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业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82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工业构成
分类号: F427.55
页数: 36
页码: 772-807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58年~2016年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工艺构成发展情况。
关键词: 工业 经济 庵东镇

内容

1958年,大部分手工业社(组)及个体手工业者纳入人民公社成为社办企业。尚有部分城镇手工业社(组),引进简单机械工具完成手工业向集体性质的二轻工业企业转变。陆续新建浙东化工总厂等4家全民所有性质的工业企业。1979年后,社队办企业迅速发展,部门办的工业企业、个体或联户合办等工业企业增加,工业的构成形式趋向多样,规模体量发展迅猛。1990年代,进行乡镇企业产权体制改革,大部分乡镇企业转制为个体私营企业或股份合作制企业。至1999年,境域国有企业或停办或转制,庵东国有工业企业的历史结束。
  第一节 国有企业
  1958年,宁波专署决定在庵东建浙东化工总厂,境域始有国有企业。1960年,地方国有庵东电厂筹建处成立,开始建设庵东电厂。1970年10月,开始筹建慈溪农药厂。1972年11月,县革委会将庵东盐业机械厂划归县工业局管理成为国有企业。至此,庵东有4家国有工业企业,成为除县城浒山镇外慈溪县国有工业企业最多的集镇。1969年,庵东电厂停止发电;1998年,慈溪农药厂破产转制;1999年,浙东化工一厂破产转制;1999年,盐业机械厂转制。庵东国有工业企业的历史结束。
  庵东电厂
  厂址:庵余路261~327号。
  经省建设委员会批准,在庵东镇建火力发电厂。1960年5月22日成立“地方国营庵东电厂筹建处”,由中共慈溪县委书记处书记、庵东人民公社委员会书记李金溪兼任主任,慈溪县副县长姚学礼、庵东人民公社副主任荣蟠彬任副主任。
  工厂总投资130.26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26.71万元,自筹资金3.55万元)。1960年7月12日破土动工,土建由慈溪建筑公司承担,设备安装由省安装公司承担。1961年3月,厂房及主体设备安装基本完成。4月,因国家暂时困难,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停建。1963年10月下旬,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开始续建。改由姚学礼任主任,荣蟠彬任副主任。1964年10月29日建成试运行,11月1日正式发电,到年末发电48万千瓦时。厂长:袁光照。
  该厂占地8490平方米,建筑面积2071平方米,主厂房67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10吨/时锅炉一台,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一套,1800千伏安主变压器一台。
  该厂地处平原缺水地区,遇到干旱,河道干涸影响发电,也由于机组小,煤耗大,1969年8月4日终止发电。1970年,整套发电设备无偿调给象山电厂,是年4月全部拆走。1971年,将房屋和其他建筑物等固定资产计14.47万元移交给慈溪农药厂。
  慈溪农药厂(慈溪浙东精细化工厂)
  厂址:庵余路261~327号。
  1970年10月筹建,次年5月26日定名为慈溪农药厂。占地面积20921平方米,建筑面积9819平方米,1987年,在册职工250人,固定资产原值143.4万元。
  先期开发产品25%固体二二三乳剂、25%亚胺硫磷乳剂,1974年5月,年产100吨的20%内吸性萎锈灵基乙醇中间体乳剂扩初项目批准,投资98万元;1978年12月,建设40%甲胺磷车间,核定投资23.06万元。
  1985年6月,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停止剧毒农药甲胺磷生产,企业开始转向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同年增挂“慈溪浙东精细化工厂”牌子。1987年7月,从浙江工学院引进巴比妥酸小试技术;10月,建成年产40吨巴比妥酸中间试验车间。
  该厂主要产品有“磺草灵”“苯达松”等除草剂,“巴比妥酸”“吗啉脒胍”“硫二甘醇”“PVC系列内外墙高档涂料”等精细化工产品。“磺草灵”除草剂系国内首家工厂化生产,于1985年4月从化工部西南化工研究院获得生产技术转让,同年10月通过技术鉴定,系新型传导性深根除草剂。产品主要销往江苏和省内各地,部分出口。1987年,93%磺草灵原粉产量12.88吨,20%磺草灵水剂137.57吨。“聚醋酸乙烯”涂料填补了市内空白。
  1985年,停止剧毒农药生产,转产开发新产品。1997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大环境影响,企业唯一主体产品“磺草灵”外销严重受挫,致使生产时开时停,职工工资和下岗职工生活费无法支付。1998年11月,该厂账面总资产534.89万元,总负债1117.53万元,负债率高达208.9%,累计亏损挂账998.11万元。1998年12月,慈溪农药厂破产转制。
  历任厂长:王继信、徐定候、俞春荣、赏纪洲、章启愚。
