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编 医疗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020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三编 医疗 卫生
分类号: R199
页数: 68
页码: 1476-1543
摘要: 本编记述慈溪市庵东镇的医疗卫生事业经历了从缺乏到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随着医疗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提高,以及卫生意识的增强,境域的卫生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大了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推行了多项卫生政策和措施,使得庵东镇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如今,庵东镇已经成为国家卫生镇,为境内居民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关键词: 庵东镇 医疗 卫生

内容

清、民国时期缺医少药,以民间郎中私人开业行医为主。西医始于民国19年(1930)开办的“余姚庵东济华医院”(上海济华医院分院)。其间,由单位设置的医疗机构有“野战医院”“盐工诊疗所”2处。新中国成立初期,有私立医疗机构3家。1950年代,盐区人民政府卫生院和各乡卫生所相继建立。1970年代,生产大队卫生室陆续建立,医疗服务及防疫机构网络逐渐形成。2017年,庵东中心卫生院(庵东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各类医务人员148人;村级卫生服务站、卫生室35家,医务人员53人;私人诊所5家,医务人员27人。
  医疗技术水平日渐提高,医疗设备日渐先进。1952年,庵东盐区人民医院只有简易手术床1张、双筒显微镜1架、手摇离心机1台、立式高压消毒锅1只。2017年,庵东中心卫生院主要设备价值1261万元。
  旧时,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制约,医疗卫生设施简陋,医疗技术低下,传染病(俗称瘟病)时呈流行状态。对境域造成危害的主要传染病种有霍乱、副霍乱、麻疹、白喉、百日咳、疟疾、痢疾等。民国时期,始有预防接种,但疫苗品种单一,效果不显。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多品种疫苗免费预防接种和全民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开展,人民群众卫生意识增强,卫生知识增长,良好卫生习惯养成,发病率逐年下降。1984年起,实行计划免疫,人群对传染病的免疫能力得以提高。
  1930年代,境域开始提倡新法接生,是施行新法接生较早的乡镇。新法接生施行和普及,减轻妇女生育痛苦,降低生育风险,新生儿死亡率大幅下降。新中国成立后,妇幼保健网络日趋健全,各种妇女病得到及时治疗,儿童保健措施得力,少年儿童在良好的生活和医疗环境下得以健康成长。
  2007年,庵东镇创建成宁波市卫生镇;2009年,创建成浙江省卫生镇;2017年,创建成国家卫生镇。
  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
  清末,境域出现中医诊所。民国3年(1914)姚北著名专科——剑山妇科传人邹守堂及劳惠初、张亦康、陈渭川等民间郎中陆续,来庵行医。1930年代,传入西医。民国35年(1946)盐工福利委员会办盐工诊疗所,方便盐民就医,减轻盐民就医负担。1950年代,相继,建区、乡(镇)卫生院(所)。1970年代,建村级卫生室,医疗
  网络形成,医疗设施日渐先进,医疗水平日渐提高,就医环境日渐优化。
  第一节 民国时期医疗机构
  赏瑞云诊所 址设人和西街,系伤外科针灸中医诊所。陈国材患疮疡,四方求医十载未愈,宣统元年(1909)由赏瑞云治愈,因此名声鹊起。民国初年,陈国材出任余姚县知事后,为谢恩,赐匾额,上书斗大金字“针肓起废”。惜后人未能保全此匾。
  余姚庵东济华医院(上海济华医院分院)
  址设后街王忠藩家。民国19年(1930),广东籍人士范兴载、张爱麟夫妇俩来庵开办。该院系西医全科医院,部分医疗设备自德国引进,乃西医入庵之首创。范兴载,民国35年逝,其医学资历、业绩无从查考。张爱麟,原籍广东南海县,毕业于广东保生产科学校,开创庵东新法接生先河,民国37年,经医事人员甄训委员会审查甄别登记为助产士,后一直在庵从事妇产科医疗事业,直至退休。
  陈德明诊所 址设东街宅201第,系西医馆。陈德明,出身庵东镇东街望族家庭,毕业于上海同德医科大学,曾服役湖南长沙后方医院任中校军医。新中国成立前夕至1950年代初为庵东临时开业医生。有较高的医术。据元祥居委老人陈涨昂回忆,其少年时,从树上掉下来,不省人事,家人急送某医院,无法医治,嘱其家人回家料理后事。后由陈德明诊所接诊,遂得康复。
  福康诊所 址设人和街。黄炳康,民国27年(1938)军政部军医署第十六后方医院任少尉军医。民国29年,军政部第一〇三后方医院任,一等军医。民国30年,第三十五补充兵训练处任主任教官。民国35年2月,余姚县坎墩镇开“福康诊所”,民国37年,迁址庵东人和西街。是年,经医事人员甄训委员会甄别登记为执业医师。1951年7月,庵东盐区人民政府卫生院成立,为该院医师。
  余姚盐场盐工诊疗所 民国35年(1946)盐工福利委员会办,所址租用陈张福家(人和东街)3间门面房。医务人员8人,另配,工友2人。所需经费由盐工福利费列支,当年7~12月份支出20313560元,占盐工福利事业总支出的22.64%。
  门诊时间:普通:上午9:00~12:00,下午2:00~4:00;特诊:随到随诊。星期日及例假上午照常应诊。
  出诊时间:每日下午2:00~4:00。
  收费标准如下。
  挂号费:1.盐工及其家属、盐务暨福利机构工友及其家属均免收挂号费。惟盐工须验凭身份证或场务所证明书、工友须验凭证章或佩符;2.盐务暨福利机构员司及其家属,普诊每次以挂号费50元,唯须验凭证章。外界一律收挂号费100元,特诊加倍收费;3.驻场警务员司、机关员司同士警、工友。
  药材费:1.普通药品,内科每1日服量150元;外科每换药1次自100元起至200元止,员工及盐警官佐家属同样收费,盐工及家属免费;2.贵重药品,盐工暨家属照购进成本三分之一收费,员工及家属照购进成本十足收费。但如因患重病急症呈经特批,按照三分之一收费或完全免费;3.盐警收费办法参照有关通告办理;4.外界一律按照成本酌加二成收费。
  手术费:定为100元、200元、400元三种。盐工工友及家属一律免收,员司及家属照二分之一收费;外界照规定十足收费。
  注射费:各种防疫注射一律免费;其他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参照手术费规定办理。
  出诊费:每次200元,盐工及员工官警家属一样收费。但盐工及家属确系重病不能行动经医师证明可以免费。
  接产费:预定者收费500元;临时者1000元。盐工家属免费,员工官警家属一律照收,外界顺产4000元,难产10000元。
  该所因战事于民国37年(1948)底停办,人员自行解散,遗留药械无人过问。1951年11月,盐区人民政府卫生院派蔡季良处理,见绝大部分药已过期变质报废,医疗器材亦不堪应用。
  新中国成立前夕,境域有开业中医师9人:胡亚黎、施春范、劳修新、赏瑞云、赏鹄翔、赏鹄周、杨国宾、陆志标、张保生。西医师7人:黄炳康、顾百齐、黄林富、张爱麟、陈德明、励昕、张效年。
  附:日伪野战医院
  民国33年(1944)1月,日伪中央税警总团浙东指挥部改编为浙东中警指挥部,其卫生队称野战医院。院址在人和西街(后庵东五金社址)。专为中警内部人员服务,施轻伤手术、疾病治疗和后方疗养。有医务人员9人。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医疗机构
  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域有私立医疗机构3家:西一联合诊所、黄炳康诊所、郑家槐诊所。开业西医师4人,中医师12人,眼科医师2人,牙科医师2人。
  庵东中心卫生院
  是一家集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及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全民事业一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市残联白内障复明工程定点医院;市爱康协会庵东分会挂靠单位。也是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辐射半径15千米,服务人口7万~8万人,占地26680平方米,建筑面积8786.92平方米。曾先后获得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全国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省文明卫生院、省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卫生先进单位、省妇幼卫生先进集体、省免疫规划示
  范接种门诊、宁波市环保模范绿色医院、宁波市五星级预防接种门诊、市文明单位、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市先进集体等称号。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授予的“爱婴医院”。
  1951年7月3日成立,7月5日正式开诊,时名“庵东盐区人民政府卫生院”业务和行政分属浙江省卫生厅和盐区人民政府领导。1953年10月至1954年6月,,归属余姚县人民政府卫生科。1954年7月,复归盐区人民政府管辖。1955年,改称“庵东盐区人民医院”。1957年11月,改称“慈溪县庵东区人民医院,”后又改为“慈溪县庵东区卫生院”。1981年,称“庵东区中心卫生院”。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后改称现名。2005年,增挂“庵东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牌子,实施一个机构,一套班子,二块牌子。
  科室建院初期设内科、外科、产科、眼科及院长办公室。1954年,增设化验室和住院部。1957年,建手术室。1960年至1979年间,增设放射科、中医伤科、中医科和推拿针灸理疗科。1980年,设心电图、A型超声波室。1986年,设B超室。
  2016年,分住院部和门诊部两大区域。
  门诊部:开展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骨伤科、眼科、中医科等15个临床医技科室。
  住院部:开设固定床位60张,设有内科和综合病房2个病区。
  内科有外聘专家1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部医生4名。日均门诊量近1000人次。拥有床边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等医疗设备。收治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和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脑血管意外、农药中毒等危重病人。设1个病区,固定床位24张。年收治住院病人1800余人次。
  外科有医生5名,其中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配有标准手术室、全自动麻醉机等医疗设备,在下消化道、肛肠、下肢静脉曲张、各种疝气、浅表肿瘤、乳腺肿块、包皮等手术上有优势。开展的主要手术有:阑尾切除术、各种疝气高位结扎+修补术、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膀胱切开取石及膀胱造瘘术、痔瘘肛肠手术、乳腺肿块切除术、坐骨结节囊肿及腱鞘囊肿切除术、(睾丸)鞘膜切除或翻转术、腹股沟(低位)隐睾下降术、腋臭切除术、包皮环切术、截指(趾)术、肌腱修补吻合术、各种浅表肿瘤切除术及各类创伤清创术。
