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教师学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978
颗粒名称: 第八节 教师学生
分类号: G715
页数: 15
页码: 1287-13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庵东镇志的教育的教师学生,一般学校每学期安排2个月为集中家庭访问时间,内容主要是做“流生工作”。期末前1个月,摸底,发现流生苗头及时做工作;开学后1个月则对已出现流生家庭逐户动员,一次次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可就是这样,还会有大量流生。1953学年度,第二学期末,学生总数2929人,毕业20人。
关键词: 庵东镇 教育 教师学生

内容

教师
  资质 聘任 清末,学堂多为私立,堂长、教员均由创办人物色聘任,对教师资质无明确统一要求。
  民国时期,县立小学校长由县政府委任,区、乡(镇)小学校长由区、乡(镇)政府推荐报县府审批,私立小学和保国民小学校长由校董事会报县政府审批。民国29年(1940)推行国民教育制度,曾一度实行政教合一,乡(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由乡(镇)长兼任,保国民学校校长由保长兼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盐工福利委员会举办的盐工子弟学校,校长由盐工福利委员会推荐,由余姚县教育部门委任,教师由盐工福利委员会聘任。
  民国7年(1918)教育部规定小学教员任职资格。教员有正式教员和助理教员之分。中、小学教师一概,由校长聘任,即使是应届师范毕业生也是经县教育部门介绍给校长,由校长办理聘任手续。各校聘任教师均要报县教育科审核备案。
  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对教师采取“维持现状,稳步改造”的方针。1951年,庵东盐区人民政府对通过学校接管、教师鉴定、学习和培训被留任的教师,不论公办、民办,均由文教科统一调配。
  1952年下半年,学校全部收归国家办。所有在任教师成为公办教师,列入国家工作人员编制,由庵东盐区文教科统一任用。1953年,归属余姚县文教局调配。1956年,归属慈溪县文教局调配。
  1957年,民办学校发展,民办教师由社队任用管理。1969年,所有公办小学教师下放到生产大队管理。
  1972年,公办教师恢复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民办教师仍由社队管理。
  1978年,贯彻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意见,强调中小学公办教师的管理调配和民办教师的任用、辞退、调换的审批权及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公办教师的自然减员补充、民办教师招工等均由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1978年,恢复校长制。建立人民公社中心学校,书记、校长由县委宣传部任命。
  1985年,实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此后,乡(镇)重点办好初级中学、中心小学,校长由县教育局任免,副校长及其他小学校长由乡(镇)人民政府任免。乡(镇)内的教师调配,1992年撤扩并前,由区教办(中心小学、辅导学校)负责,征求乡(镇)意见,教育局开具调令;1992年撤扩并后,由乡(镇)教育办公室负责,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批准。
  1996年,实行教师任职资格证书制度。2011年,中小学专任教师持证率100%,幼儿园专任教师持证率58.6%。2016年,中小学专任教师持证率100%,幼儿园专任教师持证率100%。
  编制配备 早年,小学多单班复式教学,1个教师包教1个班的居多。1950~1960年代,乡(社)中心小学,一般6个班级配8名教师。任课量,一般低段教师每周安排4节空课,高段教师每周安排6节空课。1960~1970年代,以人民公社为单位核定编制,小学一般班级与教师比为1∶1.32,教师与学生比为1∶32,后编制逐渐放宽。
  民办教师 教育历来为官办与民办相辅。民国时期有县办、保办、私立学校之分。民国35年(1946)盐工福利委员会用盐工福利费举办盐工子弟学校,使学校性质发生了变化,但实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办学校(属群众团体办学)。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学校性质更为繁杂,既有纯公办、民办,亦有民办公助、公办民助。
  1952年下半年,境内所有小学全部收归国家办,所有任职教师亦清一色成公办教师,列入国家工作人员编制。
  1956年,根据中共宁波地委指示,境内新办小学一律民办,原有小学也根据条件逐步转为民办。
  1958年,民办学校兴起,部分公办学校也办起民办班,民办教师逐年增加,1970年代数量超过公办教师。
  1962年,境域26名公办教师转为民办。