  浙东化工一厂(浙东化工总厂)
  厂址:庵余路435~539号。
  1957年8月2日,宁波专署工业局批准
  在匡堰兴建浙东化工厂,计划投资15万元,1958年4月,又在庵东建总厂,计划投资125万元,共计140万元,这是慈溪县由国家直接投资并按计划组织实施的最早大型建设项目。总厂建成后,原浙东化工厂改称“匡堰分厂”。1958年,东二三合化工厂并入总厂。1959年4月,庵东硫酸厂并入总厂。1960年1月,总厂与分厂分离,庵东厂区改称“浙东化工一厂”。同年下半年,部分车间下放给庵东人民公社办庵东盐化厂。1962年4月,庵东人民公社盐化厂仍回归浙东化工一厂。
  该厂原系盐化企业,产品有氯化钾、溴素、氯化镁、芒硝、烧碱等。1981年,氯化钾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后因庵东盐场实施盐改农,卤源减少,向综合化工发展。1970年,开始生产氯乙酸。1974年,年产50吨金属镁和年产150吨氢氧化钾两个项目投产。1979年,在浙江化工研究所帮助下组织生产“1211”灭火剂。几经扩产改造,氢氧化钾生产能力达500吨,“1211”灭火剂年产达400吨,跃居全国第二位。1985年,“1211”灭火剂被评为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后又开发成功新型阻燃剂“氯烃-70”。1987年,有职工281人,固定资产原值397.70万元,占地4.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1万平方米,产值629.69万元,利润70.71万元。
  1995年10月18日上午9时50分,主导产品2,4一二氯氟苯车间氯化岗位发生化学爆炸,造成1死3伤惨重事故,直接经济损失46万元,为此连续停产3年,资金枯竭无法复产。另一主要产品“1211”灭火剂受国际环保条约制约,逐年缩产,遵照国际“哈龙”计划,在公安部、省审计厅的监督下,于1997年末全部强制停产拆除,获得的赔偿款用于还债和发放下岗职工工资后所剩无几,企业从此一蹶不振。
  至1998年11月底,亏损额高达984.97万元。1999年,以破产方式转制。历任厂长:夏世平、周光明、傅凤刚、张昌耀、傅凤刚、朱学成、傅凤刚、周锡培、张桂生。
  慈溪盐业机械厂(慈溪高压开关厂、宁波兴亚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厂址:庵余路375~383号。
  1952年3月,成立庵东铁业生产合作小组。1954年11月26日,成立庵东盐区铁器生产合作社。1956年2月,吸收庵东钉业小组及五金、自行车修理等个体手工业者组建庵东金属生产合作社。1958年5月,更名为庵东铁工厂。1959年11月,与同年新建的庵东机械厂合并,更名为庵东人民公社机械厂。1961年10月,更名为庵东机械厂。1972年11月,县革委会〔1972〕77号文把该厂划归县工业局管理成为国有企业。时职工88人,年产值28.96万元,利润2.1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76万元。1973年8月21日,定名“慈溪盐业机械厂”。
  始以机械维修、生产铁制小盐(农)具及生活用小五金等产品为主。1962年后,逐步向机械制造发展,曾生产过车床、冲床、打稻机、小水泵等。1972年以后,与舟山盐科所、天津轻工学院一起研制生产5马力、12马力压滩机,1987年,产量90台,销往沿海各盐场。
  1983年6月,因压滩机滞销,转产高压电器开关,分立新厂,名曰慈溪高压开关厂(后更名为宁波兴亚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更名具体时间不详),与原厂实行一厂二牌。同年被机械部、水电部选为“断路器大排气改小排气完善化改造”定点厂。开发生产JYN2-10Ⅰ、Ⅱ型手车式高压开关柜、G-1A(F)防误型固定式高压开关柜、SN10-10Ⅰ、Ⅱ型少油断路器、CD10Ⅰ、Ⅱ型电磁操动机构、PGLⅠ、Ⅱ系列低压配电屏等产品,通过省级鉴定,行销各地。
  1999年11月,宁波兴亚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与宁波耐吉集团有限公司实行强强联合,职工分流安置。
  历任厂长:卢书近、陈宝连、卢守鸿、王尧林、袁义远、蒋志爱、袁义远(重任)。
  第二节 二轻企业
  1958年,大部分手工业社(组)及个体手工业者纳入人民公社,成为社办企业,尚有部分城镇手工业,后以引进简单机械,完成手工业向二轻工业转变。
  1980年代,境域有二轻系统所属企业7家。
  慈溪县庵东腈纶衫厂 1985年开工生产。主要产品腈纶童装。固定资产原值
  4.80万元,拥有针织横机28台。1985年,总产值56.80万元,净产值20.60万元,针织服装产量8万件。产品销售收入51万元,利税总额8.40万元,年末职工人数74人。厂址:人和街(西街)107号,负责人:钟松桥。
  慈溪皮件二厂 1954年开工生产。主要产品公文包。固定资产原值6.80万元,拥有缝制设备55台。1985年,总产值64.10万元,净产值20.50万元,公文包产量69011个。产品销售收入65.10万元,利税总额8.10万元,年末职工人数79人。厂址:人和街(西街)53号,负责人:徐雪平。
  慈溪县东二木器厂 1956年开工生产。主要产品锯材加工。1985年,锯材产量254立方米,年末生产能力300立方米。年末职工人数4人。厂址:东二乡,负责人:姚金坤。