  妇产科有医生9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开展妇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各种阴道炎、急慢性宫颈炎、盆腔炎、妇科不孕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开展各种门诊小手术,如前庭大腺囊肿造口术、外阴阴道各种赘生物的手术治疗、宫颈息肉摘除术、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等。开展计划生育四项手术。病房设施齐全。配有高标准手术室等先进设备,能开展各种难产的处理和剖腹产、宫外孕、卵巢囊肿、肿瘤、子宫肌瘤摘除等手术。
  中医科有医师3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执业医师1名。有从医五十余年的老中医1名,其他2名亦已有10余年医龄。主要开展疑难杂症和亚健康中老年慢性病调理。
  口腔科有执业医师3名。牙科综合治疗机3套,主要开展拔牙、补牙、正畸、牙齿美容、牙髓疾病、牙周病、口腔颌面部炎症等各种口腔科疾病的诊断治疗。
  儿科于2011年10月从内科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有外聘专家1名,儿科医师3名,并特邀市人民医院儿科专家来院坐诊。开展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开展气道雾化吸入,支气管炎的诊治,儿童多动症的检测及治疗,生长发育迟缓、小儿学习障碍、睡眠障碍的诊治。
  眼科是医院的特色专科,是市残联白内障复明工程定点医院,市卫生系统十大满意科室之一。拥有2名专业眼科医生,10张眼科病床。配有双人双目眼科手术显微镜等医疗设备。能常年开展眼科常见病门诊及住院手术,尤以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泪囊鼻腔吻合术、羊膜移植术等眼内外手术为医院眼科手术特色。2011年8月,成为宁波市第二医院合作科室。
  皮肤科有执业医师1名。主要开展临床常见及多发病如水痘、带状疱疹、扁平疣、股癣、手足癣、花斑癣(汗斑)、疥疮、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颜面再发性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神经性皮炎、多行红斑、过敏性紫癜、脂溢性皮炎、斑秃、玫瑰糠疹等诊治。
  骨伤科运用中西医结合新技术——针刀疗法,治疗各种陈旧性软组织损伤、颈、腰椎盘突出、骨质增生、椎体滑脱、顽固性头痛、偏头痛、肩周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畸形、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强直性脊柱炎及外伤导致的驼背、骨折后遗症。
  门急诊科由门诊内、外、妇、儿、全科、综合科等各科诊室及注射室、输液大厅、急诊抢救室组成。诊室开展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门诊诊断治疗。注射室开展皮内、皮下、肌肉、静脉注射。输液大厅开展门诊输液及吸氧、雾化吸入等治疗。设有输液椅51座,病床4张。急诊抢救室拥有多功能抢救床等常见抢救器械和药品,24小时开放,承担本区域急诊抢救任务。
  影像科由放射室、B超室、心电图室组成。拥有CHORUS医用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数字全景X光机、西门子彩超等先进设备。其中放射室拥有各类先进X线检查设备并设有与市人民医院联网的PACS诊断报告系统,适用于头部、胸部、脊柱、四肢等全身各部位射片及食道、胃肠等各类特殊造影。有主治医师、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技师各1名。B超室有专业技术人员3名,其中超声医学副主任医师1名,执业医师1名,助理执业医师1名。能开展腹部,盆腔,血管,浅表小器管等超声检查及普通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日均门诊量约80人次。
  检验科有专业技术人员6名,其中副主任技师1名,技师2名,技士3名。下设生化室、临床检验室、微生物检验室、HIV初筛实验室。拥有美国AU-4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XT-1800i和XS-1000i全自动血球分析仪等先进医疗检验设备。能开展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血脂、血糖、电解质、乙肝两对半、血常规、尿常规等100多项检验。
  综合病房有医护人员20名。其中8名住院医师中含主治医师3名,12名护士中含主管护师1名、护师5名。开设大内科(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肿瘤晚期临终关怀)、外科和眼科。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诊治,对肿瘤晚期病人及压疮患者护理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眼科定期聘请宁波专家来院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有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吸痰器等急救仪器,还配有床单位消毒机、气垫床和压疮贴等设施。内设床位32张,其中老干部病房3间。综合病房护理部拥有宁波市级巾帼文明岗称号。
  门诊护理部有护士13名,其中副主任护师4名,护师4名。承担门诊病人的各种注射(静脉输液、静脉、肌内、皮下注射等)、各种疫苗的免疫接种、吸氧、灌肠、雾化吸入、导尿等护理服务和急诊急救工作。设有配药室、肌注室、抢救室、留观室。有输液椅77座,病床4张,留观床位2张,抢救床1张。并备有氧气,电动吸痰器、心电监护仪等抢救器械及常用抢救药品。
  门诊输液大厅分成人、老年、小儿3个输液区,有先进的空气消毒设施,杜绝交叉感染的发生。常年24小时为病人服务,输液过程中及时为病人提供健康咨询。被评为宁波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和优质护理示范注射室。
  药剂科由主管药师1名、药师5名、药士1名组成。2008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市青年文明号。系市规范药房。
  设备 建院初期,设备简陋。1952年,有简易手术床1张,双筒显微镜1架,手摇离心机1台,立式高压消毒锅1只。1961年,县卫生科拨30毫安X线机1台及万能手术床1张、立式高压消毒锅1只。此后由上级配发和自购逐年增添和改善医疗设备,到2017年,主要设备价值1261万元。
  2017年,庵东中心卫生院共有职工148人。其中:正式在编100人,编外聘用48人。
  乡(镇)卫生所(院)
  乡(镇)卫生所是乡(镇)卫生工作业务指导中心,担负本乡(镇)医疗、卫生、防疫、妇幼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卫生宣传教育、“赤脚(乡村)医生”业务指导及卫生行政工作,是一个乡(镇)内的综合性医疗机构。
  1950年代,庵东区所辖七塘以北六乡相继建立卫生所。1953年5月,分东、西两片建东二、西二2个卫生所。1954年,建东三、西三2个卫生所。1956年,由12名执业医生集资建庵东镇联合诊所。1957年7月,建东一、西一2个卫生所。卫生所经费由盐民福利费列支,人事、财务、业务曾一度由盐业公司直管。1982年,划归县卫生局统一领导管理。1988~1989年,县卫生局与相关乡人民政府签订协议,乡卫生院在不改变所有制性质,不改变在编职工性质和待遇,不改变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其行政管理权、人事权、财务权由县卫生局移交给乡人民政府管理。乡卫生院资产经登记造册清点后移交给乡人民政府管理,产权属卫生院。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以后,原东一、西一、西二乡卫生院,分别改为庵东中心卫生院东一分院、西一分院、西二分院,均隶属于庵东中心卫生院。原东三乡卫生院改新浦镇卫生院东三分院;原东二乡卫生院改崇寿镇卫生院东二分院;原西三乡卫生院改小安乡卫生院西三分院。1994年,镇人民政府与相关人员签订合同,东一、西一、西二分院实行定额补助(市卫生局下拨经费全额作补助费)、风险承包(根据分院时有财产,包括周转资金、库存药品,以承包者家庭财产或以其他方式作风险担保)。1998年,转制为私营诊所。已退休人员按原享受退休待遇,未到退休年龄人员,经测算给予经济补偿,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1956年3月,建庵东镇联合诊所。初由12名私人医生集资(每人60元),个人所有药械均作价投资,两年内分期偿还,人员工资按其个人开业时收入多寡自报公议确定,按月发放。时设4科1室1房,即:内科、外科、口腔科、中医眼科、挂号室、药房。1983年,改名庵东镇医院。1987年,改名庵东镇卫生院。1988年10月21日,县卫生局与庵东镇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其行政、人事、财务均由镇政府管理。时有医务人员16人(在编13人、临雇3人),退休人员3人。开设中西医内科、外科、妇幼防保科、五官科、牙科和药房、化验室、注射室、挂号室、财务室。1992年,改名庵东中心卫生院庵东分院。1998年,并入庵东中心卫生院。
  村卫生室(站)
  医疗机构于1950年代由集镇延伸至乡一级以后,仍不能适应农村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需求。1960年,庵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庵社字第51号文通知要求各管理区自己培养保健员,成立生产队保健室,但未实现。1973年,庵东区有医疗单位8个,医务人员45人,医务人员与服务人口比为79∶10万。1970年代,农村兴办合作医疗,遂产生“赤脚医生”。1976年,境域61个生产大队全部建站,时有“赤脚医生”127人,273个生产队有不脱产卫生人员226人。经费由社员出一点、生产大队投入一点、人民公社补贴一点解决。报销比例50%以上的生产大队22个,占36%;50%以下的生产大队39个占64%。
  1994年,境域除中心卫生院及其分院所在地村外,实现村级卫生室全覆盖。其中14个行政村(五爱江村、爱伯村、新湾村、掘船村、繁荣村、陆中村、崔陈路村、高王路村、湾东村、张家路村、胡湾村、下诸家路村、诸湾村、九塘村)建成市甲级卫生室。
  2011年,有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37个,医务人员73人。其中:具有执业资格证书59人,全科医生50人,尚未取得执业资格证书14人。设置药房41个,业务用房面积5180平方米。门诊量19.69万人次,业务总量749.09万元,人均医疗费用38.04元。农保报销金额246.75万元,人均医疗费优惠12.53元。私人诊所5家,设置药房5个,业务用房面积1740平方米,门诊量4.54万人次,业务总量213.66万元,人均医疗费用47.10元,农保报销金额42.73万元,人均医疗费优惠9.42元。
