。宴请喝可乐、雪碧、椰子汁、明珠果、红牛、奶茶、牛奶等饮料。21世纪开始,喝上美国、韩国、日本、英国等进口原装果汁类饮料,超市设专柜销售。
  盐场盐民、船员、搬运工等嗜酒善饮,海量出名。喝之有门,饮之有道。祭祀必供,待客必备,设宴称“办酒”赠长辈送上司,悉为礼仪之需。烤肉烧鱼,醉鱼醉虾,酒酿圆子,为烹饪所需。佐药通,络,活血疗伤,酒浸枣子补身,杨梅烧酒消暑,皆保健养生所需。借酒消愁解闷,喝酒张胆壮志,把酒抒怀释放豪情,为情感所需。开酒会,洽业务,谈合同,猜拳行令罚酒助兴,生意场惯例。
  酒源少有自酿,多系外买。老(黄)酒为主,烧(白)酒辅之。旧时生活艰辛,过酒“下饭”不计。1斤老酒香干1块足矣,4两烧酒小糖1粒够哉。有日喝三五餐之“酒仙”、亦有餐饮3斤黄酒之“酒翁”也不乏酗酒肇事之“酒糊涂”。凭票时代,时有粮票换酒票者,宁可饭少吃,不可酒断,餐。1980年代后,啤酒流行。1990年代起,红酒(葡萄酒)时兴。2000年代始,酒民分化,奢华之家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常备;节俭者老酒、烧酒依旧。有车一族限酒自律,盟词戒酒,规避酒驾扣分罚款,免遭醉驾吊证入刑。
  服饰
  衣 民国时代,盐农民穿对襟袄、叠拢裤,俗称“短打”。老年人腰系作裙,状似围裙,腰间打褶,呈扇形,长及小腿,春秋冬皆宜。商界、富户、教师着长衫,蓝色为主,套黑马褂为礼服。女子上袄以大襟喇叭袖居多。大家闺秀宽袖,劳动妇女窄袖。中老年妇女系布褴,城镇知识界女士穿旗袍。质料优劣悬殊。富者按季节不同,有绫罗绸缎、呢绒皮裘、洋布麻纱、香云纱。盐农民多粗制土布,且“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小上海”时期,商贾精英、社会绅士仿沪商穿海派西装。
  新中国成立后,穿人民装、列宁装,男女老少相似。1951年初,兴苏联花布,配长裙。1960年代,着青年装,妇女穿翻领两用衫。“文化大革命”期间,男女青年穿绿军装,腰系皮带。中老年着蓝、灰、黑色中山装。1980年代后,单位发工作服,坊间兴喇叭裤。1990年代后,中小学生穿校服。流行西装、夹克衫、牛仔裤、T恤衫、羊毛衫、羊绒衫、束腰风衣、羽绒服、猎装皮衣。青年妇女喜戴胸罩,内衣外穿,曲线性感,服式频出新款,色彩鲜艳夺目。偶有外地草台班献艺,比基尼三点式亮相。21世纪初,一度流行唐装。
  帽 旧时盐农民戴毡帽御寒,草帽遮阳,罗宋帽、猢狲帽防风。绅士名人以铜盆帽为礼帽,西瓜帽为小帽。中青年女子戴绒线帽,老年妇女戴包头,黑绒绸缎缝制,状如两片树叶,中间以珠翠为饰。新中国成立后,流行鸭舌八角帽、人民帽、解放帽、无舌圆顶帽。有布质,亦有呢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军帽流行,男女皆戴。童帽式样各异,绒线、开司米编织。1990年代后,旅游戴太阳帽,骑摩托车戴头盔。夏戴草帽下地,冬戴猢狲帽御寒仍续,春秋少有戴帽。
  鞋袜 乡人素穿布鞋。妇女手工制作,贴鞋面、纳鞋底、上鞋帮,“顶针”借力,费时耗工。式样有深口,小圆口。旧时女子三五岁“缠足”用长布条将脚趾脚板缠绕包裹,历时五六年,其惨其痛,谓“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冬,穿棉鞋,有二脱头、河蚌口、鸭舌头等式样,质料有布、呢绒。贫者穿芦花鞋保暖。夏穿拖鞋,富家皮拖鞋,贫者木拖鞋,一般人家布拖鞋。妇女鞋面绣花。劳作穿草鞋,远行者百纽草鞋。雨天穿钉鞋,布制涂桐油防水,底敲圆头铁钉。居民有元宝套鞋。新中国成立后,半胶低帮解放鞋,高帮球鞋、全胶套鞋流行。渔民穿齐膝雨靴捕捞。1970年后,塑料凉鞋、拖鞋时兴。1980年代后,男穿皮鞋、女套皮靴,穿坡跟鞋、高跟皮鞋。1990年代起,兴旅游鞋。2000年代后,流行网面鞋,轻便透气,老中青适宜。网上购鞋价比实体店便宜。以足力健为代表的老人鞋,比较时尚,新潮颜色,冰爽蓝、雅致红、时尚灰更受青睐。体力劳动者还穿解放鞋。
  民国时期,袜子多由白布缝制,后有线袜,棉纱织成。1940年代,穿翻袜、套袜、长筒丝袜。渔民冬穿发袜,由头发编织,可避水保暖。盐民少有穿袜。新中国成立后,多穿机制线袜,孩童穿自织绒线袜保暖。1960年后,流行尼龙袜、卡普隆袜。1980年起,镇上兴办个体袜厂,小业主雇工车袜,质优价廉,内销之外,镇外个体商户上门批发。1990年始,青睐无跟袜,女士流行连裤长筒袜,钟爱高支纱棉纱袜。部分袜子来自义乌小商品市场。
