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编 商贸服务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843
颗粒名称: 第十四编 商贸服务业
分类号: F721
页数: 54
页码: 849-9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庵东镇编商贸服务业情况,分别记述了商业体制、商业业态、商品购销、服务业等。
关键词: 庵东镇 商贸 服务业

内容

清嘉庆二十年(1815)始筑永清塘,庵东聚市开埠,后人称人和市,为庵东盐场所属云柯、梅川、上林、孝义等,乡的中心集市。道光二十八年(1848),在集市西端建万嵩庵,庵东边集市商贸更加兴旺。咸丰二年(1852)改名庵东市。
  民国9年(1920)人和街有冯聚兴、陈森和等米店8,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为迟滞日本侵略军进犯,萧,甬铁路、公路多次被抗日军民破坏,镇海封港,沪甬航线中断。境域凭借杭州湾的地理优势,兼备庞大的沿海运输队伍,一度成为沿海交通枢纽之地,带来商贸服务业的短暂繁荣,成为内地与上海商贸物流集散中心。一时商贾云集,市面兴旺,各种服务业应运而生。宁波海关移址庵东,催生报关行21家。人和街人流涌动,夜市如昼,各种杂货币流通无阻。集镇人口过万,繁荣景象犹如上海滩,时称“小上海”。
  抗战胜利后,庵东盐场取消专商引岸,推行“就场征税、自由贸易”新政,境域成为食盐自由贸易区,省内外盐商云集庵东。民国37年(1948),庵东区商店复业登记158家。
  1950~1956年,庵东两次直属宁波管辖,金融、财税、保险、烟酒、粮食、百货、盐业等国有公司相继成立分支机构,个体私营商业发展迅速,促进庵东商贸繁荣。1956年,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后,商业体制变化,统一过多,网点减少,流通不畅,商品供需矛盾突出,生活必需品一度凭证凭票。1980年代后,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多渠道流通和减少环节的经营体制,大批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个体私营商业迅速发展,市场物资充裕。1993年起,境域集体商业率先转制,个体私营商业逐渐成为市场主体。2016年,境域有个体工商户4661户,从业13934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02亿元。基本形成以纵向七二三大街、横向邮电路为轴心的五横四纵商业圈。商业业态呈现新的格局。
  第一章 商业体制
  解放前主要为私营店、行经营销售,有少量的官助民办购销合作组织。1950年,开始建立国有商业机构、组织供销合作社,为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消费提供保障;1956年,实行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小商店和个体商贩多成为合作店、组,其后形成以供销合作为主的商业经营体制。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允许个体私人经商交易,商业贸易快速发展,个体私营商业体制成为商业的主体形式。
  第一节 个体私营商户
  民国时期
  民国初,境域居民冯顺濬在人和街首开牙行(俗称中人),以海鲜渔货为主,代客掌秤,栈货,收取佣金。后牙行陆续兴起。民国9年(1920),人和街有冯聚兴、陈森和、赵万盛、邹恒泰、顺和盛、同大、王性和、恒和米店8家,均为私营。“小上海”时期,庵东成为金华、衢州、绍兴等内地与上海商贸物流集散中心、转运枢纽,私营个体商业繁荣。仅饭店有泰生馆、滋味馆、大鸿运、天津味园、徽州馆、四味馆、新泰馆、湖州馆、复兴馆、如意楼、杏花春等11家,有沪口、东亚、越宫3家旅馆,小客栈数家。宁波海关移址庵东,催生报关行21家。民国34年10月,有私营运输商行25家。民国36年9月13日《浙东日报》载:庵东经商者439人,前店后场手工业户261人,从事交通运输业者233人。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庵东盐区有庵东、傅家路、相公殿、大牌头、段头湾(长胜市)、英生街6个集镇。上半年有个体私营商号229户,其中庵东集镇114户。至年末,全区共有商户300户,其中庵东集镇183户。
  1951年,由庵东盐区工商业联合会登记发证私营商户291户,流动资金10.89亿元,固定资产4.88亿元,其中三大私商泉源慎酱园18000万元,晋康布店9400万元,源记米店5040万元。另有相公殿商户64户,长胜市商户38户(时均属庵东盐区)。21个行业:猪肉店5家,南北货9家,鱼荤蔬菜18家,烟酒17家,柴草4家,米店5家,棉布5家,百货5家,文具2家,杂货3家,陶杂2家,竹篾1家,量具1家,建筑材料3家,化工原料2家,国药6家,西药1家,牙行7家,饺饼店10家,饭店菜馆10家,糕团店8家,合计124家。
  1954年,个体私营商业销售额60.77亿元,占社会商业总额20.6%。至1955年,80%个体商户按行业建联营组织。
  1956年,进行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和组建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1958年后,个体私营商店匿迹。1961年,合作小组恢复。1966~1976年,限制、歧视、取缔个体私营商业。
  1979年始,允许并支持个体私营商业发展。1980年代初,东一人民公社俞姓公办教师辞职回镇建成区,当个体商户经营服装。1982年有个体商户92户。1983年12月26日成立庵东区个体劳动者协会,召开首届会员代表大会。从262户个体商户中产生代表,40人,选举委员9人,县代表10人。1987年,个体工商户增至1080人。后大批农民经商,至1992年,个体商户有1362户。1993年后,合作商店、供销社、粮管所、食品站先后解体歇业,部分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私营商业。2007年为1962户,部分来自贵州、安徽、湖北、四川等省外农民工转行经商,成为新市民个体商户。2011年,境域有个体私营商户2600余户,从业4000余人。2013年,有个体工商户3556户,从业10450人。2016年,有个体工商户4661户,从业13934人。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民国时期
  盐民战时合作社 民国28年(1939),由政工队长马青举办,社员300人。贷款1500元(法币)作流动资金,经营粮食,收购卤晶。次年4月19~24日诸暨商人压价收购卤晶,政工队领导盐民抗争,并向盐场公署请愿,终由每担1.75元,提高到3元。民国30年初停办。
  员警消费合作社 民国35年(1946)2月12日成立,两浙余姚(庵东)盐场公署举办,主任肖恪治,社员111人,股金10万元(法币)在浙江省合作事业管理处登记注册。民国38年4月停办。
  庵东镇合作社 民国36年(1947)7月14日建立,理事主席冯钿宝。民国38年4月停办。
  崇三乡合作社 民国37年(1948)5月10日成立,理事主席苗成炎。民国38年4月停办。
  附:余姚合作社庵东分社
  民国32年(1943)建,伪余姚县长劳乃心兼任理事会长,主任谢志康,工作人员17人。民国33年,由日伪中央税警总团浙东中警指挥部接收,更名浙东中警指挥部消费合作社。旨在控制市场物价,实为照顾中警食堂及中警上层人物物资供应。民国34年4月停办。
  新中国成立后
  消费合作社 1949年11月1日余姚盐务分局办消费合作社,经理夏萍。社员以盐务分局干部及庵东镇各机关工作人,员为主。设公股与私股5∶1参股,共纳4036股,每股1000元,总股金403.60万元。1950年6月停办。
  庵东(区)供销合作社 1950年1~12月,先后建庵东、东三供销合作社,址分别设庵东东街、崇寿相公殿。庵东社主任陈芝水,东三社主任姚金炎,均属余姚县供销社领导。1952年,改隶宁波供销社办事处。是年,庵东社有入社社股8476股,社干部20人。经营生产生活资料,设棉花收购站,兼收卤晶、海产品,并为粮食部门代销大米。1954年,销售额83.20亿元,占社会商业总额28.2%。为县花纱布公司代购棉花71.70万斤(1斤等于0.5公斤)①;代销大米1134.58万斤。1955年2月,庵东、东三两社合并,成立庵东盐区供销合作社,荣蟠彬任主任。时有社股12955股,股金35355元,干部职工107人,内设秘书、计划、财会、统计、商改等5个股室,下辖门市部10个、柴草行2个、供应站5个(后改称供销分社)。行政归庵东盐区领导,业务由慈溪县供销社指导。是年4月,复归宁波供销社办事处管辖。7月,开展批发业务。
  1956年1月,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泉源慎酱园、晋康布店、悦源协乳坊、大康照相馆、宝兴油烛店5家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公方为庵东供销社。文具、水产、蔬菜、茶食、国药、印刷行业71人直接过渡为供销社门市部。其余私营商贩组建合作商店19家,归供销社领导。
  1958年6月,公私合营晋康布店私方代表孟如良当选慈溪县第三届人民委员会委员(1962年7月第四届连任)。
  1958年9月18日,庵东供销社更名光明人民公社供销部,主任魏忠岳。各合作商店、小组均并入供销部,商业网点减三分之一。
  1960年,光明人民公社供销部继发明木质切糕机后,大搞技术革新,实现做年糕、削面条、做面包、包饺子机械化、半自动化操作,后又制作切菜、切片、刨丝、切肉、打蛋、切年糕等七用机,成为宁波地区商业系统革新红旗单位。是年3月11日,《宁波大众》报第6版以“把庵东红旗插遍全区”通栏标题,报道全地区学、赶、超庵东的情况。
  1961年,复称庵东供销社,商店、小组从供销社析出。1969年,合作商店更名“三代店,”为供销社代购代销代营。其人员、资金、网点、货源统归供销社调度安排。1971年8月,七塘以北各供销分社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商业,接纳农村复退军人等人员进社。
  1970年代,七塘以北各供销分社陆续建供销社大院,大都靠近七塘。1975年,镇建成区拆万嵩庵建三层十间百货大楼,楼上设旅社。1977年,东一供销分社获省“双学”(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次年7月20日经理陆定法出席全国“双学”先进代表大会。1978年8月,庵东供销社改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保留社员股金,分红淡出。1980年,建职工公寓房1幢,位于六塘江畔,有16名职工租住。
  1983年,庵东供销社体制改革,恢复“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重开社员代表大会,选举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主任马长明,监事主任由中共庵东区委书记孙纪良兼任,社员股金扩股,入股社员新增7005户,总户数13820户;新增股金38094.52元,总股金57248.16元。发放红利10334.38元。内设人事秘书、财会、统计物价、集体商业管理、储运、纪检等6个股室。下辖生产生活资料中心商店各1家,棉布、百货、文具、五金交电、副食品、废旧物资、土特产品收购等门市部7家,棉花收购站5个,供销分社7个(设在庵东区所辖各乡镇),基建队1个,汽车队1个(备汽车3辆),机动船队1个(置内河船7艘),并有工业企业8家。
  1985年,建综合商场,址设人和西街。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批零兼营,商品4000多种。次年,商场营业额破500万元。1986年11月26日,商业部副部长、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代主任潘遥莅临商场视察。
  1986年,跨境到余姚马渚开木材商店。
  1988年,翻建副食品商场。是年,全社销售2234.7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01万元,利润41.90万元。入股社员18488户,股金9.40万元,新设股金服务部。1980年代末,跨境赴慈溪县城与港商合资办羊毛衫厂,开金属公司。1989年,建庄稼医院为农作物防病治病。1991年,庄稼医院获省级先进。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东三供销分社划新浦属逍林供销社;崇寿供销分社纳入庵东供销社。西三供销分社划小安属周巷供销社。