  2016年,有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35个,医务人员53人。其中:具有执业资格证书52人,全科医生48人,尚未取得执业资格证书1人。设置药房36个。业务用房面积5723平方米,门诊量23.50万人次,业务总量707.85万元,人均医疗费用30.12元。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农保报销金额214.53万元,人均医疗费优惠10.74元。私人诊所5家,设置药房5个,业务用房面积2430平方米,门诊量13.62万人次,业务总量397.57万元,人均医疗费用29.19元。
  第三节 其他医疗单位和卫生组织
  120庵东急救点
  2014年,镇人民政府与市120急救中心合作,设立120庵东急救点。由镇人民政府负责提供站房及站房内设施,由市120急救中心负责提供急救车辆、设备、人员、日常经费及业务管理。设于庵东中心卫生院内主楼北侧,用房300平方米。投入改建资金30万元。2月,正式投入使用。
  农村卫生协会庵东分会
  1951年8月10日,庵东盐区医务工作者协会成立。时有会员14人,会友16人,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效年。首次会议议就3条:一是协助政府,推进公共卫生事业;二是做好烈军属优抚工作;三是检查爱国公约及捐献问题。并当场认捐抗美援朝飞机大炮代金人民币叁佰万元。
  1952年10月25日,根据浙江省卫生厅指示,更名为“庵东盐区卫生工作者协会”并由沈华明任主任。1988年,改称慈溪农村卫生协会庵东分会,此后未变。
  附:庵东盐区医务工作者诊例(1951年8月27日拟订)
  门诊时间:上午7:00~12:00,出诊时间:下午2:00~6:00,星期日照常,除急症外上午概不出诊。号金:1000元,特别号(门诊以外时间挂号)4000元。诊费:4000元(中医8000元)。出诊费:本乡内1万元,5~15里2万元(诊金在内),深夜加二分之一。注射费:静脉3000元,肌肉皮下3000元,六〇六(专治性病针剂)8000元。手术费:小手术5000~3万元,中手术3万~8万元。助产费:平产3万元,难产照中手术计算。药费:内服药(普通药)每天2500元,外用药每天3000元,贵重药品照成本加三成。免费条例:确系贫苦无力医治者须持有乡及以上人民政府证明,技术费酌减或全免,药费照常。烈军属优待:须持有乡及以上人民政府证明,技术费全免,药费酌收成本费。
  爱康协会庵东分会
  2009年7月2日成立,会址设庵东中心卫生院,会员70余人,会员癌龄1~5年,年龄60周岁以内。每月集中活动3次,交流抗癌经验、心得体会,互相鼓励。组织听取专家讲座,以科学驱逐癌魔;会员每年接受体检1次,掌握身体状况及发展趋势;参加体育锻炼,健全机体;组织文艺活动陶冶情操。
  协会认真贯彻实施卫生部和省癌症预防与控制纲要,坚持民主办会,落实年度领导、班长和月度组长、骨干会议制度。日常工作实施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先后组织综合性健康讲座15次,心得体会交流活动2次;实行新老会员“一帮一”帮扶活动,帮助新会员以乐观的心态接受病魔挑战,抗击病痛,尽快走出阴霾;组织7次植树、2次环境整治公益活动;经常组织娱乐、健身活动,如一年一度的自编自导自演文艺演出活动和棋类、体操、舞蹈、书画、摄影等项目为主体的文体活动;会员之间,互相关爱,互相鼓励,组织慰问99人;每年4月举办全国肿瘤宣传周活动,发放环境整治、防癌抗癌宣传资料;参加志愿服务组织,回报社会,5次与庵东中心卫生院合作参加公益活动,参加镇健康小屋志愿服务700余人次。
  参加市爱康协会组织的征文活动。
  庵东分会会员在市爱康协会“热爱生命和谐健康”有奖征文活动中获奖名单:
  一等奖:冯尧申文题《逢癌必亮剑风雨共同舟》
  三等奖:甘秀珍文题《感恩的心》
  市康复会员康复交流汇编入选文章(3篇):韩招琴《生命的奇迹》,娄冲芬《人间真情》,黄文菊《生活多美好》。2015年,获市爱康协会举办的歌咏比赛优胜奖;2016年,被评为市爱康协会十佳社团;2017年,在宁波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中被评为优秀社区。
  抗癌人物选介:
  韩招琴,宏兴村人。市爱康协会二届一次理事会常务理事。
  1993年,41岁的她患恶性肿瘤——胃平滑肌母细胞瘤,在市人民医院接受胃大部(75%)切除术,但癌细胞时已转移至肝脏,B超显示肝脏内有3个肿块,再无法进行手术,经上海、杭州专家会诊,预言活不过岁末。被判“死刑”的韩出院后,坚持服用多种中药,边吃边吐,边吐边吃,在“绝望”中决不轻言放弃..3个月后,奇迹竟然发生,复查显示肝内肿瘤钙化。至2017年,仍健康生存,成为庵东中心卫生院首例晚期肿瘤治疗并获得成功的案例。
  闯过鬼门关的韩招琴坚持天天锻炼身体,打太极拳,散步,去老年大学唱歌跳舞。不但自己日常生活打发得非常充实,还总结出一套与癌病抗争的心得体会,把四处求医得来的珍贵处方因人而异推荐给病友,鼓励他们不轻易放弃治疗,放弃生命。
  2007年12月,被评为浙江省第四届抗癌明星;2011年,被评为全国聚爱中国抗癌明星家庭;2013年,被评为市癌症康复先进工作者。
  第二章 疾病防控
  旧时,公共环境卫生状况及医疗设施落后,传染病时呈流行状态,死亡率较高。至民国时期,境域未见有关疾病防控机构的相关文字记载。1950年代,成立盐区防疫机构,专事疫病防治。1984年起,实行计划免疫,免疫能力提高,疫病得到有效遏制。
  第一节 疾病防控机构
  1952年4月,成立庵东盐区防疫委员会,时辖9个乡均成立乡防疫委员会,村建卫生小组。机关、事业单位建防疫委员会1个、卫生小组8个、防疫队14个。多数乡成立宣传队、检查队、扫地队、灭蝇队。
  1953年6月10日成立庵东盐区防疫站、庵东盐区妇幼保健站,省卫生厅拨4500元在盐区卫生院内建,平房5间归两站使用,庵东盐区卫生院原防疫工作人员、妇幼工作人员分别划归两站。
  防疫站任务:掌握、摸索传染病、地方病发病情况、发病规律,研究应对办法,落实应对措施,消除或降低传染病、地方病的危害。1957年,防疫站撤销,人员回归庵东盐区人民医院,区域防疫工作仍由庵东盐区人民医院承担。
  1950年代,防疫网络由区卫生院(区防疫站)、乡卫生院(联合诊所)、私人开业诊所、高级社保健室(保健员)组成。1960~1970年代,由区卫生院(防疫人员)、人民公社卫生院(防疫医生)、生产大队卫生室(赤脚医生)组成。1980年代,由区、乡卫生院防疫医师为主,延伸至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组成。1981年,人民公社卫生院配兼(专)职防疫医生,区卫生院设防保科,区由1名副区长分管,人民公社由1名副主任分管。1984年,实行计划免疫,区(乡镇)卫生院有1名副院长具体抓,规定防疫医生的工作任务,在业务上受县卫生防疫站指导,形成县、区、乡(镇)、村四级防疫网。1986年开始,县卫生局把防疫工作列入区、乡(镇)卫生院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制订具体评分指标。1987年3月,县卫生局制订区、乡(镇)防疫医生工作职责。
  2011年,镇配备预防保健站人员28人,配备率为总人口的万分之四。预防保健人员学历结构:本科7人,占25%;大专9人,占32%;中专10人,占36%;高中、初中2人,占7%。职称结构:医师6人,占21%;医士7人,占25%;护师5人,占18%;护士5人,占18%;未评职称5人,占18%。
  2016年,镇配备预防保健站人员30人,配备率为总人口的万分之三。预防保健人员学历结构:本科18人,占60%;大专8人,占26%;中专、高中4人,占14%。职称结构:中级职称9人,占30%;初级职称19人,占63.3%;未评职称2人,占6.7%。
  第二节 疫苗接种
  民国时期,开始实行疫苗接种,防治传染病。但苗种单一,效果欠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疫病防治技术提高,疫苗品种增加,针对性增强,防治效果提高。1984年,实施计划免疫,增强人群对疫病的抵抗能力。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霍乱副霍乱
  民国28年(1939)7~8月间,霍乱肆虐庵东盐场,时缺医少药,死2000余人。
  民国30年(1941)霍乱流行,境域死38人。其中西一沈某某全家10余人,在1个月内死9人;人和西街,,王某某全家7人,7天内死3人,朱某某家12天内死2人。
  县卫生志载:1950年,周巷、庵东等地发生霍乱16例,死亡4人。
  1962年9月,西二人民公社第七生产大队俞某某(女,16岁)患副霍乱(时称2号病,代号“02”)后又陆续发生5例。
  1962年始,庵,东区人民医院(中心卫生院)“02”化验室负责对全区7个人民公社副霍乱疑似病人的粪便采集、培养、分析,做到有泻必采,每年5~10月,专配粪便收集送验员2人,并按烈性传染病人报告办法逐级上报,区人民医院(中心卫生院)、人民公社卫生院专设肠道门诊和隔离病房,区人民医院(中心卫生院)配“02”机动队伍。
  1975年,副霍乱暴发。西二人民公社发病154例。中央、省、地、县防疫、医疗部门急赴庵东指导抢救工作,全人民公社被划为疫区实行封锁,人民公社卫生院组建“02”临时病房,防治队伍由27人组成,自7月2日至9月6日对收治115人创造性地用“三·六·九”液体疗法(根据不同病情确定输入水盐电解质,数量。轻型病人3千毫升,中型病人6000毫升,重型病人9000毫升),取得无死亡病例成效,病人全部康复出院。
  1987年以后,副霍乱得到控制。1995年,又见突发,6月30日,全市首例患者在境域发现,至8月份,境域发病28例,经治疗全部康复。
  麻疹
  1952年,开始麻疹疫情登记。
  1955年,突发流行,患儿1808人,发病率4918/10万,死亡15人,死亡率0.8%;1957年,患儿230人,发病率581/10万,死亡7人,死亡率3%。发病率500/10万以上的流行年份有9年。
  1950年代,为做好麻疹防治工作,每年组织近半医务人员深入乡间,边调查、边走访、边诊治。对未发生并发症者,施以对症治疗;对已发生诸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并发症患儿安排就近住院治疗或上门施治,如东一乡陈某某双胞胎患儿并发肺炎奄奄一息,经连续7天早晚上门诊视,终于脱险;东一乡姚某某3个孩子均患此症并已并发肺炎,由盐区人民医院收治获救。
  1984年前,以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为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历年接种率虽高,却未能有效控制。1984年,实施计划免疫,疫苗改为冻干粉剂,接种效果较为理想。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1950年末,东三乡、西二乡有20人因患流脑死亡。是年,尚未建立疫情报告制度,无详情记载。1950年代其他年份呈散发状,1960年代发病增多。1966年为最高年份,发病321例,发病率641.33/10万,死亡10人,死亡率3.1%;1967年,发病87例,发病率170.13/10万,死亡5人,死亡率5.7%。此后,均呈散发状态。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1952年,境域发病5人,发病率15/10万,死亡3人,死亡率60%。此后,虽呈散发状态,但连绵不绝,年发病率超过20/10万的年份有10年,1966年为最高年份,发病31例,发病率61.94/10万,无死亡记录。
  易感人群为儿童,传播媒体为蚊子。1958年,开始乙脑菌苗预防接种,以提高易感儿童的免疫力。随着以灭蚊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发病逐渐减少。
  白喉
  白喉患者多为儿童。境域于1951年发现。1952~1954年,连发16例,死亡5人,死亡率高达31%。1955年,派医生去余姚县第一人民医院学习“喉气管切开手术”,提高了治疗效果。
  初时对该病的预防多采用中药“吹喉散”,后用白喉类毒素,及百白二联、百白破三联疫苗接种,1969年后未发生白喉病例。
  百日咳
  百日咳俗称“鸬鹚呛”多见于学龄前儿童。1954年以前,虽有发生,但未予重视,故无对该病的统计资料,,1955年,才按法定传染病统计。1958、1959两年,境域流行。发病率300/10万以上年份有7年。百日咳菌苗接种为历年预防百日咳的重要措施。