  发型 清时男子留辫。未婚女子梳单辫,前挑刘海(俗称“扣翻”);已婚女子挽发髻,横插银簪,外掩网罩。16岁前男童不蓄发。民国时期,男剪辫子、剃光头、平头、圆顶头,后流行三七开“西发”。未婚女梳辫,老年妇女扎绕绕头,中青年妇女留短发,前挑“刘海”。孩童剃瓦片头、挑形头。新中国成立后,男子光头鲜见,剃平顶,理西发,俗称“一间一披”。女多短发,亦有单辫垂腰,双辫扎蝶。1980年后,中青年女子兴烫发,个别青年男子蓄长发。1990年后,盛染发、焗油。中老年白发染黑,年轻人黑发染红染黄,发式多样,随影视剧发型而变。个别男士留长发束马尾。2000年起,温州理发师入境,理发店档次提升,称“发型工作室”“形象设计室”,功能齐全,剪、吹、洗、烫、染、焗一应俱全。
  佩饰 旧时妇女儿童多有佩饰。女士戴簪钗、珠花、耳环、手镯、戒指,亦有男士戴金戒指、玉手镯。富户多金质,一般人家镀金、银质,贫寒之家奢谈金银首饰。男童佩长命项圈、带铃镯子,女童穿耳戴环。绅士名流胸佩挂表(怀表),女子腋下佩手绢。新中国成立后,首饰一度绝迹。男子佩钢笔、插中山装左表袋,一支两支不等。派克钢笔名贵。1960年代后,戴机械手表,凭票供应。双日历手表稀罕。“文化大革命”时期,造反派抄家,凡有金戒指银手镯一律收缴。时流行佩毛主席像章,缀红五角星于军帽。1980年代后,金银首饰重现。戒指、项链、耳环、手镯时尚,老太太戴银质戒指、手镯避邪。镇上金银首饰店先后开业,现货加工兼具。1985年起,盛戴电子手表,流行墨镜,有人赴深圳沙头角中英街淘金银首饰。1990年代后,兴铂金、钻石、翡翠,流行头饰、胸饰。
  居住
  清至民国时期,境域民居奢简悬殊,优劣云壤。盐农民75%住草舍。“火筒舍”以毛竹支撑,稻草盖顶泥涂墙,独门无窗,形似“吹火筒”。面积十余平方米。七塘以北草舍散栖,四塘至七塘聚族而居,地名带“舍”者,如方家舍头、梅家舍头、邵家舍头等多达19个,少数富户深宅大院,台门、仪门、天井、左右厢房,环河护院。大篷长住洋房,玻璃窗法国进口。商界住宅临街,店堂排门开间,前店后宅。人和街仅3座楼房,余悉低矮平屋,举手可及屋檐。多砖木结构,惟晋康布店步阶为水泥地坪。
  1960年起,草舍渐次匿迹,先造矮平房,毛竹椽子洋瓦片,单堵壁,后建高平屋,木头椽子本瓦片,空斗墙。一度由水泥铸件横条(横梁)代替木头横条。1980年代,始盖楼房,水泥钢筋结构,多为二层,亦有三四层,造型多元,有欧式、美式、古典式、中西合璧式。1990年代,风行公寓式套房,装饰考究,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有人到县城及沪杭甬等城市购置房产,余房出租。2000年代起,七塘以北先后建别墅小区,单体联排,新村集聚,世袭散居格局改变。建成区陆续建商品房小区,振东、宏兴、元祥3村相继建别墅小区、农民公寓。
  出行
  旧时外出多步行,戏谚“11号车”。盐民担盐进仓,农民扛粮入库,渔民挑“串网下菜”赶市,有脚健手轻之誉。远途乘航快船。富豪人家坐轿、骑马、乘脚划船。盐署公职人员踏自行车。民国24年(1935),余庵公路通车,乡人乘汽车进余姚县城。
  1960年代,自行车凭票供应,一车难求。“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路设卡,桥有岗,行人先背“老三篇”语录,否则暂缓过往。1980年代,自行车普及,上班、下地、出工、求学多以车代步。男士28英寸自行车,女士少年26英寸自行车;盐农民重磅车,干部职工轻便车。1980年代初起,陆续出现“嘉陵本田”轻骑摩托车。1995年后,私家小轿车逐渐增多。2000年始,电动车应市,老年人以三轮车代步,建成区出租车泊车候客,招手即来。2005年后,邮电路车流鱼贯,幼儿园门前频频堵车。国内国外探亲旅游,坐汽车、乘动车、乘飞机便捷安全。2011年1月1日宁波杭州湾新区开通免费公交车,通达境域23个行政村。2012年,邮电路与七二三,大街交叉口设红绿灯,规范交通秩序、行人车辆过往井然有序。
  现外出少见步行,机动车代步上下班,上班族日感足衰腿软。坊间倡导有氧运动,纷入晨练队伍,跳舞打拳,伸腰踢腿慢跑快走,重新实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古训。
  第二节 生产习俗
  盐业
  旧时盐区劳动负荷重,肩挑手扛日晒雨淋,制卤晒盐掘江围塘靠海捕捞,妇女无一免役,与男人一样出工。工休“上三下四”停肩,乡谚“盐场无闲人”。农历五月拜潮神,祈求安度风潮季节,保佑全年平安。短途运盐用牛车驳运,视牛为大王,每年正月初五六,备香烛置三牲供奉,祈水牛体魄强健,后改牛车为钢丝车(手拉车)。1954年8月,强推“十日三梯(剃)泥”,劳民伤财,违背盐业生产规律,盐民怨声载道。1968年5月起,一度盛行盐农民出工先集体做“三忠于”(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后干活。盐民热情豪爽,平时劳作捕捞,一家有难众人相帮,不分彼此,互助成习。盐民善于接受新事物,富于革新创造,敢于挑战传统制卤晒盐方法。改高漏为地漏,创轮番操作,减轻劳动负荷,提高产量质量。