  1993年,业绩创历史最好水平,居全国基层供销社百强排名第19位。连续三年购销两旺。1995年,商品购进总额15174万元,销售总额15128万元,利润78万元,资产总额5461万元。1996年,庵东供销社被国家人事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先进集体。
  1996年,在邮电路465号建成银都商厦,投资320万元,占地1848平方米,建筑面积2854平方米,楼高19米。至此,庵东供销社办公场地,自租房建社设址人和街东街,历经宝兴弄南段、七甲路5号、车站村大楼、七二三大街,五易其址。
  2001年,庵东供销社改制,市供销联社派遣工作组指导,先清理社员股金,继按评估价清产核资,终以“零资产”解体歇业。225名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每人补偿7048元。返聘书记、主任等9人管理遗留房地产,处理善后事宜。离岗职工成立临时性“股份有限公司”每人出资1万元,按评估价受让部分房产,复以市场价出售,每人分得差价27000元。
  第三节 集体商业
  合作商店
  1951年6月,境域个体理发户自发组织,成立理发同业公会,主任陈志元,会员66人。是年,15个水产蔬菜经营户成立联营组织。1954年,棉布、国药、肉食全行业联营,烟酒行业组织7个专卖联营店。至1955年,境域80%小商小贩按行业建立联营组织。
  1956年,商业社会主义改造,173户226个小商贩组建19个合作商店。1958年9月,合作商店均并入光明人民公社供销部。1961年,复置合作商店18个,设53个网点,职工162人,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62年10月,建商贩联合会,属供销社管理。1963年,合作理发室获省先进集体。
  1969年,合作商店改“三代店”,其人员、资金、网点均由供销社统一调度安排,并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商业”。少数店员被“吐故”下放劳动,由贫下中农代表“纳新”补缺。时有七塘以北6个人民公社代购代销代营店19个,服务站21个,镇建成区11个合作商店改称“三代店”。
  1979年,宁波、慈溪两级供销社在东三人民公社试点,重组合作商店,改任命制为民主选举,由16名职工民主选举经理。是年,商业部定合作商店为集体商业。原“利用限制改造”政策调整为“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大力支持、积极发展”方针,合作商店重现生机。1980年,合作商店全部恢复。
  1983年,组建庵东集体商业综合公司,允许批发零售兼营,经营范围扩大,时为慈溪县集体商业系统首家有限责任公司。1985年初并入庵东第二商业公司。
  庵东第二商业公司
  1984年,慈溪县成立第二商业总公司,全县集体商业自成系统。次年初,庵东第二商业公司成立,为庵东区集体商业管理机构,亦为独立核算法人企业,归县第二商业总公司与中共庵东区委区公所双重领导,公司干部职工31人。设棉布、百货、副食品等4个门市部、糖果厂等3家工厂和3个批发部。下辖合作饭店、点心、面食、酒家、车站点心、水产、糕团、百货、棉布、烟酒、陶杂、化工、水产、理发、旅社等15个合作商店,以及七塘以北6个乡的7个综合性商店。
  1985年,庵东理发室获评浙江省供销系统先进集体。次年,理发室被慈溪县物价局定为一级理发室。1987年5月,理发室经理徐如尧被选为政协慈溪县第四届委员。
  1987年,庵东第二商业公司系统有独立核算企业23个,职工249人,退休职工91人,经营网点84个,销售额931.10万元,利润14.34万元。自由资金148.21万元,股金5.7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0.84万元。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东三综合商店划归逍林第二商业公司管理,西三综合商店划归周巷第二商业公司管理。崇寿福寿合作商店划归庵东第二商业公司领导。
  1993年8月,境域合作商店转制改造。企业清产核资,量化到人,要求3年到位,悉数解体歇业,职工自谋职业。
  1998年4月,庵东第二商业公司转制改造,歇业解体。清产核资存净资产64.80万元,29名职工按工龄、人均各半比例量化到人,带资保职离岗。退休职工养老金转由市社会劳动保险处发放。至此,境域集体商业退出历史舞台。
  庵东第二商业公司历任经理:施长坤、冯国庆、潘利成。
  第四节 国有商业
  庵东(区)食品站
  1979年7月建立,称庵东区食品站,址设庵东镇文化路39号。全民所有制企业,党政属地管理,业务归慈溪县商业局领导。首任站长姚金炎,干部职工30人,人员及营业用房均从庵东供销社调入。经营生猪、禽蛋采购屠宰加工,销售鲜咸肉、禽蛋、火腿、香肠等。七塘以北6个人民公社均设食品经营组,各配畜牧辅导员1名。1990年代初,置屠宰场于七塘北侧西一乡跃进江村。
  1980年,收购生猪2922头,鲜蛋1020担;销售肉猪15088头。1983年12月,规定上市猪肉必备三证:派购任务完成证明、完税凭证、检疫证,社会屠工凭证上岗。1984年,食品站采取“上门看猪,合格发证,定时定点,预约收购”办法,与8个村签订生猪派购合同,派购生猪784头,并为养猪专业户提供无息贷款9000元。与庵东镇人民政府签订肉鸡交售合同1份,200只,价格1.05元/只,每只补贴饲料票3斤。是年,食品站发放生猪超派购奖励款26790元。
  1985年10月,猪肉购销放开,价格随行就市,食品站职工进农贸市场设摊,公私同时经营猪肉。食品站开始多元经营,涉足百货、五金交电行业。1988年,销售总额200万元。
  1993年,新建七二三大街南桥头两层营业房,占地143平方米。
  1999年,企业改制,撤食品站,建慈溪市食品公司庵东分公司,人员分流,职工承包经营,部分职工继续从事猪肉购销,部分自谋职业,企业代交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等。2010年,分公司解体歇业。
  庵东区食品站历任站长(经理):姚金炎、陈金棠、俞水泉、姚利明、傅建民、陈信军。
  庵东(区)粮食管理所
  1954年7月,成立庵东粮食管理所,驻地庵东镇,随后设东二、东三、西二、西三、庵东粮食供应站。至次年6月,年销粮食1942.40万斤。
  1955年2月28日,中共庵东盐区工委发文,粮食由庵东粮管所统一经营,供销社与粮食业务脱钩。是年,庵东粮管所由宁波专署粮食局直辖。1956年,庵东粮管所划慈溪县粮食局管辖。时配置人员23名,其中庵东中心站6名,东二粮站、西二粮站各4名,东三粮站、西三粮站各3名,管理人员3名。1958年4月,庵东粮管所机构扩编,人员增至38人,配专管员5人,负责驻地粮食包干资料、棉籽结算及居民定粮等工作。1969年10月13日建东一粮站,配职工3人。
  1981年4月,建粮油市,场,至年末供应价值16.64万元的议价粮油。年末,东二粮站由崇寿相公殿迁至东二人民公社第三生产大队。东二盐民越境挑粮27年历史结束。是年,粮管所发放计划供应粮票2936.89万斤、销售回收粮票2853.91万斤,发放定量油票89.42万斤、销售回收油票45.21万斤。
  1983年,庵东粮管所下辖庵东、东一、东二、东三、西二、西三等购销站6个,麻袋修补工场1个,粮油复制工厂1个。有职工86人,购销业务除庵东区外,覆盖逍林、浒山、周巷区6个村、1个农场,总人口61449人。内设储运、经营、票证、财务统计、人事档案等部门。
  1987年5月,建西一粮站,西一盐民跨七塘过六塘到庵东粮站买米33年历史终结。1985年后,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实施分配制度改革。陆续投资100万元扩建经营网点10个,征地7亩兴办宏兴实业公司。1992年,粮管所投资150万元,在七二三大街建办公楼,占地133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是年,粮票取消,粮食敞开供应。粮管所管理职能逐渐弱化。1994年、1995年,创利润列慈溪市粮食系统前茅。所长应维源两次获评慈溪市劳动模范。
  1999年8月,企业改制。25个分支机构注销,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每人发安置费1万元,另按工龄长短补偿,每年工龄620元。23名年龄偏大职工进入市粮食局托管中心,正、副所长由市粮食局另行安置。
  2003年,市粮食局在宏兴村建国家战略储备粮库,占地49亩,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仓容量17350吨。
  庵东粮管所历任所长:陈光寿、张华、朱永久、孙永梅、钱惠水、应维源、成冠军。
  县级公司分支机构
  中国粮油公司庵东办事处 1950年5月建,址设后庵池汪西侧,主任陈光寿,职工10名。至年末供应大米800余万斤,20%供居民、农民,80%供应盐民,缓解盐场断炊绝粮之忧。次年,从余姚、宁波、临海等地输入粮食1500万斤,盐区粮荒消解,盐粮比价复归“千盐石米”(1000斤盐与150斤大米等价)。1954年6月撤销,随后建粮食管理所。
  余姚县百货公司庵东营业所 1950年7月25日营业。在人和街中街租房经营棉布百货。初称经营组,副主任蓝登林,职工7名。1951年5月20日更名营业所。是年1~6月营业额7.49亿元,次年1~6月营业额12.83亿元,同比增,72%。1953年1月撤销。
  余姚县专卖公司庵东管理组(批发部) 1953年1月营业,址设人和街中街。次年,组织烟酒私商建联营、联利、联谊商店七家,归属专卖组管理。上述“三联”模式在全国专卖局内部刊物中作经验介绍。1954年,销卷烟428箱(每箱50条),其中批发317箱;销酒类1888担(每担100斤),均批发。1958年4月撤销,烟酒批发业务移交供销合作社经营。
  慈溪县食品公司庵东购销店 1956年7月1日建立,专营生猪、肉食、禽蛋等商品。1957年1~6月,收购生猪947头,毛鸡825只,鸡蛋25933斤,鸭蛋4590斤;销售肉猪1021头。1957年8月31日撤销,业务与人员均由庵东供销社接收。
  慈溪县百货公司庵东批发商店 1957年8月建立,经营棉布百货批发业务。次年即撤销。
  第二章 商业业态
  清时,庵东形成集市,为每日市,多为海产品等易货交易。清末民初有定期庙会自成集市,客商聚集,贸易兴盛。民国初,出现牙行。民国末年,人和街万嵩庵以东两侧236间门面,店无虚位,店外有摊。开始出现食盐等专业市场。解放初至1958年,政府组织多次物资交流会,以解决城乡商品流通不畅的问题。其间,国有商业机构、供销社及合作商店(组),定点营业。1980年开始建设农贸市场,取代以往的集市贸易。同时,一批专业市场也应运而生,商贸中心、商业服务中心、各种超市和专营店铺等新生业态出现,特别是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全新的商业形态开始崭露头角,网上网下商业贸易欣欣向荣。
  第一节 庙会 物资交流会
  庙会
  境域庙会有两类。蓝(兰)街庙会始于清光绪六年(1880)在农历十月初十至二十日举行;关帝庙会始于20世纪初,在农历五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举行。1920年代末,庙会兴旺,1930年代末衰落。另有相公殿庙会,始于民国10年(1921)左右,每年农历三月初五至初七,会期3天。
  抗战胜利后恢复两年,后即中止。
  庙会由商界富户及赌头共同出资筹备。游人香客除本地盐农民外,还有邻乡农民。男女老幼云集庵东街市,各地农工百作、商贩艺匠携货带物,择地搭棚设摊,吆喝兜售;测字算命,江湖艺人卖艺耍杂;四方赌徒设摊聚赌。万嵩庵草台演戏,香客济济。商品交易,关帝庙会以竹、木、铁器盐农工具为主,蓝(兰)街庙会则以生活日用品为主,还有各种风味小吃,每次逛庙会者五六千人。相公殿庙会交易商品以盐农业工具为主,辅以日用杂品,逛庙会者5000人次左右,多为当地及附近盐农民。
  物资交流会
  1953年6月28日至7月1日,庵东盐区人民政府承关帝庙会传统,举办首届夏季物资交流会,盛况空前,参加民众3万余人次,参与交易2.5万余人次。销售总额61240万元,其中国有商业15722万元,供销社11230万元,私营商业34288万元。供销社收购土产品11018万元。银行贷款8670万元。同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盐区人民政府参照蓝(兰)街庙会习俗,召开秋季物资交流会,境域居民冒雨参加,逾,3万人次,参与交易2万余人次,销售总额63774万元。其中工业品24943万元,手工业品(盐农具)11509万元,土产品19760万元,饮食品7562万元。供销社收购土特产品23288万元,银行贷款2954万元,专请群力、虞光两个职业剧团演戏5天,供销社设工业品展览,盐务分局举办盐业生产展览会,展出图片、模型、照片及全国各盐场盐样,每天参观者千余人次。
  1954年11月27日至12月27日,先后两次召开物资交流会,购销总额196796万元,其中收购额92088万元,销售额104708万元。1955年4~9月,相继三次举办物资交流会。1955年7月,西三乡举办小型物资交流会,设摊107个,参与盐民5000人次,交易额4030元。
