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淡水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80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淡水养殖
分类号: F326.4
页数: 7
页码: 722-728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60~2016年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淡水养殖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渔业 淡水养殖 庵东镇

内容

利用淡水汪(以前农村贮蓄雨水的水池)养殖淡水鱼的习惯保留至今。品种有鲢、鳙、鲤、草、鲫鱼等,自然繁殖的鱼、虾有一定比例,多为自食。一般早春放养,年前竭泽而渔,无须专门喂饲。1960年代起,开始塘养。1962年,境域挖掘鱼塘22亩。1972年以后,利用已围海涂的盐荒地开挖鱼塘。1973年,有鱼塘面积86.50亩。1979年,西三人民公社第三生产大队开挖鱼塘240亩。1982年,东三人民公社社办盐场陈员庆等,开挖鱼塘383亩;1983年后,联合组建东三水产养殖场,54个养鱼劳力当年人均净收入1300多元,比晒盐劳力的101元增加12倍。此后,淡水鱼养殖业加速发展。1984年,西二乡下诸家路等5个村联合创办西二渔场,有鱼塘面积2200亩。同年,西二乡下胡家路村沈宜兴等4户,挖塘养殖河蟹,蟹塘面积2500平方米,当年收入7.80万元,第二年扩大到6670平方米。到1991年,境域淡水养殖面积达到9100余亩。1990年代起,发展淡水或微咸水养殖青蟹和南美白对虾。1999年,九塘村王兴乔、龚同君等75户联合成立“兴达渔业合作社”养殖青蟹、丈鱼等2000余亩。2003年,西三振华水产养殖场,引进南美白对虾仔苗,培育淡化苗3000余万尾。2005年,江南村韩信基等8户,投资150万元组建“兴江渔业专业合作社”,挖掘鱼塘654亩,进行对虾与鱼、鳗、鳖套养、混养获得成功。此后,部分鱼塘划入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用地,面积和养殖产量逐年减少。
  1980~1990年代初,为淡水养殖发展的高峰期。1984年,境域开始“万亩鱼塘”建设,同年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列为无偿援助的“省杭州湾低洼咸碱荒地开发、发展淡水养殖”项目(称WFP-2700工程)之一,该项目1986年建成,年生产商品鱼1500吨,产量占县淡水鱼总量的30%,部分鲜鱼运往新疆、河北、内蒙古、上海等地。1991年,登记在册鱼塘9108.40亩,淡水鱼产量3011.70吨。2011年,淡水养殖产量5371.10吨,产值14393.00万元。2013年,淡水养殖产量达到历史之最,为62330.58吨。此后,随着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淡水鱼塘逐年减少。2016年,淡水养殖产量4832.40吨,产值12364万元。
  鱼塘养殖
  种苗 1950年代前,境域无鱼种、鱼苗繁殖,每年深冬和初春,有萧山、绍兴等外地苗贩销售鱼苗,品种有鲢、鲤、草、青鱼等常见淡水鱼苗。1957年后,由高王福四房等地输入。1959年,庵东管理区内河渔业队试育鲢、鲤鱼等鱼苗,1961年停止。1970年代,西二人民公社第七生产大队倪浩祥试育鱼苗,后因水源等原因终止。1978年,开始建立鱼种塘,从湖州、东钱湖等地引入鱼片(即卵片)培育鱼苗。1981年,有鱼种塘40亩。1991年增至538亩,苗种供应境域大部分鱼塘。1980年代起,发展“中国对虾”养殖,因易发虾病,自1990年代起,改养自福建、广东等地引进的南美白对虾。2003年,振华水产养殖场、金利水产育苗场,用南美白对虾卵片培育淡化幼苗获得成功。不但能解决因长途运输虾苗成活率低的难题,同时成功开创淡水或微咸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新途径。