  农业
  正月“三八”(初八、十八、廿八)问仙姑,卜丰歉。正月十四照蝗(坏)虫,是日火把照田头,焚烧杂草虫卵。二月初二土地公公生日,农家在田头点香置酒,分别放米、茶叶、黄酒,祈田公田婆保佑平安丰收。清明浸秧籽,秧谷播入田,立稻草人于田头,戴草帽,执芭蕉扇系铃,随风飘动,驱赶麻雀。七月三十日地藏王菩萨诞辰,妇孺用新摘棉花醮水揩眼睛,可眼目清亮,免患眼疾。秋后翻耕土地,俗称“儿要亲生,田要冬耕”。入冬轧米,称冬米坚硬,出米率高。农家积肥,有夏打河草,秋种草子,冬捻河泥之习。夏秋干旱,礼拜社团擎大旗,敲锣鼓抬布龙,迎神队伍巡游,祈求龙王降雨。
  商业
  旧时商号取名吉祥亲和,智慧大气,避“利”戒“财”,不冠洋文。民国30~34年(1941~1945),日本侵略军占领境域,沦陷4年,人和街无媚日店名商号名称。米店取聚兴、聚和、源记;饭店冠如意楼、四味馆、复兴馆;旅社有越宫、东亚;运输行定名惠康、永兴、安达、海丰;药店号卫生仁、益寿丰;百货业取晋康、新天成等。商人多信财神赵公元帅,每逢正月初五早上祭祀,店堂设青龙牌,酒店书“太白遗风”或“杜康遗风”药店写“韩康遗风”。包装讲究,款式各异,杂货店三角包,南货店斧头包,布店长方包,,中药店四角包。兴做广告,上书货真价实,童叟无欺。重合同契约。民国36年,晋康良记在《浙东日报》登启事:因另行改组,以前对外一切担保契约行为依法无效,嗣后亦恕一律谢绝。进店当学徒称“学生意”需担保,签生死文书,约定“生死由天,与店无关”,三年学徒期不准回家,做生意不离,柜台,称“柜头猢狲”,平时打杂做家务。
  手工业
  境内有木、泥、石、铁、箍桶、竹篾、裁缝等工匠,多为本籍人士。理发弹花,外地迁入居多。拜师学艺得请人介绍,择吉日否则同行不予认可。先拜祖师,再拜师傅。学徒三年,师傅只供饭食,不付工钱。用膳先,给师傅盛饭,规矩:师傅先动筷,徒弟先放筷。平时给师傅倒夜壶,领小孩,洗衣裳。师傅屡有严词训斥、打骂。满师办谢师酒,师傅送半副“家生”(工具),称“半作”再另觅师傅过堂,称“三年学徒,四年半作”。新中国成立后,建新型师徒关系,企业招,学徒,月薪15元。有“名师出高徒”之说,亦有胜师之高徒。古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未变,尊师爱徒风气绵延至今,工匠精神代代相传。
  沿海运输捕捞业
  境域旧时沿海运输发达,靠海渔民捕捞兴盛。新造船只,必做船福,下海前必摆酒祭神,宴请船匠亲友。船舱内设船神,过年、中秋设供品祭祀。出海先祭拜“智辉菩萨”(传海难救护神叫马智辉)。妇女上船须拜过船神,且不得立船头。食鱼忌“翻”,任何人不得在船头大小便。农历七月半祭海难游魂,面向大海烧撒纸钱,祈求海运平安,渔业丰收。
  第三节 岁时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乡人一早穿戴一新,开门放爆竹,称“开门炮”迎岁时开始,先向长辈拜岁,后平辈互道“恭喜发财”“吉祥如意”。早餐吃“豆茶”,用豇,豆赤豆烧制,还有糯米粉团、年糕、汤团、粽子,喻“头头顺溜、团团圆圆、年年高升”。或去祠堂祭祀,或往祖坟拜坟岁。是日不用菜刀,不洗衣扫地;忌言不吉利的话,忌做不吉利的事。次日,开始走亲访友,互祝,新岁,互赠礼品,给晚辈拜岁钿。初五开门营业,商家置酒菜供请财神。
  新中国成立后,部分旧俗沿用。法定假3天。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组织春节团拜,慰问烈军属、离退休员工及“五保”老人。2000年后,春节长假,外出旅游者颇多。境域春节期间兴办岁酒,旧时一般人家“四冷八热”,富户圆台面“会千”。今岁酒档次日高,或设家宴,或酒店饭庄款待。亲戚朋友仍沿袭“轮流制”居多,同窗学友喜欢“A制”。
  元宵节
  俗称“灯节”。旧时闹元宵,自正月十三开始,谓上灯夜,至十八日,为举行灯会期。有走马灯、狮子灯、采茶灯等。乡人金志栋为制灯高手。正月十五日,家家团聚,吃糯米汤团。境域自制汤团呈圆形带尾巴。甜馅,多为豆沙、芝麻,别具一格。
  新中国成立后,灯会渐消。1980年代,一度恢复。镇人民政府举行大型灯会,参与者以少年儿童为主,烟花爆竹此起彼伏,灯流绕镇巡游,蔚为壮观,民众观灯评奖。今元宵节犹在,观灯不再,唯汤团照吃,超市现购,自制者寥。是晚,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相伴。
  清明节
