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家庭手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82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家庭手工业
分类号: F326.5
页数: 2
页码: 770-77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民国时期至2016年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家庭手工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手工业 家庭 庵东镇

内容

在境域,特别是南部棉区的家庭,有两类手工业较为普遍。棉花土纺织业。清末民国初,境域卖布,家纺户织,售与市铺,不仅销往宁波、绍兴、台州等地,还远销福建、安徽。
  土纺织业以自产棉花为原料,初以双手捻线成锭,后传入单管(纱头纡管)手摇车,再传入多管多线大摇车纺纱。先把棉纱用面糊(本地多用米汁)上浆,并在太阳下架空暴晒干燥,然后用卷纱车将棉纱绕缠在若干经筒(俗称纺纡)和小纡上备用,再将经筒上的棉纱通过牵纱的工具即所谓的“经掰头”来回牵引成经纱,然后将500多根棉纱(织成布宽约1尺8寸)长度无定规,一根根穿过竹筘,再以軠
  车(缠绕经纱的轴架)在原竹筘上把经纱梳理齐直,并将经纱卷在经轴上,再置于织机上前方。如织普通的白布及色、白相间的格子或条纹的平纹布,只要把经纱分成上下两排就可,若要织斜纹、配色或提花则需三排以上的经纱,织布也就比较麻烦。织布时织工躬伏在织机前,双脚在踏板上,上下踩动,使正面的经纱前俯后仰交替张开,协调配合,手中的木梭不停地左右一扔一接,飞快地在经纱中穿往,如此循环,周而复始,同时用木框竹筘把纬线紧密交织在经纱上,渐渐地织成厚实、耐用的农家土布。棉花本色白,织就白坯布,聪明的织女以不同的颜色、线纹间隔织出各色布匹,如丝纡布、芝麻布、派力司、八字泥、斜纹布、一粒椒、方胜、篾爿布..亦有织土毛巾、带等。1970年代前,境域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自用手摇摇车纺纱,自织土布。土纺土织推动与之配套的其他手工业。1952年,境内有轧花加工7户,从业14人,产值129138万元;1953年,9户,18人,产值153520万元;1954年,10户,20人,产值240589万元。
  1970年代,“洋布”(机织布)盛行,土布滞销,木织布机自此鲜见其踪。
  金丝草帽编织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纺土织渐处萧条,宁波江北的法商永兴洋行,乘机通过长河经营草编织的陆志尧,在长河附近乡村,试行放草加工金丝草帽业务,处其北邻的庵东,金丝草帽编织业亦随之兴旺,特别是南片妇女,不分孺幼皆能编织,亦有细心男儿从此业者。据建成区郊不完全统计:1952年,兼职手工编织21人,年收入627万元;1953年,51人,1596万元;1954年,185人,5779万元。
  1970~1990年代,咸草作为盐改农后首选种植的作物在境域推广,以其为主要原料的草编织是境域特别是七塘以北地区主要家庭手工业,几乎遍及每家每户,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其中境域西部地区有部分家庭这项收入占到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2000年以后,随着咸草种植面积减少和农民就业渠道的增多,咸草编织逐年减少。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