  慈溪县庵东铝塑品五金厂 1954年开工生产。主要产品铝压铸件。1985年末,占地面积3576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94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50万元。职工人数48人。厂址:直街22号,负责人:王文荣。
  慈溪县庵东五金塑料厂 1954年开工生产。主要产品紧固件。1985年末,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7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50万元。职工人数18人。厂址:直街28号,负责人:郑木火。
  慈溪修船厂 1957年开工生产。主要生产项目农船修理。1985年末,占地面积3025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865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40万元。职工人数39人。厂址:西一乡,负责人:单纪芳。
  慈溪县庵东五金胶木厂 1956年开工生产。主要产品胶木纽扣。占地面积1121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23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10万元。1985年,总产值
  2.80万元,净产值0.50万元,塑料制品产量2吨,年末生产能力24吨,年末职工人数57人。厂址:元祥路19号,负责人:胡元昌。
  上述7家二轻企业均于1990年代转制,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均一次性给予经济补偿以社会化安置。
  第三节 部门办企业
  1980年代,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各部门兴办企业。1986年工业普查时,境域有各系统所属企业32家,其中:交通系统3家、粮食系统1家、商业系统3家、文化系统4家、民政系统2家、农林系统3家、劳动系统1家、教育系统13家、盐业系统2家。这些企业,在一段时期补充了部门事业经费,为改善部门职工的生活福利发挥了一定作用。
  1990~2000年代,部门办企业或转制,或与部门脱钩,部门派驻企业人员回原单位安置,部门办企业的历史结束。
  第四节 乡镇企业
  1958年,建立光明人民公社时,境域有铁、木、竹、造船、服装5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工人424人,占总劳动力的2.5%。以这些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发展成15家社办厂,职工人数增至949人(新增525人中,来自盐业74人,农业164人,城镇居民199人,半工半农者88人),占总劳动力的6.1%。此乃庵东社队企业的雏形。
  在兴办社队企业初期,由于经济环境和历史条件以及人们固有观念的限制,一些人曾将社队企业视为“以钱为纲”“弃农经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载体,在政策上以种种限制。只允许发展社办和社队联办企业;规定社队企业不能影响农业生产并严格控制进厂务工社员人数;强调在社队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和为农业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为大工业服务和为出口服务”的“三就四为”方针。社队企业坚持农闲多办,农忙少办,大忙停办。社队企业职工采取农忙务农,农闲做工,既是农民又是企业职工双重身份,农闲时在社队企业做工,同样在生产队记工分,若干年后,社队企业职工才逐渐从务农社员中分离出来。
  1978年7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首次以法规形式,肯定社队企业政治和经济地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迎来社队企业发展的春天。1979年,全区社队办企业94家,职工3813人,总产值706.01万元,销售收入657.72万元,利润114.55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9.48万元。
  1980年,中共慈溪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将“继续发展社队企业,逐步向农工商综合经营方向发展”作为今后一项建设任务。社队企业异军突起,得到长足发展。1983年,全区社队企业141家;职工5934人;总产值3046.18万元,是1979年的4.31倍;销售收入2546.64万元,是1979年的
  3.87倍;利润495.26万元,是1979年的4.32倍;固定资产原值462.13万元,是1979年的2.21倍。
  1983年,农村各种企业发展,远远超出原来“社队企业”概念和范围,且随着人民公社体制为乡(镇)代替,社队企业的“社”已不复存在。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把包括原社队企业在内的各种形式农村企业统称为“乡镇企业”。自此,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1986年,境域进行工业普查。全区登记的区办企业6家,乡镇办企业65家,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村办企业5家。