  清明,是节气,亦为传统节日。“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足见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以公历每年4月4~6日间为清明,是民间最主要的祭祀节日。是日做清明羹饭,裹艾青麦馃团子,合家出门扫墓。携酒食果品纸钱香烛到墓地,供祭亲人,墓前。并为坟墓除杂草,培新土,折嫩绿枝插于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新中国成立后,清明上坟祭祀习俗沿袭,至今不辍。但扫墓形式渐又有变化:倡导文明祭祀,不点香烛,弃用佛经佛牒,以献花、植树、寄托哀思。学校、企事业单位组织春游,祭扫烈士墓。2010年,国家定清明为法定假日,放假1天,形成小长假。乡人除上坟扫墓外,又进行野外活动,踏青、插柳、植树、荡秋千、放风筝、远足锻炼身体。2016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添一抹文化色彩。
  立夏
  廿四节气之一,夏季开始。是日乡人以鲜蚕豆煮饭,称立夏饭;用茶叶煮蛋,叫立夏蛋。称体重解疰夏之俗沿袭至今。旧时称法:木杆大秤悬梁,手拉秤钩,双足离地。孩童则仰坐箩筐,箩筐挂住秤钩。现木杆秤鲜见,磅秤、电子秤取代。境域还有立夏忌坐门槛可防疰夏之说,已弃。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俗称“东红节”。是日,民间有裹粽子、炒面之俗,女儿携鱼肉、花糕、骆蹄驼糕回娘家送节。中餐食五黄(黄鱼、雄黄、黄酒、黄梅、黄瓜)。门上挂菖蒲、艾叶、大蒜,有的于中堂挂钟馗像。给孩子挂香袋、荷包,内装樟脑、雄黄、香料,以驱邪避灾。用麦冬须、苍术、白芷、艾叶等药在室内焚熏,驱虫消毒。今自裹粽子少见,嘉兴粽子现买便捷,豆沙、鲜肉、火腿、蛋黄、芝麻等馅料,任君选择。雄黄酒淡出,葡萄酒时尚。1990年代后,境域逢节屡屡在陆中湾举行龙舟大赛。是时,各村自制龙舟遣代表同江竞技,两岸助兴观众山呼海啸,热闹非凡。
  2009年9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端午节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国家定端午节为法定假日,放假1天,亦形成小长假。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又名鬼节。旧时家家户户祭祀祖先,做七月半羹饭。此俗沿袭至今,且同时祭祀“外姓大人”(女主人先辈),特倒置雨伞于门外,焚佛经佛牒于室内,以示区别。
  中秋节
  早在《周礼》一书已有“中秋”一词。至唐代,中秋就成固定节日。《唐书·大宗记》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盛于宋朝。至明清已与元旦齐名,谓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节前,亲友间互馈月饼美酒。企事业单位发月饼水果。是夜,合家团聚,吃月饼赏明月。镇上邮政部门逢节代购代邮月饼,让远方亲人与家人“千里共婵娟”。
  2010年,国家定中秋为法定假日,放假1天,亦形成小长假。
  重阳节
  《易经》定“六”为阴数,定“九”为阳数。九月初九,双九相重,故曰重阳,为吉日。且九九与久久同音,九为数字中最大数,含长久长寿之意。今日重阳赋新意。1987年起,定农历九月初九为老人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是日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邀老人参加各种活动,晚辈送可口饮食孝敬长辈。境域于201,1年9月起,为80岁、90岁、99岁以上耄耋老人,每月分别发高龄津贴50元、100元、300元。振东村连续3年为7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送鸡鸭各1只。
  除夕
  俗称“过年”,又叫“廿九夜”“年节夜”。节前采购年货,添置新衣,筹措礼品。女儿向娘家送“年节”徒弟向师傅送“年礼”老板给工人发“年货”。农历十二月廿三夜为小年夜,供糯米粉,米团子祭灶,祭毕撕灶,君像朝天焚烧,送灶君上天。廿四掸尘。廿六迎灶君,贴新灶君像。年卅贴年画、春联,倒贴“福”字。祭祖祀神,奉三茶六酒,大鱼大肉,三牲、年糕等供品。祭毕吃年夜饭,称“分岁”。席间,晚辈向长辈敬酒,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家中若有人外出未归,虚设碗筷,示阖家分岁。旧时除夕夜守岁至天亮。1980年代后,守岁淡出,合家观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至午夜零点前后,燃放烟花爆竹迎接新年。
