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教育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979
颗粒名称: 第九节 教育管理
分类号: G527.55
页数: 23
页码: 1301-13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庵东镇志的教育的教育管理,包括教育管理体制、普及义务教育、经费、设施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庵东镇 教育 教育管理

内容

教育管理体制
  1949年,余姚盐场盐工子弟中心校成立教育委员会主持校务,其组成人员为徐可博、冯惠康、金志栋、屠光歧、陈荣香、应竹安、周德生、应延庆、戴世潮、徐荣表、陈汉元、黄成美、邵子沅、孟如良等14人。
  新中国成立后,庵东区设文教科,统一领导管理全区学校。各乡成立文教委员会,由乡长任主任,下设经济保管、经济稽查、宣传、辅导4股,统一领导管理辖区学校。较大学校内部实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主委(或称校长)负责制。
  1950年,建立区、乡中心小学,负责辖区学校辅导工作。
  1951年3月,庵东盐区中心小学组建有教师、学生参加的校务委员会。教师5人:邹其表(校长)、陈南溟、许萝美、朱秀贞、叶云祥;学生2人:范增明、宋志刚。
  1956年,行政区划调整,划归慈溪县,撤销区文教科。
  1965年,庵东区中心小学校长陈勇;各人民公社中心小学校长分别为东一陆巨清、东二朱恩华、东三金渭清、西一洪敏、西二乐巧英、西三张书训。
  1969年,公办小学下放生产大队办,教师回队任教,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人民公社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简称贫管会),生产大队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小组(简称贫管组)。1976年,境域进驻小学工宣队员2人,贫管会(组)成员328人;进驻中学工宣队员4人,贫管会(组)成员16人。
  1971年,建区、人民公社教育办公室,配备区、公社教育干部。严若兰为庵东长河地区教育干部。同年庵东、长河两区分设,庵东区教育干部为孙迪园。各公社教育干部分别为:庵东袁渭涨、东一胡连敖、东二朱恩华、东三陈喜淼、西一马孝忠、西二乐巧英、西三陈扬表。
  1978年,撤销人民公社教育办公室,建立人民公社中心学校。孙迪园调任县属庵东中学校长,区教办主任为马孝忠。各公社中心校校长(负责人)分别为:庵东单长春、东一沈世林、东二钟水和、东三罗军祥、西一朱恩华、西二陈喜淼、西三钱承泰。
  1983年,撤销区教育办公室,恢复区中心小学。区中心小学校长为马孝忠。同年和次年东一和西一、东二和西二中小学分设,恢复乡镇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
  1984年,新建庵东镇中心小学。区中心小学校长许炳元。各乡镇中心小学校长(负责人)分别为:庵东陈扬表、东一沈世林、东二宣成灿、东三马士熊、西一朱恩华、西二钟水和、西三钱承泰;各乡初中校长分别为:东一姚金康、东二裘正森、西一沈振儿、西二章仁苗。区中心小学承担全区小学的辅导任务,县属庵东中学承担区内4所初中的辅导任务。
  1985年,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县办完全中学,乡镇办初级中学和小学。
  1987年,区中心小学改为镇中心小学,另设区辅导学校,负责全区范围内小学、初中的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学业务辅导(由原县属中学担负的初中辅导任务移交给区辅导学校),校长许炳元。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辅导学校改称镇教育办公室。历任主任:许炳元、朱炳荣、朱剑。
  普及义务教育
  普及初等(小学)教育 1979年,县教育局把普及初等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明确“四率”(学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年巩固率、毕业率、初等教育普及率)要求。1984年,庵东镇、东一乡、东二乡、东三乡、西一乡普及初等教育,东一乡被评为省普及初等教育先进乡镇。1985年,西二乡、西三乡实现普及初等教育。