  1990年,庵东区及所辖各乡(镇)的乡镇企业,大致情况如下:
  区办企业4家,以工艺草帽编织、棉纺织品生产为主,职工176人,产值819.22万元,销售收入620.31万元,利润32.7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35.74万元。主要企业有慈溪市联丰工艺编织厂、慈溪市童毯厂。
  庵东镇 以针织、机械为主。出口产品有针织服装、碳钢轴承。有镇办、村办企业14家,职工1729人,产值4148.11万元,销售收入2388.47万元,销售税金150万元,利润158.4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882.04万元。主要企业有慈溪羊毛衫厂、慈溪羊绒衫厂、慈溪县减速机配件厂、宁波市机械进出口公司三北轴承厂、慈溪市沙发软垫厂等。联户、个体企业87家,职工896人,产值1873.98万元,销售644.79万元,利润90.16万元。
  东一乡 以电器、建材为主。有乡办、村办企业25家,职工1187人,产值1464.77万元,销售收入1162.52万元,销售税金74万元,利润105.5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68.86万元。主要企业有慈溪市电器开关厂、慈溪市天功童毯厂、慈溪市东一琉璃瓦厂。联户、个体企业52家,职工480人,产值1220.09万元,销售收入883.90万元,利润65.13万元。主要工业门类有电器设备制造和安装、机械配件制造加工、菱镁纤维瓦制作、五金及胶木塑料制品制造等。慈溪电器开关厂是乡内最大乡办企业。
  东二乡 以建材、塑料制品、汽车配件为主。出口产品有手提琴弓、红木工艺品。有乡办、村办企业10家,职工193人,产值291.21万元,销售收入223.20万元,销售税金17万元,利润0.7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16.53万元。主要企业有暖风机厂。联户、个体企业26家,职工156人,产值194.70万元,销售收入146.38万元,利润11.53万元。主要工业产品有暖气阀杆、编织袋、服装、菱苦土瓦等。暖风机厂是乡内最大乡办企业。
  东三乡 以金属制品、工矿配件为主。有乡办、村办企业20家,职工401人,产值1084.46万元,销售收入800.94万元,销售税金35万元,利润53.0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0.15万元。主要企业有农机厂、阀门配件厂、水暖器材厂。联户、个体企业6家,职工25人,产值86.10万元,销售收入47.93万元,利润4.87万元。
  西一乡 以塑料制品、日用电器、建材为主。出口产品有蜂鸣器。有乡办、村办企业24家,职工651人,产值1783.35万元,销售收入1210.20万元,销售税金34万元,利润102.9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46.43万元。主要企业有宁波冰箱配件厂。联户、个体企业34家,职工203人,产值312.26万元,销售收入302.43万元,利润26.89万元。
  西二乡 以建材、针织为主。出口产品有玻璃纤维瓦。有乡办、村办企业22家,职工866人,产值1472.54万元,销售收入797.06万元,销售税金44万元,利润
  19.5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74.86万元。主要企业有华星琉璃制品厂、慈溪绒毯厂、慈溪市菱镁建筑材料厂。联户、个体企业21家,职工102人,产值212.79万元,销售收入73.27万元,利润3.95万元。
  西三乡 以蔬菜加工、电视机配件为主。有乡办、村办企业25家,职工222人,产值423.40万元,销售收入241.70万元,销售税金10万元,利润11.3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9.81万元。主要企业有电子元件厂。个体企业9家,职工62人,产值193.84万元,销售79.62万元,利润6.04万元。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原东一、西一、西二乡并入庵东镇。时有镇办、村办企业125家,职工4954人,产值20140万元,销售收入13155万元,利润92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272万元。联营、个体企业188家,职工1273人,产值5218万元,销售收入3072万元,利润29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06万元。
  1994年,进行乡镇企业产权体制改革。20世纪末,大部分镇村办集体企业转制为个体私营企业或股份合作制企业。
  第五节 民营企业
  1980年代,政策允许社会能人个体或联营办企业,个体企业、联营企业遂得到发展。1984年,中共慈溪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若干问题的规定,实施“放水养鱼、养鸡生蛋、借脑生财、藏富于民”策略,允许乡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竞争发展。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