  1958年后,庙会、物资交流会中断。1980年代后,陆续举办物资交易会多次,盛况稍逊。1990年代后,市场物资充裕,商品丰富,物资交流会日渐式微。
  第二节 集市农贸市场
  集市
  清嘉庆二十年(1815)始筑永清塘(六塘)后,有水产行贩应人渭、徐和桂率先在六塘北坡,收购海鲜渔货,,运销坎墩、上马家路等地。由此发端,民间各以自产物品互易,兼有行贩小商易地运销,带动农副产品、日用杂品交易,逐渐形成每日早晚两次集市,成为盐场分属云柯、梅川、上林、孝义等乡中心集市。其时,民间取应、徐姓名中“人和”二字,且具天时地利人和之意,遂称人和市。道光二十八年(1848),建万嵩庵于街市西侧,庵之东集市尤旺。咸丰二年(1852)改名庵东市,市日仍为每日制。据1992年版《慈溪县志》记载:“到民国后期,庵东是今,慈溪县境内较大的12个集市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沿人和街东西横街农贸集市依旧,尤以鲜活海产品为特色。1951年尚存牙行7家,1953年消失。后以新辟新建路与人和街为轴心,成纵横沿街集市。1958年,集市关闭。1959年后集市贸易恢复,市场管理原则为“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文化大革命”时期,集市受冲击。1979年后,农贸集市全面恢复、发展。是年,按不同产品收取1%~3%市场管理费。1980年,人和街沿街集市关闭。
  农贸市场
  1980,在原万嵩庵道地建农贸市场,占地400平方米,棚屋350平方米,沿人和街集市摊位全部迁入市场。1982年,镇人民政府投资5万元,在文化路南端建成农贸市场,占地1250平方米,房屋18间,棚250平方米,摊位300个,原万嵩庵道地内农贸市场摊位全部迁入。1987年,撤迁至七二三大街西侧新市场,早夜两市,占地7000平方米,当年交易额915.50万元,被评为慈溪县文明市场。2005年,振东村建农贸市场。2006年,撤销七二三农贸市场,迁往工人路西端新农贸市场,冠名庵东镇中心农贸市场。因建成区南部居民买菜不便,人和街沿街形成马路市场。东到合盛昌弄,西达万嵩庵弄,一度地摊排列街旁,影响行人、车辆和市容。2009年,元祥村建农贸市场,人和街马路市场得到清理。至此,建成区形成北、南、东3个农贸市场布局。七塘以北有10个村级农贸市场,分别是马潭路村市场、下一灶村市场、浦东村市场、海南菜市场、东一农贸市场、江南市场、华兴市场、桥南市场、西三村市场和金慈菜市场。2011年后,镇中心农贸市场、海南菜市场、四灶浦市场(由浦东村市场改名)、华兴市场、桥南市场、元祥市场完成标准化改造,市场环境与品位提升。至2016年,境域有综合性农贸市场13个,其中镇中心农贸市场与海南菜市场为亿元级市场,总面积43289平方米,摊位1110个。
  较大农贸市场简介
  镇中心农贸市场2006年开业,镇人民政府投资1200万元,占地14075平方米,建筑面积10474平方米,分上下二层。另有仓储4000平方米,停车场5365平方米3。2011年有摊位388个,设猪肉、牛羊禽肉熟食、豆制品、蔬菜、水产品、水果、调料7个区块。其中猪肉摊16个、牛羊肉禽肉熟食摊6个、海产品摊40个、淡水鱼摊4个、蔬菜摊60个、水果摊4个、调料店9家、出白家禽摊3个、豆制品摊4个。另设蔬菜批发市场1个,经营者20人,日销蔬菜1.25万公斤。管理人员16人,年交易额8268万元。为慈溪西北部海鲜产品集散中心。2014年,市场完成标准化改造,环境优化,品位提升。2016年,交易额超过亿元。
  元样农贸市场2009年开业,元祥村投资400万元,总面积4101平方米。有摊位120个,设猪肉、牛羊禽肉熟食、面食、豆制品、蔬菜、水产品、调料七个区块。其中猪肉摊10个、牛羊禽肉熟食摊4个、出白家禽摊2个、海产品摊16个、淡水鱼摊3个、蔬菜摊18个、水果摊3个、调料店5家、豆制品摊3个、面食店3家。配管理人员10人,按月收摊位费。市场另辟自产自销区2个,分别为蔬菜摊50个,本地海产淡水鱼摊20余个,按次(日)付摊位费。2011年,市场总成交额2200万元。2014年,市场进行标准化建设,品位提升,环境优化,管理人员增至12人。2016年,交易额2400万元。
  海南菜市场 2002年开业,海南村投资500万元,总面积2000平方米。有摊位180个,其中猪肉摊12个、牛羊肉摊7个、海产品摊8个、淡水鱼摊4个、蔬菜摊60个、水果摊8个。配管理人员8人,2011年,成交额7000余万元。2016年3月,市场择地西迁,移址南洋小城中心一路以南,新市场品位提升,环境优化,达到标准化建设。占地7600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元。场内摊位192个,有猪肉摊16个、蔬菜摊51个、豆制品摊8个、冷菜摊8个、冰冻食品摊8个、牛羊肉摊4个、干货调料摊24个。另设自产自销摊位区,有内河水产、海产品和蔬菜等。市场外围店近100间,经营餐饮、水果、熟食、副食品、面食、炒货等。2016年,交易额超亿元。
  华兴市场2003年开业,华兴村投资300万元,总面积2950平方米。有摊位50个,其中猪肉摊6个、牛羊肉摊4个、海产品摊4个。淡水鱼摊4个、蔬菜摊7个、水果摊2个、干货调味品摊3个。配管理人员4人,2011年,成交800万元。2013年,投资458万元,进行改造升级,实施标准化建设,品位提升,环境优化,面积增至4300平方米,摊位增至64个。2016年,交易额1500万元。
  第三节 专业市场
  食盐自由贸易区
  民国34年(1945)抗战胜利后盐场取消专商引岸,推行“就场征税,自由贸易”新政。省内外盐商云集庵,东,据民国36年9月13日《浙东日报》报道,庵东常住外籍盐商有安徽、河北、江苏、福建、广东、湖北、江西7省32人,省内外县盐商涉25个县146人。时有运输盐行25家:分别是王大义、丰裕、洽协、鸿大、大通、源通、东方、永记、新永兴、五和、陈鼎记、新万康、周炎记、协义、复兴、惠康、通裕、大中、晋益、远大、应顺兴、顺利、九九、福民、金镛,大多为中介,代办采盐、放盐、运盐、贷款等业务,订约承运收取不菲佣金。亦有自筹少量资金,银行短期贷款,自备沿海船只,经营食盐购销。
  民国35~37年(1946~1948)食盐运销量分别为15365.90万斤、15903.28万斤、17963.94万斤。均为民国以来最,高年运销量,销省内25个县市,运上海、安徽、江西等7省市16个县市。民国37年(1948),销运卤晶800余万斤,苦卤810万斤。至民国38年5月,食盐自由贸易取消,运输商行陆续歇业。
  柴草市场
  民国末年,五塘内河码头自然形成柴草交易市场,延至1952年,集镇有利民、娄森盛、罗志昌、公大4家柴草行。均在此经营柴草业务。品种有杉柴、松毛、稻草、柴爿、木炭等。货源来自余姚山区,盐工居民入市买柴,脚夫代客服务送货。七塘以北盐民由牛车运送。1956年,柴草行业组建合作商店。
  蔬菜瓜果市场
  始建于1956年,庵东供销社举办,由东街蔬菜联营行并入。址设街后路东端南侧,占地500平方米,牙行性质,收取佣金,兼营批发零售。交易农民自产蔬菜瓜果,盐民自捞海产渔货。1958年停办。
  粮油交易市场
  1981年4月建,由庵东粮管所举办,经营议价粮油及其制品。至年末交易额166388元,其中葵花籽22118.50斤、黄豆157688.50斤、蚕豆2156斤、茹粉6415斤、菜棉油45964.50斤、麻油711斤、面包514斤、面条5755斤、白酒12113.50斤、油沸豆(兰花豆)6253斤、绿豆1439斤、豇豆633斤、芝麻694斤、花生4393斤。1982年停办。
  日用工业品市场
  1985年建场,址设老汽车站旁。面积584平方米,其中棚屋334平方米。1989年,移址七二三大街南端,占地500平方米,棚屋400平方米。1995年,移址邮电西路南侧。投资150万元,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由镇人民政府举办。原拟冠名“小上海”针织市场,后定名为庵东针纺市场,初时设摊位92个。至2011年后,市场尚存,交易不旺。
  西瓜市场
  1987年兴办,由庵东供销社征地而建。址在七二三大街西侧,面积4600平方米。中介性质,代农民自产瓜果交易,收取少量佣金。两年后,附设庄稼医院。1999年,市场关闭,地块转让庵东房地产开发公司,建商品房。
  杭州湾兆丰商贸中心
  由回归“浙商”与上海宁波商会、宁波福建商会合作兴办。坐落杭州湾大道东侧。规划总占地面积300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2.70亿~3亿元。市场定位:汇集精品五金、风尚建材、独立仓储、快捷物流、休闲美食、商务酒店为一体的大型五金建材一站式采购中心,并打造商贸交易、设计交流、仓储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平台,成为宁波水暖建材专业市场的示范基地。项目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占地55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投资8350万元,于2015年9月22日破土建设,2017年9月23日正式开业。市场规模大、档次高、品种多、品牌优、人气旺。已引进TOTO卫浴、恒洁卫浴、欧普照明、大友地板、马可波罗瓷砖、莫干山地板、雨虹防水等著名建材、卫浴品牌。另有维也纳国际酒店、南苑e家酒店、中国电信、庵东购物中心等配套餐饮美食购物等服务行业进驻市场。至2017年12月,销售额5000余万元。
  第四节 社区商业服务中心超市
  华兴村商业服务中心
  2007年5月创建,获慈溪市商务局命名,为慈溪市首批社区商业服务中心。位于华兴村公园旁,设有村文化娱乐中心和放心便利店、菜市场、快餐店、理发店、干洗店、卫生服务站等9个网点,具备购物、服务、文体休闲、医疗卫生四大功能。
  振东村商业服务中心
  2008年4月建成,获慈溪市商务局命名。位于庵宗公路和庵崇路交叉口。设有村文体娱乐中心和农贸市场、放心便利店、快餐店、家电维修、洗涤店、美容美发店、再生资源回收店、社区卫生服务站等9个网点。
  超市
  1997年,庵东供销社在银都商厦底层开大型超市。经营副食品、日用百货,商品开架陈列,顾客随意选取,是为境域首家超市,2000年停办。
  2002年12月31日在银都商厦办金都超市,四层总面积2854平方米,为慈溪市慈客隆超市有限公司首批,加盟连锁店。实行会员制,刷卡收银。经营副食品、日用百货、文体用品、针织棉品、床上用品、粮油制品、五金家电。后增猪肉、禽蛋、水产、蔬菜、水果等。2003年,销售逾1400万元。2005年,更名华润万家超市庵东金都连锁店。每年营业额1800万~2000万元。2016年,营业额2500万元。2007年,华联超市开张,址设庵东中学旧址。2012年,移址七二三大街378号,更名庵东购物中心,规模扩大,品种增加猪肉、禽蛋、水产、蔬菜、水果等。2008年10月30日佳宁超市开业,驻元祥路16号。2010年,镇南超市迎客,位于镇南路5号。2011年,,国杰百货超市面市,址设镇南横路401号。同年,聘客超市开业,址设镇南横路270号。2015年,易兴隆超市开业,址设人和街277号。2016年,境域冠名超市者27家,规模大小不一。其中建成区15家,农村12家。
  第五节 专卖 专营 电子商务
  专卖
  1953年1月,余姚专卖局在庵东设管理组(批发部),驻人和街中街。专营卷烟酒类批发业务。1958年4月撤销,烟酒批发业务移交供销社经营。1998年,慈溪市烟草专卖公司重设庵东经营部,址设市场路26号。卷烟经营重发证照,重申卷烟专卖。2016年,有个体卷烟经营户255户。
  2006年1月21日烟花爆竹开始专卖,由公安部门审批,后转安全监督部门审批。2011年,境域有烟花爆,竹专卖资格者26户,均附烟酒百杂店销售。安监部门经常对其进行安全检查,内容有许可证及其范围、安全培训,经营场所是否销售非法生产的商品。2012年,抽查12家。2014年,对2家无证零售店令其不得从事销售。2015年,抽查29家。2016年,境域有29家长期经营烟花爆竹店,抽查14家。食盐专卖在第十编《庵东盐场》有关章节详述。
  专营
  2016年,境域各类品牌和专营店有惠康空调、李宁鞋服、波司登羽绒服、红豆内衣、美之美鞋店、老北京布鞋店、真又美化妆品、唐狮服装、红蜻蜓鞋子、金菊羊毛衫、博洋家纺、艾维家纺、恒源祥家纺、七匹狼男装、阿斯顿男装、彩婷内衣、古今内衣、浪莎内衣、卡西龙童装、美特斯邦威服饰、贵人鸟服饰、CCDD女装、以纯服饰、阿依莲女装、真维斯服饰、淑女坊服饰、千百惠女装等近30家。经营模式有总代理、总经销、厂店直销、连锁店、代销等。
  电子商务
  1999年,庵东镇农业服务总公司,借助慈溪农业信息网产品交易平台,签订销售鲜蚕豆3000吨订单。
  2011年,位于西三村的旺圣鹅业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朗德康”鹅肥肝通过淘宝网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在线上销售,成为全国首家专售鹅肝的电子商铺,网络辐射北京、广州等60余座一、二线城市。当年销售6500公斤,价值320余万元。2016年,销售7140公斤,价值400万元。累计生产鹅肝3万公斤,产值1500万元,均在网上销售。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合格率100%。淘宝店铺已达到皇冠级信誉,好评率99.9%被评为浙江省消费者信得过单位。