  肝炎
  民国时期及1950年代初,呈散发流行,但未引起人们重视,无文字记载。1950年代后期,患者逐年增多,遂被人们及各级人民政府重视。1959年4月,省卫生厅将病毒性肝炎列入传染病报告范围。1960年,庵东人民公社特辟“肝炎病休养所”设于庵东气象站内,占平房5间。1979~1980年和1985~1986年,两次暴发流行,,最高年份为1986年,发病651人,发病率1032.33/10万。
  病毒性肝炎暴发流行后,防疫、医疗单位开展以防治肠道传染病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宣传防病知识,力促把好病从口入关。随着庵东区卫生院化验设备改善,肝功能和乙肝表面抗原检验项目投入使用,开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痢疾(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痢疾流行广泛,年年有疾例报告。1950年代后期,患者甚众。1956年,遭台风袭击,房屋倒塌,粪水外溢,垃圾遍野,生活水源被严重污染,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均高发且交叉感染。1956年后,阿米巴痢疾灭绝,但细菌性痢疾仍延绵不绝。
  1990年,庵东区发生各类传染病511人。其中:细菌性痢疾68人,流行性脑膜炎1人,副伤寒4人,各类肝病418人,乙型脑炎3人,淋病17人。1990年代及以后,传染病得到遏制,虽有散发,均未达暴发指标。
  “非典”“禽流感”预防
  2002年11月,广州发生国内首例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2003年初,疫情蔓延。2009年4月,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简称“禽流感”)纳入传染病管理。是年,境域发生4例“禽流感”输入性病例,次年又发生1例。镇人民政府对这二类传染病的预防高度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会同庵东中心卫生院制订并落实相关应急预案,印发宣传资料,举办各类培训班。督查公交站点等公共场所、食品经营单位、医疗机构、学校、幼托机构,落实各种预防措施。庵东中心卫生院发热门诊严阵以待,组建应急小分队,安装“非典”“禽流感”网络直报系统,实施疫情每时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对“禽流感”病人接触人员,指定专门场所隔离观察,确保不发生流行。
  2011~2017年,境域未发现“非典”“禽流感”病例或疑似病例,但每年度疫情期间的各类预防应急措施均能落实到位。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
  钩虫病 钩虫病患者主要是七塘南棉农。1951~1952年,门诊中有少数病例发现。1955年12月26日庵东盐区人民医院制订地方性传染病防治条例,并经中共庵东盐区工委批准开展钩,虫病普查、防治,采取“治疗病人”“管理粪便”“预防感染”三项综合措施。1956年,盐区人民医院抽调16名医务人员组成3个防治小组开展普查,共查11870人,查出患者3127人,占受检总人数26.3%。在施治中,医务人员上门发药看服,次日登门访视服药后反应。1957年,春、秋2次在庵东镇、东一、东二、东三乡复查,共查验粪便6019人,呈阳性1890人,阳性率31.4%,采取治疗措施1490人。1958年,在西一、西二、西三乡各进行2次复查,受检5086人,阳性率43.7%。1959年,再次进行复查,共查出患者3656人,施治3647人。在1950年代的钩虫病防治运动中被评为区、县、省级先进工作者7人,庵东盐区人民医院化验员曹慰原为解决化验设备不足困难,研制木质显微镜,1956年被评为浙江省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和浙江省先进工作者。
  此外,1956年在对钩虫病患者普查中,查出患蛔虫病人10305人,占受检总数的86.8%。
  疟疾病
  疟疾病俗称“冷热病”“买(毛)柴病”。民国时期,每年均有发生,常呈暴发流行,死亡率较高。后有特效药“奎宁”施治,死亡减少。
  1954年,境域疟疾流行,发病1936人,发病率5205.84/10万,死亡1人,死亡率0.05%。宁波专员公署无偿调拨药品,庵东盐务分局拨发专款购置药品,免费发放治疗和抗复发药物。并动员全社会采取以下措施:用可湿性“六六六”粉对发病家庭进行熏烟消毒,翻罐倒钵消除孑孓滋生源,用“六六六”粉加水20倍喷洒灭蚊,将原习惯用淡水浸泡盐(农)具改用咸水(咸水不生孑孓),在重点防疟社队采用浸泡过“二二三”、可湿性“六六六”粉的木块、砖块投放灭孑孓。
  防治工作:落实“两根治一预防”措施。即对现症病人以药物治疗,对休止期病人以抗复发治疗,对重点地区人群以预防服药。1962年2月15日西三人民公社首次发现斑疹伤寒2例,至18日共发现6例。1963年,根据省疟疾,病防治方案,对1962年有疟疾病史者进行3次抗复发治疗。同时开展门诊发热病例疟原虫检查、监测,进行病源侦查、血清监测、媒介监测和个案调查。
  1985年,首次达到卫生部关于基本消灭疟疾的指标,发病率1.60/10万(指标:10/10万)。
  丝虫病
  1959年12月、1960年3月,曾对境域丝虫病发病情况进行普查,发现少量病例,予以治疗。
  血吸虫病
  1955~1957年,境域连续3年普查,均未发现血吸虫病患者和钉螺。
  沙眼
  境域,旧时为盐场,一片白地,土松,海风又大,常年沙尘飞扬入眼摩擦、感染遂成此病。又因家境贫困,一家人合用一条毛巾致相互感染,故盐民患沙眼很多,重症者十有八九。但因其普遍,在人们心目中把此“病”不当作“病”,无预防措施,亦少以治疗,久而久之导致失明者比比皆是。因其普遍,反而无其病况的文字记载。1990年代以后,地方病得到遏制,虽有散发,均未达暴发指标。
  第三章 妇幼保健
  1930年代,境域开始提倡新法接生,是施行新法接生较早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妇幼保健网络建立并日趋健全,各种妇女病得到及时治疗。儿童保健措施得力,少年儿童在良好的生活和医疗保健环境下健康成长。
  第一节 妇幼保健网络
  1930年代,余姚庵东济华医院开始新法接生。
  1951年7月,庵东盐区人民政府卫生院建立,开始设产科,配助产士1人。1952年,增至2人。
  1953年6月,建立庵东盐区妇幼保健站,机构设在盐区卫生院内,定编5人,除1人临雇外,其他来自原盐区卫生院,人员编制、经费核算独立,行政上仍归卫生院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妇幼保健部门指导。主要工作是普及妇女卫生知识和孕育知识,保障生育安全;宣传经期卫生,实施产前检查,产后访视;教育群众保护妇女劳动力,对危害妇女、儿童健康的疾病采取应对措施;普及疫苗接种,保障儿童健康。
  1957年,撤销庵东盐区妇幼保健站,人员回盐区人民医院,其职责仍由盐区人民医院承担。
  1958年,东一、东二、东三、西一、西二等5个乡产院建立,至此,区、乡两级妇幼保健网基本形成。
  1985年,村配妇幼卫生协助员,既是计划生育工作联系人,又是妇幼工作落实者。从此,村级妇幼保健网建立,妇幼保健单线抓局面改变,做到医疗保健与行政部门相结合、妇幼卫生与计划生育相结合、妇幼卫生与计划免疫相结合。
  1987年,庵东区中心卫生院妇产科设分娩室、产前检查室、医疗供应室、仓库、办公室、产妇休息室,配置产床15张。除配备一般平产器械外还配备部分难产处理器械,如穿颅器、产钳、万能产床、绝育器械等。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以后,镇村妇幼保健网络更趋完善。
  第二节 新法接生
  旧时,孕妇临产由守生婆接生,有的甚至自接自包。产妇死于难产大出血、产褥热,新生儿死于破伤风的时有发生。新生儿因旧法“挑斑牙”、割“螳螂嘴”而死于感染者亦屡见不鲜。
  1930年,广东南海籍人士张爱麟来庵开办余姚庵东济华医院(上海济华医院分院),喊出“立愿接生八万四千众,提倡新法接生”口号,开创庵东新法接生先河。
  推行新法接生必须有一支掌握新法接生技术的助产人员队伍。首先从改造、培训旧有接生人员入手,1952年、1953年,2次举办培训班,开设妇科解剖学、生理学、新法接生技术课和产前检查、产后访视知识等课,使30名(第一期21人,第二期9人)旧有人员基本掌握新法接生技术。1958年,光明人民公社创办初级卫生学校,招收有志于献身新法接生事业人员10人,学制半年,施以较系统的孕产知识培训,结业后分配到5个大队产院,提高接生队伍人员素质。
  新法接生技术施行后,降低产妇产褥热、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发生,降低生育风险。1959年第二季度,接生总人数235人,采用新法接生231人,新法接生率98.3%;进行产前检查943人次,产后访视433人次。第三季度,接生总人数441人,采用新法接生441人,新法接生率100%;进行产前检查1333人次,产后访视369人次。1960~1987年,新法接生率稳定在99%以上。
  198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孕妇系统管理。1990年代,全部产妇入中心卫生院或县级医院分娩,提高接生质量,减少生育事故。
  1993年,分娩产妇396人,全部实施新法接生。其中,高危产妇住院监护分娩82人。接受系统管理孕妇385人,占97.2%。
  1996年,出生562人。其中:活产556人,占98.9%;死胎、死产6人,占1.1%。有缺陷新生婴儿9人,占1.6%。42天内死亡婴儿2人,占0.4%。
  1997年,出生515人。其中:活产513人,占99.6%;死胎、死产2人,占0.4%;有缺陷新生婴儿18人,占3.5%;42天内死亡婴儿2人,占0.4%。
  1998年,分娩产妇448人,产前检查4782人次,检出异常胎位17人,纠正7人。高危产妇62人。异常分娩产妇76人,其中:动用产钳2人,臀位牵引1人,剖宫产73人。死胎死产2人占0.5%。产后访视447人,产后42天检查447人。
  2006年,孕期建卡率100%,早建率99%,标准系列管理率94%,28周前送市妇保院筛查专访率80%。此后,孕妇建卡自觉性增强,建卡率均达100%,孕妇系列管理制度更臻完善。
  第三节 妇女病防治
  1950年代,政府部门采用幻灯、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宣传妇女卫生知识,提高妇女群体自我保健能力。盐区妇女劳动负荷特重。1956年,西一乡26名孕妇出现流产迹象,为此庵东盐区人民政府、妇联作出以下规定:妇女劳力每月安排轻活4天,妇女制盐试验滩调1~2名男劳力充实,妇女经期不做重活,不下冷水、不熬热(夏秋季中午适时休息),怀孕八个月后安排轻活。东二等乡规定产后休息45天,产假补贴15个工分日。1959年起,全面推行“三调三不调”妇女劳动保护制度,即哺乳期调近不调远,孕期调轻不调重,经期调干不调湿。
  1960年,在浙江医学院5名师生帮助下,首次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共查出妇女病患者1468人,对部分患者施以治疗。
  1963年,共检查8424人,查出各种妇女病患者3251人(其中子宫脱垂19人、阴道炎含滴虫霉菌病761人、子宫发育不良5人、外阴白斑34人、盆腔炎2人、卵巢肿瘤12人、宫颈患肉135人、子宫肌瘤21人、阴道壁膨出19人、乳房肿块9人、外阴瘙痒症19人),患病率38.6%对所有患者均施以治疗。
  1980年代起,妇女病检查施治形,成制度,使患者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2000年代起,农村医疗保健制度健全。中心卫生院每年对50岁以上妇女,进行妇女病筛查施治。
  第四节 儿童保健
  民国时期,儿童预防接种疫苗单一。1950年代,发展至卡介苗、流脑疫苗、小儿麻痹糖丸、麻疹疫苗等8种。1984年,实行计划免疫,提高免疫力。