  民国时期法定纪念日
  公历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纪念日。
  公历3月12日,总理(孙中山)逝世纪念日。
  公历3月29日,革命先烈纪念日。
  公历5月1日劳动节。
  公历8月27日,孔子诞辰纪念日。
  公历10月10日,,国庆纪念日。
  公历11月12日,总理诞辰纪念日。
  2017年法定节假日
  公历1月1日元旦。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至正月初二,春节。
  公历4月4日(农历三月初八),清明节
  公历5月1日国际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公历10月1日至3日,国庆节。
  夏时制
  198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通知,动员全国人民为节约能源,早睡早起,时间转换,自5月4日至9月14日实行夏时制。具体办法:在夏时制开始之日凌晨2时,把时针向前拨快1小时;夏时,制结束之日凌晨2时,将时针拨回1小时。
  境域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实行6个年度。1992年起,夏时制暂停实行至今。
  第四节 礼仪习俗
  婚嫁
  旧时婚嫁程序繁复,费时耗财。夫妻结合,全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直至拜堂成亲,才互相谋面。同宗(堂房)禁婚,表亲不忌,重门当户对。贫富有别,排场繁简迥异。男女结婚,一般程序:说媒、相亲、过书(订婚)、送聘(彩礼)、过门(迎娶)、回门等。
  提亲 由媒人撮合,互换庚帖,排生辰八字,若无冲克,遣媒议亲。旧时有六年大冲,三年小冲,鸡犬不和,龙虎相斗,羊虎互克,蛇鼠不配之说。
  定亲 俗称“吃茶”、订婚、吃糖。经讨价还价,谈定彩礼。男方择吉日宴请媒人及亲友,托媒人送去聘金及龙凤大帖,选定结婚喜日。女方回帖认可,开始筹办嫁妆,嫁妆除眠床由男方新置,余新房内桌、椅、台、凳、桶、架等家具及被、枕四季衣衫鞋袜悉由女方随嫁送去。奁物中须备孝服。富豪人家嫁妆丰厚,有“十里红妆”之称,甚者嫁田嫁地嫁盐板。贫家乏力铺张,但子孙桶必备。
  成亲 俗称“好日”。婚前,男方用幢篮担送“望娘盘”。内置鸡、鹅、猪肉、羊肉等,另备黄酒一担,或发“折妆钱”。男方遣人至女方搬来嫁妆,置厅堂展览“看嫁资”。由阿婆取钥匙开箱,俗称“掏箱”。女方提前一天办酒席,新郎至女家饮酒,坐堂前朝南正位,舅爷作陪。婚日五更,男方以五牲福礼及果品,在厅堂供祭“天地君亲师”俗称“享先”。早餐兴吃“享先汤圆”。是日上午发轿迎娶,轿内必备热火熜,至女家添加,薪火。迎亲队伍大红灯笼开道,乐队吹打,转弯鸣锣,过桥放炮。新娘上轿经数次吹打,谓“催轿”。新娘起床梳妆,吃上轿饭,至中堂拜祭祖先,由兄长抱上轿。花轿离开后,女方母亲“哭轿”示女儿出嫁难舍。新娘兄弟、堂兄弟随后去男家“会亲”。轿至男家放中堂外,新娘移,步铺地麻袋入中堂,谓“传代”。中堂点燃龙凤花烛,举行成亲仪式,称“拜堂”。礼毕,由龙凤花烛引导,新人共入洞房,夫东妻西并坐床沿,喝糖茶、莲子羹。宴席中,新娘长兄朝南正位,新郎亲陪。晚上“吵房”,不分辈分大小,直至深更半夜,公婆媒人劝说方休。就寝前,新郎新娘喝暖房酒。
  回门 称双回门。婚后第二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原轿去,当日原轿回。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婚姻自主,婚事简办。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办理结婚登记即为合法夫妻。花轿渐次淡出,代之以乘船、步行、坐自行车。1974年11月,境内东一人民公社第八生产大队62名未婚青年发出“破旧立新,结婚不讨彩礼”倡议,全县数以千计女青年响应。1987年起,时尚轿车迎娶,彩礼、嫁妆日渐丰厚,婚礼讲究,婚庆公司生意红火,喜酒更趋豪华。2008年6月15日,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举行集体婚礼活动,宁波市人民政府领导为100对新人颁发“大桥见证、天长地久”活动证书。