  2016年,居民通过淘宝、天猫、京东等网,络平台购物已成气候,且交易兴旺。境域有42家购物及服务网店,19家工业企业通过阿里巴巴等平台网上销售产品。交易商品有家电、服装、日用品、厨具、洁具、农产品果蔬等,提供服务有物流、餐饮、住宿、美容等。
  第三章 商品购销
  庵东历来主产盐、棉、粮食为商贸的大宗商品,常以海盐易米,货源主要为省内的海宁。抗日战争时期,粮源受阻,米价飞涨。延至解放初,米荒加上少数投机商家抢购,大米市价涨至每斤2000元(旧人民币)超过国家销价1倍以上,且有价无市。政府统筹以盐换米,成立国有粮油机构,粮食供应趋于平稳。1950年代,粮油、棉花实行统购,部分生活必需品采取凭票凭证限量供应。改革开放后,恢复集体合作商业,发展个体商业,开放集贸市场,实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多渠道流通,商业发展迅速,各种票证逐渐取消,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至1992年,取消粮油票证敞开供应。商品的品种更趋丰富,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第一节 粮油
  民国时期粮况
  境域盐丰渔盛,食米匮缺。民国时期粮食皆私商经营。民国9年(1920),人和街米店有陈森和、赵万盛、邹恒泰、顺和盛、同大、冯聚兴、王性和、恒和8家。“千盐石米”为基准交易价。大米多来自海宁县硖石6家米行,派遣“班选”(收账员)驻庵东代办业务。每年3期结账,可信用赊欠。民国26年后,硖石沦陷,米源断绝,改向乍浦、宁海进粮。庵东米商除专营米商,兼营者10余家。民国30年5月,庵东沦陷后流通汪伪储备券。民国32年,汪伪特区政府在中街设粮食配给所,垄断粮食经销。汪伪储备券贬值,致粮价陡涨,盐价骤降,低至“千盐十(斤)米”。盐民以麸糠果腹,挑私盐、咸泥螺去余姚县山区换粮者众多。抗战胜利后,米市稍有好转,“千盐百(斤)米”左右。当时盐场72名篷长几乎均开地下米店,以结算盐资特权,抬高米价,以次充好,掺假使杂,强行推销,千盐跌至30斤米。民国34年末,盐场公署编制清册,让盐民直接领取盐资,取缔篷长调用盐资舞弊,此举收效甚微。民国35年4月,盐场公署贷款购米委员会实施贷款购米。盐工以盐板抵押,每板发米0.5斤。5月下旬,西一场区到米466石,在西街租民房发米。米价365元,清算时355.19元,余额退还盐工。民国36年,境域粮荒再起。东街黄氏米店囤米450袋,后米价从1斤皮棉换米7斤,涨到只能换4斤。同年10月29日,盐场公署查获中街大丰米行囤米案。11月2日《宁波日报》载:“盐区粮荒极严重,庵东获囤米千石。”民国末年,粮价飞涨,30斤盐换南瓜1斤,240斤盐换米1斤。
  解放初粮荒
  1949年5月解放时,庵东粮荒未解。6月,市上乏米可供,米商买空卖空,只开白条:“凭条即付大米××斤”盖上米商戳印。白条在市上转手流通。7月整整31天,人和街无粒米交易,民众以杂,粮充饥。7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与盐场公署联名向浙江省有关部门发电求援:“近来庵东米,荒愈形严重,喊价每斤2000元,有价无市,目前情况非价格问题,系有无问题。余姚米源亦稀,无法大量接济,盐民迫于生计,有以产盐私运他地换米情事,依法虽属不合,衡情不无可悯。食米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场盐控制,务祈转请有关当局统筹调节,设法接济。”8月1日,米店才有米出售,价高质次。10月27日,盐场公署拨米,对盐民、牛车捆工、扛力等工人,以低于市价供应每户50斤,聊解民众食米之缺。11月,由浙江省财委统筹,民生公司经营,以浙盐换赣米,浙盐由庵东运出,江西大米直运庵东。盐务分局以14斤米收购原盐100斤。1950年5月,中国粮油公司成立庵东办事处,主任陈光寿。粮价复归“千盐石米”。时有私营米店18家,以源记米号为最大,资本额12000斤大米,多向办事处批发后零售。米源来自余姚、宁波、萧山县临浦镇等地。是年,销米800余万斤,八成销盐民,两成卖居民、农民。1951年,输入粮食1500万斤,私营米店仅存7户,兼营米店1户。1954年7月,成立粮食管理所,随后在盐区东西两边设供应站5个,至次年6月,销粮食1942.40万斤。至此,庵东盐区粮荒解决。
  解放后粮油征购
  粮食 1953年11月,庵东盐区成立粮食统购统销办公室。1955年,实行“三定”政策(定产、定购、定销),一定三年不变。庵东全区核定产量(定购)226.50万斤;三留粮2350.60万斤(口粮2320.10万斤、种子粮15万斤、饲料粮15.50万斤);财政、酿造、复制行业、差额粮99.90万斤;定销2224万斤。1958年,实行粮食包干,五年不变。增产不增购,减产不减购,后改一定一年,至1964年。1965年,调整统购指标,复为一定三年。至1971年,征购任务一定五年。是年,庵东人民公社包干总产量(定购)168.88万斤,三留粮457.44万斤(其中口粮人均495斤),定销288.56万斤。1979年,为农民休养生息,再次调整统购指标。1981年7月,征购基数调减,分基数与加价收购两部分,后者收购价高于前者50%,农民收入增加。1981年,收购春粮
  108.90万斤;1982年,收购295万斤;1984年,为320万斤。1982年4月,实行粮食征购、销售、调拨“包干”一定三年。1985年,粮食统购改合同定购。1987年,合同定购与奖售化肥、柴油、发放预购定金“三挂钩”,以鼓励农民种粮售粮。1991年,庵东粮管所收购保护价大麦1.6万吨,占全市22%。2000年,合同定购政策取消。
  油料 1953年,境域实行油料统购。随后由国有油脂公司委托供销社代购。1956年起,由粮管所统一经营。实行比例收购:油菜籽按产量75%收购,25%换油;棉籽除每亩留种20斤外,全部收购。1957~1960年,按产量全部收购。1962年,实行包干制,全购全销,余油生产队只购不销,自给与缺油生产队不购不销,投售奖励:油菜籽每100斤奖油票4.50斤;棉籽每100斤奖油票1斤。1966年后,油菜籽、棉籽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100斤28元、6.70元。1979年,又分别提高到每100斤36元、10元。1981年,庵东镇统购指标11.16万斤,每亩20斤,三年不变,取消奖售。完成统购任务后,可上市交易。是年,粮管所收购油菜籽86.68万斤,蓖麻912斤。1983年后,完成收购任务后,油料放开,多渠道经营。1985年起,由统购改合同定购。1987年,庵东区定购指标260吨,结算基数208吨,采取定购任务与农民留籽换油办法,每投售100公斤油菜籽,发14公斤兑换油票,并奖励标氮肥14公斤,退菜饼45公斤。收购价每50公斤为50.40元。
  1992年末,取消定购,油料放开经营,粮食部门随行就市收购。
  解放后粮油销售
  粮食 1954年6月,境域对非农业人口实行凭证供应粮食,船员每月43.50斤,机关干部每月27.50斤,居民每月23斤。1955年9月,全国实行票证制度。10月,粮食复制品面、年糕等均凭购粮证购买。1957年,境域人均年消费粮食640斤,高于全县、全省、全国平均标准。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全区办公共食堂79个,供37585人吃饭。1960年,盐民定粮实行低标准,民众普感饥肠辘辘,或挖草充饥,或麸糠果腹。1960年1月起,盐民居民以人定量,按年龄、职业、工种、劳动负荷分档次计算到户,按月供应。年龄增长,以岁调整;工种变动,季度核定;临时出差、夜餐申请补助。发浙江省定额粮票,装订购粮证,凭证凭票买粮,逐次记录。是年3月,饮食行业熟食品、面条、年糕凭粮票供应(一度外加凭汽车票供应)。1961年3月,妇幼浮肿病患者凭医生证明,供应“营养粉”(即黄豆粉)。10月,城镇10周岁以下儿童每人月发糕饼票1斤。1962年第四季度至1963年1月,先后给职工与居民月发熟食票1斤。1966年8月起,提高粮价,干部职工发粮食补贴每人每月2元。1961年7月,盐区实行原盐奖粮政策,每百斤原盐奖粮票半斤。7~9月,全区实收原盐148.17万担,奖粮票74.09万斤。1963年,奖粮票117.35万斤。1964年,按盐质分档奖粮票,一等盐奖0.70斤,二等盐奖0.50斤,三等盐奖0.30斤,四等盐无奖。1962年,供应象山鲜番薯,按30%比例搭配,每斤粮票折买番薯7斤,是年,供应鲜番薯271万斤。1971年,粮食实行议价(高于粮票价)销售,补充口粮不足。熟食行业经营议价点心。当年,核定境域议价粮40.32万斤,其中熟食行业6.83万斤。1981年4月,粮管所建粮油市场,以经营议价为主,至年末,交易总额16.64万元。是年,粮管所发放定量粮票2936.89万斤,销售粮食回收粮票2853.91万斤。1985年4月,改革粮票发放政策,停用周转粮票,奖售粮票。
  1992年9月,停止使用粮票,粮食敞开供应。2016年,境域有个人粮店36家,销售东北、江苏、安徽等大米及面粉、杂粮,亦有泰国进口米供应。其中以庵东购物中心、华润万家金都店等2家超市销售品种最多,且屡有特价优惠。
  油料 新中国成立前,居民食用油多从宝兴油烛店及南北货店购买,品种以棉籽油、菜籽油为主,麻油较少,板油从肉店购买。
  1950年5月起,食用植物油由中粮公司和粮管所委托供销社代销。1952年,供销社销油40848斤。1954年1月,实行计划供应,凭证限量。时菜油每斤5200元。6月1日起,每斤6300元。是年,供销社销食油65700斤,木桶为大包装,后改铁桶,每桶360斤。1956年11月起,盐、居民每人每月限购4两(16两为1斤),单人户6两。1958年起,凭票买油,居民盐民每人每月2.5两(10两为1斤),单人户4两。1962年,饮食食品复制行业用油计划分配供应。1963年,供销社代销食油13.46万斤。1964年6月,提高销售价格,菜油每斤0.75元,棉油每斤0.66元。时猪油俏销。1965年10月,盐民居民油票每人每月增至4两,逢国庆、春节有补助油票。1981年,粮油交易市场销议价菜油和棉油45964.50斤,芝麻油711斤。1982年5月12日庵东供销社东副食门市部误售桐油当食油,致58户101人中毒,医药费由发货单位粮,管所承担。1981~1982年,庵东供销社代销菜油11.63万斤、棉油13.15万斤。1985年起,居民盐民每人每年补助油票1.50公斤。1992年末,食油敞开销售,油票废。
  2000年后,境域居民弃食棉油,多从超市选购瓶装油、桶装油,品种有葵花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橄榄油、芝麻油等。农民自种油菜籽到油坊加工,自食有余,自由交易。
  第二节 棉花
  收购
  民国时期,境域植棉亩数少,品种差,产量低,棉农除土纺土织自给外,余棉自由交易,无专门收购单位。解放初,仍自由交易。
  1951年,庵东盐区人民政府发布棉花收购管理办法,规定无论公私企业经批准方可收购。是年,庵东供销社建收花站,站长陈芝水。随后为余姚县花纱布公司代购棉花,与农民签订预购合同。1952年,庵东区9乡预购棉花79.63万斤,发放预付定金大米(实物)19.40万斤,肥田粉(化肥)14590万元,棉仁粉6160万元。1954年,棉花统购,由庵东供销社统一经营。是年,收购棉花71.70万斤。1978~1980年,连续3年提高收购价格,累计提高39%。1980年,预购以生产队为单位订合同,以承包户按户预购,每亩发预购定金10~15元,年末收回。1981年,实行以户交售、开票,以队结算。1984年,推广“三定”(定村、定日、定秤)、“三凭”(凭人、凭花、凭卡发号)均衡收购法。1985年,改统购为合同定购。1987年,棉花复归指令性计划管理,仍由供销社统一收购,其他单位、个人不得收购。时庵东供销社有中心站、东一、四灶浦、西二、西三5个收花站,覆盖庵东区。是年,全区定购2303.55吨,实际收购2641.90吨。其中超千斤投售种植大户336户,售棉219.43吨。有4户超双千(斤)大户为:西二乡诸湾村潘松田售1573.8公斤,西二乡下胡家村杨惠连售1021.2公斤,东三乡滩晒场村费尧根售1105.5公斤,东三乡稳健村田守康售1103.3公斤。1991年,庵东区定购任务2094吨,实际收购超1倍多。1996年以后,收购量均占全市1/4左右。至2001年,供销社解体歇业。
  奖售政策
  1951年,以实物(大米、化肥)代预购定金,比例20%。1955年12月,超售部分奖售:每超100斤,奖售大米10斤,棉布10尺(3尺等于1米)。1961年9月,生产队每售100斤皮棉,奖售成品粮35斤,布票5尺,化肥30斤。1962年,改每售100斤皮棉奖售化肥85斤,布票10尺,食糖1.5斤,卷烟6包。1963年9月,改每售100斤皮棉奖售化肥50斤,大米35斤,布票10尺,食糖1.5斤,卷烟6包。超售另奖,每超100斤,奖售大米50斤。1978年,改奖售化肥80斤,超售另奖,超售1斤皮棉,奖售原粮1斤。1981年,每超售1斤皮棉,奖售原粮2斤。1983年,改为每售100斤皮棉,奖售原粮50斤,取消超售奖励。1984年,取消粮食奖售,改为每售100斤皮棉,奖售化肥80斤。1987年,每售皮棉0.5公斤,奖售原粮0.25公斤。