  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指出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1986年,庵东镇率先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992年,全区其他各乡均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2006年1月开始,实行免收学杂费。
  经费 设施
  经费 教育经费历来谁办学谁出资谁管理。
  民国元年(1912)以后,学校有县立、区乡(镇)立和私立之分。办学经费除学生缴费外,县立学校由县主管部门拨款;区乡(镇)立学校由区乡(镇)地方筹集;私立学校则以私人乐捐或依靠前人捐助的产业租息收入为主。县公署对各乡(镇)教育经费有一定补助。民国24年以前,教育经费在征收地方税中带捐。
  民国10年(1921)庵东盐场从每担卤晶税中拨出2分钱作为沿海11所学校的补助费,全年约拨1600~1800元。民国18年(1929)5月,余姚县政府在庵东盐场公署召集当地士绅及村里长,决定按盐板(共计50余万板,每板抽1分,年约5000元)、盐户、盐商等3项进行捐款,其中30%兴办教育。
  民国35~37年(1946~1948),盐工福利委员会以盐工福利费支付各盐工子弟学校经费,并对各保国民学校(以在保国民学校就读盐工子弟为依据)予以补助。民国36年(1947)12月份,盐工子弟学校月支经费15395.41万元,占盐工福利委员会同期总支出17390.33万元的88.5%。
  1952年下半年,所有学校办学经费除学杂费收入外均由省统一拨发。5月30日,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批复庵东盐区人民政府同意支用1952年度初等教育经费65913.6万元,小学修建费550万元。
  1952年10月,庵东盐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五次会议作出《关于统筹全区小学校舍修建经费壹亿元》的决议。
  1953年3月,庵东盐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七次会议作出《关于统筹小学修建经费壹亿肆仟万元》的决议。各个时期对贫困生学杂费均有减免,减免比例大致为20%。1955年,庵东盐务管理局出台盐工子弟助学金实施办法,在政府规定减免额的基础上再减30%,由盐工福利费项下补助。
  1957年,发展民办小学。1958年,提出“两条腿走路”方针,大力提倡群众办学,民办中小学经费由社队筹措,政府适当补助。
  1984年3月,县人民政府颁发关于集资办学的意见,规定工厂、企事业单位除自己办学外,应按照职工子弟入学人数资助地方办学经费,每人每年小学生20元,初中生30元。同年,颁发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开征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1986年,颁发关于向全民和县属大集体企业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办法,对全民和大集体企业征收教育费附加。同年,建立乡镇财政体制,教育经费纳入乡镇财政预(决)算。此后,办学经费的来源有:国家财政安排的教育事业费,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社会集资捐资,从勤工俭学校办工厂、农场收益中提取,学杂费(2006年1月起义务教育段学杂费取消)及其他收入。
  勤工俭学 1958年,普遍创办小“三场”(工场、农场、饲养场)。1976年,学校与37个生产大队的100个生产队建立校队挂钩关系,有4所学校借、划生产队土地15亩,2所学校与3个工厂建立校厂挂钩关系。全区有校办工厂6家,校办饲养场18个,校办农场拥有土地82.01亩。
  1986年,有校办企业13家。
  1990年,学农基地面积6亩,能接纳学生参加的基地15个,参加劳动的学生3520人。校办企业15家,职工235人,固定资产原值402万元,工业总产值3152万元。勤工俭学总收入158万元,收益补助教育经费39万元,其中改善办学条件11万元,用于集体福利1.20万元,用于教职工个人政策性补贴4万元,用于学生补贴1万元。
  1991年,庵东区13家校办企业,实现利润35.81万元,上缴学校9.55万元。2003年,庵东镇创利润30万元以上的校办企业2家,年销售收入2569万元,纯收入103.46万元。
  爱心助学 历有地方贤达,乡里热心教育人士慷慨解囊、予以资助。每逢“六一”儿童节,学校均能收到爱心钱物,改善办学条件。乡镇(社队)企业及经营者在企业兴旺的同时不忘教育的发展无私捐助学校。1972年,西三人民公社中学新校舍的建造经费来自西三人民公社农机厂;慈溪华星琉璃瓦厂厂长陈启员,为西二中小学建可供700~800人寄放的自行车棚,为西二中小学教师增设教师奖励基金。章德均、许裕张、陈志校、张志秀、应永军等企业家多次资助教育。1990年,庵东中心小学建教学楼,得到13位热心人士资助。学校在其墙基嵌立长1.3米、宽0.7米石碑,上书其名,以示感谢。2008年,创办圆圆实验幼儿园,应永军捐助100万元。