  2012年9月27日起,市广播电视台主办“我们见证金婚”公益活动。全镇有827对金婚(结婚50年以上)老人享受免费拍照留念。2015年,“见证金婚”公益活动再次启动,全镇又有219对金婚老人喜享金婚摄影留念。
  其他婚姻形式
  境域旧时婚姻,尚存其他婚姻形式。
  纳妾 俗称讨小老婆、侧室、偏房、姨太太。地位低下,其子女称“庶子”,受歧视。原配儿女称其庶母,姨妈。
  续弦 妻亡再娶,称继室。前妻子女称其继母,俗称“后娘”。所生子女受歧视。但娶前妻同胞姐妹,视同结发。
  再醮 寡妇再婚,俗称“二婚头”。宗法族规不容,社会鄙视。成婚不在原夫家起程,夜间庵庙凉亭动身。不坐花轿,不带原夫家物品。随迁子女贬称“拖油瓶”受歧视。
  入赘 俗称“进舍女婿”“上门女婿”,低人一等,子女随母姓。
  拜进 丧夫之妇,招男人为夫,贬称“匍床佬”其子女更受歧视。
  娃娃亲 幼时由父母缔结婚约,一定终身,不予,更改,甚者指腹为婚。
  童养媳 贫寒人家被生活所迫,遣幼女交婆家收养,成年后结婚。
  典妻 把妻典押予人。典期典金立字为据,期满赎妻。有的为生活所迫,有的豪赌落魄所致。
  租妻 将妻租给他人,结临时夫妻生儿育女。无书面契约。租期租金口头约定,届期复原。
  抢亲 女方有借故赖婚之意,男方遂起抢亲之念。趁其不备突行抢亲之举,既成事实,亦有寡妇拒嫁,被公婆叔伯强卖而“抢亲”。
  老亲结新亲 血亲下代、姻亲家属通婚谓“亲上加亲”。如姑表、姨表、舅表结婚,但同姓同宗忌婚。
  调包亲 亦称“代包亲”。甲方女儿嫁乙方儿子,乙方女儿嫁甲方儿子,其儿互为女婿,其女互为媳妇,其父母互为公婆、岳父母。
  叔嫂婚 兄亡,弟未婚,叔嫂成婚。继兄家业,养兄子女。
  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旧俗多有摒弃,新俗成风。一夫一妻不得纳妾。娃娃亲、童养媳绝迹。典妻租妻抢亲违法。续弦再醮入赘拜进合法合情,其子女一视同仁。择偶条件及标准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要求,如出身成分、社会关系、学历、身高、房车、行业工种等等。1967年后,有江苏、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女子先后远嫁到盐场;壮族、回族、苗族、白族、土家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姑娘陆续到庵东成婚。境域亦有女子婚嫁香港、澳门。就近结亲、同民族通婚的传统婚俗有所改变,择偶地域范围逐渐扩大。境域六次人口普查民族构成,第一次(1953年)无少数民族;第二次(1964年)仅回族2人;第三次(1982年)壮族22人,回族1人;第四次(1990年)有苗族、壮族等12个民族259人;第五次(2000年)有少数民族105人;第六次(2010年)有少数民族641人。
  建房
  境域视建房为百年大计,程序周到,行事谨慎,礼仪庄重。先看风水,测地基方位,选动土时辰,择上梁日子。宅地中央供三牲、点香烛,祭祀当方土地。房主叩拜,长者祈祷“四方平稳、万事如意”。旋由房主绕东南西北方位掏土。长者紧跟其后撒米粒、茶叶,念四方词求各方“土地”保佑。上梁之日至亲用幢篮担送五牲(雄鸡、鹅、鲤鱼、羊肉、猪肉),写有“紫微高(拱)照”红绸,万年,青1盆,挂钞票摇钱树1株及香烛、黄酒、毛巾等。红绸“照”字只写三点,四点示火犯忌。一般亲友送馒头、粽子、糕点等。祭祀,一敬天、二敬地、三敬祖师鲁班。复请太平菩萨。祀毕,泥工、木匠作头指挥上栋梁,将“紫微高(拱)照”红绸钉于栋梁正中,复在两边挂纸元宝。然后在屋顶抛上梁馒头。首抛两只馒头,由房主长辈用被单接纳,余由邻里亲友分抢。是日晚宴,款待众亲友、帮工、诸工匠师傅,俗称“上梁酒”。1990年代起,但凡建房必高悬红旗,坊间称“驱邪恶”。
  附:上梁仪式
  上梁,是建房的重头戏,仪式是异常隆重的,先祭天地,接着就是上梁了,主角是木匠师傅(作头),木匠师傅立于大梁旁,喝一口鸳鸯茶(糖茶水)高声诵曰:一朵鲜花满堂开,仙桃仙果摆上台,鲁班先师下凡来。手执东家一把壶,黄金万两打酒壶..壶中盛的羊羔美酒何人所造?杜康先师所造。造来何用?第一桩美事娶亲嫁女;第二桩美事置满田庄;第三桩美事好日好时敬梁头。一敬天,天上老神仙。二敬地,地下城隍老土地。三敬鲁班先师下凡来。一敬梁头弯一弯,代代儿孙做高官;二敬梁头湾湾转,代代儿孙出富贵;三敬梁腰,连中三元。(木匠师傅停顿一下,众人齐声喊:“好”!木匠师傅又来劲了)手拿金索缚一缚,黄龙背上围三围。东围三围出富贵,西围三围出丞相,再围三围连中三元。一结长生不老,二结富贵双全,三结人财两旺,四结米谷成仓,五结五湖四海,六结六国丞相,七结七仙女下凡来,八结八仙送宝上门来,九结九世同居住,末结连连万代红。东边何人把梁头?鲁班先师把梁头。