  换购政策
  1962年12月,以布票换购自留棉:每售1斤皮棉,2~4级换布票6尺;5~7级换5尺;8级换4尺。稍后,增加胶鞋换购超产棉:凡8级以上皮棉,每3斤换购胶鞋1双。1963年4~7月,临时以卷烟等商品,换购超产棉和布票。1964年1月,以布票换购木材,每500尺布票换购木材1立方米,其中杉木70%,松木30%。3月,调整为每400尺布票换购杉木1立方米,每300尺布票换松木1立方米。1966年,以布票换购自留棉,每售1斤皮棉,7级以上换5尺,8~10级换3尺。1972年,按棉花新标准,售1斤皮棉,5级以上换布票5尺。
  第三节 其他农副产品
  畜禽产品
  牲畜禽兽之皮、鬃、绒、肠、羽,统称畜禽产品五类,供军需、工业、生活之用,亦出口换汇。
  民国时期,有东阳货郎到庵东串乡走巷收购鸡鸭毛。用货郎鼓为号,以义乌饴糖兑换。亦有周边农民挨户收兑。以“鸡毛鸭毛兑煤头纸”吆喝,用坑边纸、火柴、针头线脑兑换。以此为业者兑糖阿根,住街后路北侧。
  1953年,供销社涉足畜禽产品收购。当年秋季物资交流会上,收购价值873万元的土、畜禽产品。后收购品种逐年扩大至牛皮、山羊皮毛、绵羊皮毛、小湖羊皮毛、黄鼠狼皮、兔毛皮、狗皮、猫皮、羽毛、猪鬃毛、猪肠衣、羊肠衣等,且收购额日益增加。从1959年6000元,1972年11500元,1979年16400元,到1986年22.36万元,为最高年收购额。
  长毛兔发展始于1960年初。1961年10月,实行兔毛奖售政策,每投售兔毛1元,奖售60%选购券,凭券可购食糖、卷烟等商品。“文化大革命”时期,家兔饲养骤降。1981年复苏,收购兔毛1371斤,1982年3614斤,1986年3570公斤,为历史最高年。
  畜皮有家养与野生之别。绵羊皮年均收购量不足百张,1973年462张,为最高记录。山羊皮年均收购量120张,最高为1976年448张。小湖羊皮量少价昂。庵东供销社收购员沈钿潮、陈水德熟谙“杀、剥、订”皮板加工技术,亲自操刀为投售户一条龙服务,年均收购七八十张,1979年最高,收购396张。野生黄鼠狼皮贵重,尤以冬皮为珍品,年均收购三四十张,1981年最多,为176张。狗皮、猫皮统称杂皮,最高为1983年,收购642张。
  1990年后,畜禽家养者减少,野生兽皮罕见,畜禽产品收购日渐减少至停止。
  再生资源(废旧物资)
  民国时期,境域无专业收购网点。唯兑糖担流动回收,量少价贱。
  1952年起,供销社设点收购破布、废鞋、乱麻、人发、牙膏壳、钢铁等。后增橡胶、塑料、铝锡、杂瓶、杂骨、报刊、旧衣,形成金属、造纸、化工、毛发、化纤、杂品六大类。收购网点遍及城乡。1958年,民众砸锅卖铁,拆窗售钢,支援“大办钢铁”。1959年,庵东供销社收购额为37000元。“文化大革命”开始,废旧物资统一由供销社收购,小商贩禁收。1967年,庵东供销社收购钢铁93200斤,杂铜915斤。是年,收购旧衣支援外地居民所需。小商贩解禁。1969年,收购价值8.26万元旧衣。1972年6月,慈溪县革命委员会发动钢铁、农药瓶收购运动。次年,收购钢铁20.41万斤,农药瓶9771只。1979年8月,复归供销社独家收购,任何单位、个人一律禁收。1984年,重申省管九大品种按规定上调,其中钢铁、有色金属继续由供销社统一收购。是年,庵东供销社收购钢铁265.60吨、杂铜2.87吨、铝3.26吨、锡1.48吨。1985年,工商所查获非法收购废钢铁2.81吨。1987年,开放钢铁市场,收购260.8吨。1991年,供销社收购废旧物资总额268.89万元,其中杂铜10.68吨、铝5.65吨、锡0.66吨、钢铁2701.30吨、塑料358.20吨、废纸198.10吨、橡胶9吨、破布25.10吨,为历史最高年。
  2000年后,废旧物资回收成热门行业,民间涉足经营者日渐增多。品种新增废旧淘汰家用电器。来自安徽、贵州等地农民工备车流动收购旧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街头巷尾吆喝声屡有所闻。
  2011年,境域有废旧物资回收站(店)34个。其中规模较大者有:元祥废金属回收公司,2010年建,址设卫生院旧址,面积2500平方米,年收购400吨;炳如塑料厂,2008年建,位于华兴村华泰路,占地1000平方米,年收购2000吨;金桥废金属店,2005年建,置浦东村,面积200平方米,年收购100吨;杭州湾杨海波废旧物资回收店,2003年建,店开下一灶村,占地200平方米,年收购500吨。至2016年,新增9个,其中富北村3个,海南村4个,新建村1个,
  虹桥村1个,规模不大。
  其他农(副)产品收购有榨菜、麦冬、络麻、丝瓜络、辣椒、海蜇、鳗苗、沙蚕等。
  第四节 生产资料
  工业、建筑原材料
  金属材料 民国时期,境域无规模工业,铁、铜、锡等手工业作坊所需五金材料,向外地采办,或利用废旧物资。
  1951年,盐区人民政府向境域外组织生铁3万斤,用于制造盐农生产工具。1953年7月,夏季物资交流会期间,翁源记五金店销售额639万元。1956年起,金属材料全部由上级部门按计划分配调拨,由慈溪县手工业联社经理部或县物资局供应。1979年后,金属材料多渠道经营,实行计划分配与议价销售双轨制。1990年后,民营五金商店陆续开业,规模较小,不够境域工业企业之用。2001年,镇域工业企业实耗生铁7412.55吨,钢材28045.63吨、铜材1248.35吨,铝材1001.60吨,多从外地市场购入。2016年,建成区经营五金材料商店有13家。另有经营钢筋等材料店4家,为建房提供金属材料。
  石灰、水泥 民国时期,东街陈义昌,西街义昌渭等4家建材店兼营石灰、砖瓦、沙石等。水泥鲜见,人和街唯晋康两店有“水门汀”(水泥浇铸)步梯。
  1952年,由陆顺泰、合记2家陶杂店经营砖瓦、石灰、沙石。1954年,2店资本2649万元,当年销售8791万元。1956年初,组建合作商店,次年划供销社。1954年始,供销社经营石灰业务,货源来自富阳等地,当年销石灰2862担。1958年下半年,光明人民公社在第一大队第五中队、第五大队第九中队办石灰窑。1963年,省轻工业厅下拨水泥100万斤、沥青2万斤、钢材8万斤,供盐业生产之需。1960年代,方家舍头建砖瓦窑,自产自销。1969年,供应水泥162.80万斤。1977年,庵东区办石灰厂投产,址设西一人民公社七塘北侧,年产石灰1200万~1320万斤。石灰石来自富阳等地。1981年,庵东供销社销石灰195.81万斤,水泥26.80万斤。次年,销石灰
  231.85万斤,水泥82万斤。1980年代,民宅陆续建楼,水泥钢筋结构空斗墙,兴石脚做基础,块石出自历山等地,黄沙来自上虞,砖瓦取自余姚观城等窑头,亦有河埠泊船零供,水泥紧缺。1985年,建东二砖瓦厂;1986年,生产黏土砖701万块。1988年,县下达水泥分配指标,庵东区为25吨,专用机埠(水库山塘)维修。1989年1月,庵东区公所分配农用水泥49吨,各乡镇按棉花面积与实际投售量各半比例分配。2016年,境域有水泥石灰店9家,砖瓦沙石供应处12个,为建房提供建筑材料。
  木材、毛竹 民国时期,木材均由私商经营,自由交易。境域居民多用于建房修屋搭草舍和做家具等生活资料。
  1951年,庵东特区人民政府向富春江组织输入木材300立方米,总值240万元。1952年,人和街继续经营木材等建材商品者有:叶先炎、义昌渭、陈义昌、陈章福4家,从业5人,资本总额4534万元。1953年,庵东供销社始经营木材,并纳入计划供应。时为盐业生产紧缺物资。次年,销木材254立方米,稻草3370担。1956年,私营建材店组建合作商店,1958年,并入供销社。1962年,庵东供销社供应木材910立方米,毛竹73700支,竹百篾2500把,风车用白布15100尺。1963年,省轻工业厅下拨盐区木材900立方米,毛竹10500支,百篾2500把,支援盐业生产。是年,庵东供销社按计划销售毛竹55611支,毛篙竹7085支,柄竹23365支。1964年,销毛竹105500支,为最高年。供应木材2570立方米,百篾1026把。1967年,销百篾842把。1967~1969年,大旱3年,原盐高产。盐民结伴向浙南私购木材,从山区偷运毛竹建房。1979年,工商所查获贩运木材0.5立方米,毛竹259支。1979年,庵东供销社实行双轨制:计划商品平价供应,议价木竹敞开销售。1980年后,开放木材、毛竹交易,多渠道经营。1993年,供销社销建材商品685.58万元,其中木材销7064立方米。2016年,境域有木材行10家。
  装潢材料 民国时期,境域民宅简陋,草舍众多,瓦房低矮,没有装潢一说,唯盐场公署红楼有油漆粉刷地板,民间有漆匠阿堂、阿其专事家具及其他木制生活用具油漆。
  1952年,有张金泰、华彰2家商店,经营油漆、颜料、涂料、染料等商品,至1954年,2店资本总额4426万元,销售5940万元。1956年3月,组建合作商店。次年,划入供销社。1950~1970年代,公共建筑少有装潢,请漆匠师傅粉刷。1980年代后,民房渐次改善,从草舍、平屋、楼房到别墅,催生建筑装潢行业发展,装潢材料商店应运而生。陆续供应瓷砖、马赛克、墙纸、锯屑胶合板、三夹板、玻璃、钢窗、铝合金门窗、防盗门窗、窗帘、卫生陶瓷用具等。2011年,境域有装潢材料商店32家。2016年,有装潢材料店53家,其中喷涂漆行业13家。另有家具店10家:名门家私、人和家私、好运家私、佳美家私、人和家居、以诺家私、文霞家具、阿建家居、燕飞家私、明艺家具。
  盐农业生产资料
  化学肥料 民国时期,化学肥料(简称化肥,俗称肥田粉)极少。1952年,化肥统一由供销社经营。是年,全区9乡预付棉花收购定金,其中有价值14590万元的化肥,价值6160万元的棉仁粉作定金。1954年,庵东供销社销化肥5.23万斤,饼肥2.14万斤。1956年,按种植面积供应化肥。1950~1960年代,居民发“料缸钿”(人粪料卖出款),农民买人粪肥,弥补化肥不足。1961~1984年,棉粮生猪收购实行化肥奖售政策,奖售品种数量不断调整。1960年代起,过磷酸钙销量大幅上升。1970年代,液氮(氨水)效高价廉,备受农民欢迎。时慈溪农药厂西门口,农民车拉舟载,起早排队抢购氨水。1979年后,供销社施行“一次管理,自由购买”农民自主掌握施肥
  权,化肥销量递增。1988年,化肥专营。是年6月,境域576户种棉,大户按种植面积获供外汇尿素每亩5公斤。同年10月,慈溪县人民政府下拨庵东区520吨碳铵肥。庵东区公所按全区可耕面积分配,每亩9.90公斤,发票供应。1990年代初,为化肥销量高峰期。1990年,庵东供销社销磷肥3274.80吨,氮肥3898.70吨(其中尿素2005.30吨,碳酸氢铵1893.40吨)。1993年后,农民用化肥日渐减少,化肥先后放开经营,供销社销量陆续下降。至1995年,庵东供销社仅销化肥4482吨。2001年,庵东供销社解体,职工朱建国续操旧业,组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经营化肥农药等。2011年,境域有农资公司(店)33家,共销售化肥1.01万吨,按总面积51553亩计算亩均使用化肥196公斤。2016年,农资公司增至37家。
  化学农药 民国时期化学农药鲜见。新中国成立初,农药品种仅限棉油皂、石硫合剂。化学农药有六六粉、滴滴涕。现售为主,赊销辅之,比例为6∶4。1952年开始,农药由供销社经营。1954年8月,除六六粉,其余均赊销,新棉上市回收药款。是年供应赛力散、西力生、二二三。1957年,推广剧毒农药1605、1059,初始效果好,后害虫抗药性增强,药效逐渐下降。1959年,庵东供销社帮生产队建配药站。次年,设农资辅导员,后改称生产辅导员,为人民公社农技员参谋,组织农民培训,辅导安全使用农药。1963年,庵东供销社销农药34129斤。1970年始,调入敌敌畏、乐果、呋喃丹,后使用杀菌剂、杀虫剂及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品种为甲胺磷、杀灭菊酯、杀虫双、井冈霉素、多菌灵、托布津、多效唑、矮壮素等。1973年,销农药93598斤。1978年,农药供需矛盾凸显,复用土农药水牛尿、棉油皂、石硫合剂。1981年,常规农药拆零供应。1988年,农药专营,供销社管卖管用管效果。1989年,庵东供销社建庄稼医院,为农作物防病治病。1990年,庵东供销社销农药73.72吨。其中甲胺磷11.77吨,菊酯类1.61吨,呋喃丹11.70吨,稻脚青4.65吨,除草剂6.21吨,硫酸铜7.72吨,多菌灵1.02吨,80%以上敌百虫2.49吨。1993年后,种植面积减少,农药放开经营,供销社销量骤减,1995年,庵东供销社销农药36吨。2002年起,境域禁售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有甲胺磷、对硫磷(1605)等19种。2011年,境域33家农资公司销售农药101吨,亩均使用农药1.96公斤。2016年2月起,农药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由慈溪市农业局发证。是年,境域有农资公司(店)37家。
  柴油、机油、桐油 简称“三油”,为境域重要生产资料,盐业为主,农用渔需次之。由供销社销售供应,偶以议价补充,救灾抗旱特供。