  1980年代开始,对0~7岁儿童实施系统管理。对未满1周岁儿童,每3个月体检1次;1~3周岁儿童,每半年检查1次;4~6周岁儿童,每年检查1次。发现“小儿佝偻病”“营养不良”“低体重”等体弱儿及时施治。强化“四苗”(卡介苗、小儿脊灰糖丸、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为主的基础免疫接种。
  1989年,庵东区0~3岁儿童系统管理率80%4~7岁儿童健康检查率80%。1991年,庵东区0~3岁儿童系统管理率95%,4,~7岁儿童健康检查率83%(应检4210人,实检3507人)。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 2006年7月份起,由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员对本社区流动儿童调查摸底,社区联村防疫医生督查。各社区于每月28日前将调查摸底结果反馈。户籍不在庵东镇的外来7岁及7岁以下儿童,连续居住3个月以上,均为接种对象。
  2005年,卫生部、教育部相继发出通知,要求对入托、入学新生、插班生查验预防接种证。2006年,境域各幼儿园、小学开始实施。
  2016年,对2315个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查出无证儿童2人,补证2人,需要补种人数593人,实际补种591人。
  第四章 医政与药政管理
  民国时期,境域以民间郎中私人开业行医为主,县设医事人员甄训委员会负责对医事人员甄别、考核、定级、登记、发证。1950年代,对旧医院改造,加强个体行医管理,使个体行医逐步走上集体办医轨道,相继建立区、乡(镇)卫生院(所)。1970年代,建生产大队卫生室。2000年代,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2010年代,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加强医疗市场监管,打击非法行医。
  第一节 医政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境域医政工作由盐区人民政府文教科管理并委托盐区人民政府卫生院执行,负责对辖区医业进行检查监督,实施对私人诊所开业资质甄别、审批,对乡镇卫生所、产院筹建及后续领导,对非法行医查处,对医疗机构违规行为惩治。
  1950年代,重点对旧医院改造和个体开业行医管理,使个体行医逐步走上集体办医轨道。
  1960~1970年代,重点加强对农村“赤脚医生”培训、建立生产大队合作医疗站。
  1981年,根据县卫生局关于加强个体开业行医人员管理细则规定,加强对个体开业行医人员管理。1982年,对“赤脚医生”进行全面考核。1983年,重点防止医疗责任事故,加强医疗器械管理,严格执行中医病历书写规范,防止交叉感染。1984年,开展创建文明医院(卫生院)活动。1988年,庵东区中心卫生院创建为省文明卫生院。1989年8~11月,开展“优质服务、优质医疗”活动。
  1990年代,开展创文明上等级活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进入21世纪,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2012年,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创建成为宁波市首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示范镇。
  2013年,加强医疗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开展专项行动4次,查处无证行医点20处,收缴药品200余种,价值3万余元,行政处理6起,司法处理1起。
  2014~2016年,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10次,查处非法行医窝点36家次,行政处罚3人,涉案金额10余万元。
  第二节 药政管理
  1950年,按照省卫生厅颁布管理麻醉药品暂行规定,开展麻醉药品管理。
  1951年5月,根据省卫生厅颁发取缔伪制或假冒药品暂行办法,严禁市场销售伪劣药品,建立药厂、药店登记制度。
  1952年9月,按照《浙江省各级卫生机构药房管理暂行规则》,加强医疗单位药房药库管理,对医药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制止滥用麻醉药品。
  1954年,盐区第一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提案《改进本区(镇)国药业意见》,反映庵东国药店出售失效药品、药价不统一问题。庵东盐区人民政府专发57号文指示:凡列入伪药之药品应全数销毁;品质不良及霉蛆失效之药品亦予销毁不得出售;药价应经评议,不准暴利,统一价格,不得擅自增减。盐区人民政府成立“国药号清理委员会”,由卫生院、卫生工作者协会、(国药号)店员工会、税务所、工商联组成。召开劳、资双方联席会议,商定:将所有伪药、失效药列出清单,交委员会审查办理;由工商联评议委员会会同税务所在地人民政府监督指导下进行药价评议(根据进价计入因加工承制或干燥等耗损加以适当利润评定),严禁暴利,所有药店不得借故擅自增减;经过销毁,不应再有伪劣药品,日后发现当依法处理;规定秘制、私制之成药凡无卫生部门或药评许可证者不得出售,列入伪药处理。惟古传,须公开成方仍可制售,但必须公开处方,说明成分含量、便于必要时抽查化验检定。同年,对游医药贩严格监督,不准无证行医卖药,制止药品抬价。
  1957年,按照县卫生科抗生素类药品管理规定,强调青霉素注射应先对患者做皮肤过敏性试验并做好急救准备工作。1963年7月,按照县卫生科规定,对区及以下使用麻醉药品的医疗单位进行检查、清理、核实,收交库存麻醉药品,对使用麻醉药品单位的医务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并报省药政管理局审批后才允许使用。是年11月,加强中药材剧毒品种管理。
  1965年6~8月,对农村中、西药品质大检查。7月,对医疗单位使用毒限性剧药的医务人员进行审核,对非正式医师(士)进行理论测试。
  1978年,先后贯彻实施卫生部颁布的药品卫生标准和省卫生厅关于浙江省中草药加工炮制标准、药政管理条例、麻醉药品管理条例,使药政工作逐步走上正规管理渠道。
  1979年10月,根据卫生部等颁布的医疗用毒限制性剧药管理规定,对麻醉药品实行双签名制度,对毒药、剧药规定最高限量,不得重复配方。1982年,对麻醉药品做到专用处方、专人管理、专柜加锁、专用账册、专册登记,并严格限制麻醉处方权。
  1985年,健全药品监督网络,制订药品检查员职责义务。
  2011年,成立镇药品监管规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配专管员2人。各行政村配协管员、信息员各1人。此后,药品监管走上规范化轨道。
  庵东区中心卫生院西药房历有药库、配药室,对麻醉药品由专人、专柜负责管理,对剧毒药品严格管理,逐项登记入专账。1987年起,设立普通制剂室,经县药品检验所鉴定后发普通制剂许可证,生产颠茄合剂、硫酸镁溶液、1%氯化钾、夫麻滴鼻剂、炉甘石洗剂、1%硫磺软膏、氯霉素、金霉素眼药水等16个品种。
  第五章 公共卫生
  1950年代,庵东盐区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所辖各乡亦成立相应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并长期坚持,不断深入发展。200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与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结合。201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与创建卫生镇,实施“五水共治”专项工作结合,公共环境卫生状况有较大改观。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民国初期,环境卫生由卫生警察负责管理。1940年代,由县级医院主管全县环境卫生,逢节日开展卫生运动,实施种痘,组织卫生警察、卫生稽查和清道夫等人员,推动机关、团体、学校、居民进行大扫除,取缔不卫生厕所,清洁道路、沟渠,搞好饮食卫生等工作。
  1951年4月1日,国民党飞机在宁波庄桥等地上空投弹,疑为细菌炸弹。于是庵东盐区人民政府立即组织以反“细菌战”为中心的广泛宣传和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此后,每逢春节、元旦、国庆等节日,发动家家户户、各企事业单位开展清洁突击运动。
  1952年4月,各级防疫机构发动群众,开展季节性的清洁卫生运动,抓饮水消毒,饮食业摊贩管理,致力改变环境污染、疫病流行局面。各乡(镇)、行政村、机关单位30405人投入大扫除。4月25日召开爱国卫生群众大会,会后数次举办防疫骨干培训班,受训176人,各乡(镇)成立,宣传队、打扫队、灭蝇队、检查队,以运动方式进行爱国卫生。建成区统计,4月26~30日5天捕老鼠485只、捕麻雀319只,清除垃圾900担、污水池臭水710担、阴沟臭水2,00担,疏通阴沟579米,填埋污水池30立方米,清除牛粪堆68处,挖掘饮用水池64立方米、生活用水池150立方米,新建垃圾仓9只,粪缸加盖574只,占露天粪缸总数的80%。开展群众性的家畜卫生运动,结合大扫除对畜舍进行全面打扫。与此同时,加强卫生检查和评比,家家户户大门外分类张贴“清洁户”“尚清洁户”“不清洁户”牌子,形成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的社会氛围。是年,评出“清洁户”2361户、“尚清洁户”310户,对“不清洁户”进行补课整改,摘牌升级781户。下半年,庵东盐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负责安排、指挥全区爱国卫生工作。由区长兼任主任委员,副主任1人,委员6人,下设宣传、检查、统计3股。年末,全区评出卫生模范乡1个,模范村5个,模范机关1个,个人一等模范1名,二等模范2名,三等模范15名,积极分子17名。
  1953年,召开各类干部会议34次,379人次参会;群众大会31次,24879人次参会。举办卫生图片展览32次,接待参观6520人次,用土广播宣传12次,受教育7860人。出黑板报7期,张贴宣传漫画80张,组织宣传队9个,普遍宣传5次,受教育人数20560人次。2361户家庭大扫除,清理牛栏463个,猪栏384个,羊栏218个,鸡舍2013个。修理厕所592只,迁移109只,加盖1034只。新建沟渠12条,修理53条,疏通164条。清除垃圾1898担、瓦砾548担,填洼地850平方米,倒缸翻钵1996只。扑灭隔年蚊8720只,隔年蝇3283只,捕鼠1211只,堵鼠洞1046个,捕杀野犬81只。
  1954年,确定8月份为爱国卫生运动突击月,计划更趋全面,部署更为周密。7月28日~8月1日,利用黑板报、张贴标语、分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8月2日起,全面实施。在环境卫生、饮食摊贩管理、饮食卫生三个方面予以明确规定和要求。
  1956年,以除“四害”和预防季节性传染病为主要内容开展活动。4月15日开始,对居民区实行粪便管理,由镇环卫站统一集中储存封闭,统一配药灭寄生虫卵。发明了喷火灭蝇器、活动捕雀箱等专用工具12种。是年,中央颁布《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四十条,提出“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简称四害)”。此后数年,各地便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组织除“四害”突击队,创“四无乡(镇)”“四无村”。
  1957年,爱国卫生运动与防治地方病结合,矫治钩虫病例1490名;发动中小学生组成15个小队全面排查,境域未发现钉螺;1958年春节前后,组织107个消毒队,用6%“可湿性六六六粉”加水20倍,喷灭越冬蚊。5778户,17334间房屋进行消毒,翻缸倒钵556只,并采用浸泡“二二三”“可湿性六六六粉”的砖头木块投放积水处方法灭孑孓,取得良好效果。