  鱼塘 有内塘和外塘之分。1970年代起,境域利用一线海塘内已围海涂盐荒地挖掘的鱼塘称内塘。1980年代,在一线海塘外海涂开挖的鱼塘称外塘。1985~1991年,部分养殖户设鱼种塘繁殖鱼苗。内、外鱼塘和鱼种塘的规格设置基本相同,单只面积数亩至十数亩不等,四周用泥土围栏成护坝,坝高1~1.50米,沿坝内挖环沟,深度与宽度约0.50×1米,养殖期水深0.80~1米,后为延长护坝维修时间,采用水泥挡板、混凝土或部分石料护坝。1980年起,各人民公社对鱼塘建设和养护给予补助,连年出台对养殖大户的奖励政策、提供鱼塘政策保险等,鼓励发展渔业生产,鱼塘迅速发展。同期,养殖鱼塘逐渐向塘外开发。2000年代以后,内塘区域先后划入杭州湾新区发展二、三产业,面积渐减,但外塘发展较快。2016年,淡水鱼塘(内、外塘)登记养殖面积26823亩。
  养殖技术 清塘消毒:鱼苗投放前,需干塘日光辐射,后再用75公斤/亩的生石灰或漂白粉撒泼,以消除病菌。增氧作业:视天气和气温及时增氧是鱼塘养殖的主要作业之一,一般3~4亩配备2.20千瓦增氧机1台。2005年,江南村韩信基,引进底冲式机械增氧机,该机能使塘水上下溶氧均匀,改善底栖鱼类的生长环境,同时,具有节电和增产的作用。调节水质:习惯用换水、施氮、磷肥的方法调节水质肥瘦。1990年代起,改用生物剂调节。
  鱼饲料 1990年代前,以菜籽饼、糠饼和青饲料喂饲,后推广全价鱼饲料。1984年,西二乡下诸家路、诸湾等村养殖户大量种植黑麦草作为青饲料。1990年代初,推广鱼种配搭、混养技术,充分利用饲料效率。2000年以后,推广生态养殖,饲料以颗粒饲料为主,辅以低值小杂鱼和动物下脚料等。
  江河和水库养殖
  1950年代起,境域大搞水利,内河渐成网络。1957年后,利用江河开展淡水养殖。1959年,庵东管理区渔业队在五塘江、六塘江、八一水库等内河养殖鲢、鳙、鲤、青、草鱼等淡水鱼。1964年,西三人民公社第三生产大队姚岳军,开发江河养殖,面积达800余亩。1980年代起,江河和水库先后由纳咸蓄潮改为蓄淡排涝,养殖户以承包形式在较大江河发展渔业生产。
  境域曾有海涂水库3座用于养殖,总面积3250亩,养殖品种有鲢、鳙、鲤、青、草、鳊、鲫鱼等,搭配鳗、蟹、虾类养殖。近年来,一些适应淡水养殖的咸水鱼类品种,如梭鱼、青蟹、泥鱼也有较大比例,混养和搭配养殖是江河、水库养殖的一大特点,广为采用。
  特种水产养殖
  1990年代起,境域开始特种水产规模养殖,品种有甲鱼(俗称鳖)、河鳗、鳜鱼、鮰鱼、马来魟鲷等,多采用混、套养模式,无须专用饲料喂饲。
  甲鱼 以养殖“中华鳖”为主。1994年,大桥村王新耀投资2000余万元,创办占地624亩的市东海渔业有限公司,试育“中华鳖”获得成功,年产幼鳖10万只,成鳖1500公斤,幼鳖供应本地渔场和附近县市,是市内唯一一家“中华鳖”育苗场和宁波市水产学会理事会成员单位。2009年后,“中华鳖”养殖发展至海星、江南、新建等村渔场(塘)。2011年,有“中华鳖”套养、混养鱼塘近4000亩。2016年,东海渔业有限公司因鱼塘被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征用,迁址西二渔场,规模缩小为300余亩。
  河鳗 境域利用自然鳗苗资源,在早春与其他鱼、虾搭配混养。2007年,西二渔场采用河鳗、梭鱼、对虾和甲鱼套养方式,养殖鱼塘面积100亩,平均亩产河鳗50公斤。后因饲养管理要求高和只能在露天鱼塘饲养等原因未普及推广。
  马来魟鲷 2009年,市东海渔业有限公司从福建引进热带鱼种“马来魟鲷”,第二年产卵2万余粒,成鱼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市场前景看好。2014年,因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此项目停产。
  鱼病及防治
  常见病害:鱼类有烂腮病、出血病、溃疡、纤虫病等;甲壳类有红体病、白斑病、溃疡等。鱼病害以预防为主,用高锰酸钾稀释液短时浸苗消毒,可减少鱼苗病害。防治鱼药有“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二溴海因”“硫酸铜”“硫酸亚铁”等。1996年7~8月,境域虾病暴发,养殖的中国对虾几乎“全军覆灭”。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