  1954年,庵东供销社供应桐油15264斤。1962年,庵东供销社供应柴油285200斤、机油43600斤、桐油1120斤。1973年,柴油实行计划供应,每年均以6位数供应,1979年为最高,销量1549560斤。机油按柴油供应量3.5%~5%比例供应,年均2万公斤以上。桐油供应量一般为4位数,1973年为最高,销量11392斤。1983年,庵东区公所分配抗旱柴油2万斤,按农业面积分配各乡镇,由庵东供销社供应。1988年8月,慈溪市农机局下拨议价柴油12000公斤,每公斤1.17元。同年12月,再拨议价柴油分配指标1万公斤,每公斤1.20元。1989年,下达盐农用柴油分项定量标准:棉地每亩每年0.5公斤;盐田每亩每年4公斤;压滩机每千瓦每年100公斤。1990年后,随着盐田大面积减少,“三油”供应也大量减少。2000年,境域乡镇工业企业实耗柴油540.32吨,汽油265.06吨,大部分从外地购入。2003年,实耗柴油1424.84吨、汽油350.26吨。2011年,境域有南北加油站、西二加油站、七塘加油站、庵东加油站、富北加油站等5家加油站,为汽车、摩托车供应柴油和汽油。2014年,增设宏兴村西北加油站。
  中小盐农具 境域中小盐农具种类繁多,铁器、木作、竹制兼备,尤以盐业工具庞杂。多由手工业者前店后场生产供应。其余从杂货山货店购买。或请工匠上门加工,或向作坊量身定制,或从集市庙会选购。清道光二十年(1840)后,永康人夏熔大落户东街,首开铁匠铺,专制铁铡、铧锹、翻抢、铁耙、拖刀、刮子、毛刀等盐农具。清光绪六年(1880)陶阿宏创办耙戽店,专制盐业生产工具耙戽。
  1952年,庵东供,销社经营小盐农具、药械。喷雾器租售兼营,赁费以月为期,按售价12%算;或以天计,每天2000元。1953年10月底,举办秋季物资交流会,5天销售中小盐农具11509万元。
  1956年后,土埭、竹器、木业、铁匠等手工业合作社分别制造中小盐农具,庵东供销社生产部及各分社供应铁耙、锄头、土箕、竹箩、竹篾、喷雾器等。1963年,庵东供销社销中小盐农具28500件,土箕1246双,竹篾911张,谷箩189双,粪桶495双,农药器械63台。1972年,慈溪盐业机械厂试制5马力压滩机成功。次年生产12马力压滩机,均销往盐区。1980年代后,民营中小盐农具入市。1990年,庵东供销社销中小盐农具7500件,喷雾器309架,竹篾880张,粪桶129双。2000年前后,二轻、供销社系统先后改制,企业解体歇业,中小农具均由个体户生产经营。2016年,建成区有中小农具个体店4家。
  第五节 生活资料
  猪肉禽蛋
  民国时期,人和街有戴茂盛、高春记、陈升大、房长新、邹永兴5家猪肉店。至1952年,5家肉店资本总额4476万元,与供销社同时经营。1954年,猪肉内销服从外销。凡140斤以上毛猪一律不准自销,均归供销社收购出口。当年,庵东供销社销猪肉6.81万斤。1955年,私营肉店建联营组织。1956年3月,成立合作商店,从业7人,资本额5677元。次年初过渡为庵东供销社门市部。1957年,猪肉开始凭票供应。投售每头生猪发肉票15斤。1960年,庵东供销社办饲养场(屠宰场),员工12人,场长成福来。春节供应猪肉每人3两。1961年7月1日起,实行生猪奖励,恢复“卖猪留肉”发10%肉票。1962年1月起,对知识分子、民主人士优先供猪肉、蛋。1962年12月,,集市议价猪肉每斤2.40元,鸡每斤2.30元。1963年4~7月,以咸肉换购自留棉与布票。是年,供销社销肉猪2835头,鲜肉19.82万斤,鲜蛋1816斤,肉制品47567斤。1965年春节,供应猪肉每人2.50斤。同年12月,临时降价至每斤0.57元。1966年春节,一次性敞开供应,每斤0.61元。7月,又临时敞开供应,每斤0.60元。12月18日起15天,临时降价每斤0.57元。1970年9月,取消饮食行业用肉优待价。1973年,鲜肉、禽蛋、咸肉、火腿等7种商品实行计划管理。1976年,供应剥皮猪肉。1979~1980年,猪肉剥皮3274张,支援皮革工业。1978年4月,收购鲜蛋1斤,奖售猪肉0.5斤。是年,鲜肉分割销售,整片价每斤0.69元,其他部位每斤:槽头三角肉0.57元、肋条肉0.71斤、无骨腿肉0.81元、杂排0.35元、脚爪0.50元、板油1.00元、骨头0.10元。
  1980年,庵东区食品站销售肉猪15088头。11月,猪肉售价提高42%牛羊肉提价58%鲜蛋提价31.6%敞开供应。1981年1月,继续实行“卖猪留肉”政,策,按除头净肉1,5%~20%发肉票返,还卖猪户。1984年10月25日起,生猪收购价提高,计划供应与议购议销并存。1985年4月,鲜肉零售价1.35元,干部职工发“肉贴”,每人每月4元。饮食业含肉产品提价55.6%。10月,猪肉购销敞开,价格随行就市。尔后,农贸市场公私肉摊同时经营。2016年,建成区元祥农贸市场和镇中心农贸市场有猪肉摊26个,牛羊禽肉熟食摊10个,出白家禽摊5个,鸡肉鸭肉摊10余个。另有庵东购物中心、华润万家金都店销售猪肉、出白家禽及鸡蛋。
  食糖 糕点
  食糖 民国时期,食糖由南货店兼营。品种有红糖、砂糖、绵白糖、冰糖等。境域居民称红糖为黄糖,多来自义乌,叫义乌青,其余则产自台湾、广西等地。产妇吃红糖,燕窝炖冰糖,粽子醮绵白糖,做糕点用砂糖。陈水记(时称蛋包阿水)南货店前店后场,做赤膊罗丝糖、棒头糖。吴顺记制糖球、老鼠糖球。民间自制冻米糖、花生糖、黄豆糖。
  新中国成立后,食糖先后由个体商户和供销社经营,货源偏紧。1952年,凭供销社社员证供应红糖。义乌青每斤4800元。是时,孩童以尝棒头糖为乐。1954年12月,食糖凭票供应,每人每月2两,干部职工5两,产妇4斤,婴儿0.5~1斤。是年,庵东供销社销食糖69800斤。1961年3月,高价糖果应市,平均价2.52元。1962年,白砂糖高价每斤3元,居民望价兴叹。民众买糖精替代。1963年,庵东供销社销食糖78300斤,销糖果8000斤。1965年春节,增发食糖票每人0.3斤。是年,白糖、古巴糖、糖果敞开平价供应。1980年第一季度,食糖复凭票供应,每人月0.3斤。1981年,庵东供销社销食糖42.18万斤,糖果12.24万斤;次年,销食糖49.18万斤,销糖果7.12万斤。1984年10月,市场部分商品现抢购风,白砂糖也遭抢购。1987年9月15日食糖临时短暂凭票供应。尔后,境域居民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减少糖的摄入,刻意少,吃甜食。1990年,庵东供销社食糖销量降至16.80万斤,销糖果2万斤。1995年,糖果仅销8000斤,红糖滞销,伤风感冒时泡姜茶偶尔食之。迄今,超市食糖货源充足,销量平平。各式糖果品种繁多,软硬兼备,口味多样,尤以咸味糖果一枝独秀。结婚喜糖包装精美,价格不菲,销路尚佳。
  糕点 旧时坊间称糕点为茶食、茶果、糕食。品种有豆酥糖、麻酥糖、夹沙椒盐大饼、桔红糕、玉带糕、松仁糕、绿豆糕、桃玉片、蛋糕、蛋卷、雪花饼、各式月饼、油枣、雪枣、麻枣、桃酥、香糕、饼干等。陈水记、震和、吴顺记等南货店前店后场,自产自销,兼批商贩。民国27年(1938),朱氏兄弟先后从绍兴迁入庵东开糕饼店,糕饼阿大,糕饼阿三之称至今未变。
  1952年,人和街尚存南货店9家:陈水记、苗锦堂、马法记、俞潮记、项源顺、震和、裕旭、马永幸、萃利纯,从业12人。除经营糕点,还营销桂圆、枣子、荔枝、莲子、蜜枣、冰糖、白糖、红糖、黑白木耳、粉丝、花生、花生米、南瓜子、西瓜子、葵花子、米仁、笋干、火腿、香肠等南北货。时包装继承传统,以粗细草纸,按货品多少、大小、形式包成斧头、长方形、角子包,正面置油印广告,红纸喜庆,店号黑字,咸草缚之。1956年初,私营南货店均归庵东供销社副食门市部。1958年后,糕点产销分离,由庵东供销社食品厂加工生产,供应全区6乡1镇,用大铁箱运送到农村糕点销售网点。1961年3月,实行高价糕点,平均价每斤2.57元,少人问津。是年9月,城镇居民发票供应糕点。1962年4月,糕点凭证限量供应。1963年6月3日糕点敞开供应。是年,庵东供销社销糕点6.64万斤。1980年代始,民营食品工业发展,,沪甬杭各式糕点大量涌入境域,传统糕点日渐稀少,庵东供销社糕点销售每况愈下,1981年销23.59万斤;1982年销18.90万斤;1990年仅销4.76万斤。2016年,境域有个体蛋糕房13家,兼营糕点副食品店57家。
  水产品
  境域盛产海鲜。根据季节和潮汛,形成早晚两市,供居民尝鲜。盐民就近捕捞,自食有余上市交易。盐泥螺、盐沙蟹、盐虾籽为常备菜肴。民国初年,人和街鱼蔬行应运而生,以中街冯聚兴为大,中介为主,兼营批零。1940年代,集镇部分商贩自发成立小菜联营行,收购盐农民捕捞和生产的渔货蔬菜,批发给周边小集市行贩。淡水鱼有鲫鱼、河虾、青鱼、鳙鱼从绍兴等地贩入。黄鱼、带鱼、墨鱼、油桐鱼、马鲛鱼多来自舟山等地。
  1952年,人和街鱼蔬摊店有张聚和、金潮记、封文龙、朱润记、陆惠涨、俞信尧、马生荣、马纪法等18家,总资本6712万元。1955年建联营组织。1956年成立鱼蔬合作商店,设东西2个分店,从业人员19人,刘安仁任经理。次年,过渡为供销社水产门市部。后另设调拨站,专为七塘以北各分社、合作商店发送水产品。1966~1978年,水产品由庵东供销社独家经营。时舟山大黄鱼每斤0.35元,钓带鱼每斤0.29~0.31元,网带鱼每斤0.27~0.29元,墨鱼每斤0.18元,剥皮鱼每斤0.18元。民间交易本地梅鱼仅每斤0.08元,黄蛤蟹(青蟹)每斤0.35元。商店下乡兜售大黄鱼卖剩腌制咸黄鱼,或剖肚晒干成黄鱼鲞。1980年代起,野生海产品减少,产量锐减,海涂养殖兴起。1990年代引进南美白对虾,为市场提供大量货源,价贱时仅卖每公斤20元,居民冰箱冷冻,随时食用。2000年后,消费结构变化,疏淡禽肉,青睐鱼虾,水产品随行就市,价格攀升,尤以地产野生海鲜为贵,价格论两不报斤。2016年,建成区中心农贸市场有水产品摊位44个,元祥农贸市场水产品摊位19个。
  卷烟
  民国时期,老惠丰(兄)、新惠丰(弟)烟店分设人和街东街、中街;冯开棠开烟店于中街。主营烟丝,兼营纸烟,解放后转行。卷烟摊店多托航快船往返余姚进货。1950年,20支装“双斧”牌香烟每包1658元,其他品种有“大联珠”“银行”牌、“美丽”牌、“老刀”牌、“前门”牌、“哈德门”等。1952年,集镇有烟杂店13户。1953年初,余姚专卖局设批发部于中街,职员5人。次年,烟酒行业组建联营店7家,归专卖局领导。时推拆包以支零售。是年,销卷烟2.51万条。1955年初,“大联珠”香烟每包1900元。1958年5月,烟酒批发业务归庵东供销社经营。经济困难时期开始,卷烟凭证定量,“老烟鬼”以玉米胡须、拾烟蒂过瘾。1962年4月开始,卷烟凭票供应,丁级烟“经济”牌每包0.08元,“大红鹰”牌每包0.13元;丙级烟“雄狮”牌每包0.18元,“新安江”牌每包0.24元;乙级烟“五一”牌每包0.29元,“上游”牌每包0.34元;甲级烟“牡丹”牌每包0.45元,凤毛麟角。偶有省外低档烟免票供应。时流行烟嘴,木制、玻璃制都有。1963年,庵东供销社销卷烟15.38万条。乙级烟批条子特供,称“上游”牌卷烟为“干部烟”。1970年代末,“青松”牌过滤嘴卷烟面市。1980年代起,卷烟市场混乱,货源渠道双轨,专卖与市场并存。近去周巷批发市场,远涉浙西、浙南。假烟充斥市场,个体户以签名售烟以示诚信。云烟“红塔山”牌与甬产“北仑”牌、“宁波”牌竞相进入;外烟“良友”牌、“健”牌、“三五”牌流行,女士细支烟受宠、50支听装烟青睐。第二商业公司卷烟批发业务数量巨大。1990年代末,慈溪市烟草局重设庵东经营部,址设市场路26号。个体卷烟经营户重发证照。2001年,振东居委冯国庆、郑雪君双获宁波市烟草局“专卖知识竞赛”一等奖。2000年以后,高档卷烟销量大幅上升,“中华”牌(软盒装、329喷码)、“冬虫夏草”牌、“熊猫”牌、“利群”牌(花颜色)、“和天下”牌、“黄金叶”牌等名烟风靡市场。2011年,境域个体卷烟经营者57户。2012年3月,国家烟草专卖局规定,市场上不能销售每条(10包)超过1000元的卷烟。限价措施出台后,“天价烟”在柜台消失。2016年,有卷烟经营户255户。
  酒
  民国时期,境域唯泉源慎酱园酿黄酒、白酒,前店后坊,自销兼批发。1952年,人和街经营酒业者13户。是年,天元同和酒厂供应酿酒,黄酒、白酒甏装,有45斤、50斤、55斤装三种。1953年,酒类专卖。1954年,专卖公司销酒18.88万斤,庵东供销社销酒3.62万斤。1956年,泉源慎公私合营归庵东供销社。时有烟酒合作商店8家,从业70人。1957年,悦源协乳坊并入泉源慎,称酿造厂第二门市部。1958年5月,酒类批发业务划归庵东供销社经营。1959年,庵东供销社酒厂划并浒山酒厂。黄酒主要向天元同和酒厂进货,水路沿七塘江直运塘北各分社商店寄存。天旱时由手拉车送货,按实际销售结账付款。1962年4月,黄酒凭票供应。1963年12月1日起,以小杂粮换酒,每斤杂粮换白酒0.50斤,或换黄酒1.50斤。杂粮换票,然后以票取酒。1963年,庵东供销社系统销酒62.11万斤。1965年春节,每人发酒票2.50斤。1968年,供应红刺根、茹干、橡子为原料白酒。时有散装高价白酒免票供应。瓶装白酒滞销。1970年代末,始供啤酒。初时乡人口味不适,销量甚微,以批发价促销。1976年1月,白酒临时发票供应。1981年,庵东供销社销啤酒6.53万斤。1983年2月,黄酒敞开供应。1985年1月,废打酒锡提,改用不锈钢标准提。1990年,庵东供销社销黄酒141.40吨,白酒73.50吨,啤酒98.60吨。啤酒占酒类总销量31.5%。尔后,酒类销售结构发生变化,甏装黄酒、白酒逐渐减少,啤酒畅销,易拉罐啤酒、瓶装黄酒和红酒迅速流行。法国大小拉菲、卡斯特等红酒,茅台、五粮液等白酒以及XO、人头马等洋酒成宴会酒席和礼尚往来新宠。
  五金交电
  旧时五金商品由个体手工业与私商兼营,品种以元钉、铁丝、螺丝、螺帽及铁制小农具为主。