西边何人把梁尾?铁拐老李把梁尾。东边起,西边红。脚踏金梯步步高,鲁班先师下凡采仙桃。仙桃鲜果非是凡人采,鲁班先师下凡采一遭。一采采到银盆里,脱下蓝衫换紫袍;二采采到金盆里,脱下紫袍换龙袍。(众人齐声喊:“好”!木匠师傅扯开嗓子接着唱)手拿墨斗金线银角尺,拔出墨斗定一向,一线弹出风调雨顺,二线弹来国泰民安。手拿斧子一斧二斧劈得斧斧成双。手拿锛子一锛二锛锛得板板条条。手拿长铇一铇二铇铇得青丝御带。小小金锤七寸长,今日正时大发紫正梁。一锤发得天门开,代代儿孙代代红;二锤发得地门来,立柱先同贺先来;三锤发得朝山金鸡叫,千年富贵千年财;四锤发得四季平安,四季龙嚎发大财;五锤发得五湖四海,五路财神进宝来;六锤发得六谷杜丞相,代代家中出丞相;七锤发得良田万顷,万顷良田子孙贵;八锤发得八仙来恭贺,八仙送宝上门来;九锤发得九世同居住,百岁门前种金树;末锤连连,人丁千万,再发人丁千万万人丁。(请问东家愿富愿贵?众人又齐声应答:“富也要,贵也要!”)好一个富贵双全,发锤到堂子孙满堂,发锤落地大吉大利!(在一片大吉大利的喊声中,正梁被稳稳地敲进榫眼或凹槽里,木匠唱诵毕,众人齐声喝彩,鞭炮响起,屋上高高抛下馒头、糖果。)
  寿庆
  谚称“山中常有千年树,世上少有百岁人”。人寿百年不易,“逢十寿庆”沿袭于今。旧时三十前未足本寿(36岁),称“做生日”。“四”“死”谐音,40岁忌做。50岁、60岁方称“做寿”。70岁古稀,寿庆大做。境域还有提早一年做寿,谚称“做九不做十”。寿庆隆重热闹。放鞭炮,设寿堂,贴寿联,上书“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设供祭祖,请寿星菩萨保佑。亲朋送寿礼,红烛、寿鞋、寿面不等。寿翁接受儿孙叩拜,称“寿拜”。寿宴丰裕,必上“长寿面”。坊间更有“六十六,阎罗大王要吃肉”一说。但凡父母66岁生日,出嫁女儿烧肉66块示孝。寓意消除阎罗牵挂,父母延年长寿。
  新中国成立后,寿庆从简。1980年代始,恢复寿礼并更趋讲究,礼品有人参补品,保健营养品,名牌西装,唐装披风,名烟名酒等,西式裱花蛋糕必送。“做九”祝寿之俗尚存,亦有请道士做生日道场。中小学生做小生日盛行,同窗学友切蛋糕、吹蜡烛、吃“肯德基”欢聚。富家寿宴假座饭店酒楼,山珍海味、名烟名酒,举杯庆贺。电视台点歌播曲为父母祝寿广为流行。屡有简办寿宴,邀草台班搭台演戏,与村民同乐。农村寿庆多喜自办家宴。2014年春节,宏兴村百岁人瑞冯门应氏家设寿宴23桌,五代同堂,宾朋满座。《慈溪日报》记者专程采访,并为老寿星摄影留念。
  生育
  境域旧俗重男轻女。添丁传宗,育儿防老。生女不悦。
  怀孕称“避姆”。孕期,娘家送肉鸡果品滋补,公婆丈夫关怀备至,嘱其平安保胎,叮其不坐门槛,忌视砌灶,忌食生姜,忌看蛇行,忌摘饭篮,尤忌跌跤。临产月前,娘家“催生”,赠黄色衣衫,寓皇子皇孙、旺子旺孙。送束面、鸡蛋、红糖、桂圆、枣子、花生,意“早生贵子”。分娩请守(收)生婆接生,频生险象,时有不测。民国19年(1930)广东籍助产士张爱麟开新法接生先河,先后在王忠藩家(今街后路)与聚兴弄设诊所,,产妇雇轿请其接生。婴儿出生,向邻里街坊端送面蛋点心报喜。赴娘家“报生,”男婴用雄鸡,女婴用母鸡。吃开口奶前,先喂黄连汤,意为先苦后甜。开口奶不喂母乳,送邻家喂奶妇女讨赏。产房称“红房”,男士免进。产妇月内待遇优厚,茶饭点心送至床前。禁照镜子,不出房门,忌动剪刀。外婆家及亲友送面、糖、鸡蛋、火腿等,称“生姆羹”。满月办“剃头饭”,宴请众亲。外婆家送满月衣、虎头帽、老虎鞋。富户送金锁片、银项圈、响铃手镯等。
  新中国成立后,重男轻女仍浓。实行计划生育后,生育观念转变,生男高兴,生女坦然。“男女都一样”深得人心。
  取名,先乳名,俗称小名。阿牛、阿狗、阿花、星星、匡匡取之。成年后弃用。后学名,又叫书名、大名。不与父辈同字重复,多用双名。新中国成立后,兴取单名。改革开放后,偶有四字姓名出现。1990年代起,建成区陆续开“取名馆”,代人取名,替人同声改名。
  附:取名小考
  按性别取名。男显阳刚之气:金、刚、军、杰、雄、能、壮、德、威、强、勇、猛;女露妩媚之态:凤、娟、雅、娥、淑、丽、珠、琴、娜、艳、玲、莲、莉、彩。观名识性别。
  参五行取名。金木水火土五行有缺,取名弥补。如缺火者取火字旁诸字;缺水者取三点水旁诸字等等。
  以期望取名。父母寄希冀于子女名字中。像吉、财、利、裕、发、荣、华、富、贵、旺、康、福、安、昌、盛、秀、丰、兴、宝、源、豪、跃、翱、翔、鸿、高、谋、晋、恒、钿、升。
  呈时代特征。解放、建国、建设、援朝、卫国、国庆、东方、红卫、文革、华杰等。
  采动植物取名。龙、虎、豹、牛、狗、鸥、蝶、雁、鹰、燕;松、杉、柏、樟、杏、桃、柳、花、梅、兰、竹、菊。
