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妇幼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03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妇幼保健
分类号: R172
页数: 7
页码: 1521-1527
摘要: 本章记述慈溪市庵东镇妇幼保健网络建立并日趋健全,各种妇女病得到及时治疗。儿童保健措施得力,少年儿童在良好的生活和医疗保健环境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 庵东镇 卫生 妇幼保健

内容

1930年代,境域开始提倡新法接生,是施行新法接生较早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妇幼保健网络建立并日趋健全,各种妇女病得到及时治疗。儿童保健措施得力,少年儿童在良好的生活和医疗保健环境下健康成长。
  第一节 妇幼保健网络
  1930年代,余姚庵东济华医院开始新法接生。
  1951年7月,庵东盐区人民政府卫生院建立,开始设产科,配助产士1人。1952年,增至2人。
  1953年6月,建立庵东盐区妇幼保健站,机构设在盐区卫生院内,定编5人,除1人临雇外,其他来自原盐区卫生院,人员编制、经费核算独立,行政上仍归卫生院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妇幼保健部门指导。主要工作是普及妇女卫生知识和孕育知识,保障生育安全;宣传经期卫生,实施产前检查,产后访视;教育群众保护妇女劳动力,对危害妇女、儿童健康的疾病采取应对措施;普及疫苗接种,保障儿童健康。
  1957年,撤销庵东盐区妇幼保健站,人员回盐区人民医院,其职责仍由盐区人民医院承担。
  1958年,东一、东二、东三、西一、西二等5个乡产院建立,至此,区、乡两级妇幼保健网基本形成。
  1985年,村配妇幼卫生协助员,既是计划生育工作联系人,又是妇幼工作落实者。从此,村级妇幼保健网建立,妇幼保健单线抓局面改变,做到医疗保健与行政部门相结合、妇幼卫生与计划生育相结合、妇幼卫生与计划免疫相结合。
  1987年,庵东区中心卫生院妇产科设分娩室、产前检查室、医疗供应室、仓库、办公室、产妇休息室,配置产床15张。除配备一般平产器械外还配备部分难产处理器械,如穿颅器、产钳、万能产床、绝育器械等。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以后,镇村妇幼保健网络更趋完善。
  第二节 新法接生
  旧时,孕妇临产由守生婆接生,有的甚至自接自包。产妇死于难产大出血、产褥热,新生儿死于破伤风的时有发生。新生儿因旧法“挑斑牙”、割“螳螂嘴”而死于感染者亦屡见不鲜。
  1930年,广东南海籍人士张爱麟来庵开办余姚庵东济华医院(上海济华医院分院),喊出“立愿接生八万四千众,提倡新法接生”口号,开创庵东新法接生先河。
  推行新法接生必须有一支掌握新法接生技术的助产人员队伍。首先从改造、培训旧有接生人员入手,1952年、1953年,2次举办培训班,开设妇科解剖学、生理学、新法接生技术课和产前检查、产后访视知识等课,使30名(第一期21人,第二期9人)旧有人员基本掌握新法接生技术。1958年,光明人民公社创办初级卫生学校,招收有志于献身新法接生事业人员10人,学制半年,施以较系统的孕产知识培训,结业后分配到5个大队产院,提高接生队伍人员素质。
  新法接生技术施行后,降低产妇产褥热、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发生,降低生育风险。1959年第二季度,接生总人数235人,采用新法接生231人,新法接生率98.3%;进行产前检查943人次,产后访视433人次。第三季度,接生总人数441人,采用新法接生441人,新法接生率100%;进行产前检查1333人次,产后访视369人次。1960~1987年,新法接生率稳定在99%以上。
  198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孕妇系统管理。1990年代,全部产妇入中心卫生院或县级医院分娩,提高接生质量,减少生育事故。
  1993年,分娩产妇396人,全部实施新法接生。其中,高危产妇住院监护分娩82人。接受系统管理孕妇385人,占97.2%。
  1996年,出生562人。其中:活产556人,占98.9%;死胎、死产6人,占1.1%。有缺陷新生婴儿9人,占1.6%。42天内死亡婴儿2人,占0.4%。
  1997年,出生515人。其中:活产513人,占99.6%;死胎、死产2人,占0.4%;有缺陷新生婴儿18人,占3.5%;42天内死亡婴儿2人,占0.4%。
  1998年,分娩产妇448人,产前检查4782人次,检出异常胎位17人,纠正7人。高危产妇62人。异常分娩产妇76人,其中:动用产钳2人,臀位牵引1人,剖宫产73人。死胎死产2人占0.5%。产后访视447人,产后42天检查447人。
  2006年,孕期建卡率100%,早建率99%,标准系列管理率94%,28周前送市妇保院筛查专访率80%。此后,孕妇建卡自觉性增强,建卡率均达100%,孕妇系列管理制度更臻完善。
  第三节 妇女病防治
  1950年代,政府部门采用幻灯、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宣传妇女卫生知识,提高妇女群体自我保健能力。盐区妇女劳动负荷特重。1956年,西一乡26名孕妇出现流产迹象,为此庵东盐区人民政府、妇联作出以下规定:妇女劳力每月安排轻活4天,妇女制盐试验滩调1~2名男劳力充实,妇女经期不做重活,不下冷水、不熬热(夏秋季中午适时休息),怀孕八个月后安排轻活。东二等乡规定产后休息45天,产假补贴15个工分日。1959年起,全面推行“三调三不调”妇女劳动保护制度,即哺乳期调近不调远,孕期调轻不调重,经期调干不调湿。
  1960年,在浙江医学院5名师生帮助下,首次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共查出妇女病患者1468人,对部分患者施以治疗。
  1963年,共检查8424人,查出各种妇女病患者3251人(其中子宫脱垂19人、阴道炎含滴虫霉菌病761人、子宫发育不良5人、外阴白斑34人、盆腔炎2人、卵巢肿瘤12人、宫颈患肉135人、子宫肌瘤21人、阴道壁膨出19人、乳房肿块9人、外阴瘙痒症19人),患病率38.6%对所有患者均施以治疗。
  1980年代起,妇女病检查施治形,成制度,使患者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2000年代起,农村医疗保健制度健全。中心卫生院每年对50岁以上妇女,进行妇女病筛查施治。
  第四节 儿童保健
  民国时期,儿童预防接种疫苗单一。1950年代,发展至卡介苗、流脑疫苗、小儿麻痹糖丸、麻疹疫苗等8种。1984年,实行计划免疫,提高免疫力。
  1980年代开始,对0~7岁儿童实施系统管理。对未满1周岁儿童,每3个月体检1次;1~3周岁儿童,每半年检查1次;4~6周岁儿童,每年检查1次。发现“小儿佝偻病”“营养不良”“低体重”等体弱儿及时施治。强化“四苗”(卡介苗、小儿脊灰糖丸、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为主的基础免疫接种。
  1989年,庵东区0~3岁儿童系统管理率80%4~7岁儿童健康检查率80%。1991年,庵东区0~3岁儿童系统管理率95%,4,~7岁儿童健康检查率83%(应检4210人,实检3507人)。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 2006年7月份起,由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员对本社区流动儿童调查摸底,社区联村防疫医生督查。各社区于每月28日前将调查摸底结果反馈。户籍不在庵东镇的外来7岁及7岁以下儿童,连续居住3个月以上,均为接种对象。
  2005年,卫生部、教育部相继发出通知,要求对入托、入学新生、插班生查验预防接种证。2006年,境域各幼儿园、小学开始实施。
  2016年,对2315个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查出无证儿童2人,补证2人,需要补种人数593人,实际补种591人。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庵东镇志 下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