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02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分类号: R183
页数: 12
页码: 1507-1518
摘要: 本节记述慈溪市庵东镇传染病防治,主要包括霍乱、副霍乱、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白喉、百日咳、肝炎、痢疾(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
关键词: 庵东镇 疾病防控 传染病防治

内容

霍乱副霍乱
  民国28年(1939)7~8月间,霍乱肆虐庵东盐场,时缺医少药,死2000余人。
  民国30年(1941)霍乱流行,境域死38人。其中西一沈某某全家10余人,在1个月内死9人;人和西街,,王某某全家7人,7天内死3人,朱某某家12天内死2人。
  县卫生志载:1950年,周巷、庵东等地发生霍乱16例,死亡4人。
  1962年9月,西二人民公社第七生产大队俞某某(女,16岁)患副霍乱(时称2号病,代号“02”)后又陆续发生5例。
  1962年始,庵,东区人民医院(中心卫生院)“02”化验室负责对全区7个人民公社副霍乱疑似病人的粪便采集、培养、分析,做到有泻必采,每年5~10月,专配粪便收集送验员2人,并按烈性传染病人报告办法逐级上报,区人民医院(中心卫生院)、人民公社卫生院专设肠道门诊和隔离病房,区人民医院(中心卫生院)配“02”机动队伍。
  1975年,副霍乱暴发。西二人民公社发病154例。中央、省、地、县防疫、医疗部门急赴庵东指导抢救工作,全人民公社被划为疫区实行封锁,人民公社卫生院组建“02”临时病房,防治队伍由27人组成,自7月2日至9月6日对收治115人创造性地用“三·六·九”液体疗法(根据不同病情确定输入水盐电解质,数量。轻型病人3千毫升,中型病人6000毫升,重型病人9000毫升),取得无死亡病例成效,病人全部康复出院。
  1987年以后,副霍乱得到控制。1995年,又见突发,6月30日,全市首例患者在境域发现,至8月份,境域发病28例,经治疗全部康复。
  麻疹
  1952年,开始麻疹疫情登记。
  1955年,突发流行,患儿1808人,发病率4918/10万,死亡15人,死亡率0.8%;1957年,患儿230人,发病率581/10万,死亡7人,死亡率3%。发病率500/10万以上的流行年份有9年。
  1950年代,为做好麻疹防治工作,每年组织近半医务人员深入乡间,边调查、边走访、边诊治。对未发生并发症者,施以对症治疗;对已发生诸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并发症患儿安排就近住院治疗或上门施治,如东一乡陈某某双胞胎患儿并发肺炎奄奄一息,经连续7天早晚上门诊视,终于脱险;东一乡姚某某3个孩子均患此症并已并发肺炎,由盐区人民医院收治获救。
  1984年前,以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为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历年接种率虽高,却未能有效控制。1984年,实施计划免疫,疫苗改为冻干粉剂,接种效果较为理想。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1950年末,东三乡、西二乡有20人因患流脑死亡。是年,尚未建立疫情报告制度,无详情记载。1950年代其他年份呈散发状,1960年代发病增多。1966年为最高年份,发病321例,发病率641.33/10万,死亡10人,死亡率3.1%;1967年,发病87例,发病率170.13/10万,死亡5人,死亡率5.7%。此后,均呈散发状态。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1952年,境域发病5人,发病率15/10万,死亡3人,死亡率60%。此后,虽呈散发状态,但连绵不绝,年发病率超过20/10万的年份有10年,1966年为最高年份,发病31例,发病率61.94/10万,无死亡记录。
  易感人群为儿童,传播媒体为蚊子。1958年,开始乙脑菌苗预防接种,以提高易感儿童的免疫力。随着以灭蚊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发病逐渐减少。
  白喉
  白喉患者多为儿童。境域于1951年发现。1952~1954年,连发16例,死亡5人,死亡率高达31%。1955年,派医生去余姚县第一人民医院学习“喉气管切开手术”,提高了治疗效果。
  初时对该病的预防多采用中药“吹喉散”,后用白喉类毒素,及百白二联、百白破三联疫苗接种,1969年后未发生白喉病例。
  百日咳
  百日咳俗称“鸬鹚呛”多见于学龄前儿童。1954年以前,虽有发生,但未予重视,故无对该病的统计资料,,1955年,才按法定传染病统计。1958、1959两年,境域流行。发病率300/10万以上年份有7年。百日咳菌苗接种为历年预防百日咳的重要措施。
  肝炎
  民国时期及1950年代初,呈散发流行,但未引起人们重视,无文字记载。1950年代后期,患者逐年增多,遂被人们及各级人民政府重视。1959年4月,省卫生厅将病毒性肝炎列入传染病报告范围。1960年,庵东人民公社特辟“肝炎病休养所”设于庵东气象站内,占平房5间。1979~1980年和1985~1986年,两次暴发流行,,最高年份为1986年,发病651人,发病率1032.33/10万。
  病毒性肝炎暴发流行后,防疫、医疗单位开展以防治肠道传染病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宣传防病知识,力促把好病从口入关。随着庵东区卫生院化验设备改善,肝功能和乙肝表面抗原检验项目投入使用,开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痢疾(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痢疾流行广泛,年年有疾例报告。1950年代后期,患者甚众。1956年,遭台风袭击,房屋倒塌,粪水外溢,垃圾遍野,生活水源被严重污染,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均高发且交叉感染。1956年后,阿米巴痢疾灭绝,但细菌性痢疾仍延绵不绝。
  1990年,庵东区发生各类传染病511人。其中:细菌性痢疾68人,流行性脑膜炎1人,副伤寒4人,各类肝病418人,乙型脑炎3人,淋病17人。1990年代及以后,传染病得到遏制,虽有散发,均未达暴发指标。
  “非典”“禽流感”预防
  2002年11月,广州发生国内首例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2003年初,疫情蔓延。2009年4月,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简称“禽流感”)纳入传染病管理。是年,境域发生4例“禽流感”输入性病例,次年又发生1例。镇人民政府对这二类传染病的预防高度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会同庵东中心卫生院制订并落实相关应急预案,印发宣传资料,举办各类培训班。督查公交站点等公共场所、食品经营单位、医疗机构、学校、幼托机构,落实各种预防措施。庵东中心卫生院发热门诊严阵以待,组建应急小分队,安装“非典”“禽流感”网络直报系统,实施疫情每时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对“禽流感”病人接触人员,指定专门场所隔离观察,确保不发生流行。
  2011~2017年,境域未发现“非典”“禽流感”病例或疑似病例,但每年度疫情期间的各类预防应急措施均能落实到位。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庵东镇志 下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