  1958年,“春节、三八、五一、七一、国庆”节连续开展五次集中除“四害”活动。6月25、26日两天,投入2万余人,消灭麻雀2345只,西三乡盐民炳傣2个月捕雀352只,西二乡54岁老婆婆(姓名不详)2个月捕雀24只,庵东小学15岁学生罗光肥一个清早捕雀74只,庵东中学学生倪肃洲捕雀55只。全年捕雀20943只,老鼠33145只,苍蝇、蚊子重352斤。
  1959~1960年,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主要疾病为中心。连续组织爱国卫生突击活动10次。1959年,灭鼠13433只,灭雀8296只,灭蚊112斤2两,灭蝇960斤4两,灭蟑螂616只,捣麻雀窝1893个,堵鼠洞2417个,通阴沟92米,填洼地380平方米,修建厕所232只,清除垃圾9095担,清除污泥(积卫生肥)4173担。4月,中共慈溪县委在庵东镇召开全县爱国卫生现场会。是年,镇被评为县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1960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山西省稷山县卫生工作经验,认为麻雀不应为“四害”之一,应,以臭虫代之。各地情况不同,提法亦不同,本地常以蟑螂代之。
  1962年,开展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改善饮用水,加强饮食行业卫生管理,加强防疫、检疫措施,控制疫情,防止肠道传染病流行。
  1975年,开展防治副霍乱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突击迁移饮用水池附近粪缸、食堂餐具消毒,严把病从口入关。是年,副霍乱在境域5个人民公社发生,为此,在5天内对41088人预防注射,注射率96%。对可能成为疫源的337个大小水汪、河流、17585人粪便、1089只水生动物进行全方位检索。发现阳性水源102处,健康带菌者6人,阳性动物39只,及时采取措施。专人负责带菌者的隔离治疗,直至检查呈阴性;用“敌敌畏”“敌百虫”喷洒粪缸灭蝇灭蛆;用漂白粉对阳性水源消毒,对阳性水源中鱼类实施全部深埋,共用漂白粉2000余公斤。
  1979年,爱国卫生运动被列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和恢复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爱卫会及办事机构,整建群众卫生骨干队伍,建立和完善卫生制度。是年6月12日西二人民公社第八生产大队第一生产队未经检验检疫擅自宰卖一头病死水牛,将20,0斤熟肉分销义四、长河、天元、庵东、西二等地,致多人食物中毒。仅本生产大队统计,食者63户110人,中毒79人,占71.8%。幸得及时救治,未造成死亡。县革委会于7月4日通报全县。
  1982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以治“脏、乱、差”讲卫生为突破口,掀起爱国卫生新高潮。庵东镇在县4个建制镇(浒山、观城、周巷、庵东)和县饮食服务公司等5个单位组织的循环红旗竞赛中获饮食、食品卫生“优胜流动红旗”。
  1983年1月,突击灭鼠并对老鼠密度进行监测。
  1984年1月,县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慈溪县城镇卫生管理实施细则》,使爱国卫生运动制度化、经常化。是年3月6日,镇委、镇人民政府领导及机关干部等40余人,上街打扫卫生。
  1985年5月,县爱卫会对13个建制镇进行卫生大检查,庵东镇名列第三位。
  1988年12月,成立市灭鼠指挥部,此后全市灭鼠工作由其统一指挥成为长时期的经常工作。
  1992年并镇以后,爱国卫生运动的重心转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1993年,庵东工商行政管理所、庵东派出所、庵东七二三大酒店、庵东粮管所、庵东招待所等5单位被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2000年开始,爱国卫生运动的重点转为全力抓好环境整治。(详见第四编《环境与保护》有关章节)
  2005年,爱国卫生运动的主题是着力深化环境整治,推动社会公共卫生各项工作综合协调发展。是年,参加爱国卫生月活动750人次,清除卫生死角136处,清除垃圾、废土53吨,疏浚河道1325米,疏通下水道365米。组建专职灭蚊蝇队伍11支,配备专职消杀人员47人。春、秋两季集中灭鼠。春季以室外(田间)为主,秋季以室内为主。投放鼠药(毒饵)4300公斤,春季消杀前后鼠密度分别为11.2%、1.8%;秋季消杀前后鼠密度分别为2.9%、1.8%。灭蟑以农户、企事业单位室内局部消杀为主。对新申请的77家食品经营和17家公共场所,验发卫生许可证,发证率100%;对396名食品制作、经营人员,进行食品卫生及安全培训和体格检查,体检、培训率均为100%。
  2006年,爱国卫生宣传月中悬挂宣传标语28幅,电视广播宣传16次,宣传窗板面23处,干部参加劳动745人次,清除卫生死角50处,清除垃圾废物37.8吨,疏浚河道6370米,疏通下水道1680米。春秋两季灭鼠活动中投放鼠药(溴敌隆)3580公斤,住户、企事业单位公共部位投药覆盖面95%,自检消杀前后鼠密度分别为9.7%、2.4%;使用灭蟑药笔7000盒,灭蟑烟炮500只。9月底,通过市爱卫会灭鼠灭蟑达标验收。10月9日被市爱卫会命名为市灭鼠灭蟑先进镇。消灭蚊蝇专职队伍由18人组成,进行3次集,中全覆盖消杀。食品行业经营单位395家、公共场所37家验发卫生许可证。688名食品制作经营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培训和体格检查,体检、培训率均100%。
  2011年,爱国卫生主要任务是巩固提高道路、河道、垃圾处理、公厕管理质量。2012年4月份,开展爱国卫生月暨春季除“四害”专项活动,活动主题:爱国卫生人人参与,健康生活人人享有。
  2013年6月,开展“社会共治,同心携手维护食品安全”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300余份,悬挂横幅30条,接收咨询200余人次,镇电视台自制宣传节目连续2周播放,营造自觉执行食品安全法氛围。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肉及肉制品、保健食品、校园食品安全、餐饮具集中消毒、农贸市场食品、食品标签标皮、餐饮服务、强网清源等9项专项整治,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85人次。开展“绿剑”专项执法,以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经销经营单位为重点,检查有无生产经营假劣农资、未经登记的农资、禁限用高毒农药、标用兽药及化合物等。开展水产品专项整治,全面排摸水产养殖产品保鲜亮剂使用情况,严厉打击水产品养殖和储运中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违禁药物。出动检查30人次,检查农资经营单位14家,督促其中4家存在豆种拆封销售、农资台账不完善等问题单位限期整改。检查农场(专业合作社)10家,要求部分农事记载不全的单位限期整改。检查畜禽养殖场20家,对其中11家生猪养殖场是否使用“瘦肉精”进行检测,结果均合格。检查渔场(专业合作社)16家,抽检3个批次的南美白对虾,结果均为合格。对全镇12家获证食品生产企业实施“五预”(预告、预析、预测、预警、预治)、“五查”(日常巡查,专项检查、质量抽查、现场检查、工作督查)工作机制。全年组织法规宣传4次,食品企业集体约谈2次,重点约谈1次。巡查食品企业33家次,抽检食品46批次,实物质量合格率93.4%。在检查的基础上评定食品生产企业等级,A类企业7家,B类企业4家,C类企业1家,加大对C类企业的监管力度。把好食品流通关,确保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年度出动执法535人次,检查156批次(其中婴幼儿乳制品66批次、方便食品26批次、辣椒粉及制品8批次、食用油8批次、熟食21批次、其他27批次),对辖区773户食品经营户进行培训和约谈,发放食品安全手册773册,培训、约谈、承诺率均达100%,累计检测297户次,检测商品6219批次,检出不合格食品10批次,下柜销毁35公斤,交工商部门处罚1起,停业整顿2起。建商品准入档案210户,其中有证经营户140户,自产自销70户。提升餐饮服务安全水平。出动执法人员135人次,检查食品经营单位129户次;出动执法人员220人次,检查餐饮单位85家次,主要街道的餐饮业办证率达100%。实施百万学生餐饮安全工程,对学校幼儿园食堂实行分级管理。
  2014年4月份,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活动主题:远离病媒侵害,你我同享健康。主要活动:全民健康教育活动,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春季防病灭害活动。开展宣传活动63次,印发健康教育资料11646份,办黑板报、健康宣传专栏43期,制作宣传展板56块,悬挂横幅71条,消灭病媒生物滋生地150处,投放鼠药8313千克,喷洒灭蚊蝇药水7749千克,治理脏乱道路216455平方米,清除垃圾1942吨,清除乱张贴5037处。
  2015年4月份,开展爱国卫生月暨春季除“四害”专项活动。活动主题:全民参与爱国卫生,共建共享健康。爱国卫生月活动与创建国家级卫生镇结合,进行环境卫生整治,重点开展“三清一绿”,即清理垃圾、清洁水体、清除卫生死角和绿化环境。开展春季全民健身,组织健步走、健身操、健身球等活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病媒物消杀,进行以灭鼠、灭蚊蝇为重点的春季除“四害”活动。
  2016年,爱国卫生运动与创建国家卫生镇,实施“五水共治”专项工作有机结合。领导力量更加集中,经费投入增加,各项卫生保洁制度更加完善,道路保洁、河道保洁、公厕保洁等职责明确,措施到位。做到专业队伍的日常清扫与各村组织人员集中清理结合,挨家挨户,房前屋后,清理暴露垃圾,清理乱堆乱放,乱倒垃圾现象,清除卫生死角。除“四害”工作,做到户户重视,人人动手,常抓不怠。列入第三方监督机制,与宁波宏鑫卫检技术咨询评估服务中心签订除“四害”监测技术服务合同,及时掌握消杀情况,“四害”密度常年控制在低指标线。
  第二节 学校卫生工作
  1951年7月,贯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93次政务会议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
  1952年10月9日宁波专员公署卫教字第10076号指示电曰:“各校教职员工必须严肃注意这一问题”立即纠正忽视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对学生健康不负责任的态度..”1952年11月3日庵东盐区人民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各学校做到:一、以
  配备学生保健指导员的4个乡,中心小学为重点,保健指导员除原任课业外应尽可能减轻其他工作负担,俾有足够时间以发挥保健指导员作用;二、以5%办公费作为学校医药卫生设备费;三、学校保健工作作为对学校考绩的主要项目之一,各校于学期终了时将学生健康状况及处理经过作专题报告;四、以校为单位订出切实可行的爱国卫生公约,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五、各校1952年11、12两个月爱国卫生运动任务分配如下:各乡校捕鼠10只、灭蝇1000只、灭粪蛆(以缸次计)10次、灭臭虫50只;各村校捕鼠5只、灭蝇500只、灭粪蛆(以缸次计)5次、灭臭虫20只。