  校舍 清末、民国时期,境域惟安澜小学办在万嵩庵西厢房,余多以搭建草舍或借用民房为校舍。
  民国31年(1942)余姚县立庵东小学新建校舍,时属一流。东、西、南、北四幢既独立又连体布局,共30间(北、东、西3幢各7间,南幢分作9间,其间架较狭,9间总长度与北幢7间相等)呈口字形,东西41.8米,南北26.6米,建筑面积808.64平方米。南幢正中一间作穿堂,中有木作屏风历书校训,双开正校门,上有横式匾额留题校名,随不同时期校名变迁而更换。小青瓦屋面均有花纹饰瓦封头,美观大方,泥鳅栋,俯视呈反置稻桶形,屋内铺地板,四季无潮湿感觉。四幢连体,中间留天井,围廊向内毋走湿路。向外每间各开双扇玻璃窗,向内则统排玻璃窗,光线充足。整幢建筑为砖木结构,用料考究,立柱均用上等实木制作,呈正方形,周长1米余,其他木料一色油杉。(1983年,拆除改建3层楼房,12个标准教室,3个办公室,建筑面积866.4平方米)
  民国35~37年(1946~1948),盐工福利委员会出资建造部分校舍。
  解放初,部分学校用没收来的地主房屋作为教室。1960~1970年代,下放生产大队办学,大多先用大队办公室作教室,后由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出资建造专用校舍。
  1963年下半年,有公办幼儿园1所(庵东幼儿园),园舍总面积195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96平方米,其他用房面积99平方米。
  境域濒海,校舍时遭台风、龙卷风袭击。1970年代前,校舍多危房。1973年7月10日龙卷风卷走西三人民公社第一生产大队小学校舍5间(该校2个班级,唯5间校舍)。
  198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用二三年或稍长一些时间做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简称“一无二有”),以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此后,各级人民政府把实现“一无二有”目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1985年,实行分级办学后,境内除县属庵东中学由县出资开始建造标准教学楼外,其他中小学均由乡(镇)负责出资。至1989年,“一无两有”目标全部实现。
  1990年开始,校舍建设重点从“排危”转到“改旧”上来。由乡(镇)为主出资建造面积和采光系数等要件达标的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食堂等校舍。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境域调整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大规模新建扩建学校,新建校舍基本为楼房。校舍面貌发生根本变化,不但消灭危房,进而向优化、美化迈进。
  2003年起,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推进高起点、规模化、标准化校舍建设。
  设备 清末、民国时期教学设备简陋。私塾先生以一根“戒尺”为唯一设备。课桌凳是学校教学最基本的设备,很长时期达不到“人人有”就是有几张也是缺胳膊少腿,面板坑坑洼洼,写字常戳破纸。有的在泥地打4根直桩,上钉一块长条木板,做五六名学生课桌,课凳多由学生自带。1970年,西三人民公社新办初级中学,招收学生19人,借用商店1间房子作校舍,用38条方凳,每名学生用2条,一条以凳为桌,另一条侧置为凳。直至1980年代末,才基本实现人人有课桌凳。后配发按学生身高能升降有靠背的课桌椅并定期更新,同时配置各专用教室专用课桌椅。
  实验仪器从有简单的实验器材到建立实验中心,再逐步发展到各校按三类、二类、一类、现代化学校标准配备仪器。1950~1970年代,教育部门曾配发挂图,学校自制幻灯机。1982年,县定西一中学为实验中心,配置演示仪器1套、分组仪器12组,为本校所用及外借区内其他人民公社中学。
  2006年,全镇有小学4所,其中:体育场(馆)面积达标3所,体育器械配备达标4所,音乐器材配备达标3所,美术器材配备达标3所,数学、自然实验仪器配备达标4所,建立校园网4所。是年,庵东初级中学体育场(馆)面积7020平方米,计算机148台,图书49820册,电子图书297册。固定资产总值389.10万元,其中仪器设备97.8万元。体育运动场面积、体育器械配备、音乐器材配备、美术器材配备、理科实验仪器配备均达标。建立起校园网。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庵东镇志 下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