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艺创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99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艺创作
分类号: I209.955
页数: 4
页码: 1383-13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庵东镇志的文化体育的文学艺术的文艺创作,包括报刊出版物、文学创作、文学社团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庵东镇 文化 文学艺术 创作

内容

报刊 出版物
  《大众报》民国36年(1947)余姚场盐工福利委员会创办,由文化股员兼任报社主任,聘丁纪才为编辑。(业绩不详)
  《庵东盐民报》 中共庵东盐区工作委员会机关报。1956年,由中共庵东盐区工作委员会创办,报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批准。发行对象为乡、村、社干部,农村党、团员和广大盐民群众,照顾农民、手工业者及工商界。主要内容是宣传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气象和国家的政策,及时介绍巩固合作社的先进经验;表扬先进思想和好人好事;鼓舞盐农民的办社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反对右倾保守思想;宣传盐农民生产和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和卫生知识,反对靠天迷信思想;专刊“国内外大事”“党的生活”。5天一期,每期发行800份,1956年首发,公私合营庵东盐区联工印刷厂承印。(停办时间未见记载)
  《庵东文艺》 季刊,19821983年,发刊6期,12万字左右。
  《群力》 1990年由庵东镇团委、妇联、文化站创办,为双月刊,辟有“好人好事”“团内频道”“文体消息”“三八简讯”“庵东大事记”“黑板报”“每周一歌”等栏目。(办刊时间、业绩不详)
  《东海怒涛》 1994年6月,中共庵东镇委员会为纪念七二三盐工暴动70周年编写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料。由市新四军研究会唐武声撰写,市捷翔印刷厂承印。
  《盐场风暴》 《往矣录》《青春的足迹(革命回忆录)》 记述庵东盐场盐工生活、革命斗争的史料集。1995~1996年,由庵东籍革命老同志沈一民搜集整理。
  《桥南明珠——庵东》 介绍庵东镇地理风貌、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的书籍。由中共庵东镇委员会、庵东镇人民政府组织,镇委副书记应建勇任主编,全书225千字。2006年9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庵东老话》 系《慈溪老话》第四辑。由陈建红、陆建南、章国富等收集整理。2011年8月,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文学创作新中国成立初期,盐区人民政府工作人员何云祥写短篇小说《嫂嫂》在《人民日报》发表;傅克祥多篇小说、散文在文艺刊物《东海》上登载;宋长根以水闸为题材的摄影作品被《浙江日报》《交通报》采用;朱子仙、朱登远、冯国庆等采写的新闻报道多次见诸《浙江日报》《宁波大众》报和《慈溪日报》。
  1950年代后期至“文化大革命”东二人民公社宣成灿、庵东人民公社陈墨、区人民政府傅克祥、何云祥、周素兰编写过,不少剧本、诗歌、散文作品,惜无详细记载。1963年,西三人民公社成立中心报道组,作品多次被县、地、省电台、报刊录用;1966~1975年,东一人民公社通讯报道组,有通讯员148人,共发送稿件1600多件,分别被省、地、县级报刊采用8件、27件、105件;1968年,庵东人民公社周震创作的歌谣《燕啊燕·飞北京》在《宁波日报》刊登;1972年,庵东人民公社郭德源创作诗两首发表在《慈溪文艺》上;1974年,庵东针织厂文艺宣传队创作相声《张家林的新一代》参加县群众业余文艺调演。
  1970年代,文学创作更趋活跃。1973~1984年,陈墨创作《水云关》《现在怎么办》《头顶行业》等剧本,参加县调演获创作奖、演出奖,并被选送宁波地区调演节目;1985年,陈墨与金坤森合写《宝石戒子》在《慈溪文艺》上发表,陈墨与李道一合编大型越剧《台九娘闹堂》经加工后改名为《血巾》。陆珊珊的散文《第一次叫爸爸》获宁波市二等奖并在《宁波日报》上发表;周正良的《随感录四则》、周震的《银滩雪海——庵东镇》发表在《慈溪文艺》上。
  2013年,组建庵东镇文学协会。2014年,组织活动2次,参加活动40人次。2~3月,组织2014年度宁波市优秀童谣征集活动,选送38篇童谣作品,获宁波市优秀童谣作品奖5篇(《我是什么》《北上,北上》《海塘》《守望爱的家乡》《家乡》)。2016年,举办文学创作讲座活动。