  1953年,各级学校普设卫生室,乡中心小学、部分村校配(兼职)保健指导员并对保健指导员进行培训。时间:寒假期7天;受训人员12人分别来自9所乡校、1所盐区中心小学、2所村校(西三乡周家路小学、高兴乡一、二村校);培训课目内容:卫生习惯训练、卫生活动和体育训练、营养与发育、家庭联系、口腔卫生、沙眼病与治疗、肺结核、妇婴卫生、传染病防治、寄生虫病、简易治疗、健康检查、学校卫生室设置、卫生统计报告、卫生队组织办法、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实施办法。是年,庵东盐务分局在盐民福利费内拨补学校卫生保健费270万元,由盐区卫生院代购药械分发各校卫生室。1955年又拨发各乡中心小学卫生室5元,各村校2.5元。
  1954年,历时20天,组织盐区人民政府卫生院、东二、西二卫生所医师对7所乡中心小学学生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查出蛔虫病患者281人,皮肤病92人,眼病623人(沙眼占90%以上)。对一般能矫治者分别予以治疗,医药费由盐务局支付。医院助产士对集镇高年级女学生进行“经期卫生”知识讲座。
  1955年,盐区人民政府要求各校,根据整体教育计划制订学校保健工作计划,实行学校卫生工作月报制度,报表于次月5日前报送。建立学校保健指导员辅导小组会议制度,每月最后一周星期日上午8时在区卫生院会议室召开。是年,制定庵东盐区学校保健组织试行办法,对盐区学校保健组织作出统一规定。成立区“学校保健指导员辅导小组”,由文教科、卫生院(所)、各校保健指导员组成,并推选正、副组长各1人,以辅导全区各校保健工作。学校基层建立保健组织,区中心小学及各乡中心小学成立卫生队,隶属于学生会组织。
  1980年代,县属庵东中学、庵东区中心小学抽调教师经专业培训为校医,开辟卫生课教学,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1990年代以后,学生健康档案渐趋完善,学校卫生工作制度健全,卫生教育、师生卫生意识加强,日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均持有经查验合格的卫生许可证,所有学校卫生从业人员均持有合格的健康证,各项设施、装备、环境、操作符合卫生要求。
  中小学校按教育计划规定开设卫生课,由专(兼)职卫生教师进行课堂教学。针对各年级段学生学习、生活特点讲授卫生知识,由专任教师或邀请专业人员举办卫生讲座,学校设立卫生宣传专栏进行卫生宣传。除每日由值日生打扫教室和包干区以外,不定期组织大扫除和卫生检查评比。
  学校食堂建立食品卫生检查制度、餐具消毒制度、学校食堂膳食管理制度、学校食堂库房管理制度、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学校食品卫生责任追究制度、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午餐管理制度。学校生活用水符合生活用水卫生规范,自备水源消毒到位。
  2013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境域20所教育单位(幼儿园12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7所)食堂进行检查、评定,评定结果:A级食堂3家,占15%;B级食堂10家,占50%;C级食堂7家,占35%。
  2014年,有全国学生营养与健康示范学校2所(镇中心小学、庵东初级中学)。
  第六章 创建国家卫生镇
  2007年,庵东镇创建成为宁波市卫生镇。2008年,启动创建省卫生镇工作。2009年1月16日,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浙卫〔2009〕1号文命名庵东镇为省卫生镇,并于2013年通过复评验收。此后,各项创建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2014年,镇委、镇人民政府提出创建国家卫生镇(简称“创卫”)新目标。是年10月,召开动员大会,正式启动“创卫”工作。2017年6月23日,国家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布全爱卫发〔2017〕4号文,庵东镇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卫生镇。
  第一节 加强领导保障得力
  为加强对“创卫”工作的领导,中共庵东镇委、镇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常务副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社会事业的副镇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配备5名专职工作人员从事日常工作的协调与技术指导。各村、企事业单位建立领导小组,并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形成健全的创建工作组织网络。
  按照“创卫”的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庵东镇创建国家卫生镇实施方案,将整个创建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镇“创卫”办、爱卫办统筹协调各部门共同履行职责,同时结合城镇品质年、美丽乡村建设年、“三改一拆”专项行动,以镇带村广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卫生村创建活动。依据国家卫生镇标准,制定庵东镇国家卫生镇创建工作考核办法,对镇人民政府各办公室、行政村及相关单位进行定期考核,并定期召开各级“创卫”工作推进会。镇长牵头每月召开一次“创卫”联席会议,各线分管领导汇报本线“创卫”工作情况,交流“创卫”中需要协调的问题,镇长布置下阶段“创卫”任务;“创卫”办主任每10个工作日主持召开一次“创卫”联络员会议,会上进行干事对账,协调各部门需配合的工作。
  加强检查督查,促整改到位。成立由镇领导带队,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督查队伍,对各部门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人大代表成立3个巡查组,不定期巡查“创卫”工作进展情况,各部门针对人大代表指出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后提交整改方案,并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
  第二节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2014年10月,召开“创卫”动员大会,并进行“创卫”知识培训。此后,全方位开展“创卫”宣传,形成“创卫”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发放创卫公开信、创卫宣传小折页45000余份,发放环保宣传袋11000只、宣传围裙5000条、宣传伞6000把。悬挂宣传横幅100余条,启用镇级大型LED宣传屏3个。发动主要街道30余家企事业单位利用电子屏播放“创卫”宣传内容。制作“创卫”墙绘9处,面积930平方米。制作“创卫”围挡1处,涵盖25个板块。启用大型高架广告及宣传网架8个。历崔公路、七塘公路公交车候车亭设置“创卫”宣传栏30余处。镇广电新闻栏目开辟《创国家卫生镇,做文明庵东人》专栏20期。编印“创卫”专刊——创卫简报30期,及时报道各线“创卫”动态,交流工作经验与成果。
  组织“创卫”志愿者队伍。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8次,2000余人次参与,营造浓郁的创建氛围,激发群众的“创卫”热情。镇教育办公室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创卫我助力”系列活动。全镇各学校发动学生发挥“一人带一家、一校带千家”的作用,营造全员“创卫”的良好氛围。
  “创卫”宣传与各项大型活动有机结合。结合三八节、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各大节日,组织健身舞大赛、戏迷票友大赛、“创卫我参与万人签名”“勇当创卫先锋,争做环保使者”演讲比赛等数十次大型群众性“创卫”宣传活动。
  设立“创卫”投诉平台。为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力度,提高居民对“创卫”各项工作的满意度,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管的浓厚氛围,设立并开通“创卫”群众投诉平台,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核查和整改。2015年6月,经宁波杭州湾新区社会事务局对境域300名居民抽样调查,群众对卫生状况满意率为93%,对“创卫”的支持率达98%。
  第三节 扎实工作有序推进
  对照国家卫生镇创建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健康教育
  创建工作启动以后,全镇共发放健康素养66条、创卫公开信、创卫宣传小折页等健康知识宣传资料1万余份,受教育人群近2万。各行政村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开展健康知识科普宣传,网络覆盖率达到100%。设置各类创卫宣传栏50余个,定期宣传各类健康卫生知识、疾病预防知识。开展各类健康讲座100余期,参与群众8700余人。全镇中小学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开设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到100%做到“教师、教材、教案、课时、评价”五到位。2014年,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4.8,%健康行为形成率达94.5%。镇广电站开辟每周1期的健康知识专栏,播放公民健康素,养99条及健康宣传短片,播放频率每周不少于2次。2015年上半年,镇“创卫”办组织全镇各村、企事业单位共35支代表队105名队员进行“庵东镇‘创卫’公民健康素养知识竞赛”。决赛以现场录播的方式,在镇有线电视台播放。镇财政投入资金600万元用于健康主题公园建设。公园占地3万余平方米,内设健康小屋、健身步道、健身区及健康教育阵地等区域。大力开展控烟宣传,各类公共场所都设置禁烟标识。庵东中心卫生院,中、小学校全部实现禁烟。建成区内做到无烟草广告。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86.3%健康行为形成率75.8%,基本技能掌握率73.5%,企业职工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5%。
  环境卫生
  改善环卫设施。投入180万元对垃圾中转站、粪尿处理中心进行提升改造;投入250余万元新添置清扫车、洒水车、吸粪车、高压清洗车、环卫督查车、环卫三轮车、以桶换桶垃圾运输车、垃圾桶、果壳箱等环卫基础设备;投入100余万元把建成区内22座镇级公厕改造成为标准化公共厕所,其中改建五星级管理公厕1座。建成区共有42座公共厕所,无1座旱厕,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
  改造建成区道路。投入1.20亿元,对历崔公路穿建成区段(环园南路至七塘公路)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投入5000万元实施七二三大街南延提升工程;投入800余万元,实施建成区主要道路改造提升项目;对主要街区200余台空调外机统一安装防护罩并进行离地处理;投入200余万元对建成区29条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投入2500余万元对庵余路进行全面改造;投入2000万元实施邮电路(长河镇界至历崔公路)综合改造工程。