  崇天地日月自然气象取名。天、地、宇、日、月、春、夏、秋、冬、阴、阳、亮、风、雨、雪、露、雷、冰、寒、瑞、祥、水、潮、湖、山、海、芒、腊、谷、满、至、曦、晨、霞、东、南、西、北。
  尚文化艺术取名。文、书、化、学、墨、台、艺、舞、歌、乐、音、韵、律、奏、咏、诗、影、曲、儒、笛、翰、博、硕、科。
  仿名人学者取名:逸、范、仙、泽、元、民、甫、毅、先、恩、奇、韬、丹、迅、晗、勋、钊、怀、凯。
  选古代皇朝将帅取名:朝、帝、轩、宪、宫、妃、汉、羽、邦、备、权、操、卓、长、晁、冲、深、江、隆、嘉、熙、统、宗、玄、璋、匡、世、弘、烨、烈、治、光、庄、献、顺、绪。
  摘天干地支取名:子、午、庚、寅、辰、未、申、亥、甲、乙、丙、丁。
  撷人生价值观取名:仁、义、礼、诚、厚、德、孝、廉、清、英、忠、实、良、涵、养、慎、润、谨、智、正、贤、真、慧、信、善、美、彦、愚。
  照宗族代序取名。如沈姓世字辈,张姓永字辈,应姓长字辈,陈姓德字辈。一字一代,依辈分排行,绝不混淆。
  还有查字典取名,女取男性名,男取女性名,以外语译文取名,同名不同姓,同姓又同名等。
  文人墨客有“字”,雅号,笔名,自取自悦。坊间市井给人取绰号,褒贬兼具。网民取网名,天马行空,随心所欲。
  丧事
  俗称“白事”。旧时境域丧事程序复杂,礼仪烦琐。新中国成立后,部分习俗舍弃,部分礼仪仍续。
  送终 亡者弥留之际,子女亲属赶至榻前,聆听遗言。目送瞑目。旋号哭下跪。有远行者必以电报催其回家奔丧。谚说“亲人不到,口眼勿闭”。
  沐浴 孝子着素服,将死者生前所穿衣及被枕鞋帽等运至河边井旁焚烧。汲河水井水,用新毛巾为死者洗浴、更衣、理发。
  停尸 俗称“摊板头”。遗体移中堂,置门板上。头朝外,脚朝里;脸盖白布,称“盖面白”。头前挂布帘,脚后点油灯。中堂遂成灵堂,或叫“耗堂”。客死他乡者,遗体勿入堂,门外搭篷办丧事。
  报丧 叫“报死讯”,旧称沿袭至今。以伞暗示凶讯。伞必倒挟,至死者亲友家,将伞置门外,食些许茶点即辞。旋主人摔茶碗瓦片于门外,谓解晦气。后以电报、电话、讣告登报通知。
  吊唁 亲朋邻里莅灵堂吊唁,亡者女眷嚎哭示哀。吊唁者“白包”送礼,鞠躬向死者致意,或跪拜亡者。灵堂设幔布、灵桌,上披横幅,中挂遗像,左右对联,桌置茶酒饭点心,三餐供奉。
  守灵 亲属披麻戴孝系白头绳,日夜守候两侧,不得缺位,或设坛念“板头佛”,或请道士做道场,告慰亡灵。入殓死者入棺前,女儿梳头,孝子捧脚,示忌“丧事成双”。
  入殓 衣衫务必单数,重被一一报名。盖棺前,揭“盖面白”亲人见最后一面诀别。只见不哭,忌泪滴棺内。上榫头后,抚摸棺材,意减轻死者痛苦,。眷属嚎叫难抑,尽呼死者称谓,并牵手围棺绕行,左三圈右三圈。
  出殡 称出丧、送葬、启灵。破锣独声开道,声碎心碎。幡幛引路,女儿(或女婿)捧木祖或遗像。子媳孙辈跟随,一路跪送嚎哭。众亲灵柩后送葬。棺材进穴不偏不倚,意为对子孙不偏不袒。送丧返回,先跨门前烟火堆,示“脱晦”。众亲邻帮忙者入席吃“豆腐饭”。饭后主人以豆腐香干白布相赠,节哀告别。
  做七 死后每7天祭祀一次。“五七”隆重,亲友到场,请道士做道场,并设宴款待。“七七”为“断七”。
  殡葬
  旧时境域盛土葬,但不破土挖穴。用石板或砖块制椁,椁内置柩,堆土为坟,墓前立碑。坟墓筑于田间地头散落孤立。富豪人家生前筑墓双穴,称“寿域”。碑文红字,死后涂黑。预制棺材叫“寿材”。赤贫人家用稻草或草席裹尸,送义冢掩埋。时人和街东南六塘南侧、五塘南、张家舍头、东一七塘北侧,乱坟聚集,土墓成群,悉称“乱葬坟滩”。坟滩杂草丛生,尸骨外露,夜闪磷火,日传鬼事。
  新中国成立后,丧葬旧俗屡有改革。亲友送花圈表示哀悼,上表“××大人千古”“××先生安息”。追悼会仪式庄重肃穆,遗像取代牌位,黑纱白花取代披麻戴孝白头绳,哀乐取代乐队,土葬悉改火葬。唯送终守灵、做七等传统习俗不辍。1980年后,各村(队)划公墓地1亩,供村民安置棺木。1997年3月,镇人民政府在西一水库南建滨海墓园。2016~2017年,镇人民政府在西二渔场西南角建省一流生态墓园——海福园,滨海墓园撤销。于今,丧事殡葬操办规格日高,“豆腐饭”档次渐奢,伴手礼从白布、香干、油炠到毛巾、热水瓶、搪瓷面盆,升格为空调被、小家电、礼盒蛋糕。做道场阵容攀比,阴宅奢豪,价比房高。
  人际交往
  境域素重交往礼仪,有“亲眷篮对篮、邻居碗对碗”之习俗。朋友互访,亲戚走动,师徒(生)往来,上下级拜访悉崇礼尚往来。对晚辈礼稍轻:玩具、糖果糕点;对长辈礼略重:补品、保健品。概称“伴手礼”。探病携慰问品3样,“3”“散”谐音,示百病消散。此俗沿袭不辍,并逐渐演变为礼金、红包。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庵东镇志 下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