  作者选介:
  楼适夷 浙江余姚市人,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民国16年(1927)任中共余姚支部第一任书记。庵东盐场时属余姚,出生余姚的他对余姚场(庵东盐场,)盐民生活耳濡目染,民国13年7月23日,庵东盐民暴动时其身虽在上海,但对家乡盐民的艰辛有深切体会的他,受到极大震撼,在日本留学期间创作以“七二三”盐民暴动为题材的小说《盐场》。《盐场》中,作者塑造了盐民的典型人物“老定”,描写“老定”在革命党人“祝先生”的引导下,发动盐民向盐霸及秤放局展开英勇斗争的威武场面,展示了庵东盐民的斗争精神。小说发表在民国19年2月10日出版的《拓荒者》第一卷第二期上。后被鲁迅收入《草鞋脚》集,并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力作翻译到国外。民国21~22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由阿英、郑伯奇将其拍成电影,改名《盐潮》。《新中国文学大系·小说》收入了楼适夷的小说《盐场》,《新中国文学大系·电影文学》将《盐潮》列入其中。
  陈墨 振东居委人。1969年9月,在黑龙江萝北县(支边)创作并演出舞台小节目《前哨哨兵》《烈火中永生》。1971年,创作了《斗敌塘》《杨柳扁担》《广阔天地》《水云关》《白绫血》等小戏,均由县越剧团及业余文艺团体演出。1980年后,创作《三圣庙》《铁证》《新网》《家庭情绪》等小品、小戏,获县、地、省级征文奖。系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市政协艺术团编剧兼综合组组长。县戏剧工作者协会第一至三届理事会副主席;市戏剧曲艺家协会第四、六届理事会副主席,第五届理事会秘书长。
  1986年9月,宁波市第二届戏剧节,慈溪越剧团演出李道一、陈墨编剧的《吕九娘》。绍剧《白绫血》在宁波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群众戏剧征文中,获创作奖。1989年,小品《三圣庙》获省群艺馆举办的戏剧小品征文创作奖,并同时获宁波市戏剧小品征文创作奖。《铁证》获征文奖。1990年,《家庭情绪》获宁波群众戏剧小品征文创作奖。1992年,小品《吻》获宁波市戏剧小品征文创作奖,并发表于1992年《宁波戏剧小品集》。此外,故事《蛛丝毛迹》获宁波市“空调杯”故事创作二等奖。2003年,散文集《咸青草》由中国作家协会出版社出版。2007年,文集《敬畏厚土》,集散文、随笔、评论、诗歌、小说于一体,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2011年3月,集中反映围垦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商贸文化、海洋文化的《慈溪元素》,由上林书社印刷。
  文学社团
  七叶诗社 1985年9月,由西一、西二、胜北、天元和天东等乡(镇)的7位青年文学爱好者创办,西一乡杭湾村陈洲银任社长,慈溪籍诗人袁可嘉、路工、华宇清任顾问,系改革开放后慈溪县第一个文学社团。次月,创办《七叶诗刊》,由社员轮流编辑,自费出版,共编印11期。共青团中央主办的《农村青年》杂志1986年第11期介绍了七叶诗社,并发表陈洲银的诗作《理想》。该社成员西二乡张琼芬创作的小说《等待》、诗歌《分别》在《慈溪文艺》上发表。
  童心诗社 2002年初,庵东镇中心小学创办,浙师大原校长、国际格林奖获得者蒋凤、著名儿童文学家樊发稼、张继楼、程宏明、圣野等为诗社题词并担任诗社顾问。至2011年,共发表儿童诗千余首,频频获奖。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成果集《诗意校园》获宁波市华茂教育成果奖。该校学生周逸潇出版个人诗集《倾听花开》。《少先队活动》《教育文汇》和《钱江晚报》等多家媒体曾数次报道童心诗社。2016年4月,由省作协少年文学分会和钱江晚报社共同主办的2016年“春风儿童诗”大赛中,冯滢滢、李子杨2人获“十佳小诗人”称号,7人获“优秀小诗人”称号。指导老师史京现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儿童诗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凤凰语文儿童诗教育论坛版主。在童诗教学研究的同时,还尝试创作,组诗《星星的故事》获2012年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宁波市第25届王宽诚育才奖。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庵东镇志 下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