  1950年,开量具店1家。1952年,庵东供销社经营铁锅、菜刀、榔头、元钉、铁丝等五金业务。1953年7月,集镇举办首次物资交流会,庵东供销社销价值155万元的铁制小盐农具。私营店销价值1352万元的五金。1959年,自行车计划分配,凭票供应。是年,印度尼西亚华侨应德源夫妇回庵东探亲时,携半导体收音机,令乡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1960年代末,半导体收音机、电度表、电灯泡始销。1967年,庵东供销社销元钉26156斤、铁丝22264斤。1972年,庵东供销社销自行车164辆、电灯泡11383只。1980年代,电视机、电风扇、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陆续面市,时货源紧缺,供不应求,一机难求。1982年,庵东供销社五金交电类商品销售额100.28万元,1986年,达231.01万元。1986年,庵东供销社综合商场新开,内设五金交电专柜,兼营维修。1988年,销自行车4250辆、电视机1301台、电风扇856台、录音机467台、电冰箱81台、摩托车29辆、洗衣机180台、录像机5台。1990年代后,电热毯、电烫斗、电暖宝、浴霸、电饭锅、微波炉、电磁灶、电茶壶、电热水器、电脑、空调等家用电器长销不衰。2000年后,等离子、液晶等大屏幕彩电、家庭音响、电动自行车、数码相机、家用摄像机等先后上市。2016年,建成区有五金家电商店18家,家电维修店6家,小五金修配店7家,自行车、摩托车、电瓶车商行14家,均为私营。金氏兄弟合营银都家电卖场规模最大,址设七二三大街。
  棉布百货
  民国时期,孟氏兄弟在中街开布店,兄为晋康生记,弟冠晋康良记。百货店以新天成最具特色,临门由实物烟管头作广告,市井称其“烟管头”。1949~1950年,人和街有棉布摊店10家。1950年7月,慈溪县百货公司设庵东经营组,职工5名。是年,私商销棉布870匹(每匹40尺),百货公司销356匹。时龙头细布每尺价3035元。1951年,集镇百货日用必需品购进35亿元,其中棉布3600匹,价值10亿元,货源来自沪杭甬。1952年,存晋康、陆佐臣、俞信兰、高涨标、顾元林等布店5家,资本总额16736万元;周天成、周正南、陈志林、新天成、谢素珍等日用百货店12家,资本总额9008万元。1954年,销棉布4155匹、胶鞋2928双、肥皂187箱、毛巾2484条、火柴526件、袜子13212双。时价工农蓝布4250元/尺、哗叽花布3950元/尺、元布4250元/尺、白布2950元/尺、414毛巾8800元/条、肥皂3200元/条。1954年9月,棉布凭票供应。1956年,棉布百货业均归庵东供销社门市部。1957年8月,慈溪县百货公司重设庵东批发商店。1957年,庵东供销社销棉布86.24万尺、卫生衫裤3340件、胶鞋4462双、毛巾10207条、袜子26567双。1962年,省轻工业厅先后特供庵东盐区劳保胶鞋9685双、毛巾每人2条、残次布8886尺。1950~1970年代,凭证发票限量供应者,小至火柴、肥皂、卫生纸,大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化纤布、人造棉备受青睐。“三五”牌座钟和上海“凤凰”牌、天津“飞鸽”牌自行车一票难求。塑料鞋俏销,解放鞋长销不衰。1978年,凭侨汇券选购部分棉百商品。1979年,陆续放开供应。1982年,庵东供销社日用工业品销售额431.95万元,其中棉布6.77万尺、化纤布5.60万尺、棉毛衫裤22230件、袜子19340双、汗衫背心9340件、胶鞋38490双、全塑鞋5720双、毛巾31490条、卫生衫裤50件。1983年5月,针棉织品免收布票。12月,棉布敞开供应。1984年10月,被单布等商品抢购,不久由被套取而代之。1990年后,义乌小商品市场、江苏南通服装市场、温州鞋市场、钟表市场成进货渠道。1992年,销手表1981只、钟815只、皮鞋7080双、胶鞋33250双、全塑胶4170双、缝纫机450台、自行车3304辆。2001年起,棉布百货商品均由个体商户经营。2011年,境域有日用百货店35户,棉布服装店76家,鞋服知名品牌专卖店近30家,日杂陶瓷店21家。2016年,有棉布服装店111家,其中建成区98家,日用百货、掏杂、鞋类商店126家。
  燃料
  境域居民素以柴草为燃料。农家用豆秆、麦秆、棉秆、稻草煮饭做菜烧开水,庭院叠蓬备用。盐民和集镇居民买柴作薪,品种有杉柴、松毛、柴爿、木炭等小木散材。1952年,集镇有利民、娄森盛、罗志昌、公大4家柴草行。从业9人,总资本540万元,销售15688万元。时五塘内河码头为柴草交易市场。1954年,销稻草3370担。1956年初,组建柴草合作商店。1957年,划归庵东供销社。1962年,庵东供销社向居民供煤(球),每人月发15斤煤票。并在庵东盐区推广,改柴灶为煤灶。1963年,试用煤灶7000多户,销煤77.60万斤。庵东供销社塘北6个分社均设煤场供煤。1968年,庵东供销社销煤66.94万斤。1979年,定量煤票调整为每人每月20斤。供长兴煤多,淮南、山西、枣庄煤少。矸石降价,庵东供销社年亏损2.50万元左右。时风行经济炉(俗称“五更机”),用火(煤)油、柴油作燃料,一度市上经济炉一炉难求。1981年,庵东供销社销火(煤)油21.53万斤,销柴油118.78万斤。1995年,庵东供销社销煤5360吨。
  1980年代中期,西街居委王国如首开瓶装石油液化气站(俗称煤气站),每瓶价10元。后供应面迅速扩大,单位送煤气票,发煤气补贴。1980年代末,庵东供销社设煤气代灌站,向职工加气换瓶,兼为民众代灌。迄今,境域柴灶、煤灶几近绝迹。煤球炉渐次消失,私营建龙煤饼厂多向厂家及外地用户供应煤饼。2011年,建成区有液化气代灌站7家,均上门收瓶送气入户,气源多来自镇海。2015年末,镇人民政府联合宁波杭州湾新区质检、工商、安监、消防、公安等部门对境域13家(涉及7个村)非法燃气代灌点进行取缔。2016年,液化气代灌站增至8家。
  中西药品
  旧时治病以中医为主。民国时期,人和街私营中药店有仁寿、养真堂、仁济、新仁济、益寿丰、卫生仁等6家。至1952年,6家中药店总资本5821万元。1954年,建联营组织。时新开“三八”西药店,销售371万元(中途歇业)。1956年3月,成立国药合作商店,从业8人,资本总额1万元,销售13028元。1957年,划归庵东供销社,称国新药门市部,中西药兼营,并负责村医药品供应,还聘老中医坐堂号脉问诊、代客煎药,后增设西街西药门市部,批零兼营。1999年,中西药店连人带店并入慈溪市医药药材公司,更名为慈溪市医药药材公司庵东分公司。2003~2004年,庵东分公司解体歇业。批发部人员由慈溪市公司另行分配工作,多数职工改个体经营,重新登记发照。2011年,境域有私营药店28家,其中神农大药房为下岗职工续操旧业,中西药兼营,药师上岗,设人和街东街老药店。医保定点零售药店4家:庵东大药房,驻七二三大街南段;普济堂药品有限公司,驻邮电路西段;正源大药房元祥连锁店,驻人和街西段;百姓药品零售店,驻七二三大街北段。2015年,医保定点由审批制试行审结备案制。2016年,建成区有私营药店18家,其中振东村5家,宏兴村7家,元祥村6家。
  图书文具
  新中国成立初,人和街有朱德新、黄文千2家连环画书摊。备座租看,老少兼有,每本租费100元。1952年,集镇有金甡大、源记文具店2家,资本额6614万元。1954年,销售额2820万元。1956年3月,公私合营并成一家。1957年,归庵东供销社门市部,经营文房四宝、文化体育用品,并为慈溪县新华书店代销各类图书、全区学校课本教材。1967年,搞“红海洋”棉布店红布脱销断档,波及文具店红纸供不应
  求,红油墨屡屡售罄。1967~1969年,,销毛泽东著作2.91万册,毛泽东像3.24万幅,张贴式语录3300张。1980年代后,个体图书文具店陆续开张。冬春物资交流会上,外地书商设摊拍卖图书。屡有书商上门推销四大名著、法律汇编、科普读物等廉价盗版书。2001年,庵东供销社文具部随企业解体而歇业。2011年,七二三大街有图书文具超市3家,均开架销售,经营商品多面向中小学生,兼售电视报、现代金报等报刊。元祥村在人和西街设报刊图书阅览点。2016年,境域有文具图书店13家,其中建成区7家,海星村有国明书店1家。
  移动电话
  俗称手机。1996年2月,GSM数字机面市。是年,振东村张振华在人和西街首开手机店,经营模拟机(俗称“大哥大”)与数字机。由于“大哥大”价格昂贵,时手机用户不足总人口2%。1997年后,“大哥大”逐渐被淘汰。1999年后,随着电信技术更新与移动通信资费下降,移动电话快速发展,手机店逐渐增多,但手机价格仍处高位。2002年后,“小灵通”开通,手机品种及其功能越来越多,价格陆续下降,用户大幅增加。至2011年,建成区有手机专营店18家,其中邮电路9家,七二三大街3家,镇南横路3家,庵宗公路、庵余路、人和街各1家。从业人员46人。经营手机品牌有苹果、华为、OPO、小米、诺基亚、步步高、三星、中兴、联想、魅族、酷派、金立、HTC等。价格从百余元至近万元,年销售400余万元。2011年后,各种品牌的智能手机成为市场新宠。2016年,境域有手机店43家,其中建成区23家,海南村14家,富北村4家,浦东村、桥南村各1家。
  家用电脑
  1996年,振东村张振华在人和街西街首开“振华电脑通讯经营部”,经营电脑。2000年后,信息网络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境域电脑逐渐由城镇普及到农村。据2011年统计,全镇家庭拥有电脑12946户。2011年,建成区有电脑专营店12家,其中邮电路4家,镇北路2家,七二三大街1家,人和街2家,庵余路2家。庵宗路1家,从业17人。经营台式电脑与手提电脑,品牌有联想、苹果、华硕、戴尔、惠普、SONY、清华同方、IBM等,年销售200余万元。2016年,建成区有电脑店13家,海南村2家,桥南村1家。
  第六节 票证
  1952~1991年,物资短缺,商品匮乏。国家对人民生活必需品采取计划供应、定量供应、组织供应、奖售供应、凭券供应、特需供应、高价供应、议价供应、敞开供应等9种形式。其中凭证凭票限量商品为多,尤以粮票、油票、布票使用时间最长,有“第二货币”之称。民众视票如命,弥足珍贵。任何票证都只含相应的商品供应指标,使用时还需按统一的商品价格支付货币。
  粮油商品
  境域1954年凭证供粮油。1955年9月,实行票证制度,发行全国粮票。有“四证三票”:居民购粮证(含票)、行业用粮供应证、饲料供应证、粮食关系转移证;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地方饲料票等。后增熟食粮票、周转粮票、奖售粮票。地方粮食部门自制印发的有:饲料票、桐油票、糠票、面酱票、酱渣票、豆腐香干票。1954年1月,食油凭证限量。1956年11月20日食油凭证定量,盐民和集镇居民每人每月发4
  两(16两制)、单人户发6两。1958年起,,买油凭票,盐民和集镇居民每人每月发2.5两
  (10两制)、单人户发4两。1987年前,以统销价供应的有全国粮票、侨汇粮票、浙江粮票、浙江定额粮票、军供粮票、行业用粮证、流动人口食油票、军供油票、特殊用油票、居民油票。至1992年,粮油票证停用。
  其他商品
  其他生活资料由供销社发票供应。1952年,凭社员证限量供应红糖、煤油。1954年9月15日棉布凭票,盐民和集镇居民每人每年21尺,干部教师每人每年28尺,均分两期发放,,结婚生育、死亡灾害可申请特种布票。是年12月,食糖凭票,每人每月2两,干部职工5两。1957年,猪肉凭票供应,农民投售生猪每头奖励肉票15斤。1957年6月,煤油凭票,每人每月2.5两。1959年6月6日肥皂凭证定量每人每月1/4条。1960年,按常住户口发购货证供应毛巾、袜子、汗衫、棉,毯、民用线等。是年2月,米饭、面条凭流动粮票供应。5月1日各种线毯凭布票供应。12月,毛线凭证,胶鞋凭票。1961年,发煤票供应盐民和集镇,居民作燃料。1月17日,食盐凭证定量供应。每人每月1.25斤。1月25日毛线凭证取消。8月15日肥皂火柴凭证限量。9月15日,盐民和集镇居民发副食品,供应证。1962年4月,烟、,酒、糖凭票供应。5月,水产品、糕点、酱油、豆制品、针织品、煤油、火柴、卫生纸、肥皂、民用线、木纱团凭证限量。6月25日凭证限量商品增加蚊帐、手套、帽子、牙膏、鞋等17种。12月,绸缎、被面、皮鞋等30种,商品凭购货券供应。1963年,搪瓷制品、铝制品敞开供应。5月8日食盐敞开供应。6月3日糕点敞开供应。至12月,凭票凭证凭券供应商品由年初58,种减到8种。1964年7月,18日肥皂、胶鞋敞开供应。1962年,砂糖、副食品、钟表、粮制白酒、茶叶高价供应。1965年,取消高价,平价敞开供应。是年1月13日春节发票供应每人猪肉2.5斤,水作品0.4元,糕点1斤,黄酒2.5斤,酱油3斤,白糖,3两,卷烟1包。1968年6月8日小杂粮换酒。卷烟凭票供应。1969年4月8日钟表、自行车等18种商品凭购货券供,应。12月底,毛巾、胶鞋、热水瓶、铝锅、搪瓷面,盆、奶粉、猪肉等凭证供应。1970~1980年,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电视机凭票供应。1970年8月15日毛巾、胶鞋等17种商品敞开供应。10月22日煤油敞开供应。1974年4月,火柴凭,证定量供应,1~6人户5盒,7人以上户8盒。,1976年,黄酒、白酒凭票供应,卷烟火柴、肥皂按月发票。1972年1月,煤油凭证供应。1980年1月,煤油、黄酒、食糖、肥皂凭票供应。1983年2月,黄酒敞开供应。5月4日针棉织品免收布票。12月1日棉布免收布票,絮棉敞开供应。1987年9月15日,食糖,复归凭票供应。1985年4月,干部职工发“肉贴”,每人每月4元。10月,猪肉放开,价格随行就市。1986年9月起,陆续放开自行车、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收录机、80支纱纯棉织物、中长纤维织物、电风扇、塑料凉鞋、布鞋、剪刀、锁、蚊帐、服装等价格。