  1978年,民办教师整顿定编,此后不再增聘民办教师。1981年,再次整顿,辞退部分民办教师。随后通过报考师范院校毕业分配、招工等途径逐年减少,至1993年,编内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
  学历与培训 民国7年(1918)教育部规定,小学教员任职资格,必须由师范学校或教育总长指定的学校毕业,或经,小学教员试验核定委员会验定合格,并持有许可证者始得任职,但符合条件者不多。1949年上半年,18所盐工子弟学校教师94人,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者19人,占20%,简易师范和中学毕业者共74人,占78.7%。1953年,全区113人,中等师范学校毕业4人,占3.5%,简易师范、中学毕业者10人,占8.9%。
  1960年代,民办小学发展,教师数量骤增,新增教师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自行选聘,学历不合格比例迅速上升。1970年社社办初中以后,出现小学生教小学,初中生教初中,甚至出现小学未毕业者充任初中课程教学的情况。
  1960年以后,境域部分教师主要通过函授进修、电大、自学考试学习提高,逐步达到合格学历(即小学教师普师(中专)及以上,初中教师师专(大专)及以上,高中教师大学本科及以上)。
  2011年度,小学专任教师参加各类培训335人次,其中国家级4人次,省级38人次,地市级18人次,县级106人次,校级169人次。初中专任教师参加各类培训180人次,其中国家级1人次,省级4人次,地市级5人次,县市级80人次,校级90人次。幼儿教师参加各类培训243人次,其中地市级9人次,县市级48人次,校级186人次。
  通过在职学习,加之师范教育的恢复,师范毕业生的充实,特别是一大批民办教师通过报考中师和师专“民师班”脱产正规学习,教师队伍学历有较快提高。进入21世纪,高层次学历教师已占相当比例。
  2006年,幼儿教师73人,合格学历68人,占93.2%;专科毕业及以上高层次学历40人,占54.8%。小学教师134人,合格学历134人,占100%;专科毕业及以上高层次学历97人,占72.4%。初级中学教师92人,合格学历92人,占100%;本科毕业以上高层次学历73人,占79.4%。
  2011年,幼儿园园长及专任教师181人,其中合格学历176人,占97.2%;高层次学历86人,占47.5%(本科毕业4人占2.2%,专科毕业82人占45.3%);学前教育专业毕业102人,占56.4%。小学专任教师211人,合格学历100%,高层次学历182人占86.3%(本科毕业123人占58.3%,专科毕业59人占28%)。初级中学专任教师93人,合格学历100%,高层次学历88人,占94.6%。
  外县籍教师 在较长一段时期,庵东学校的教师多依赖外县支援。1940年代,外县籍教师占60%以上,不足40%的本县籍教师中又多靠附近外乡籍教师支撑,庵东本籍教师在个位数。民国36年(1947)下半年,17所盐工子弟学校校长中外县籍10人,余姚籍7人。民国38年上半年,18所盐工子弟学校教师94人,余姚籍36人,占38.3%;省内外县籍56人,占59.6%(东阳16、缙云6、杭州5、新昌4、诸暨3、永康3、天台2、绍兴2、上虞2、临海2,镇海、金华、嘉兴、慈谿、丽水、磐安、鄞县、萧山、永嘉、瑞安、泰顺各1);江苏省籍2人,占2.1%。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庵东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籍教师的培养成长,上述现象迅速改变。
  待遇福利 民国时期,除抗战胜利后发生通货膨胀使教师薪水赶不上物价上涨外,一般来说教师的工资相对其他行业来讲都是较高的。1930年代,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为120元、30元,而当时一般工人的月薪为15元。
  民国28年(1939),省小学教职员待遇分下列8项:本俸、职俸、年功加俸、特别加俸、休假、养老金及抚恤金、子女免费入学、女教员产假。
  庵东盐区学校教师待遇向依中央规定生活指数发给,币制改革后,改发金圆券,合格教师28~31元,代用教师25~29元。
  余姚盐场盐工子弟学校章程第三章第二条规定:教师待遇俸给与盐政机关一律,惟生活补助费照八折支给,每学期以六个月计算。
  后因物价动荡,货币贬值,工薪以大米斤量计发。盐工福利委员会曾以购买政府配发平粜大米(官价米)以实物发放充之。民国37年(1948)2月份起,公教人员每月配发中等食米3市斗、工友2市斗。民国37~38年,战事紧急,各方无心顾及教育,学校供给困难。这一时期教师锐减,班级压缩。民国37年下半年,有教师105人;民国38年上半年,减至87人,实减18人。班级由72班减至61班,实减11班。1949年5月,庵东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学校。为稳定教育,在薪金未定前,以借支方式着手支薪380万元,折合大米25302斤。
  1951年,庵东盐区人民政府定教师平均月薪200斤大米,校长220~250斤,教员190~220斤,助理教员130~150斤。
  1952年10月,改大米制为工资分制(大米1市升、细布1市尺、盐1市斤、菜油1市两为1工资分),分值由当月《浙江日报》公布。时盐区中心校校长2人,总工资分365分;乡校校长5人,总工资分770分;教师80人,总工资分10180分;工友2人,总工资分160分;一共89人,11475个工资分。