  开展河道整治。投入资金4340万元,疏浚河道27141米,河岸砌石25716米。通过泵站建设,实现水体流动。建成区河道内设置各类生态浮床75处,面积1500平方米。全面落实河道保洁新机制并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投入河道保洁经费
  392.18万元,河道保洁面积达290万平方米。强化河长制,河长为河道综合治理的第一责任人,做好包干河道水质和污染现状调查,制订、落实水环境保护治理“一河一策”方案。
  提高绿化美化水平。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镇、村两级大力开展“四边三化”活动。全镇新增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新增乔木1万株,累计投入2000万元。镇建成区绿化面积达13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0%。七塘公路、历崔公路、邮电路等主要道路两侧的风景林、庵东公园成为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加强环卫保洁工作。2015年,建成区环卫保洁体制进行重大调整,由企业化运作的镇三产公司负责接管原来环卫站承担的保洁工作。公司有环卫人员105名,拥有道路清扫车、洒水车、垃圾桶运输车、侧装式垃圾运输车、吸粪车等大型机动环卫车辆20余辆,建成区道路上放置标准化垃圾桶、果壳箱700余个。公司承担道路保洁面积51.49万平方米,绿化养护面积15.50万平方米,镇级管理的标准化公共厕所22座。生活垃圾密闭清运到镇垃圾中转站处理后送至市龙山垃圾焚烧厂,做到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95%;工业垃圾送至市西三垃圾填埋场;粪便送至镇粪尿处理中心,无害化处理率为93%。2015年,镇出资19.80万元,对建成区非法小广告清理工作推行市场化操作,乱涂乱画乱贴现象明显减少,即使有少量出现也能及时进行同色覆盖。
  加大城管执法力度。2015年,镇委、镇人民政府调整镇综合执法中队的中层领导,充实市容管理队伍(人员由原来的34人,增加到55人),组建督查组,添置城管巡逻车,制订出台城镇综合管理办法,印发告经营户书,与建成区单位、门店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全面落实门前卫生责任制。投入30余万元整治镇南横路马路市场。
  加强市场环境整治。2014年,投入200万元,对镇中心农贸市场西片区及停车场进行综合改造。2015年,又投入60余万元对熟食区、活禽区进行改造。市场垃圾实现密闭存放,一日两清。农贸市场全部实施活禽杀白上市,农产品农残检测工作做到“日日有检测,检测有记录,结果有公示”。市场内卫生设施完善,功能分区合理,商品分类经营牌、导购图、健康教育宣传栏、信息公示栏一应俱全。镇综合执法中队日常配备2名城管队员,对镇中心农贸市场周边的跨门设摊、占道经营、人车混乱等现象进行有效治理。
  重视交通秩序管理。规划、调整建成区各种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划定停车线、树立停车标志牌,建成区内新增停车位30个。实施以宣传、引导为主,违章处罚为辅的停车秩序管理模式。向广大驾驶人员、沿街商户发放文明停车宣传单页6000余份,悬挂交通宣传横幅10幅,营造文明停车的良好氛围。
  环境保护
  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编制环境保护规划并组织实施。利用水日、地球日、“六五”环境日等活动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环保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抓好企业准入制度,严格控制污染项目引进和建设,对原有污染较重企业引导其产业升级或技术改造,使建成区无重点污染企事业单位。投入改造资金近1亿元,加快生活污水治理。先行解决集聚小区截污纳管工作,新建小区污水纳管率达到100%对不能接入污水总管的,建单独处理池,进行达标排放。3年内,未发生3级以上环境,污染事件。重点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100%,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医疗、危险废弃物统一由宁波市定点专业医用垃圾回收企业集中回收处理,处置率,100%,医源性废水经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达到环境保护规划目标要求。
  病媒生物防制
  成立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领导小组,各村也成立相关组织,以政府引导、专业消杀、群众参与形式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每年采购20余万元病媒生物防制药物,集中组织各村、企事业单位开展春季、夏季、秋季除“四害”活动,坚持做到“镇不漏村(单位)、村不漏户、户(单位)不漏室”。2013年起,引进专业的PCO公司(市日日灭鼠杀虫服务有限公司)开展专业病媒生物防制工作。2015年,建成区防制面积拓展到除民宅外的所有单位及公共场所、公共区块,全年费用25万元。为切实降低病媒生物密度,又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与宁波宏鑫卫检技术咨询评估服务中心签订除“四害”监测技术服务合同。在日常工作中,坚持“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治原则,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除“四害”工作,注重源头治理,积极改造完善建成区下水道、公厕、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引导人民群众整理房前屋后积水,减少或杜绝“四害”滋生地,把鼠、蚊、蝇、蟑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以下。
  食品安全、生活饮用水及公共场所卫生
  镇成立食品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各行政村配备1名食品安全监管员,对全镇食品安全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建成区餐饮服务许可证发放率、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率、“五病”(指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期肺结核、化脓性、渗出性或接触性皮肤病患者)调离率均符合国家卫生镇标准。餐饮服务单位内外环境整洁,排水通畅,防尘、防蝇、防鼠及上下水设施和冷藏设备齐全,餐具消毒、保洁设施运转良好,食品原料和制售过程符合要求,无交叉污染,基本达到了食品加工销售饮食业卫生要求。全镇连续3年无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建成区中、小学校食堂全部实现“五常法”(常整理、常整顿、常清扫、常清洁、常自律)管理。学校饮用水经有关部门检测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建成区已量化食品单位信息公示率达到100%。镇内食品安全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卫生监督所着力打造邮电路卫生示范一条街并逐步向主要路段及建成区所有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全面铺开。集中整治建成区内“三小”(小旅社、小理发店、小浴室)行业。重拳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医疗广告。2014年7月以后,共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10次,累计查处非法行医窝点36家次,行政处罚3人,涉案金额10余万元。居民生活用水来自市城北水厂,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达到100%;3年内全镇未发生重大饮用水污染事故。
  传染病防治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3年中,未发生甲、乙类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为切实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投入千余万元,对中心卫生院进行改、扩建,规范设置传染病防治工作用房,落实专人、专项工作经费,添置专用设施,按要求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和发热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健全的疾病感染、疫情登记和报告制度。幼托机构、学校认真履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严格开展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镇卫生院设有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9.15%居住3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儿童建卡建证率为100%安全接种率为100%。2015年,,组织无偿献血234人,完成任务数的106.4%。每展5次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活动,有效净化医疗市场,为广大群众创造安全就医环境。
  村、社区“创卫”工作
  各村、企事业单位及物业小区建立爱卫组织,健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全镇设立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有责任医生团队23个,为辖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医疗、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2014年、2015年,全镇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分别为98.1%、98.7%。至2014年末,8个村创建成为省级卫生村;17个村创建成为宁波市级卫生村。
  投入资金3亿余元推动镇辖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各村完成“二次改水”工程,道路基本实现硬化。建成区生活垃圾管理实现桶装化,垃圾密闭清运至镇垃圾中转站处理,做到日产日清。户厕均进行三格式无害化处理。建成区3个行政村共有公共厕所20座,均为标准化公共厕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五水共治”工程,截污纳管后进行集中处理。村居民生活区内无规模化养殖场,无散放牲畜、家禽。各村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卫生检查评比活动,如庭院整治示范户评比,物业小区卫生楼道评比等。通过宣传与引导,全镇特别是建成区内各单位、社区环境明显改善,违章搭建、乱涂、乱画、乱贴等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庵东镇志 下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