  票证无价实有值。彼时,民间余缺调剂,交换交易频繁。或换食品实物,或现金买卖,成变相货币,屡遭查处打击。1978~1979年,工商管理部门(“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查获粮票1944.20斤,布票257尺,食油票13.50斤。
  第四章 服务业
  抗日战争初期,庵东成为海运物资的集散地,行商客户集聚,饭店、旅社等兴起,服务业发展较快。解放后,服务业体制多变。至1978年后,个体从业者增多,并逐步取代其他的服务类型。酒楼、饭店快速增加,餐饮业一派兴旺;旅店、农家乐形式多样,各种生活服务基本满足逐渐富裕起来的乡镇居民消费需求。
  第一节 餐饮业
  民国时期,集镇饮食行业兴旺,尤以“小上海”时期为盛,冠名饭店有11家:新泰馆、回味馆、湖州馆、复兴馆、如意楼、泰生饭店、滋味馆、大鸿运、天津味园、徽州馆、四味馆。
  1952年,人和街有饭店10家:邹龙道、新泰馆、陈良春、如意楼、湖州馆、杏花春、复兴馆、娄杏元、应金炎、冯焕美。其中6家“老字号”饭店10多年长盛不衰。饺饼店10家:张业寅、陆永康、陆阿生、史才渭、陆顺昌、张柏林、阮仁泉、张菊花、杨日康、胡水清。糕团店8家:协兴、同昌、久和、陈源昌、严合兴、吴顺和、吴法记、陈元昌。1956年3~6月,按行业组建合作商店:有合作饭店,从业12人,资本1133元;糕团店从业4人,资本500元;饺饼店从业18人,资本2233元;水作店从业13人,资本5133元;豆浆面食店从业7人,资本183元。1958年9月,均归光明人民公社供销部。1961年,复置合作商店。1969年,饮食行业均改供销社“三代店”(代购代销代营)。1980年,恢复合作商店。同年,在人和街西段建饮食服务大楼,三楼十开间,设饭店、水作店、理发、旅社。
  1982年,面食商店产品质量名列慈溪县榜首,获评慈溪县先进集体。1985年,镇建成区7家饮食业商店57人,全归庵东第二商业公司管理。1993年后,饮食业商店陆续解体歇业。
  2008年,海星村开农家乐餐饮店9家,从业102人,可容纳千余人就餐,年营业额3000万元,获评宁波市农家乐旅游服务特色村。至2011年,境域有私营饭店34家。其中镇评星级19家,阿国饭店规模最大,址设庵余路与七塘公路口,业主裘惠国,雇工65人,可供1000人同时就餐,年营业额1700万元。2011年,境域还有快餐店26家;夜宵排挡14个。人和街附近饺饼店3家,均由仙居农民开设,经营饺饼、油条、粢饭、豆浆、包子。
  2016年,境域有饭店酒家36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阿国饭店、宏兴海鲜楼、渔家海鲜楼、别墅海鲜楼、西二海鲜楼、水岸枫情饭店、兄弟海鲜楼、江南海鲜楼、喜洋洋海鲜楼、桥南饭店、桥头堡、新兴餐馆、顺旺基、聚味德、豪客来、益家大食堂、甬新味大食堂、方绿餐饮等18家,多以“海鲜”打牌子显特色。
  附:传统餐饮点心和豆制品名录
  干点心品种有:咸甜葱油饺饼(又称烧饼)、馒头、包子、淡面包、花卷、油饼、油条、小笼、油饺、生煎、蒸糕、花糕、骆蹄驼、粽子、糯米金团、如意年糕、水晶软糕、麻糍、熬盘麻糍、麻花、芝麻油团、上坟香饼、印饼、千层饼、粢饭、粢饭糕、艾青麦馃、海棠糕、烧买、扣包、梅花饺、洋饺、盒子饼、艾青团、油敦、糖糕、松花麦馃等。
  水点心品种有:阳春面、肉丝面、干面、冷拌面、青菜面、咸菜面、黄蛤面、鸳鸯面、鸡蛋面、牛肉面、香干面、炒面、馄饨、水饺、汤年糕、炒年糕(咸甜)、汤圆、酒酿圆子、牛肉线粉、鸡丝线粉、肉骨头粥、豆浆、豆腐花、红枣甜羹、绿豆汤等。
  豆制品品种有:嫩豆腐、压板豆腐、香干、油炠、素鸡、千张、千层结、豆腐皮、霉千张、臭豆腐、五香豆腐干等。
  慈溪庵东小海鲜美食节
  境域渔丰,盛产海鲜。“农家乐”饭店酒楼多以海鲜打牌子,显特色。
  2008年10月,庵东镇人民政府借助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热点,举办庵东首届小海鲜美食节,活动主题为:“观大桥雄姿,尝庵东海鲜;行在大桥,吃在庵东。”境域30余家“农家乐”推出本土小海鲜特色菜肴,既有传统的煎、炸、蒸、煮、烤..的美味,又有借鉴外地名菜的创新菜品,且价格优惠。评出十佳菜肴有:桥边农家乐的香炸游龙、海边人家的黄金海岸、南岸酒楼的红烧杂鱼、杭湾饭庄的大菜鲻鱼、沈家门海鲜的桥下海鲜羹、宏兴海鲜楼的宏兴三鲜、阿国饭店的红烧鲻鱼、渔家醉鲜楼的海鲜鱼头、水路湾酒店的南乳烤网章、渔人码头的渔家糟三鲜。
  本次活动与会食客2000余人。
  2009年6月,庵东镇人民政府依托慈溪市大桥国际经贸旅游节活动,举办(第二届)慈溪庵东小海鲜美食节。14天节庆期间,26家“农家乐”饭店酒楼纷纷推出镇店名菜招徕食客,且价格优惠。作为美食节重头戏的十佳菜肴评选,于6月10日举行。有22家“农家乐”饭店的厨师参赛。他们中90%以上受过专门烹饪培训,其烹调水平,食材搭配及刀工、盘饰,香色味堪与大酒店名厨媲美。经评委和食客品尝,评出十佳菜肴有:1+1海鲜会馆的1+1小葱鱼球、西二海鲜楼的庵东醋鱼羹、阿国饭店的海鲜凉汤、桥边农家乐的海鲜四宝、1+1海鲜会馆的江白醉虾、诚耀食府的荞麦汁煮文蛤、家乐堡的浓汤仔鱼球、桥边农家乐的桥边竹香鳗、水路湾酒店的铁板盐焗蛏子、西二海鲜楼的锅仔青蟹。
  当天活动还举行海鲜农家乐饭店服务员,厨师技能大比武,评选出“金牌”厨师、服务员。
  美食节之前,庵东镇人民政府表彰了2008年度“农家乐”服务质量星级饭店:阿国饭店为3星级餐饮店(奖金5000元);渔家海鲜楼、酒酒海鲜楼为2星级餐饮店(奖金各3000元);阿辉海鲜楼、宏兴海鲜楼、西一海鲜楼、江南海鲜楼为1星级餐饮店(奖金各1000元)。分别授予对应的星级标志牌。
  家宴厨师
  庵东人好客,自办家宴请客之俗由来已久。改革开放后,民众生活日益富裕,此俗不衰,且档次更高。每逢红白喜事、寿诞庆生、建房上梁、周岁满月、考学谢师,除假饭店设宴,多自办家宴,请厨师上门掌厨。厨师多为半路出家,也不乏专门进修科班出身,厨艺敢与酒店饭庄大厨媲美。且收费合理,服务周到。买菜洗菜烧菜一条龙服务,餐具厨具桌椅板凳配套提供。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有序发展家宴厨师队伍,2016年7月,镇食品安全办公室召集各村厨师培训,系统学习家宴申报备案流程与要求,家宴厨师上岗条件及食品原料采购、贮存食物留样、餐饮具消毒、餐厨废物处理等,有45人参加。经体格检查发“双证”上岗(健康证、厨师培训合格证),称“农村集体聚餐服务上岗证”有效期三年。首批发证38人,分布14个村。其中宏兴、海星、路湾各6人,下一灶5,人,珠江、江南各3人,马潭路2人,振东、元祥、浦东、三洋、兴陆、虹桥、西三各1人。
  第二节 其他服务业
  旅馆客栈浴室民国29年(1940)“小上海”时期,冠名旅馆3家:沪口旅馆,业主周金炎;东亚旅馆,业主陈荣香;越宫旅,馆,业主绍兴人孙开扬。另有无名客栈多处。
  新中国成立后,限制私营旅馆业。至1956年,客栈关闭。1955年建浴室(时称“混堂”),址设万嵩庵北侧,用木柴烧锅炉。1956年,浴室与旅社、印染组建综合性合作商店。1958年,撤浴室,庵东供销社在中街建旅社。1976年,旅社移址新百货大楼三楼。1984年,理发商店附设旅社,址在饮食服务大楼三楼。1990年后,私营旅社陆续兴办。1993年,庵北畈村王炳焕兴办全镇第一家宾馆——庵东宾馆。2011年,镇建成区有新天地、豪盛、天赢、奇特、金鼎、喜来登、正宇等宾馆旅社13家。新天地为镇评星级宾馆,址设庵宗公路西侧。2012年,元祥商务宾馆开业。至2016年,境域有宾馆旅社38家,其中建成区17家、海南村13家、三洋村7家、新建村1家。
  另有浴室8家,泳池6家。青少年游泳培训中心规模较大。
  照相
  1930年代末,大康照相馆始创,老板胡大康,方家舍头人,师从余姚名师叶梦天。初在中街张阿轩家租房开馆,业务日上,盈利颇丰,继于西街置房添景、生意大增。上门拍毕业生集体照。塔园留影照至今有人珍藏,并收入《慈溪老照片》(2016年12月出版,第11~12页),同时收入的还有盐工子弟学校、盐业公司同行、盐务税警警员、盐业工会成立等10余幅合影照,均出自大康照相馆1938年至1949年2月所拍。时胡大康名播姚北。1956年,大康照相馆公私合营,成庵东供销社门市部,子媳入馆承业。1980年,移址饮食服务大楼,规模扩大。1995年撤销。
  1980年代后,个人自备相机日益增加。1990年代起,个体照相馆陆续开办。至2011年,建成区有照相馆5家,其中海燕照相馆为胡大康幼子所开,址设七二三大街南桥头,子承父业,技术设施胜于父辈,相机彩卷、数码扩印、光盘刻录、证件快照一应俱全。2016年,境域有照相馆6家:风摄影、佳艺、海燕、迎春、东海、灰姑娘。
  理发美发
  民国时期,境域从事理发业者颇多,不少从天台到庵东谋生,网点遍及盐场,或开店迎客,或走村串户“夹乡”。俗称“剃头师傅”沿延至今。
  1951年5月,自发组织,并经庵东盐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理发同业公会,会员达59人,主任陈志元。土改时,徐氏理发店雇有同乡伙计,被划为资本家。1956年3~6月,集镇26户31人纳入1个理发合作小组,下设3个小小组,后建理发合作商店,资本930元。夏时,以土制风扇取凉:将纸粘贴成风扇,吊在梁上,用人力拉动摇摆生风。时用手轧刀剃头,用铁火钳烫发。1958年,理发商店并入光明人民公社供销部。1961年,复置理发合作商店。1970年,改供销社“三代店”(代购代销代营)。1979年,重组合作商店。1980年后,移址西街饮食服务大楼。三开间门面,其规模、技艺、卫生均为慈溪县之最。1984年,理发商店改革内部考核机制,解决“厚女薄男”之弊(青睐女宾怠慢男客),经验在北京市场报报道。1985年,理发商店划归庵东第二商业公司管辖,1986年10月,经慈溪县物价局批准,定为一级理发店。次年获评慈溪县红旗单位。1993年,解体歇业。2000年后,温州理发师入境,理发店档次提升,称“发型工作室”。2011年,建成区有理发美发店20家,功能齐全,剪洗吹烫染焗一应俱全。2016年,建成区美容美发店24家。
  交通出行
  民国时期,有马店3家,以姚氏马店为大,址在原庵东小学西南角。驯马数匹出租,远作交通工具,近供遛马潇洒。轿行两家:章宏兴、金志栋。租用花轿结婚,便轿出行。自行车(俗称脚踏车)行1家,业主阮家法,租修兼营。
  解放后,随着个人交通工具的不断拥有和换代。从自行车修理铺发展到摩托车、汽车维修店。2016年,建成区有汽车、摩托车维修店8家、自行车修理铺6家。
  日常修补
  民国27年(1938)潘姓人氏摆刻字摊于万嵩庵前。手艺精湛,待客谦和,仿式翻印辅币券乱真,获利丰,厚,后新置西街房产刻字为业。解放后,年迈歇业。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服务业继续保留的有:修秤、补鞋、修伞、修棕棚、磨剪刀、修钟表、补缸甏、补镬、补碗等。1980年代后,服务行业更新换代。有铝锅换底、水流(落水槽管)修配、小五金修配、眼镜修配、拉链修配、服装拷边、服装洗染、家电维修、楼房平台堵漏等。2016年,建成区有小五金修理店7家、家电维修店6家、补鞋摊9个、洗染店3家。
  文化休闲
  2016年,建成区有电子游戏房2家,棋牌室14家,健身足浴7家。有网吧10家:兴慈、振校、小叮当、瑶瑶、鼎立、程翔、聚客隆、喜洋洋、梦蜻蜓、兴亚。有夜悦KTV歌厅1家。另有小春、百合花、型勤、青青、世马、德承、苏琴、爱琴、丽锦、小军、新聚闲、鼎盛、豪琪、慈康等保健按摩店14家;韩都、霞锦汗蒸馆2家;自然养生馆、女人有约护肤馆、焱梦篮球馆、方约英营养健康咨询服务部各1家。
  另外,镇建成区和海南、三洋等村还有劳务中介和房产中介组织。
  庵东镇三产开发有限公司
  2012年10月成立,址设勤建路550号,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中镇人民政府占股份54%,全镇23个行政村经济合作社占股份46%(每社占股份2%)。业务范围:承接道路保洁、绿化养护、环境卫生、小区物业管理、工程建设等公共事业外包服务。
  2016年,公司有员工281人,内设工程部、环卫部、绿化部、财务部。配扫地车2辆,洒水车1辆,巡查车3辆。外包宁波杭州湾新区道路保洁及绿化养护,并承接庵东中心卫生院、中心湖、海星家园、宏兴农民公寓等4家单位物业管理服务。20132016年,公司累计营业收入1.98亿元,净利润2370万元。2014年,每村股份分红
  15.30万元;2016年,每村股份分红12.80万元。
  附:报关行
  民国29年(1940)8月,宁波海关移驻庵东绅士陈同大私宅,随迁报关行8家,集镇随后有人建报关行13家,进出口货物均由21家报关行代行报关纳税。次年5月,日本侵略军进犯,庵东沦陷,海关撤销,报关行关闭。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