  1955年,小学在册教职工94人,人均月工资分127.60分(30.44元);幼儿园在册教职工3人,人均月工资分119.80分(28.58元)。
  1956年,全面进行工资改革,分行政级和教师级,根据学历、工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评级。教师月平均工资定为小学39.55元,中学56.18元。
  1959年,调资面2%。
  1963年,升级面57.3%。
  1971年,进行低工资调整。
  1977年,升级面40%。
  1978年,升级面2%。
  1979年,升级面46%。是年10月份开始,增发中小学班主任津贴,中学每月5~7元、小学每月4~6元(1989年起,提高为中学每月10~14元,小学每月8~12元)。
  1980年,根据国务院“首先在中小学教师中调资”的决定,普加1级,同时采取先补后靠再升级的办法。调整地区类别(四类升五类)173人,月增资226.80元。对贡献较大、教龄较长、工资偏低的教师在普加基础上再升1级(升级面40%),县教育局批准庵东区升级55级,升级面44.7%。月增资402.50元。
  1981年,增资146人,月增资895.50元。
  1982年,对1966年末以前参加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的小学教职工,在1981年普加1级的基础上再补升1级,14人,月增资95元。1983年,增资138人,月增资844.50元。1985年起,实行结构工资制(即按工资的不同职能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奖励工资四个组成部分);教学人员同时实行教龄津贴,按教龄长短分3元、5元、7元、10元四档。
  1987年10月份起,小学教师按原工资提高10%,不兼课的行政人员上浮一级。是年,实行教师职称评定后,实施专业技术职务工资标准。评聘以后增加工资人员76人,月增资669.40元。
  2009年起,实行绩效工资制。人均年工资收入:2009年,93423元;2010年,93450元;2011年,93480元;2012年,106972元;2013年,125046元;2014年,121537元;2015年,131612元;2016年,150455元。
  民办教师的工资历以谁办学谁支付。有纯以工分制的,与其所在生产队社员一样,记同等工分,在生产队取同等报酬;有在邻村任教,由所在村发给现金,全部或大部缴生产队,取同等报酬;少数实施工资制。原则上要求男女教师同工同酬,但实际上没有做到。1960年7月,县教育局提出民办教师一律实行工资制,但没有实现。1971年起,民办教师工资开始由国家补助,公转民教师按原工资额补足。1973年起,对1966年末以前任教民办教师每人每月发补助费3~5元,后增至4~6元。
  1984年起,民办教师工资由乡镇统筹统支,普遍推行工资制。1985年1月起,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同时增加工资,增幅为每人每月23元,由县财政补助一半,另一半由乡镇自行筹措。
  教师表彰 1994年开始,中共庵东镇委、镇人民政府每年评选和表彰“十佳”教师。对“十佳”教师由镇委、镇人民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奖励浮动工资1级,连续3年被评为“十佳”教师的浮动工资转为固定工资,在转正、提干、职称评定时,同等条件下优先。2010年开始,改为评选和表彰“教育标兵”。2012年开始,改为表彰“教育标兵”“师德标兵”。
  学生班级班级早年称“学级”后称“班级”。境域由于居住分散,加之学龄,儿童入学率低,复式班比比皆是,村校有,乡校也有,直至2003年,学校布局调整,复式班才消失。
  流生1954年,庵东盐区关于小学开学工作总结报告中言:本区生产因以盐业为主,凡十岁以上儿童多能帮助家里做些附带劳动,如栈咸泥、扛盐板……只要天一晴,每天下午缺课学生将近半数。往往群众对子女上学多数是读上三四年,当他能认识几百个字、能打算盘、能写自己名字的就不再让其读书。
  1950~1960年代,一般学校每学期安排2个月为集中家庭访问时间,内容主要是做“流生工作”。期末前1个月,摸底,发现流生苗头及时做工作;开学后1个月则对已出现流生家庭逐户动员,一次次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可就是这样,还会有大量流生。1953学年度,第二学期末,学生总数2929人,毕业20人。1954学年度,第一学期,招收新生951人,经期末、期初多方努力,动员各级插班生194人,应有学生4054人,实际仅有3130人,新流生竟达924人,流生率22.8%。1957年,一年级新生招收2443人,到1962年,升入六年级时,只剩下323人,仅占五年前招生数的13.2%。
  1970年代,流生现象得到遏制。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流生现象回潮,尤其是七塘以北各人民公社的流生仍很严重。1984~1985年,全区各乡(镇)普及初等教育后,小学流生现象明显减少。1992年,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后,中小学流生现象基本杜绝。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庵东镇志 下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